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left"><b>电影中的艺术缝隙<br/><br/></b>沙织</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如果一个人对我说,事到如今,他对电影还怀有深刻的迷恋,我不禁就要怀疑他的艺术操守。一些人从来不想“艺术”,一些人伪装得很“艺术”,一些人看起来离艺术很近、貌似就处在艺术的中心实际上却从没与艺术打过一个照面。不过我认为这些都不妨碍人具备最起码的艺术良知和艺术感觉。于是我不禁要问,你迷恋的是电影中的什么?<br/><br/><br/>电影,如果还有值得我们深深迷恋的地方,那就是它复原现实的能力。它捕捉到了现实的鼻息,探测到了现实的温度,赋予现实应有的节奏,在此之下产生适当的情节链。天马行空和吃力的再现都是一部坏影片的典型征兆。节奏和适当才是成就一部好影片的命脉。节奏是事件获得生命与意义的关键,没有准确的节奏就没有放映厅里的现实,节奏错位的电影就像一套被扔得七零八落的醉汉的衣服,它自己甚至都还没有找到北。离开节奏的电影就是一列严重脱节的火车,因为真实的事件有唯一的节奏与之相对应。除却节奏,电影值得迷恋的地方已所剩无几。太多的含混不清,太多的装腔作势、花里胡哨和一笔带过。我们热爱的是从电影里获悉爱与理解的存在,获悉动荡世界中信任的力量和共鸣,获悉一个局外人对另一个人的真诚拥抱,除此之外,我们还迷恋什么呢?<br/><br/><br/>与此同时,现实肯定不等同于你的目测范围,也不局限于你的皮肤接触,在艺术中搞实证论是滑稽的——哪怕是在二流艺术中,或许牛头马面比端正的物种更接近现实。现实不完全是哲学意义上的客观存在,个人的生存状态、心灵状态、精神状态连同个人与外界的联系共同构成了现实。主观唯心体系在历史上有过雄辩的地位,后来被教科书拍成苍蝇,但它不是垃圾,任何哲学都在认识上都出现过偏差,唯心主义起码是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前提。在将人的精神看做一个独立世界这一点上,它不够科学但有着不可磨灭的继承意义,在另一个研究领域,在重提对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视时,在融入不断更新的辩证法时,它又成了全新的。艺术旨在复现精神层次和外界世界的联系,精神和心灵在外界的冲击中,是如何对其冷风景进行渗透、包容和镀色的。这决定事件的基调,在电影中,则决定了节奏的唯一性,决定节奏的确认是单项选择。节奏先于其他电影要素和电影技术而存在,在电影欣赏中需要首先把握。只有在唯一的节奏的贯穿和支配下,以复现手段展现魅力的电影才有它的艺术意义和责任担当。<br/><br/><br/>09年凯撒奖最佳电影《塞拉菲娜》(《花落花开》)堪称这方面的最佳范例。《塞》的场景选取、情节选取、甚至影片开场都根据主人公的个人状态作了恰到好处的安排。《塞》的每一个情节都在上一个情节的带动下呼之欲出,每一个情节都做到了最大程度的简约和精致,之间绝无拖沓与杂音。节奏第一时间奉献给了人物,奉献给了表达,而不是观众,但反而捕获了多层次的观众,这是对观众最大的尊重。我们在沉闷、单调、空白的气氛中看到不名一文的画家往返于住所和她要工作的厨房之间,看到她在野外长时间地逗留,她画了一串苹果,自制颜料,独来独往,穷困潦倒,被人歧视,接着她拿出了更多关于苹果、雏菊、树叶的画作。她被鼓励、被暂时地遗弃,她在圣母的怀里高歌着孤独着艰难创作,她的作品有了进步,她得到资助,她的画展梦破灭,她一下子疯了。这样的影片最容易拍成单纯的催泪弹,让人去单纯地同情一个逆境中的人,但《塞》不是这样,我们不是在看一个女佣被现实逼疯的故事,而是在看一个艺术家的灵魂舞动。我们还无法知道塞拉菲娜的创作因由和创作动力,也无法窥测她的爱情,影片的主题和节奏为我们隐去了那些内容,《塞》想展示的仅仅是塞拉菲娜创作中的灵魂及独特而又具有普遍特征的艺术家世界,前奏和起因都不是那么重要了。而且艺术本身就包含着无限壮阔的情感,包括无处不在的孤独与爱情,这也是影片不愿意触及爱情的原因吧。《塞》拍给伟大而投入的艺术家们看,拍给所有拒斥艺术的人看,也拍给对艺术有朦胧感知的追随者们看。从来没有看过哪部影片对艺术和艺术家表现出过如此深切的理解、关照之情,它甚至廓清了世人对艺术的许多疑惑,甚至让现代诗人对朴素艺术、对原始派充满未曾有过的敬意,促使我们去重新审视艺术领域中“派别”的存在理由和存在意义。<br/><br/><br/>类似的影片还有《虐童疑云》(原名《Doubt》),它从头到尾都被“怀疑”一词笼罩,修女暗中怀疑院长对孩子的爱,院长怀疑修女教育方式太过软弱,接着修女怀疑神父和某儿童有染,院长更加怀疑神父,神父值得所有关心孩子的人怀疑,黑人孩子的母亲更是在对院长的质疑中给了怀疑本身一记响亮的耳光。影片没有丝毫虐童的情节出现,通篇都是怀疑。围绕着怀疑,院长和神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和伤害至深的明争暗斗。在这场战斗中影片突然爆炸,温度急遽飙升。局外人一下子清醒过来,原来真相不是重点,你也永远无法探究到真相;人人都如此怀有爱意,人人又都那么容易沦落为罪人。神父的一句话震慑住了紧紧相逼的院长:“你犯过不可饶恕的过错,我也一样,我也向我的上帝忏悔了,我和你是一样的人。”在基督身下,与其说人人都是平等的,毋宁说人人都是相同的,我们有相同价值的爱与罪。人没有对另一个人进行宣判的权利,这是一个带罪降生的世界,一点怀疑都可能使你我背负上更大的罪名,使得救赎之路走得更加漫长和艰辛。<br/><br/><br/>另外还可以从《Pycanka》(《我的人鱼女友》)、《革命之路》甚至《Most》(《桥》)、《Tales of the Black Freighter 》(《守望者:黑船传奇》)这样的短片中体验到节奏为影片带来的冲击效果。对比一下不难看出,《吃蛋糕的人》、《余生的第一天》还有日本电影《式日》、《东京狂想曲》等也不错的作品就等而下之了。在这些电影中,总有不够清晰甚至半死不活、可有可无、不知所云的环节出现。《式日》、《东京狂想曲》甚至执拗于杂乱的意识流。一些华语电影,在审美终于有所突破之时,出现过把不停地换旗袍和端着大瓷碗在林子里追异性等情节组合起来当优雅之节奏的情况。<br/><br/><br/>对精神和外界的双重认识程度决定着电影与现实差距的大小,导演的才能、其生活的环境以及观众的水平综合起来左右了电影的品质。不敌文学、绘画、音乐,电影无法全力做到庞大而驳杂的洞穿,与那些传统艺术形式之间,似乎有段无法缩减的空间,尽管有可能只是一条很小的缝隙了。<br/>2009.6.16</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 </p>
<p align="left">沙织,女,1983年生人,毕业于燕山大学电力工程系。有诗歌与译作散见诗歌论坛、刊物。</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20 19:21:4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