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162|回复: 5

于坚的朗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2 23:4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lign=center>于坚的朗诵<o:p></o:p></P>
< >郑直<o:p></o:p></P>
< >最近在网上阅读到<st1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坚">于坚</st1ersonName>先生的《朗诵》,一口气读下来,感到十分的惊诧。<o:p></o:p></P>
< ><st1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于</st1ersonName>先生的文章开宗明义,首先使用一系列容易让人产生快感词汇,对诗人与读者、传播与接受、内在与表现、普通话与方言等几大关系进行了奚落;高屋建瓴之后,作者再以惯常的跳跃性思维为主线、独特的逻辑推理体系为支撑,用丰富得令人眩晕的修辞手法,对多个互不相关的命题进行了点到为止的论证,例如:“诗歌是无声的”、“朗诵就是做作”、“朗诵是对诗歌的谋杀”、“麦克风的目的就是来谋杀诗歌”;同时,笔者主动代表世界各地以及某个范围之内“每一位诗人”对诗歌朗诵表示了极大的反感,并坚信古代诗歌的韵律保护了诗歌的无声世界。在文章的最后部分,诗人提到了在昆明参加的一次不成功的诗歌朗诵会给他带来的痛苦,最后以“都是声音,没有任何一只耳朵听见。没有任何乌鸦,这结果就像乌鸦一样黑暗”干净利索地结束了全文。<o:p></o:p></P>
< >说句实话,看完这篇文章我感到相~当~的失望,因为我突然发现在一些所谓知名诗人的华丽外壳下,竟然包裹着如此没有条理的思维、如此孱弱的体魄、如此可笑的敏感和近乎病态的自恋。从这篇文章中,我甚至大不敬地怀疑起某些诗人对诗歌的选择,是不是一种对通常意义上文学素养的避重就轻。<o:p></o:p></P>
< >从文章的第一句话,我就不禁想要掩口葫芦而笑:“难道作者在最深的房间里写作一生,为的就是最终来到这儿,面对着麦克风,由它把你的语言变成一个声音的出口?”诗人喜欢在探询生命意义的过程中发掘写作的灵感,但是如果剂量过大患上强迫症,凡事都要和生命的开始和归宿扯上联系,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轻贱。我在想,作者在文中轻辄以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形式取代事物的全部,并由此产生对生命及视同生命的写作的质疑,是否能说明作者本身对于诗歌态度的犹豫和迟疑。<o:p></o:p></P>
< >再读到第二句,其中“由那些叫做读者的岩石所组成的洞穴”一句让我感到些许的愤怒,不知在<st1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坚">于坚</st1ersonName>先生的视野当中,诗歌是否就是一种如手淫似的顾影自怜自说自话,而读者有如土偶,阴冷坚硬、面目可憎,等待着对诗人的审判。<o:p></o:p></P>
< >如果不是第三句,可能我已经放弃了继续阅读的耐心,<st1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坚">于坚</st1ersonName>先生恰到好处地在这一句中大量使用和生殖器有关的词汇来抒发他的感情,让我觉得事非寻常,当读到“我是否因此可以强奸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已下定决心要读到最后,即使文章看似深沉的喧哗可能使我多年建立的思维系统出现紊乱。<o:p></o:p></P>
< >说实话,阅读的过程让我感到非常沮丧,层峦叠嶂的结构、乱花迷眼的命题、空穴来风的比喻、循环不息的证明都让我觉得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不可企及,其中无处不见的破绽使我坚信作者在写作时必然处于被一种强烈的情感所支配的亢奋状态。<o:p></o:p></P>
< >但是当我读到最后,了解到作者在云南的遭遇时,仿佛突然了解了他的心路历程。这一部分很好地诠释了为什么在第一部分,作者会没有缘由地提到“对世界进行强奸”这一概念。<o:p></o:p></P>
<P >其实我妄自揣测,在作者的内心深处,他是曾经怀着“强奸世界”这一伟大理想,这不难理解,任何一个人都会有这种冲动,伟人和疯子概莫能外,只是外在的变化使得这一点越来越难以实现。其实<st1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坚">于坚</st1ersonName>先生完全清楚:在这个多元的世界,没有任何人可以拿着一支话筒强奸世界,但是<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于</st1:PersonName>先生希望做到这一点,而且<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于</st1:PersonName>先生经过了多次尝试,可惜不成功,尤其是在昆明的诗歌朗诵会上,现场没有出现<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于</st1:PersonName>先生所期待的高潮以及对施暴者的顺服,<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是于">于是于</st1:PersonName>先生失望了,由强奸未遂转为对自己这一功能的怀疑,最终的提出的观点是自我阉割,将这一功能彻底剔除,然后退到“最深的屋子”里面痛苦地写作。<o:p></o:p></P>
<P >我们为先生的决绝的精神感动,作为个人而言,这并不失为一种选择。但是<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于</st1:PersonName>先生还要进一步由己及人,长篇大论地针砭朗诵之弊,并举出各种眼花缭乱的理由来佐证,其实探其内心,仍然没有放弃文成武德一统江湖的希望,那这样,算不算是强奸呢?<o:p></o:p></P>
<P >诗歌走到今天,处境已经相当不妙,这一点<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于</st1:PersonName>先生应该比我们要清楚,除开其他种种原因,我们不能否认在这个“渠道为王”的时代里,传播方式的局促和传播渠道的萎缩加剧了这一现象。我认为文化不是只留做自家把玩的珍藏,也不是只服务于某一阶层的堂会,它应该以一切适合的方式进行传播、展示,在流动中变得更强健,一切还想着将诗歌的创作和传递贵族化和神秘化的想法,只能更加速诗歌的死亡。<o:p></o:p></P>
<P >中央电视台连续两届组织了《新年新诗会》,几经重播,听说还有较高的收视率,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迹象:在这样的物欲横流的喧闹中,至少还有一些人保留着内心的沉静和思索;作为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单位,还在推动着对着诗歌文化的传播和关怀,虽然可能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至少提供一个平台,诗歌可以选择由此走向久已疏离的大众,这对<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于">于</st1:PersonName>先生而言,又有什么不便之处呢?<o:p></o:p></P>
<P >最后还有一点耿耿于怀,请于先生不要因为自身论战的需要而对中国古诗词韵律的作用进行过于个人化的评价,面对千年的浩瀚,任何人都必须保持谦逊。同时,文章的目的在于抒情、在于叙事、在于明理,而不在于堆砌辞藻,如果忘却了这一根本目的而将写作转化成一种寻章摘句的喃喃自语,我只能推荐阅读《论语》学而第一,上面写着:巧言令色,鲜矣仁。<o:p></o:p></P>
发表于 2006-2-13 10: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完全没有看懂于坚先生的文章!</P>
<>他不是讲朗诵,是在说诗和语言的本质。</P>
<> </P>
<>“语言出现的时候,世界就沉默起来。命名是一种沉默,思想。声音原本是开放的,自由自在的,语言使世界成为各种局限,类别,各种牛角尖。世界本是敞开的,命名令世界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关闭起来,彼此对立,锁定在一组组概念、数字中。”</P>
<>语言遮蔽了世界,存在--诗是沉默的。</P>
<>诗只有一首,朗诵有几千种。朗诵是一种与诗无关的释义表演。当朗诵进行的时候,诗是不在场的,吸引听众的是朗诵这个表演。</P>
<>一幅画需要朗诵吗?但如果有人以为画是无声的,也是很弱智啊。</P>
<>看你这等没有脑袋的谈论于坚,真有井底之蛙之感。你大概对现代哲学语言学一窍不通。</P>
发表于 2006-2-15 10:24: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春快乐,朋友!如果是讨论,最好能够将于坚的原作附于文后,便于大家对于坚文章的理解!
发表于 2006-2-15 11:56:1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紫陌红尘</I>在2006-2-15 10:24:21的发言:</B><BR>    新春快乐,朋友!如果是讨论,最好能够将于坚的原作附于文后,便于大家对于坚文章的理解!</DIV>
<p>原作网站上有.地址:http://www.zgyspp.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53
发表于 2006-2-16 08: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已调到网站,请勿加精,以便非会员阅读.
发表于 2006-2-24 13: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听于坚说过,他不太喜欢诗朗诵,特别是不喜欢叫他上台朗诵。其实,于坚的诗确实不太适合大庭朗诵,适合心灵阅读。但,于坚就此认为所有诗歌都不适合朗诵,就未免有失正经.</P>
<>有些诗非要大声朗诵,愤怒朗诵,才能理解一些诗的味道。比如黄翔。</P>
<>大概于坚的意思是借次,来拒绝以后所有的诗歌朗诵的邀请吧。</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8:49 , Processed in 0.0437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