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以来诗歌创作的日趋“个人化”以及外部“冷风景”的交加下,反思当下诗歌创作以及百年新诗的发展历程不但是这一时期诗歌研究者的主题之一,同样的,也无疑是这一时期诸多诗人常常自觉或不自觉思考的主要话题之一。但与反思相对应的或曰反思的目的更在于一种展望——展望不但缘于世纪末的论争在有意无意间湮没了大量年轻而卓有才能的诗人的创作实绩,更在于它其中隐含着鲜明的超拔意识。早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0</FONT>年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期《星星诗刊》刊载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FONT>世纪:中国诗人的光荣与梦想》一文中,作者立人先生便以“今天,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前瞻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已经预感到五千年的大地在狡黠颤动,蔚蓝色的海潮在远方孕育,鲜红色的曙光即将莅临。在此我要衷心地希望并且祝愿所有在诗坛上徘徊不前的诗人们,赶快走出戴望舒的小巷,走出博尔赫斯的花园,走出无谓争论的沙龙,走出人云亦云的怪圈,走出顾影自怜的低谷”式的言论表达了一种展望的勇气。而事实上,类似像《星星诗刊》开辟的“世纪诗心与文本内外”的栏目,以及频频出现的创作命名和代际划分等,都无疑隐含着一种求新意识和创作契机,而不断出现于世纪之初,并带有追求“诗歌经典化”意味的行为恰恰是这种反思与展望裹挟之后的外在表征。</P>
< >------------------------------</P>
< > 问好张立群老师!感谢您为我们带来的这篇文章,对我们廓清当前诗歌写作与研究中的一些疑问,很有裨益。而在论坛读到此文的同时,紫陌恰好也在今年的第一期《文艺争鸣》中读到了先生的这篇文章,感觉很受教益。对于诗歌研究,作为一个“在场者”,您应该是最有言说权的,因此,紫陌很希望能够读到先生对网络诗歌的研究文章!盼望中!</P>
< > 此文建议曾总斑挂在网站上,以便非会员阅读!</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4 11:42:1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