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face="Verdana"> 灵魂的拯救或轮回<br/> ——对两首诗的解读</font></p><font face="Verdana">
<p><br/> 一</p>
<p> 其实要去解读阿什贝利的诗歌是相当费劲的,且不说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他的创作,并从中获得教益,就是能读懂都显得是幸运的事,关于他作品的难度无需赘言。不过幸好有误读,可以给我们一个尴尬的借口,去欣赏他语言的“合成力量”。<br/> 阿什贝利的诗歌马永波翻译的见多,可能因为翻译的时间短以及数量较多,难免存在瑕疵。比如《片段》中的一节:</p>
<p> </p>
<p>像血红的橘子,我们的全部心灵<br/>和皮肤拥有同样的词汇,可以透过<br/>尘土的裂缝看见中间那一个圆周<br/>我们想象力的轨道。其他的词,<br/>古老的方式,只不过是陷阱和附加物<br/>为了在我们周围设置变化,像一个洞穴。<br/>这里没有什么可笑的事情。<br/>为了分离出我们不均衡的核心<br/>并同时谨慎地退回;<br/>它整个的郁金香脑袋,一种想象的好处。</p>
<p> </p>
<p> 而在《影响的焦虑》(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徐文博是这样译的:</p>
<p> </p>
<p>像一只纯种的柑子,我们操着同一种语汇,<br/>透过裂缝里的灰尘,<br/>可以看到中间那一个圆周,<br/>乃是我们的想象轨道。其他的词汇,<br/>陈旧的方式只不过是装饰品和附属物,<br/>目的只是使我们周围起一些变化,就像一个洞穴。<br/>没有什么可笑的事情——<br/>在这儿。我们的不平衡的核心应该孤立化,<br/>同时又细心地支撑起<br/>它的整个小慈姑一样的头部——想象之善。</p>
<p> </p>
<p> 注意最后一句,境界的高低一目了然,阿什贝利师承于史蒂文斯的“想象之善”和史蒂文斯通过想象构建世界的和谐及秩序,基本上就是想象力所能达到的最高目标。而非“一个想象的好处”所能代替的。源于这一点,我买了阿什贝利的诗选,很长一段时间束之高搁,就是对马永波的翻译产生了怀疑。<br/> 《貌似灾难的福音》这首诗并没有其它版本的译文,缺乏对原文清晰的了解下去解读阿什贝利的诗歌是很冒险的。不过有一点是可以明晰的,在这首诗里阿什贝利想阐述的也就是人的灵魂与身体之间的关系。<br/> “福音”到底是什么?可以归纳成三个主要的意义。第一,这位耶稣已死了,也已复活升天了。这一切是应验了先知的预言。人是以信心接受这个历史的事实。第二,从神学的观点,这位耶稣是主是神,也是基督是万王之王;人应当尊他为主为基督。第三,神呼召罪人悔改,人就应当接受神赦罪的救恩。(百度百科)<br/> “貌似灾难的福音”似乎有两个含义,一是耶稣通过灾难性的死传下福音,二是福音对于不知悔改的人或不信主的人来说有点像灾难,死亡是对每一个人的考验。当然对相信灵魂会得到拯救的人来说,“是的,他们活着并可以拥有那些色彩”。<br/> 当我们确信了天国的存在,回到现实,“而我,我的灵魂,也在活着。”接下来,阿什贝利阐述了作为灵魂宿体的身体与灵魂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更像是一对恋人之间的关系。先是不认识,但有一方总是主动去表现,以吸引对方的注意。</p>
<p> </p>
<p>我觉得我必须又唱又跳地<br/>讲述这些,知道你可能会被我吸引。</p>
<p> </p>
<p>于是我在绝望和无缘结识你的<br/>孤独中歌唱,把我自己<br/>唱成你......</p>
<p> </p>
<p> 这里的“把我唱成你”和下面的“你总是告诉我我就是你”,体现了一种命定的关系,当然灵魂在身体从不直接显露,只是在潜意识里影响到本体。在爱情里这种关系就是缘分,两人最终要亲密无间。当随着关系确定:“我是你渴望一同死去的人”,恋人之间当然缺少不了表白,这仅仅是单方面的:“我无法想到自己,我渴望为你拥有一间房子......”,以及誓言:</p>
<p> </p>
<p>我向自己保证真诚待你<br/>我不能忘记片刻的人<br/> <br/> 但当最后的时刻到来,灵魂得到拯救,根据《圣经》的描述,已死信徒的身体会改变,与得荣耀的耶稣的身体相似,但会不会是“全身金灰色”呢?</p>
<p> </p>
<p>记得原谅我。记得超越你进入的日子<br/>利用你从未知道的秘密的翅膀。<br/>把我带离我的自我,<br/>在日子分配给我的蜡笔宽的路上。</p>
<p> </p>
<p>我选择复数的“你”,我需要“你”,<br/>你必须到我这里来,全身金灰色<br/>像露水和空气。<br/>到时我将获得这兴奋地感觉。</p>
<p> </p>
<p> 诗里仿佛说天国是通过一副蜡笔画显露的,只有纯静的灵魂才能想象:在幼儿园,老师要孩子们把想象中的天国画出来,一个孩子用蜡笔画了这样一幅画,里面有巨大的云杉、石头和道路上的光、真正的树、长着翅膀的天使、金灰色的身体.......<br/> 在《约翰.阿什贝利论》中,海伦.文徳勒把阿什贝利的风格进行了概括,比如自由飘动、暗示、调皮、散漫、亲切、不武断、随和、信任别人、摆动、机智、自反、幽默、口语、绝望、诙谐、优雅、怀旧、难以琢磨、有趣。有耐性的读者可以自己去体会。<br/> 另外“代词的不稳定滑移”作为阿什贝利主要的叙述手段之一,诗中的“我”和“你”是可以进行角色互换的,也就是让本体和灵魂交替着以第一人称说话,试着读一读,将获得另外的感受,这也算误读吧!<br/> 阿什贝利在这首诗里也运用了后现代诗歌主要的表现技巧如排序、填词。第三段末句“真正的树”其实是第四段第一句的主语,只是在段与段之间隔开了,这里仅是一处排序,当上下文生成多处排序,这就要求读者的参与了,作者在发出邀请:要不你来排排,看是怎么回事?第四段中的“我向自己保证真诚待你”和“我不能忘记片刻的人”之间就省略了“你是”,完整的应该是“你是我不能忘记片刻的人”,读者也完全可以按自己的习惯把省略的词填上。<br/> <br/> 二<br/> <br/> 和西方不同的是,在中国民间传说里,人死后首先是魂,经过一段时间(好像是七七四十九天)才会变成鬼,最后进入“六道轮回”。<br/> “六道轮回”原是印度婆罗门教主要教义之一,佛教沿用发展。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如不寻求“解脱”,就永远在“六道” (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故称。虽然今天的科学还无法证实,但佛教认为这是有情生命的真实相状。(百度百科)<br/> 互偶的诗《途中》描写的就是人死后由魂变鬼,还未进入六道轮回,因此还在“途中”,保留了死前的记忆,并表现出对生的眷念。<br/> 诗中的“第七日”应该是丧葬习俗中的“头七”,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头七”习俗,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于魂魄回来前,为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便须回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觉,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窝;如果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br/> 在诗中“这些忧伤的死者......远离了自己”,这里肉体和灵魂分离,形成魂。<br/> 他们基本上无处不在,并把他们的意愿表现为各种形态或并逐渐适应现在的形态。作为他们对立面的亲人在诗中隐去了,他们的出现是在第九段中。</p>
<p> </p>
<p>偶尔他们中的一名<br/>走向我们,从陌生的角落,<br/>仿佛来自远方——<br/>慢慢走上一段斜坡,如一株<br/>伸展的树,<br/>裹着薄雾,看不清花果,</p>
<p><br/>显得悠闲,自足,<br/>伸出有脉络的手,伴随着落叶,<br/>举起了<br/>烧焦的目光——</p>
<p> </p>
<p>仿佛是朋友。</p>
<p> </p>
<p> 这里“我们”无疑就是他们的亲人,诗中隐去了“我们”的行动。但那些游荡的鬼魂中的一名“走向我们,从陌生的角落,仿佛来自远方——.......”,而且“举起了/烧灼的目光”。他们在期待“我们”做些什么呢?<br/> 按照习俗,死者的尸体安排就绪之后,就要举行招魂仪式。据说,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地漂泊,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br/> 那么“我们”肯定发出了他企望的声音,他才会归来。当然之前他们的转辗反侧就是不忍离我们而去!<br/> 互偶这首诗是他早期的作品,但语言简洁纯粹,意象杂而不乱,在情感方面显得克制隐忍,虽然他后来放弃了抒情,走向了存在式的反讽。</p>
<p> <br/>附诗:</p>
<p> </p>
<p>貌似灾难的福音</p>
<p> </p>
<p> 约翰.阿什贝利</p>
<p> </p>
<p>是的,他们活着并可以拥有那些色彩,<br/>而我,我的灵魂,也在活着。<br/>我觉得我必须又唱又跳地<br/>讲述这些,知道你可能会被我吸引。</p>
<p> </p>
<p>于是我在绝望和无缘结识你的<br/>孤独中歌唱,把我自己<br/>唱成你。你看,<br/>你以一种方式把我举向光线</p>
<p> </p>
<p>我从未期待过,或怀疑过,也许<br/>是因为你总是告诉我我就是你,<br/>那很对。巨大的云杉隐约出现。<br/>我是你渴望一同死去的人。</p>
<p> </p>
<p>我无法想到自己,我渴望为你<br/>拥有一间房子,在里面<br/>椅子都向光转过身来<br/>强加在石头和道路上的光,真正的树</p>
<p> </p>
<p>似乎穿过你面前的格子窗向我闪耀。<br/>如果这一月荒凉的光线是真的<br/>我向自己保证真诚待你<br/>我不曾忘记片刻的人</p>
<p><br/>记得原谅我。记得超越你进入的日子<br/>利用你从未知道的秘密的翅膀。<br/>把我带离我的自我,<br/>在日子分配给我的蜡笔宽的路上。</p>
<p> </p>
<p>我选择复数的“你”,我需要“你”,<br/>你必须到我这里来,全身金灰色<br/>像露水和空气。<br/>到时我将获得这兴奋地感觉。</p>
<p> </p>
<p> (马永波译)</p>
<p><br/> </p>
<p>途 中 </p>
<p> </p>
<p> 互偶</p>
<p> </p>
<p>枝繁叶茂的夜晚。<br/>这些忧伤的死者<br/>孤单或成双,远离了自己</p>
<p> </p>
<p>又依恋着房间,<br/>从一面空墙,透过<br/>一片静水,默默注视<br/>枯萎的室内——</p>
<p> </p>
<p>第七日,他们更瘦,聚集在<br/>空间的裂缝。<br/>用白色充饥,用手指<br/>将破碎的谈话<br/>放入微风,似乎正乘船归来——</p>
<p> </p>
<p>让病笃的植物缠绕<br/>生者的阳台,从窗户<br/>移开星辰,<br/>让时钟结冰——</p>
<p> </p>
<p>或者围绕旧物,用夕光<br/>点亮旧物。<br/>甚至居住它们,或者<br/>仅仅流过它们<br/>如最后的波涛经过礁石。</p>
<p> </p>
<p>有时来到午后的走廊,提着<br/>空空的形状,<br/>似乎寻找谁。<br/>干渴,但不需要水,<br/>需要重量。</p>
<p> </p>
<p>有时穿过<br/>一匹形象,关闭<br/>一束微光,随手熄灭了镜子。</p>
<p> </p>
<p>或许,他们属于火,<br/>并不温暖,稀薄而柔软,<br/>不为灼热的火所伤——</p>
<p> </p>
<p>他们从未抵达,只是抛弃着上升<br/>只是下降。</p>
<p> </p>
<p>偶尔他们中的一名<br/>走向我们,从陌生的角落,<br/>仿佛来自远方——<br/>慢慢走上一段斜坡,如一株<br/>伸展的树,<br/>裹着薄雾,看不清花果,</p>
<p> </p>
<p>显得悠闲,自足,<br/>伸出有脉络的手,伴随着落叶,<br/>举起了<br/>烧焦的目光——</p>
<p> </p>
<p>仿佛是朋友。</p>
<p></font>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7-14 20:36:2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