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58|回复: 0

友情岁月:“人行道”上走来的诗歌兄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9 15: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白鹤林 于 2010-3-9 16:03 编辑

友情岁月:“人行道”上走来的诗歌兄弟

    ·白鹤林


  十年,一个人可以用来做些什么事?寒窗苦读,然后去当官发财;磨一把好剑,然后去行侠杀人;上山入寺修行,然后慢慢得道成仙……但是,诗人却写了一堆“无用”的诗。热爱诗歌,并且用十年的时间去办一份民刊,这在今天,本身就是一件既神奇又“诗意”的事情。因为费用得自己出或者凑份子,因为设计、排版得自己做或请朋友帮忙,因为刊物出来了还得自己分发、邮寄……可这其中的乐趣啊,只有亲手办过民刊的人才能深刻体会和享受。
  四川重要诗歌民刊《人行道》创办十年了,真是感觉时光飞逝。在平常,如果谁说这句话,定然会觉得矫情,但对于我等,对于一些曾经往来于成绵路上的“文学青年”来说,可能彼此都会相视一笑、感慨万千。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话让人觉得我们都是古董了),张卫东、胡马和卢枣三位,时有到绵阳相聚,而我和绵阳的几位诗友,亦时有到成都流窜或搞诗歌朗诵会。这些,都因为先后的两本民刊:《终点》和《人行道》。
  如今来看,江湖风云,诗歌岁月,都在回首之间,恍若过眼烟云。昨天还感觉自己是个“愣头青”,今天却已是“娃儿他爹”、“人到中年”。写诗的人大都很感性,也时有冲动,但总归是心肠柔软之辈,过去的都终将成为美好记忆,人生谈资。而有过那些经历的人,也拥有了常人没有的财富,活得怡然自得,活得潇洒脱俗。

    《人行道》:在喧嚣的人群中潜行

  《人行道》简朴高雅、风格稳健,并一以贯之。自2001年创办,连续每年出版一期,而今随着“十年专号”的即将出刊,整整十年十期。仅此,即可让即使是有些历史的诗歌民刊群体佩服、称赞。经过十年的坚持刊印和推出,《人行道》无疑呈现了一大批优异诗人。本人除创刊号有一本外,后面的6、7、8、9期手中都有,估计不是胡马就是张卫东兄所赠,因为我和他们两位交往相对多些。我把这几本诗刊十分珍惜的放在自己书架上显要的位置,时常都会翻出来看看,学习其中的好诗,也回想久远或者还是不久前的事情。
  在2001年的创刊号上,有卢枣的一篇《序言》,谈到了刊物的创办来由以及思想。此文先引用了杜力的文字:“有几个人突然暴露了诗人的身份,他们互相说:出本诗集吧!诗人幻想的眼睛使之成为一条道路。”而接下来,“赵烨说:‘人行道是安全的’,他暗示了我们对街道中央车流急驶的恐惧及象征,以及自由消遣的步行者的生活内涵。”不言而喻,《人行道》是一群诗人对于诗歌或者说诗意生活的某种期许和追求,它承载着我们每一个写作者对于世界的想象和述说。因此我想说:“人行道”是安静的。因为这些行走其间的人们无欲无求,除了按照内心真实地生活;因为他们一直坚守着出发时的信念,在喧嚣的人群中默默潜行,追寻着自我救赎的途径和终点。
  关于《人行道》,其实除了几期刊物的学习交流,在现实生活中我只与少数几个诗友有交往而较为熟悉。因此在这里,只能主要就其中我最熟悉的三位成员张卫东、卢枣和胡马,谈谈我对“人行道诗群”的肤浅印象。

    张卫东:“倔强”的诗歌卫士

  谈到张卫东先生,首先我想说,他是我们中间年龄最长的一位诗歌前辈。按照生活中的规矩或者所谓礼貌,我和很多诗友都应该尊称他一声老师。但因为他心态实际上一直很年轻或者说从来不太计较,我一直都是称他为“张哥”。而更多时候胡马、卢枣等与他混得烂熟的朋友更是直呼其名。这小小的细节,足以窥见张卫东先生的平和与大度。
  张卫东在成都某研究所图书馆工作。在诗歌写作上,他是先行者,却仅在1997年自印诗集《张卫东诗选1990——1994》,我获赠了一本。我不知道他究竟是何时开始写诗的,但肯定那时我还不知道诗为何物。对其诗歌与人之印象,有几个关键词:和善、严谨、长诗等。他善于写作长诗和组诗并多有佳作,对每一首诗歌的写作和对每一本刊物的印制都很认真甚至苛刻。因此在我的印象中,他就是个“倔强”的诗歌卫士,用至始至终的行动坚持并捍卫着写作的尊严和诗歌的荣光。
  大约是1998年夏天,《终点》1998年总第二期出刊,其印刷等事务就是张卫东负责张罗操办的,在成都面世。范倍近期的一篇文章《〈终点〉:一份或许可疑的记忆或说明》对此给予了回顾:“1998年,我们编印了《终点》第二期,16开,淡黄色硬卡纸封面。这时候,我认识了成都的张卫东和陈子弘等人。这一期《终点》是由张卫东帮忙在成都一个印刷厂胶印的,印了两百本。”张卫东就是这样一个热心诗歌而不辞劳苦的人,《终点》随后的第三、四期,亦是他帮忙联系印刷的。
  那一次,我和范倍前往成都取《终点》二期,我们和张卫东等朋友相聚在成都望江公园。当时的场景和很多细节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了,我唯一记得的是,望江公园是成都市民很喜欢去游玩或喝茶的地方,有人文气息,景色好,除了流经的河水已被污染……在望江公园,张卫东为《终点》当期的校对疏漏,第一次表现出了他的十分严谨和认真。
  当然,对于朋友或者说诗歌兄弟们,张卫东又是十分豁达而爽朗的。《人行道》第1期上有他一首题为《朋友》的诗,他写道:“频频举杯的时候  我看见/你投向桌面的那束光线  你的笑/竟如此生动  咂着满嘴的油/你说我们都很穷  唯有友情/在清寒的灯下  神圣而庄严”可见他对于友情的看重和珍惜。而2009年我收到《人行道》第9期时,读到他发表在上面上的十六首《花间集》组诗选章,其诗艺的精湛和语言的趋于完美,已让我惊叹不已。
  
  如今,飞速的时代
  终于在此让历史慢了一拍。
  让怨妇有了喘息的
  余地;让男人
  有了联想与悦目的一刻。
  这不叫累,或麻烦,
  对于活着的我们,她叫幸福。
  
    ——张卫东《芙蓉雨》
  

    卢枣:“隐居”的画师

  出身高干家庭的卢枣,诗与画皆擅长,曾在大学进修美术。但感觉他言辞不多,是个外表沉默而内心丰富之人吧,所以他在我的印象中总像是一个常常“隐居”于画室之中作画写诗的隐士。在现实生活中,卢枣很长时间以来是在为一个朋友的餐饮公司搞策划工作,以此谋生。在绘画上面,我记得他爱画房子,爱画各地的民居,很合我的口味。
  记得1998年夏天,我第一次到他家去的时候,他还是单身,住在父母家,红旗直销商场后面的某栋房子里。那次我在他的影集里,看到了他刚刚从重庆等地拍回来的大量关于民居的照片,而他的画板上也多是关于房子的油画。
  
  爱画房子的画家卢枣,和我们坐在
  成都市红旗直销商场后面
  他家中的木地板上聊天。他穿着
  一件绿汗衫的样子,颇像是
  一颗瘦小的青枣。而在他的左边
  是一幅油画的初稿,右边则是已经完稿的
  有着浅色边框的《重庆民居》
  
    ——白鹤林《成都:1998》
  
  《成都:1998》一诗初稿于1999年12月13日,时值我们在成都一面的一年余后。原本我想将它归于组诗《四个短途旅行》(否则应题为《五个短途旅行》),但不知是因为当时写得不满意还是因为感觉“四个短途旅行”的题目更好,总之最终我让它单独成一首了。此诗记录了那次成都之行的某些片段,亦是一些朋友之间友情的见证,因此得以保留。
  卢枣曾经还给我画过一个肖像素描,我一直保存着,记得地点是绵阳某临江露天茶园,具体已记不清了。大约自1999年后,我们再未见过面。所以后来,也就是2008年地震后的6月某天,我因躲避堰塞湖可能的水灾而临时从绵阳迁居成都一亲戚住处时见到卢枣,感觉都快不认识了。当年和我一样瘦的卢枣已经明显长胖,并已剃成光头。那天我先找到一直有联系的胡马,然后他约了张卫东和卢枣,我们相聚于肖家河——他们几个常常聚会喝茶的窝点。四人大半天的闲聊,彼此了解了一些近况,也回忆起一些旧时光。
  
  当Aron的歌声响起来
  我想起了山城解放中路的房屋、路面。
  我此刻正雕凿着一幅有关旧重庆的油画
  用刀,在布面上擦刮,注意那些不经意的细节
  
    ——卢枣《献给Elle的一首歌》
    
  如果,我没有接触过清夜的海水
  便不会沾染上黎明的等待
  如果我没有享受过跳舞的房子
  便不会在泪水中探察到你走过的路
  我看到了湿雾滋润的地图
  让跳舞的房子在瓦砾中醒来
  
    ——卢枣《跳舞的房子》

    胡马:收集“树叶”的孩童

  胡马早年从川师大毕业后,曾多年工作于广元某大型企业的子弟校。而且有意思的是,他单位的地名和我在绵阳工厂所在的地名一样,都叫做“三堆”。在广元的三堆,胡马已经写出大量的好作品,我印象较深的就有长诗《幻美旅程:真理或者死无葬身之地》和大型组诗《树叶集》等。因为个人偏爱的缘故,2007年,我在与范倍编辑《十年终点》的时候,专门把胡马的《树叶集》找出来,节选并刊发。记得后来在绵阳七里香堤茶楼搞朗诵会的时候,晚间胡马重读自己的诗作,不知为何竟不禁掩卷哭泣,让在场的诗友见识了他的真性情。
  1997年,胡马突然辞职离开家乡,到了成都的媒体当记者。后来有一次,我到成都去看他,当时他好像在《蜀报》,住的地方却远得吓人——在二环外的中央花园(对于来自小城市且又第一次感受二环三环的我,当时确是此种感受)。我还记得那夜,我搭他的自行车从衣冠庙到他与朋友合住的出租房,走了约一个小时,感觉像一夜。
  不过当时人的心态与心情都很好,大家一路上慢慢走、慢慢叙,倒是一种不错的享受,只是估计把他给累坏了……第二天早上出门吃早餐的时候,他急急买来报纸,却发现昨晚交的稿子没有发出来,沮丧的心情立即溢于言表。
  胡马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有才情,且执着、天真。所以在我的印象中,他就是一个收集诗歌“树叶”的孩童——对生活抱以幻想和热情,坚守着一份本真。无论对于诗友,对于生活中的朋友同事,还是对于路上的陌生人,甚至对于交往的女性,他都以诚相待,做不来假,永远有一颗热爱、正义和悲悯之心。
  
  独坐雪地。我感到无比温暖
  我的心像镜子反映着这个世界并不遥远的彼岸
  蝴蝶偶尔在铁轨上暗伤身世。我记得墓碑上写道:
  我的足迹从未曾在此停留
  就像掠过冬夜恶梦的雷火与电
  和无数死无葬身之地的英雄不同
  我沿着河流和山脉默默走向雷声涌来的天边
  
    ——胡马《幻美旅程:真理或者死无葬身之地》

    友情岁月:延续在未完的旅途

  《人行道》的发起者、编选者和主要同仁有吴建军、杜力、卢枣、张卫东、胡马、琼娃、张伦、赵烨、程烈、张哮、李兵、高岭、朱诺、李龙炳、胡仁泽、林和生、史幼波、韦源、陈小繁、马兰、田一坡、白桦、李丹、韩甫、唐海威、黄啸等等,他们的实力都很强,为《人行道》奠定了很高的整体水准。而这其中,我相对熟悉或有交流的,还有后来加盟的田一坡、高岭、韩甫等几位。他们还很年青,但都很有才华,诗歌写作亦是愈见成熟和优异,都是我学习的对象。只是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在纸刊或网上阅读,往往未曾谋面和深入交流。
  田一坡是一手写诗,一手搞批评,批评上很有眼光和独到见解,也很有影响。韩甫从未见过面,但我们在博客上时有交流。2009年“界限诗丛”出版他的诗集《陌上语》的时候,邀我写了一个他诗歌的评论《往下的视角,向上的写作》,这里不再赘言。高岭倒是曾经在绵阳见过,但他后来去了北方。在他执行编辑《人行道》第7期的时候,还曾特地与张卫东等商量约了我的稿子刊发……
  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年后的今天,“人行道”上的兄弟已越聚越多,他们走在成都,走在北京,走在上海,走在故土或他乡的路上,带着白银般的诗歌与黄金般的沉默,正走在未完的漫漫旅途。祝福你们,“人行道”上的兄弟们!
  
  2010年3月2日至3日初稿于绵州
  2010年3月5日修改、定稿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3 06:10 , Processed in 0.03804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