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80|回复: 5

何小竹访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5 01: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姚彬 何小竹
<p>
<>姚:问什么好呢?前不久才做了亚伟的访谈,感觉做你们这些文化名人的访谈还真有些费劲。干脆就从这里开始吧,说说你的童年。我知道你是彭水人,也说说你的彭水吧。</P>
<>何:我在彭水县城出生,15岁离开彭水,到了涪陵。最近手头正在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就是写童年,写彭水的。我的童年跟大多数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差不多,说出来也不新鲜。可能稍有不同的是,我10岁开始学二胡,后来也是因为二胡离开彭水的。而彭水是个很有意思的小山城 ,过去是狭窄、拥挤,灰蒙蒙的总像是黑白电影里面的场景。最近我又回去一次,感觉街道更狭窄、拥挤了,因为房屋都变成了高楼,原来是巴掌大的天,现在成了一线天。那天我站在十字街口看彭水,还有点六、七十年代香港的感觉。</P>
<>姚:我知道你以前在涪陵歌舞团(当时叫文工团)工作过一段时间,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到文工团工作的,说说团里的一些事情。也说说你的涪陵情结吧。</P>
<>何:我1979年1月考入涪陵文工团,1988年11月离开,做了10年的二胡演奏员。这10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书本的,人生的。我也是在文工团开始诗歌写作的。关于文工团的那段生活,我至今还没写成小说,倒是后来写过几首与那段生活有关的诗,比如《曾经,我在乐队的位置》、《过去的城市》、《两个人坐在火炉前的回忆》等。我计划手头这部长篇写完后,就该写文工团了。很多朋友都想我把那十年的故事写给他们看。</P>
<>姚:说说你是怎样爱上文学的?你在涪陵的故事里包括爱情吗?你的夫人是涪陵人吗?</P>
<>何:我到了文工团实际上就对拉二胡没有兴趣了。我开始看西方的文学作品,萌发了想当作家的念头。我在彭水有个表舅,叫淳世华,他那文革时候就开始写小说了,他既是我的人生启蒙者,也是我的文学启蒙者。另外,我团里有个叫吴世康的人,是拉板胡的,我一进团就跟他走得很近,他给了我很多鼓励,我读《约翰·克里斯朵夫》以及《大卫·科波菲尔》就是他推荐的。我还问过他,你看我当不当得成作家?他说,当作家很难,这个相看不准。后来,《乌江》杂志社的编辑,诗人华万里鼓励我写诗,并把我的习作拿去《乌江》发表,提高了我的写作兴趣和信心。通过华万里,我认识了周犁、陶炼等同城的诗友,算是有了最初的文学活动。然后,就是1983年认识朱亚宁,这在我的写作上影响很大,是他向我打开了一个以卡夫卡、博尔赫斯为代表的新的文学世界,使我对文学乃至人生的认识都有了质的飞跃。</P>
<>    涪陵的故事里当然包括爱情。我的初恋,以及迄今保持的婚姻就是从涪陵开始的。我的夫人安柯跟我一样是彭水人,我们也是一起考入文工团的,她是舞蹈队的舞蹈演员。</P>
<>姚:你是中国“第三代诗歌”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你能说说“第三代”这一概念吗?你喜欢这样被划分吗?涪陵是不是第三代诗歌的发起地之一。</P>
<>何:我认为,因为有了李亚伟及其“莽汉主义”诗歌,涪陵作为“第三代”诗歌运动的发起地之一是无可争议的。“第三代”就是在诗歌乃至整个文化和生活上都反叛传统的一代。那个传统里面不仅仅包括艾青这样的诗人,也包括北岛这样的诗人。我是1984年与亚伟在涪陵认识的,算是亲历了这个运动。但我因为性格原因,并没入伙“莽汉”,而是于1985年加入了“非非主义”。后来人们将“莽汉”、“他们”和“非非”称为“第三代”诗歌运动的三大流派。但“非非”的发起地和重心不在涪陵,而是在西昌和成都。比如西昌有周伦佑、蓝马、吉木狼格,成都有杨黎、小安、尚仲敏等。后来蓝马和狼格都到了成都。这也是我后来选择去成都的原因。</P>
<>姚:那当时涪陵在这次诗歌浪潮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有人曾说,涪陵应该被写入中国诗歌史才对,但我很少在一些理论文章中看到和涪陵相关的字眼,是什么原因它被遮蔽了呢?</P>
<P>    何:我觉得涪陵对“第三代”诗歌运动起的一点作用就是,让李亚伟这一类诗人有了个落脚处。那时候(1984至1986年),很多“第三代”诗人在全国乱窜,涪陵是个重要的码头,像万夏、宋炜、胡玉、马松这些人,都窜到这里来混过朋友的伙食。还有二毛,他本来就是涪陵师专毕业的,分回酉阳后,成了李亚伟最亲密的“莽汉”战友,也经常伙同亚伟把秋风打到涪陵。至于该不该把涪陵写进中国诗歌史,我认为这不重要。我相信亚伟们当初的反叛,就不是为了有朝一日进入文学史的。其实,我后来认识的一些外地朋友,他们在说到涪陵的时候,除了榨菜,对当年的诗歌景象,也是十分神往的。我觉得这就够了。</P>
<P>姚:你又是怎样离开涪陵的呢?是不是常说的和梦想一起上路。听说你现在的工作关系还在文工团,是吗?到成都后你的第一份工作是干什么?听说你后来开过公广告公司和酒吧,这些是因为生活呢,还是爱好?</P>
<P>何:1988年,涪陵的十个县被一分为二,新成立了一个黔江地区,我的老家彭水被划进这个新的地区里。当时鼓励从小河(即乌江)出来的人,回去参与新的地区的建设。那时候我已经对文工团的生活开始厌倦,但在本城要换个单位很难,就申请去黔江,很顺利,一周就批准了。我现在的工作关系还在黔江,是黔江文化局的退休干部(算是“早退”那种)。在黔江我实际只呆了三年。1992年,小平“南巡”后,掀起经济热,“下海”热,我算是赶了个浪潮,便去成都跟朋友合办了一个广告公司。后来,又替朋友管理过一家夜总会。当时去做这些事情,有生计考虑,但也有换种方式生活的好奇心在里面。</P>
<P>姚:对了,听说你很会喝啤酒,我看过小你写过《何小竹的啤酒主义》的文章,说你很擅长喝酒,你说话的多少和喝啤酒的多少总是成正比的。一年半前我们在绵阳猿王洞风景区开巴渝名家笔会时,怎么很少见你喝酒呢?怪不得那天你话也说得不多。</P>
<P>何:我是好酒无量,且逢喝必醉。喝多了之后话是多了一点。那次我们在笔会见面是怕喝醉了给朋友添麻烦,所以没怎么放开喝。下次有机会回涪陵,我醉给你看。</P>
<P>姚:你是右手写诗歌,左手写小说,并在很多报刊开有个人专栏。写诗歌,写小说,写专栏相互之间有冲突吗?如果别人称呼你,你是愿意被称为诗人呢?还是愿意被称为小说家,或者说专栏作家。换句话说,你骨子里你最热爱的是诗歌,还是小说?</P>
<P>何:怎么称呼都可以。我曾经问过一个编辑,可不可以把我的“头衔”写成“住家男人”?1996年夜总会关门后,我基本上没在外面上班,过的是居家写作的生活,所以,“住家男人”这个称谓应该最准确。小说和诗歌我都热爱,不然不会两样都写。内心有很多东西,有的要诗歌才能搞定,有的则要小说才能搞定,相互替代不了的。倒是专栏文章很多时候都不是自己想要写的,多为挣稿费之作。</P>
<P>姚:成都是一个很让文化人羡慕的地方,那里文化氛围浓厚,说不定在哪个普通的茶馆,坐着的就是几个文化名人在神侃,你喜欢加入这样的行业吗?说说你现在在成都的生活和圈子。</P>
<P>何:成都确实是个适合生活与写作的地方。但我要说明的是,我不是什么文化名人,也无意加入这个行业。我的概念中,文化名人都是一些不再有创作激情的老头,我还不老,对创作也正在兴头上。我在成都有很多朋友,基本上不是老乡,就是跟写作沾边的。写作之余,跟这些朋友吃吃饭,喝喝茶,泡泡酒吧,是很愉快的事情。作为“住家男人”,我在成都的生活就是这样的。</P>
<P>姚:你和涪陵的文化人来往密切吗?说说你心目中的涪陵文化,或者就说说涪陵文学吧。</P>
<P>何:现在跟涪陵的联系不多。但老朋友就是这样,许多年不通音信,见面还是老朋友。涪陵文化和涪陵文学,它的现状我也了解得不多。但我相信,那里仍然有一批真正爱诗的人,在为自己的这种热爱付出心血和劳动。我希望有机会回涪陵的时候,拜访这些诗友和文友。</P>
<P> <BR></P>
发表于 2006-3-25 03:54:38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
发表于 2006-3-25 14:3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你搞出来.有些内容有点熟悉哈.
发表于 2006-3-27 09: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姚做的访谈我爱读,可以提些难住受访者的问题就更好了。
发表于 2006-3-28 10:4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姚彬)何小竹访谈

<>喜欢读这些名诗人的访谈,如看人物传记和谈艺录,多少有点启发:)</P>
发表于 2006-3-29 14: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访谈如拉家常,说出了不少生活中的真事,拉近了名诗人和普通读者之间的距离。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21:04 , Processed in 0.03601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