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06|回复: 4

[原创]在路上我们不断的修正方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9 17: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face=幼圆 size=5>  在路上我们不断的修正方向<BR></FONT>
<>
<><FONT size=3>                                                            <FONT size=4>   ------兼述“后现代主义”与“第三道路写作”<BR></FONT>
<></FONT>
<>
<><FONT size=3>                                                       </FONT><FONT size=3>我在我不在的地方言说,我在我在的地方歌唱!<BR>
<></FONT>
<>
< align=center><FONT size=3>                                                                                                                                                    - ----题记</FONT></P>
< align=center><FONT size=3>紫陌红尘</FONT></P>
< align=center><FONT size=3> </P>
<P></FONT>
<P>
<P><FONT size=3>         “第三条道路”――这是最具当下中国诗歌创作风貌的阳光地带,是一条通向真正艺术的道路。 而“第三条道路”又是与后现代主义密不可分的。“关于后现代现实主义与第三条道路的起源与生发”,谯达摩先生在他的《第三条道路: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一文中,就描绘出了一幅幅令人心颤的后现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写作远景。 谯先生一开篇就说:迄今,“第三条道路写作”已拥有五年的“历史”。我所说的“‘历史’这个术语既意指‘历史现实’也意指关于历史现实的可能科学。由此昭示出来这个术语最切近可见的暧昧两可,这种暧昧两可经常受到注意但却绝非‘无伤大雅’。在‘历史’的含义中我们暂先排除历史科学(历史学)这一意义。”基于此规定,如果我们对“第三条道路写作”的历史进行分析,会发现诸多现象:不连续性、断裂、界限、极限、序列、转换等。正如米歇尔·福科所说:“不连续性、断裂、界限、极限、序列、转换等概念的引入给整个历史分析提出的不仅是程序问题,也是理论问题。” 并说: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序列里,“第三条道路写作”将以两种经典的方式得到一代又一代学术视野开阔的诗人或学者的阐释乃至过度阐释:第一种是“21世纪中国第一个诗歌流派”;第二种是“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BR>
<P></FONT>
<P>
<P><FONT size=3>      要解读谯先生的理论阐释,我们首先必须弄清“后现代现实主义”是什么?它对第三条道路的写作有什么影响? <BR>
<P></FONT>
<P>
<P><FONT size=3>                                                                   一、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BR>
<P></FONT>
<P>
<P><FONT size=3>     “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现代西方哲学上的概念,这个概念本身在西方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它是一种文化思潮,这是无可争议的。它对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它有许多鲜明的特点,如:专事破坏,少事建设;强调否定性、非中心性、非主体性、非连续性、破坏性、反正统性;多元化,多重性,无边界性;可视性、游戏性、反矛盾性、悖论性。因此有人把后现代主义比作一个大箩筐,里面什么都可以装,什么都可以容纳。那么,通过“后现代主义”这个筐子究竟折射或反应了什么呢? <BR>
<P></FONT>
<P>
<P><FONT size=3>    (一)、它反映在哲学领域是反主体性,反主客二分、反人类中心论(“上帝死了,人也死了”,人只是一个外形,随时都会被抹去);反本质主义、反基础论、宣告哲学终结(去掉所贯有的深度思维模式,而转向思维的平面模式,最终放弃那些永恒和终极的东西)、宣告真理终结(主张从偶然性出发,放弃对绝对真理的追求)。因此,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观察世界的认识观念,即后现代主义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产生的目的在于打破“专制和极权,张扬和提倡更加无度的自由”。它实质上是对没落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无奈的抗争,是当代西方“焦虑的”、“无言的痛苦”的一种畸形表达方式。它采取一种比现代主义更加极端的反抗形式----打破一切传统,进行价值重估,以消解一切“深度”为理由,走向平面化,以自己的无价值毁灭来显示世界的“荒诞和无价值”。<BR>
<P></FONT>
<P>
<P><FONT size=3>       在后现代主义者的眼中,传统文化的象牙塔坍塌了,理性的光芒消失了,真理已经隐退到背后,正义丧失了它的评判标准,价值失去了主体意义,而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也失去了“上帝宠儿”的地位。一切在不断消亡,一切又不断重现。 <BR>
<P></FONT>
<P>
<P><FONT size=3>       (二)、它反映在文学艺术上,由此衍生了许多的文学派别,如荒诞派、法国的新小说派、美国的黑色幽默派、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欧洲和拉美的具体诗派、以及美国和意大利的语言拼贴画派等等。所以,后现代主义又是一种现代主义之后的文艺思潮和文学运动。这种文艺思潮和文学运动与现代主义既有某种程度的承继性,但又在更大的程度上拒斥、反叛现代主义的一切成规、习俗和原则。如果说“现代主义作家扬弃任何对现实的成规解释”,那么后现代主义作家“认为连解释也是多余的”。后现代主义意味着文学和艺术边界的模糊和衍化,这不仅意味着超越语言艺术的界限,而且对各门类艺术的传统界限,甚至艺术与现实的界限都加以超越。在后现代主义的视域里,艺术与非艺术、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小说与非小说、诗歌与非诗歌、文学与哲学以及其它门类的艺术间的这种对立,统统模糊甚至消失了。 <BR>
<P></FONT>
<P>
<P><FONT size=3>        (三)、它反映在创作方法上为:随意性、反常规、反惯例、反传统,破坏诗的形式,颠覆艺术的王国;侧重小说的无情节、音乐的无调性、舞踏的抽象化,美术的符号化,电影的非逻辑性,戏剧的间离性等,旨在通过审美心理的错位、创作原理的混用,达到抹杀艺术样式的界限,用表现手法的花样翻新来破除艺术形式的陈陈相因的稳定机制,造成一种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它所描写的都是零乱、无序的碎片。这些偶然的碎片又混乱地、颠倒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后现代主义它是“一种叙述的话语或风格”。这种话语和风格的特征是“无选择技术、无中心意义、无完整乃至精神分裂的结构”。意义中心思想被这种叙述的过程打破,散发到文本的边缘地带,以至对历史的表现成为某种再现或者戏拟。<BR>
<P></FONT>
<P>
<P><FONT size=3>         它注重展示个体生存状况,对事物、社会,对人生只作展示而不加以评说,不强加预先设定的意义,也就是说不搞主题先行。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内蕴让读者去归纳思索,把解读权交给读者,读者的欣赏与被欣赏的文本发生关联,而与作者无关;后现代主义不再追求文学的终极价值,他们眼里再也没有什么崇高的信念与理想,他们把这些当作是短暂的话语的产物,他们以大量的幻觉、暴力、颓废、死亡等内容来展示人生的荒诞与痛苦,因此他们的作品里充斥着人生的失意与颓废、虚无、悲观与绝望。虚无是他们普遍的特征,嘲弄自己,也嘲弄他人。 <BR>
<P></FONT>
<P>
<P><FONT size=3>      反映在诗歌创作上为“非原则性、零散化、反体裁”。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主体丧失了中心地位,已经“零散化”而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他们认为:“生命的状态是非和谐的。现代人有那么多磨难,痛苦,心灵的断裂和倾斜,提纯和升华他们是廉价的,是一种隐忍,一种躲避。……既然诗是人类自由精神的外观,诗人就有责任致力使它脱离矫饰的、和谐的制约,而获得彻底的满足,那不是一种雕琢,而是一种放纵,一种驰骋”。而在诗歌的具体结构中就是给零散、杂乱的非理性感觉赋予一个非逻辑、非确定、非理性结构,从现象还原出发的冷抒情,反语言精致的自动写作。后现代主义诗人竭力追求诗歌语言的陌生化,通过通感、畸联、非逻辑组合、大跨度变形、配合语法上的断裂、空白、省略等,进行诗歌创作,致使诗歌创作充斥个人情绪的渲泻,出现了鱼目混珠之作。 <BR>
<P></FONT>
<P>
<P><FONT size=3>         而且,在诗歌这个领域里,后现代主义的批评成了一种阅读的符号代码,即所谓后现代性。它不受时空限制,也不受文本制约。它既可以用来阐释过去的、以及本世界之外的文本,又可以对诗歌本身进行重新解构。诗人只是一个言说者,他的话语最终是建立在一种经常或随时都有可能消失的表现之中;它可能是暂时的、不确定的、不可靠的、意义多解的,同时也是需要读者去阐释、去阅读、去重新发现的文本。文学的中心发生转换,角色也开始置换,变成了读者与解读,而与作者无关联。这种阅读认为:一切都有可能,每种意义都有存在的理由,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的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它表现为:反对原意、反对释义、反对单一的解释,提倡多重解释,认为解释即创造,所以后现代主义的文本导致了正统批评的失语。 <BR>
<P></FONT>
<P>
<P><FONT size=3>        (四)、它反映在音乐上产生了音乐的达达主义、 约翰·凯奇的音乐(即行为音乐)。主张“喧闹、并置和机遇”。而对音乐而言“'喧闹’就是噪音,'并置’就是拼贴,'机遇’就是偶然,其中还有更细致的东西“噪音就是声音的'现成品’”。而后现代主义使音乐与审美无关,使音乐这种“听得见的美”,成为一种视觉上的象征符号;成了听觉上的一种渲泻,于是有了众多的流行音乐,有了摇滚与披头士,有了现在的RAP。 <BR>
<P></FONT>
<P>
<P><FONT size=3>          要对后现代主义文艺特征做个准确的概括是困难的。因为后现代主义文艺边界的消失,从而形成了众多的特征。著名后现代主义美学家哈桑对这种拼盘式的特征作了拼盘式的归纳,他认为这种特征共有十一个方面,其中五个方面带有解构性,六个方面带有重构性。解构的特征是一种否定、颠覆既定模式或秩序。这就是:1、不确定性(包括各种模糊性、断裂和移植);2、零散性;3、非原则性、4、无我性、无深度性;5、卑琐性和不可表现性(以有声的沉默瓦解自己)。重构的特征表现为:1、反讽;2.种类混杂或大杂烩(体裁变异与模仿导致了“反批评”、“新新闻学”、“非虚构小说”等文学模式的出现);3、狂欢性(表明后现代文学具有“喜剧式的甚至荒诞的精神气质”,它体现了后现代文学语言的游戏性、颠覆性、包孕着甦生的重要特征);4、“行动与参与”(哈桑认为“后现代主义不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都欢迎参与行动,它需要被书写、修正、回答、演出”,以自己的语言参与行动);5、“构成主义”(认为“后现代本质上是内向性的、象征性的、非现实的”,它要虚构一种现实,这种有效的虚构,成了后现代文学话语的一个基本特征);6、“内在性”(哈桑指出:“心灵通过符号而概括自身不断增长的能力”,作为语言动物的人,运用自己创造的一种内在的话语符号系统构成了他们的世界,语言已成了后现代文学中内在文本的尺度,使后现代文学充满了模糊性)。 <BR>
<P></FONT>
<P>
<P><FONT size=3>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后工业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即后现代文化氛围。它是“以宽容、多元、边缘性、不稳定性、悖论性、差异性为标志的”;它是对传统的“同一性、整体性、中心论、稳定论、元话语”的一种反判;并以此宣告这是一个宽容的时代,一个怎么自在、“怎么都行”的时代。 <BR>
<P></FONT>
<P>
<P><FONT size=3>       后现代主义其实充满了悖论,一方面是反阐释,一方面是阐释的不可避免;一方面是不可表达,一方面是非表达不可;还有反主观与极度主观;对现实的激进批判与对现实的全然认同等等,这些悖论本身一直纠缠着后现代主义这个庞然大物,使它充满了矛盾性,也使后现代主义的文艺批评充满了悖论。 <BR>
<P></FONT>
<P>
<P><FONT size=3>              二、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BR>
<P></FONT>
<P>
<P><FONT size=3>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创作,更是影响广泛而深远。这是因为在经历了太长的封闭之后,人们对外来文化的渴望与向往,而后现代主义,因其鲜活的生命力和反叛的姿态获得中国文学艺术界的格外关注;同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决定了现代性价值观是价值重建的主要内容。后现代主义能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主要是它既能消解封建性价值观,促进现代性价值观的重建,又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丰富经验,从而以其否定性品格推进社会和文学的发展。而事实上也确是如此,后现代主义曾给中国文学创作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作为一种与此前整个中国文学传统异质的文学现象,后现代主义思潮标志着一种划时代的审美转向。后现代打破常规的文本实验是文学创新所必须的探索,客观上它全面冲击并修改了传统的审美规范、思维习惯、文学价值观念以及文化精神,并且在从消解走向逍遥的途中,重新确立了属于后现代主义的、新质的审美形态和审美意识。如对语言的重新认知,“互文性”与“反文学”的文学观,以及后现代主义对陈腐创作方法的否定,激励了作家们的自由精神和创作个性,激活了艺术想象的空间,拓宽了文本的表现领域;同时,它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的个性与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张扬,被教条禁锢与僵化的头脑被活化起来,人的潜能与创造力得到了空前的展现;而多元化的提出,对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一元论、超时空的绝对真理、绝对标准,更是一种反叛与冲击。一时间,流派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不管是小说还是诗歌创作,不管是戏剧还是绘画,也不管是从思维模式还是创作思想,后现代主义思潮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它促使我们走出狭隘的思维误区,启发我们抛弃对虚幻的“绝对真理”的执迷和对虚妄的“永恒”的追求,走出对理想主义的盲目崇拜,使“人”更接近真实的世界,回到“人性”自身;它也深刻地揭示了“形而上学”所面临的危机,打破了能动主体和统一历史观的神话,使文学更接近生活,接近内心的真实;它也使我们了解后现代知识并非仅仅是权威手中的工具;它增强了我们对于差异的敏感,促进我们对不可通约事物的宽容能力;它推动我们重视异质的、边缘的、偶然的东西,使中国当代文学出现了空前的景观:在小说创作上,至少存在着先锋小说、新写实主义、消费文学和先锋批评等四种较有代表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景观。在诗歌创作上,出现了更加众多的流派,如非非主义、莾汉主义、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第三条道路写作等等较有代表性的流派或曰思潮。后现代主义使中国文学朝两个新的极致各自发展:一极是朝着更为精致复杂,对传统文学和现代经典更为激烈的反叛,代表便是先锋小说、朦胧诗、实验诗和先锋批评;另一极则面对整个商业化的社会, 趋向于通俗化和大众化,代表便是新写实小说和消费文学、民间写作、莾汉主义。<BR>
<P></FONT>
<P>
<P><FONT size=3>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已成了无法回避的事实。特别是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更是不可争议的事实。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诗人在艺术层面上,也即诗学追求和艺术风格层面的追求上,进一步对“朦胧诗”进行深度模式拆除,以更大空间和思维感体现了诗歌的感受力和文本的开放性。特别是“新生代”诗人(也就是本文所说的后现代主义诗人),他们反对“朦胧诗”的语言符号编码所形成的矛盾、紧张的悲剧性文体结构,使语言具有较大的张力和象征性的策略,反对“朦胧诗”人把现象转化为意象,并进行象征整合,进而上升为精神寓言方式的运作形式。主张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人工 “陌生化”的知性语言,使语言不再具有超越感和神圣感、庄严感,而是充满揶揄、调侃甚至下流话也充斥在诗中,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语言不能在诗中堂而皇之地呈现。“他们”明确地提出了“诗到语言为止”的主张;“非非”主义强调“诗从语言开始”,“海上诗群”认为“语言发出的呼吸比生命发出的更亲切,更安祥”。但是,他们忽视了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人类漫长历史形成的习俗,并无本质和必然的联系,作为词的能指和作为概念的所指,在构成叠合关系之前并不一定是指涉和被指涉的,而一经约定俗成之后,在整体上形成了彼此勾连的语义系统----人类“语言板块结构”,要超越“语言板块结构”,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就是这些诗人自己,“最终还得使用或者还得依靠现有的语言符号系统”来表达自己所要表述的“瞬间感受和思想”,于是,“就形成一个理论怪圈:既要超越这个语言文化,而实际上又无法超越”。 <BR>
<P></FONT>
<P>
<P><FONT size=3>        在表现手法上,他们拒绝隐喻、象征等复杂技巧,反对诗歌抒情的暴力,看重语言的自身繁殖力量,创造了新诗艺术世界新的智力空间,更具有诗本体意义的自觉的革命,主张一种所谓“无意识”的创作态势。在他们眼里,生活就是生活,一个是生,一个是活。生得艰难、痛苦、悖时、违运;活得混乱、复杂、疲乏、萎靡。他们不愿再用文学作为一种信念与理想,来幻想他们的生活,他们放弃了很多东西,试图重新回到认识的起点,这实际上是在无意识的假象之上一种新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重构的表现。因此,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虽然没有从哲学意义上去理解人的零散化,但却在美学上同样倾向于消弥主体在诗中的地位,将主体意向悬搁,放逐主体情感,开始了“自我”的破碎、飘零、流浪、萎缩的心路历程。而作为后现代主义生力军的“新生代”,不再把语言当作工具和手段使用,而是与生命互相照映,开始逃出语言的先天性束缚与遮蔽,主张“诗到语言止”、“诗、生命、语言是不同层面的同构”,由此而走到了反语言的极端,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术语就是“语感”。“语感”的自动生成方式,使声音功能形成生命本源的内在旋律,是直觉心理、半意识心理在刹那间的外化流程。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传统表现手法上主观强加的变形成分,而露出相当的原生与率真;同时“语感”蔑视优雅造作,推崇原始状态,以致形成了言语的粗鄙化。 <BR>
<P></FONT>
<P>
<P><FONT size=3>         他们追求结构的“自然”灵动,反对“朦胧诗”式的“高层建筑”。“新生代”诗歌中,诗是随着语言的流动而自成形体的,没有雕章琢句式的意义挖掘和语言的碰撞,同时也对诗的结构进行多重空间的解构与破坏。“新生代”诗歌这种在“平面”上流淌的方式,是与其美学追求,精神观念相一致的结果。因其对深刻意义的“高层”挖掘已失去存在的理由,所以外在的躯壳注定要遭到抛弃。 <BR>
<P></FONT>
<P>
<P><FONT size=3>         所以说,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诗歌就像是从一个大竹筐中逃出去的一个非人非兽的怪物,它经过了许多的磨难之后,变得硕大无比,包容一切,但又充满了矛盾和困惑。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诗歌所面临的,不是在传统的价值基础上的超越,而是在重新捡拾被抛弃的旧有传统价值的同时,再建构新的价值体系。超越是继承和发展,但建构是更新和创造。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者在建构新的价值观及精神准则的过程中,面临着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转型,因此所产生的阵痛与撕裂是不可避免的。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诗歌,在建构自己的理念体系时,由于无法找到正确的参照物,于是就被置于一种被抛弃的、游离的文化状态之中。在缺少精神导向、价值准则或人生意义、社会前途等一系列人生参照系统时,他们的创作变得异常痛苦、繁琐和杂乱,呈现着一种所谓“无意识”的创作,导致理论的失语与芜杂。因此这给“第三条道路”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存在的契机与空间。 <BR>
<P>                                            三、后现代主义与“第三条道路”的写作 <BR></P>
<P>
<P><FONT size=3></FONT>
<P><FONT size=3>           作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式后现代主义的“第一个”诗歌流派,“第三条道路”肩上所承载的任务不单单是要承继与宏扬后现代主义包容一切的创作风格,还要站在21世纪历史的地平线上,思考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所面临的走向,引领中国诗歌向何处去的问题 。作为中国式的后现代主义(或曰“批判的后现代主义”)的“第三条道路”,不是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横的移植,也不是简单的对中国传统诗歌纵的继承;它既不同于二十世 纪80年代的中国“第三代诗人”借助西方后现代主义对意义和现代性的片面消解与“解构”,将文化的反叛演变为另一种不伦不类的文化的表演;更不是用一个简单的概念代替另一个概念。它是一种诗学理论的重建与确立,是一种“反动”与行动,是站在时代的前沿,吸纳后现代主义优秀的表现手法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对中国诗歌传统诗歌和诗学进行解构之后的重建。这既要把握时代的先锋性、现代性 ,又要继承后现代的相异性、包容性;既是对后现代的继承:继承它的先锋性、现代性 以及多元并举的表现方法;同时又是一种超越:超越它的消极面,重新树立新的诗学观念与理论,进一步完善“求同存异”的体系,整合“第三条道路”的诗学理论与思想,在原有的基础上,依托网络,依托论坛这些强有力的平台,提升三道同仁们的创作水平,形成一种相互影响,又各自保持自己写作风格的多元的“类”与“异口异声”的“差异”性文本风格,逐步形成一种特有的“第三条道路”写作风格,而这也是“第三条道路”所一贯遵循的文学主张,也是最能体现它的包容性和后现代性的主张。因为在艺术的王国里,我们每 个人都是自己的“王”,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又是和谐地融入“第三条道路”这个整体的写作者。“第三条道路”,它既包容着各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展示着个人独特的创作和人格魅力,同时又是在一个整体之内,行走在同一条“道路”之中,这也是 “第三 条道路”不同于其它流派写作的一个最为主要的特点。谯先生在文章中说:“'第三条道路写作’反复强调和追求“后现代性”,实际上是为了区别于深陷“现代性”泥淖而不能自拔的’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这充分体现了’第三条道路写作’的诗学取向和审美追求充满了卓越的智慧和超然的历史姿态”。谯先生在文章中提出了后现代现实主义与后现代浪漫主义的理论概念和命题,而未具体的提出我们的任务与目标,这是否意味着“第三条道路”的写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是否对它的命题需要有一种审慎而客观的学术态度?因为后现代主义对于中国文学而言,既非指引出路的向导,亦非诱向末路歧途的凶手。中国文学仍处于有待进一步充分发展之中,各种矛盾、多种文化相互撞击又相互依存;各种“历时性”的文学 (文化)思潮可以“共时性”地聚会于它所提供的广阔的历史地带,并且在交替互文的危机与契机中寻找各自新的突破口和生长点(比如下半身,比如垃圾派,比如卡丘主义等等不一而足诗歌派系与诗学思想)。而“第三 条道路”定位为“后现代现实主义”,它应该是源于后现代主义的母体,是对后现代主义的扬弃。它们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伴生性地共存,而不是彻底的、绝对的你死我活的断裂。“后现代现实主义”继承、吸纳了诸多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特性,所以在同一时期或同一作家、作品中可能会同时包含西方的后现代主义,也包含有作为“批判的后现代主义”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如谯达摩先生、兰紫野萍、青海湖、竹临石、天界、梦九慈、雷子、梅笛、元谷、鬼狼(此处紫陌所引的诗人只限于“第三条道路文学网”,这与紫陌孤陋寡闻,只上第三条道路文学网有关,请走在“第三条道路上的其它诗人见谅))等的诗歌,温冰然的“后现代浪漫主义与魔幻主义”的小说创作,三木逊先生的后现代现实主义的小说创作,第六指、杨雄(同上)的诗探索小说等,都已经初具了作为“中国式后现代主义”的“第三条道路写作”的雏形,只不过是暂时缺乏理论上的高度及自我的意识,因此常常是此消彼长、你隐我显罢了。<BR><BR>      “第三条道路”要继承西方后现代主义那种“非中心、反权威和强烈的怀疑、批判意识”,因为这里面包含了一种独立、平等、求真的文化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它将打破中国文学厚重的道统壁垒,并使之出现大面积的缺口,将文化多元主义提到引人注目的地位,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展现在二十一世纪中国诗歌的地平线上。后现代现实主义与后现代浪漫主义既要承继西方后现代主义好的理念与方法,同时也要超越那些不良的、颓废的东西,打造自己的品牌意识,在网络载体(论坛)的推波助澜下,成为一种新的“文化风景”,引领文学的时代潮流,使“第三条道路”真正成为多元的、包容的、开放的道路,而不是“一种制约人意识的不可选择的选择”,这是“第三条道路创立”的初旨,也是“第三条道路”应该奉行如一的准则。如果我们目前继续就话语权、从属性论争,是否意味第三条道路所要张扬的多元又异化为新的一元?包容变成不相容?开放成了囚禁?在这样的背景下和创作氛围里,又能汇集多少真正的艺术家?那么第三条道路会不会是盘峰论争的再现?是诗歌写作者与拥护者的一个精神的乌托邦?是另一次滑铁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再深思的。<BR><BR>         在目前的情况下,传统的现实主义仍占有很大市场,传统的浪漫主义亦余风犹存,而非非主义、民间写作、知识分子写作、垃圾派等西方式后现代主义的变种还在继续喧嚣。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大规模移植并泛滥之后的反拨,“批判的后现代主义”之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将以何种姿态出现,这是“第三条道路”理论家们今后应着力探索与解决的。谯先生在近作《在旷野的呼告》里,更加明确的提到了“第三条道路”的定位: “作为一个诗歌流派的'第三条道路'应尽可能规避突然断裂或终结的命运,因此,我始终强调'第三条道路'应继续敞开,彻底敞开,应无限期地延伸下去。话又说回来, 我的这一诗学理念和持续不断的诗学行动,也是在切实履行'第三条道路'最初的理论承诺”。个人对谯先生这一定位是赞同的,但值得所有三道同仁深思的是:作为一个引领文学潮流的流派,在经历了一段时期求新立异的狂欢、在消解了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在完成了后现代文学双重转化之后,如何及时地调整方向,避免由形式实验走向覆灭,宏观理论与微观实际不相符合,这是值得我们再思考的。个人认为:作为“批判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第三条道路”,首先应继续完善我们的宗旨,以和谐、包容、平等为原则,从现实中汲取新生的力量,在尽可能地克服西方现代性文学之狭隘性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现代性文学的重建,彰显本真的意义与价值,让“第三条道路”逐渐转入一个相对平稳的、轻松和谐的创作氛围。唯有用优秀的作品和理论文本说话(而不是过多的去纠缠什么从属问题),“第三条道路”才能真正成为中国文学家通向诺贝尔文学奖的一条康庄大道!</FONT>
<P>
<P>
<P><FONT size=3>     [参考文献] <BR>
<P></FONT>
<P>
<P><FONT size=3>赵小琪. 台湾诗歌对后现代主义的接受与变形.《学习与探索》,2003(6) <BR>
<P></FONT>
<P>
<P><FONT size=3>崔建军.迷惘与沉潜 -------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新写实主义.《丹东师专 学报》,1999(2) <BR>
<P></FONT>
<P>
<P><FONT size=3>张器友.解构者的痛苦与迷失——新生代诗歌中的精神意向.《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4) <BR>
<P></FONT>
<P>
<P><FONT size=3>宋铮.后现代 主义文学的网络话语.《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3) <BR>
<P></FONT>
<P>
<P><a href="http://c33.cnki.net/cjfd/detail.asp?encode=gb&amp;display=chinese&amp;recordnum=15&amp;QueryID=3680,1466,0&amp;level=1&amp;ls=&amp;Title=全部文章&amp;no=A,%20B,%20C,%20D,%20E,%20F,%20G,%20H,%20I&amp;Subitem=9&amp;Order="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 size=3>后现代主义文化与批评——华中师大文学批评学研究中心与詹姆逊教授座谈述要 </FONT></A><FONT size=3>.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6) <BR>
<P></FONT>
<P>
<P><FONT size=3>林一民.后现代思潮和文学艺术. <a href="http://ncds.chinajournal.net.cn/"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FONT></A>,  1997(3) <BR>
<P></FONT>
<P>
<P><FONT size=3>高飞乐.<FONT color=#000000>无主题变奏: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FONT><a href="http://swdx.chinajournal.net.cn/"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FONT></A> ,1997(5) <BR>
<P></FONT>
<P>
<P><FONT size=3>方俊明.评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思潮, <a href="http://sxss.chinajournal.net.cn/"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FONT></A>  <a href="http://c33.cnki.net/cjfd/qk.asp?display=chinese&amp;encode=gb&amp;filename=aFWRyFGSkhEcPpkcUlmaSdkT510Rw9WNRVFZ4F1ZwUVWZVzVHhTUjF1KoN3bQNnYQd3cNBlV3Z0R==QP9E0avYHaJFkSNNzTHZmNl5mdyhnNiNHRsxEZz1WerF3VsZ2bPJVOQRVZDllNE1UeXlWM4tGd&amp;title=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0"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1997(1)</FONT></A> <BR>
<P></FONT>
<P>
<P><FONT size=3>刘  瑾.埃里克·萨蒂和达达主义. 中国音乐学(季刊),2001(2) <BR>
<P></FONT>
<P>
<P><FONT size=3>刘拓.后现代主义评析. <a href="http://lyxd.chinajournal.net.cn/"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理论与现代化</FONT></A>,1999(8) <BR>
<P></FONT>
<P>
<P><FONT size=3>李润霞.从消解走向逍遥的无地彷徨 ——20世纪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反思。社会科学辑刊,2000(5) <BR>
<P></FONT>
<P>
<P><FONT size=3>姚文放. 审美文化的历史进程——兼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通与变. 江苏社会科学 ,1997(6) <BR>
<P></FONT>
<P>
<P><FONT size=3>胡金生.读者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作用 . 外国文学研究,1999.(1)   <BR>
<P></FONT>
<P>
<P><FONT size=3>马利怀.<a href="http://c36.cnki.net/cjfd/detail.asp?encode=gb&amp;display=chinese&amp;recordnum=25&amp;QueryID=10826,1406,0&amp;level=1&amp;ls=&amp;Title=全部文章&amp;no=A,%20B,%20C,%20D,%20E,%20F,%20G,%20H,%20I&amp;Subitem=9&amp;Order="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了解一点后现代主义</FONT></A>.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8(11) <BR>
<P></FONT>
<P>
<P><FONT size=3>谭桂林.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定位与质疑. 中国文学研究,1998(4,) <BR>
<P></FONT>
<P>
<P><FONT size=3>曾艳兵.<a href="http://c33.cnki.net/cjfd/detail.asp?encode=gb&amp;display=chinese&amp;recordnum=41&amp;QueryID=13951,1406,0&amp;level=1&amp;ls=&amp;Title=全部文章&amp;no=A,%20B,%20C,%20D,%20E,%20F,%20G,%20H,%20I&amp;Subitem=9&amp;Order="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中心消解与无中心之中心——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比较. </FONT></A>东方论坛,1998(4) <BR>
<P></FONT>
<P>
<P><FONT size=3>刘宗碧. 多元论: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区别. <a href="http://pzhd.chinajournal.net.cn/"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攀枝花大学学报</FONT></A>,1998(1)22   <BR>
<P></FONT>
<P>
<P><FONT size=3>李世涛.挑战与超越-----对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思考,求是学刊,1998(1)<BR><BR>林孟清. 后现代主义的困境及其出路.  江汉论坛, 2003(8) <BR>
<P></FONT>
<P>
<P><FONT size=3>杨希珍. 陈世象.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研究 . 江西社会科学, 2004(7) <BR>
<P></FONT>
<P>
<P><FONT size=3>刘永涛.新时期诗歌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理论与创作,<a href="http://c33.cnki.net/cjfd/qk.asp?display=chinese&amp;encode=gb&amp;filename=WayA3b1gTTHtSdtNXOuJTbB1UcMREWGNzNCpWbFlFeYJTb4kFR1syd5c1RRRHT5A1bqBlWplHZR5kW=0zZjhVYNRVQCB3NiBTcXpWdDFFSMhFaaN2VTF1TH92cKZzT4d3cKNXY4hHcRdlaotSM2kncIJkVS9&amp;title=理论与创作2004年03期"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2004(3)</FONT></A> <BR>
<P></FONT>
<P>
<P><FONT size=3>陈  刚.后现代离我们有多远. <a href="http://jhkx.chinajournal.net.cn/"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江苏社会科学</FONT></A>,2000(2)<BR>
<P></FONT></P></FONT>
发表于 2006-3-9 17:26:52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4>学习了.第三道路写作我一直不明白哈.</FONT></P>
发表于 2006-3-10 16: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紫陌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3-14 09: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曾蒙</I>在2006-3-9 17:26:52的发言:</B><BR>
<><FONT size=4>学习了.第三道路写作我一直不明白哈.</FONT></P></DIV>
<p>          一套理论体系的建成,必须有一个完善的过程, “第三条道路”也不能例外。它的理论与实际操作中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使许多人对他产生一种误解也是情有可缘的。紫陌本人接触“第三条道路”较晚,也不甚十分明了它的精髓所在,此文不过是记录读谯达摩先生的理论文章时所生发的一些感想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06-3-14 09: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小你</I>在2006-3-10 16:10:00的发言:</B><BR>学习紫陌的.</DIV>
<p>      谢小你欣赏。近期因工作忙来得少,你辛苦了哈!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8:19 , Processed in 0.03368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