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74|回复: 3

东方智慧下的生命时空和汉语写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31 20:5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 >一</B><B ><o:p></o:p></B></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当诗人任洪渊在《洛夫的诗与现代创世纪的悲剧》中写下“东方智慧是中国诗人的天赋。其中心是时间智慧:关于时间的非宗教的,甚至超审美的澄澈明净的生命体验。时间意识是生命的第一意识。生命的意义也就在时间的意义中”<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SUP></B>的时候,他的“东方智慧”就与“生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时空”这样具有永恒意义的话题产生了一种“契合”,即所谓“东方智慧”本身就是一种融合着时间以及空间的生命观——“空间化的时间世界与时间化的空间世界,是东方智慧‘生命时间’互不可缺的两极或者两面。”但任洪渊的诗歌创作及其文化诗学理论又是从“诗”的角度进入到极具东方传统文化气息的“东方智慧”之中的,因此,当他再次写下“汉语言的自由是中国诗人的又一天赋。但是汉语作为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沉积物,已经沉重得使中国当代诗人几乎难以再自由呼唤一个词”以及“汉语动词‘无时态’的秘密也许就是东方智慧‘生命时间’的秘密”<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SUP></B>等字样的时候,“东方智慧”又转化为汉语语言的自由与文化面临危机与不堪重负下的一次呼招——“凭借保存在汉语中的东方智慧和先验的遗传,中国诗人很容易完成‘人’的复归。也许当中国当代诗人抛下历史和文化的重负,把汉语的自由变成自由的汉语的时候,新的人和新的文化世纪也就诞生了。”<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SUP></B>而这,无疑又与当代诗歌和汉语写作今天化之类的话题建立了极为密切的联系。于是,在“东方智慧”与“生命时空”、“汉语写作”这三个关键词的内涵交融中,便产生了解读任洪渊诗创作及其汉语文化诗学理论的视角与途径。</P>
< >在组诗《东方智慧》之《黄昏时候》中,任洪渊曾写道:</P>
< >夕阳<o:p></o:p></P>
< >把我和李商隐拉到<o:p></o:p></P>
< >同一条地平线上<o:p></o:p></P>
< >牡丹花开败的地平线上<o:p></o:p></P>
< >黄昏涨着  从他的眼睛涨过我的眼睛<o:p></o:p></P>
< >消失了辽远<o:p></o:p></P>
<P >一片暗红<o:p></o:p></P>
<P > <o:p></o:p></P>
<P >就是这一次落日落成了永恒<o:p></o:p></P>
<P >半沉的  在他的天边在我的天边<o:p></o:p></P>
<P >这里,任洪渊首先是通过“缩减时空”的方式将“我”和诗人李商隐汇合到一起,然而,以“夕阳”、“黄昏”为中介意象除了侧重一种时间感受和空间意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以人物并列共置于一个时空状态下的描述,让历史和现在进行了一种超越、化合后的“通感”——在“这一次落日”成为“永恒”之后,“朦胧了他和我的黄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朦胧了今天明天的黄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朦胧了圆满失落的黄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朦胧了起点终点的黄昏”之于李商隐(历史)和我(现在)的意义,却在于</P>
<P >李商隐的那一个  夕阳<o:p></o:p></P>
<P >是他刚刚吐尽春天的  蚕<o:p></o:p></P>
<P >将死还未死  总停在最美的一瞬<o:p></o:p></P>
<P >等着咬破夜<o:p></o:p></P>
<P >而我把我的夕阳抛下了<o:p></o:p></P>
<P >抛成一个升起   给另一个天空<o:p></o:p></P>
<P >把所有的眼睛拉成一条地平线<o:p></o:p></P>
<P >开满红牡丹<o:p></o:p></P>
<P >这无疑是一次时空化合或曰重合之后的“将死”与“新生”状态之间的对比,于是,所谓“东方智慧”包容的时空观在实际上也就转化为一种生命观,而且,这种生命之观感对于历史和现在都是公平而有效的——因为“时间化的空间”其实是和“空间化的时间”一样,是“永恒”<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SUP></B>,所以,</P>
<P >我的升起会降落为他们的夕阳<o:p></o:p></P>
<P >在他们的天空下和我共一个黄昏<o:p></o:p></P>
<P >而在《东方智慧》之《她,永远的十八岁》以及《四十八种美丽,哪一个是她》这样关乎女性描写的诗篇中,任洪渊寄予“东方智慧”的理想则体现为前者“二百一十六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满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同时升起”的辉煌景象,和后者“四十八种美丽一齐朝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哪一个是她”的本质化叩问与追寻。这样,保留于汉字中的“东方智慧”又在向往永恒的过程中,转化为一种还原和回归之后的“显露”,这一点又为任洪渊以解构和还原的语言策略进行“文人后现代”<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SUP></B>式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 >二</B><B ><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尽管,在时空化合的过程甚或对比中,任洪渊更侧重了对时间意义的关注。比如,在论述“东方智慧”的时候,任洪渊虽然谈到了“空间的无限性与时间的无穷性浑然为一。庄子的蝶,鲲与鹏,作为人的自由的灵魂,第一次穿透了天<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人与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空。一切的界限消失在它们的翅膀下。”<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SUP></B>但对比西方“欧几里得几何直线的‘四维时空’,是一个空间的世界”,任洪渊联系物理学的历史之后认为:“由牛顿的绝对时间,到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再到普里戈金的‘内部时间’,现代物理学终于从空间的世界进入了时间的世界。时间在物质自身……中国诗人的世界,从庄子的‘物我同一’到禅宗的‘瞬间永恒’,从来是时间的,而非空间的。”<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SUP></B>然而,正如从来不存在没有空间的时间,也不存在没有时间的空间那样,时空势必是统一的。因而,在反复阅读任洪渊所言的“无时空体验也许是生命最神奇莫测的秘密了。当生命在这一瞬间突然明亮起来,时间和空间对生命整体的无穷无尽的切割与分裂便消失了,消失在这一瞬间的一派澄明中”<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SUP></B>之后,终于可以领略的是:对时间同时也隐含空间的强调,其实仍然要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感,包括空间在内的时间其实一直是生命的参照系统,而这一点,在从生命的角度看待时间和空间的时候就会越发清晰——“与过去——现在——将来的历史时间方向相反,生命只能从自身的现在进入时间。时间从现在开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 ><SUP>[9]</SUP></B><o:p></o:p></FONT></P>
<P >这样,在<o:p></o:p></P>
<P >从前面涌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时间<o:p></o:p></P>
<P >冲倒了今天<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冲倒了<o:p></o:p></P>
<P >我的二十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三十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四十岁<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倒进历史<o:p></o:p></P>
<P >生命不是一块陆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空间在崩溃<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茫茫的<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o:p></o:p></P>
<P >在神话的边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还是<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第一次月出<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第一个秋<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第一座南山<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第一杯酒<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第一个人<o:p></o:p></P>
<P >时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从前面涌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时间,从前面涌来》<o:p></o:p></P>
<P >的诗句中,我们终于在时空的同生同灭、既是起点也是终点中明白了隐含在东方智慧“生命时间”的秘密——这种“纯粹生命体验”即为“时间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0</FONT>度和空间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0</FONT>度。这一瞬间就是此刻就是最初与最终。这一片空间就是此地就是来处就是归处。这是生命最纯净的显现:是创世也是终古。”<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o:p></o:p></FONT></SUP></B></P>
<P >以生命感的方式进行诗意写作和诗学论述,无疑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世纪最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FONT>年中国诗歌界的一种潮流。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世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年代中后期诗歌进入所谓的“后新时期”阶段以来,诗歌创作与生命话题的不断契合特别是“生存问题”不断在诗歌创作中得以表现,已经成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兴起于这一时期特别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诗歌以降的“存在主义美学倾向”并不仅仅因为现实已经成为“人之生存”的第一要务,它还源于在反思语境下对包括个体生命文化和整体乃至民族生命文化的一种思考。而在这种态势的自然“驱使”下,以语言表达生命观和个体的立场不但是诗歌写作中最为有力的一种表达,同时,以追溯历史、拓宽时间广度的方式展示生命可以抵达的意境空间的深度、广度,也无疑为这种生命时间的“今天化”认识确立了意义。</P>
<P >除上述“黄昏时候”的“我和李商隐”之外,在《穿越了南极的冰雪——也走不出一个秋字的边疆》中,任洪渊曾以时间顺序将“秋天”进行了“今天”的“感觉转移”——</P>
<P >一千个秋天<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摇落<o:p></o:p></P>
<P >在一张叶子上<o:p></o:p></P>
<P >走不出的边疆<o:p></o:p></P>
<P >杜甫<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把宋玉遥望成<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秋景<o:p></o:p></P>
<P >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又把杜甫<o:p></o:p></P>
<P >孤独成秋意<o:p></o:p></P>
<P >一行一行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都飞不过<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北回归线<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一个字的永远流放<o:p></o:p></P>
<P >无须逃亡<o:p></o:p></P>
<P >逃不出的边界一样<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长<o:p></o:p></P>
<P >我也把自己走成秋<o:p></o:p></P>
<P >新的边境<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异乡<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家园<o:p></o:p></P>
<P >在近乎一代代的“跨越式传递”后,秋天究竟落在了谁的身上?秋天究竟是谁人的秋天呢?这种同样代表生命意识的感受虽然出自历史,但最终却指向了现在,因而,“东方智慧”在表达上又走向另一言说空间——传统文化中的词语叙述以及词语的生命感。</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三</B><B><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以倚靠或曰回归传统的方式进行写作和理论研讨,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以来的诗坛俨然形成了一种潮流。随着对诗歌集团化、口号化行为方式寄予的反拨,和自五四以来文化激进主义思潮的逐渐势微,新诗与古典诗学的话题即“诗歌与传统”的话题又再一度涌现文坛:郑敏先生长文《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所引起的论争,以及世纪之交“新诗有无传统”之话题的再起波澜,甚至还包括其他一些论争隐含的潜在问题<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SUP></B>,都不约而同表达了反思历史以及文化保守主义在外部“冷风景”和内部可以按照“自主意识”进行发展的交加、融合之前提下,显现于诗歌艺术领域中的一种“回望”反思的态势。在这种具有普泛意义的趋向面前,任洪渊的“汉语文化诗学”首先是以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方式进行了回应,而由此涉及到的关于诗歌传统以及一系列话题正隐含了某些可供思考的契机。</P>
<P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日趋激烈并不断从彼此的文化中进行找寻与补偿的前提下,经历语言学转向和后殖民主义普遍为学界关注的“历史变换”甚至“发现东方”、“寻找东方”的课题面前,任洪渊的“文人后现代”<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式的言说是以一种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并重的方式显露出其独特的文化意义的。比如,在《当代诗潮:对西方现代主义与东方古典诗学的双重超越》中,任洪渊曾言:“在当代中国诗人空前浩阔的视野里,横的环视必然与纵的反顾纵横交错。于是开始了中国古典诗歌美学的现代发现。就像重新找到了一个失去的世界一样,发现令人惊喜。在长久的中断之后,当代诗歌与自己的古代传统突然遥遥地却又是最直接地衔接起来。”<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SUP></B>而在这种认识的指引下,任洪渊的诗歌语言叙述以及其整体趋向就自然在历史的回溯的过程中,走向了传统文化的探寻甚或归依。</P>
<P >阅读任洪渊的诗歌作品,无疑会被他极具个性的语言书写所吸引,同时,也无疑会为其熟识历史与传统文化并不断在其中执著的找寻所惊叹。在组诗《司马迁的第二创世纪》中,任洪渊首先是以“重写历史”的方式对历史进行了发现:《司马迁——阉割,他成了男性的创世者》虽然在开始处再次描述了司马迁遭受宫刑的历史,但在诗人的眼里,“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被阉割”却“成真正的男子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并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美丽了每一个女人”,而道理是简单的——</P>
<P >无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日和月同时撞毁<o:p></o:p></P>
<P >在他身上<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天地重合的压迫<o:p></o:p></P>
<P >第二次他从撕裂自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分开了世界<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一半是虞姬<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一半是项羽<o:p></o:p></P>
<P >这里,司马迁无疑已经转化为一个身受苦难并倍感压抑和焦虑的人,但异化为无性之后的躯体却使其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以外部残存但内部完整的灵魂进行一次新的书写——或许正是无性之后的性别模糊造成了生命同样回归到了生命的源出状态,所以,司马迁才能在“用汉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隔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人和黄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隔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汇合成血的水和火<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分流”,并进而</P>
<P >拒绝<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泥土<o:p></o:p></P>
<P >他走进历史第二次诞生<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从未走完的过去<o:p></o:p></P>
<P >没有终结的现在<o:p></o:p></P>
<P >已经穷尽的明天<o:p></o:p></P>
<P >于是,在历史似乎已经永远停泊在今天而事实却是可以不断重写书写与阐释的“今天化”状态下,《史记》也就成为了诗人笔下“永远今天的史记”;同样的,在《项羽——他的头,剑,心》中,在“落日的响亮”中,“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砍掉自己的头”,却因此而“保全了心”,而“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安放在任何空间都是自由的”,“可以长出百家的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却只有一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心”。这无疑是对一次历史意识和历史意义的阐述——割掉的头颅虽然割断了观念,但历史个体和英雄人物的灵魂却可以通过不断重温历史而得以找回。</P>
<P >但历史在任洪渊那里又绝不仅仅是一种“重写”与追忆,相反地,任洪渊的历史书写更在于他在对历史进行语言描述之后体现出的某些发现和拯救。在《我只想走进一个汉字——给生命和死亡反复书写》中,任洪渊曾写道:</P>
<P >鲲<o:p></o:p></P>
<P >鹏<o:p></o:p></P>
<P >之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已经没有我的天空和飞翔<o:p></o:p></P>
<P >抱起昆仑的落日<o:p></o:p></P>
<P >便不会有我的第二个日出<o:p></o:p></P>
<P >在孔子的泰山下<o:p></o:p></P>
<P >我很难再成为山<o:p></o:p></P>
<P >在李白的黄河苏轼的长江旁<o:p></o:p></P>
<P >我很难再成为水<o:p></o:p></P>
<P >晋代的那丛菊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一开<o:p></o:p></P>
<P >我的花朵<o:p></o:p></P>
<P >都将凋谢<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非<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圣<o:p></o:p></P>
<P >非<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道<o:p></o:p></P>
<P >非<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佛<o:p></o:p></P>
<P >我只想走进一个汉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给生命和死亡<o:p></o:p></P>
<P >反复<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读<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写<o:p></o:p></P>
<P >这无疑是对历史化合式描写之后的一次重新发现:在关乎庄子、孔子的传说,李白、苏轼、陶潜等分别以不同方式进入文本之后,“我”也不自觉的进入了这一历史式的汇合创作中,但“我”的独特之处在于并没有循规蹈矩的窠臼于儒、道、释三界之中,“我”只需要在走进可以代表传统文化缩影的一个汉字中,反复阅读和书写生命和死亡,而在这个读写过程中,“汉字”本身承载的空间无疑是带有一种宇宙意识空间的——诸如《汉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0</FONT>》式的文本其实是汉字当代性的一次集中书写,而其反映的母语观念或曰更为广阔的语言观念就在于“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中,语言的边界就是生存的边界。生命——语言——诗三位一体。”<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13]<o:p></o:p></FONT></SU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B>四</B><B><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然而,对“汉字”本身承载的生命空间、文化空间是需要去蔽的方式达到呈现的目的的,这反映在任洪渊具体的实践中就成为了一种“文人后现代”式的解构与还原——诗与诗学合集《女娲的语言》无疑是充分表达任洪渊解构与还原写作策略的一次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诗人妄图以诗的形式回归语言进而回归生命、追寻本质的一次解构和还原。在合集的序言《找回女娲的语言——一个诗人的哲学导言》中,任洪渊曾言:</P>
<P >让语言随生命还原:还原在第一次命名第一次形容第一次推动中。<o:p></o:p></P>
<P >给名词第一次命名。……给动词第一动力。……还原形容词的第一形容。<o:p></o:p></P>
<P >但这种还原的目的是通过解构的方式予以完成的。在《没有一个汉字——抛进行星椭圆的轨道》一诗中,诗人曾写过这样的句子:</P>
<P >我从不把一个汉字<o:p></o:p></P>
<P >抛进<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行星椭圆的轨道<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寻找人的失落<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俑<o:p></o:p></P>
<P >蛹<o:p></o:p></P>
<P >在遥远的梦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蝶化<o:p></o:p></P>
<P >一个古汉字<o:p></o:p></P>
<P >咬穿了天空也咬穿了坟墓<o:p></o:p></P>
<P >飞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轻轻扑落地球<o:p></o:p></P>
<P >扇着文字<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旋转<o:p></o:p></P>
<P >在另一种时间<o:p></o:p></P>
<P >在另一种空间<o:p></o:p></P>
<P >我的每一个汉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互相吸引着<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拒绝牛顿定律<o:p></o:p></P>
<P >这里,诗人无疑是通过“俑”和“蛹”的同音、形近的特点,将代表死亡和新生的两种象征以真正的二元对立方式排列在一起。但无论对于“俑”和“蛹”以及在实指上的“生与死”,都可以以新生和重生的方式达到“在遥远的梦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蝶化”的事实,于是,“一个古汉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咬穿了天空也咬穿了坟墓”也就在隐喻和象征的过程中,达到了解构乃至还原的目的——“语言(尤其是汉语)运动的轨迹才呈现生命的疆界。”<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4]</FONT></SUP></B>而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势必为汉字、汉语言本身蕴涵的巨大潜能而惊叹,因而,“我的每一个汉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互相吸引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拒绝牛顿定律”之语句,既是诗人感受到的汉语可以拥有的自由特性,同时,也是汉语本身就具有“天赋的词语自由”之特性;是以,“为了叫出自己的汉语世界”、“创造怎样的今天,也就重建怎样的传统”<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FONT></SUP></B>不但是一次立于新千年历史语境下对母语的一次深情呼唤,而且,也无疑是诗人期待释放母语蕴涵一切潜能的一次诗意历程。这是试图超越现代汉语文言与白话对立的一次解构,而其还原也同样在近似“俑”和“蛹”之隐喻的过程中,期待在语言创造与变革中寻找现代文化的再生空间。</P>
<P >但在任洪渊的解构与还原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汉字”在诗人那里永恒的生命意义,以及解构和还原虽然是要呈现生命意义但对于汉字本身却具有的矛盾状态下的情怀。以常常出现在任洪渊诗歌中的“圆”的意象为例:并非是椭圆轨道的“圆”当然具有自身的界限以及张力下的内敛倾向,所以,当诗人在《没有一个汉字——抛进行星椭圆的轨道》中写下“我从不把一个汉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抛进<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行星椭圆的轨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寻找人的失落”的句子时,他的态度无疑是拒绝汉字陷入一种被解构命运的界限或曰汉字本身就蕴含着永恒的不必阐释的意义和价值的。在组诗《汉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0</FONT>》之《文字一个接一个——灿烂成智慧的黑洞》中,任洪渊是这样表述他的“圆”的——</P>
<P >当王维把一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落日<o:p></o:p></P>
<P >升到最圆的时候<o:p></o:p></P>
<P >长河再也长不出这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圆<o:p></o:p></P>
<P >黎明再也高不过这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圆<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我的太阳能撞破这个圆吗<o:p></o:p></P>
<P >我的黄河能涌过这个圆吗<o:p></o:p></P>
<P >文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一个接一个<o:p></o:p></P>
<P >灿烂成智慧的黑洞<o:p></o:p></P>
<P >“黑洞”在天文学意义上是一个任何事物在那里都难以逃脱、吸引力极强的天体,诗人在这里借助这一意象以及不断发出质问,当然就在于王维笔下的“圆”(其文字表述自然是“太阳”)也同样具有凝聚的力量,或许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撞破”这个“圆”,所以,我们也就无法对文字进行有效的阐述,因而,只能静待它们变成圆形的、单向进入同时又是含义丰富的“黑洞”;而《月亮——一个不能解构的圆》也同样以</P>
<P >可惜没有一颗星的速度<o:p></o:p></P>
<P >能够飞进李白的天空<o:p></o:p></P>
<P >他的每一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明月<o:p></o:p></P>
<P >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旧圆<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纵使太阳燃烧成<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黑洞<o:p></o:p></P>
<P >月月年年<o:p></o:p></P>
<P >照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石头的月亮碎不了文字的月亮<o:p></o:p></P>
<P >半缺的上弦补圆了未破的下弦<o:p></o:p></P>
<P >的叙述,说明了具体词语“月亮”是“一个不能解构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圆”。</P>
<P >至此,在论述任洪渊诗歌语言特质以及语言观念的过程中,我们无疑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出:所谓任洪渊的另类之语言观和语言使用,都是站立于当下“文人后现代”立场上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语言的一次追寻,而由此投射出来的诗人语言、文化的自救观念也无疑是十分清楚的。但需要指出的是:任洪渊的语言指向关键还在于一种解构与还原之后的文化重建之理想,这当然是中国式的同时也是“文人后现代”区别于西方“后现代”的显著特征之一;同时,在论述中,我们也同样可以发现,无论是哪种语言书写,任洪渊总是将其指向了与文化和传统具有等同地位的“生命”主题,而这一点,正是我们导向下一研讨空间以及其本身可以代表当代诗歌一种走向的重要前提。</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B>五</B><B><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在一次关于任洪渊诗歌语言对话的过程中,任洪渊的汉语文化诗学曾被对话者静矣以三个命题的方式进行了如下的归纳:“作为个体的人——是‘生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文化’的语言转换;作为历史的人——是‘复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改写’的语言传统;作为世界的人——是在语言相遇的‘聆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回答’中重新发现自己语言的生命力。我总算在今天的新儒家—新国学与现代—后现代的两种话语之外,听到了第三种话语。”<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FONT></SUP></B>确然,任洪渊的诗歌在本质上无疑是一种浸润着“生命——语言——诗三位一体”的创作。而其要求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在内的语言的还原以及本质化的解构,在实际上也确实可以视为是对生命问题的思索或曰对生命还原的一种要求。</P>
<P >新诗进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世纪最后二十年,特别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年代中后期的后新时期阶段以来,语言与生命的不断契合特别是现实生存指向不断在诗歌创作中得以表现,已经成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兴起于这一时期特别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诗歌中的“存在主义美学倾向”并不仅仅因为现实已经成为“人之生存”的第一要务,它还源于在反思语境下对包括个体生命文化和整体乃至民族生命文化的一种思考。而在这种态势的自然“驱使”下,以语言表达生命观和个体的立场无疑是诗歌写作中最为有力的一种表达。但对于任洪渊这样一位对东西方文化理论都有独特理解的诗人、学者而言,他在语言写作中表达生命意识也无疑是具有个性自我色彩的。</P>
<P >建筑于“头与身的永远的战争”、“永远以短暂抗拒永恒,以有限抗拒无穷”、“我们的生命只是复写一次历史而不是改写一次历史”的“人之三重悲剧”,即“生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文化”、“时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空间”、“今天<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历史”<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17]</FONT></SUP></B>三层面基础之上的“生命悲剧意识”,以及对比中西文化前提下的“零。空。无。这仿佛是从现代西方精神中自我孕育出了古代的东方智慧”<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FONT></SUP></B>理念之上的诗人任洪渊,无疑是以自我境界的提升和自我的理解方式感受到了一种永恒存在的主题。因此,在组诗《汉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0</FONT>》、《东方智慧》、《女娲<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象》中,任洪渊正以诗的语言融合时空意识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生命意识的一种理解。以《汉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0</FONT>》中《词语击落词语——第一次命名的新月》和《女娲<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象》中的《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人首蛇身》、《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补天,永远抛出的人》为例,前者主要在于通过婴儿的眼睛和呼唤,表达了词语为“生命”命名的渴望:</P>
<P >等你的第一声呼叫<o:p></o:p></P>
<P >抛在我头上的全部月亮<o:p></o:p></P>
<P >张若虚的<o:p></o:p></P>
<P >王昌龄的<o:p></o:p></P>
<P >李白的<o:p></o:p></P>
<P >苏轼的<o:p></o:p></P>
<P >一齐坠落<o:p></o:p></P>
<P >天空是你的<o:p></o:p></P>
<P >第一个月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由你升起<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词语击落词语<o:p></o:p></P>
<P >第一次命名<o:p></o:p></P>
<P >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一个新的主语<o:p></o:p></P>
<P >孤零零诞生<o:p></o:p></P>
<P >抗拒死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穿过词与词<o:p></o:p></P>
<P >遥远的光年<o:p></o:p></P>
<P >追回所有的象形文字<o:p></o:p></P>
<P >如果单从字面上进行分析,这个由婴儿进行的命名过程无疑是具有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场景的,但这次新生的“命名”是相对于曾经古老的或者说已经古老的言说的——张若虚、王昌龄、李白、苏轼对月亮的诗歌描述无疑已经在人们的耳熟能详的历史化记忆和千古传诵中变得陈旧的经典,因而,当新生的婴儿在无任何先验意识的情境下,呼喊“月亮”的时候,新的“词语”确实击落了“旧的词语”,于是,“第一次命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你<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一个新的主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孤零零诞生”,这不但预示着这次命名已经在“第一声呼叫”中生成了“主体”,同时,这种命名也无疑会因为婴儿的身份而形成一种符号的象征——它当然会因为婴儿的语言无意识而造成认识上的新生而混沌,但在任洪渊那里,它却具有矛盾甚或焦虑中的欲望渴求,所以,任洪渊又写道:</P>
<P >你的新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依然圆在<o:p></o:p></P>
<P >苍老的天空<o:p></o:p></P>
<P >几千岁的童年<o:p></o:p></P>
<P >而在后者的“象”之描写中,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另一种生命的景象:</P>
<P >一半是兽<o:p></o:p></P>
<P >一半是人<o:p></o:p></P>
<P >我终于从野兽的躯体上<o:p></o:p></P>
<P >探出了人的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人首蛇身》</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抛出我<o:p></o:p></P>
<P >给我一次死亡<o:p></o:p></P>
<P >走进生命<o:p></o:p></P>
<P >给我最后的黑夜<o:p></o:p></P>
<P >灿烂每一个早晨<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补天,永远抛出的<o:p></o:p></P>
<P >异乡的家园,直到<o:p></o:p></P>
<P >埋回全部的头颅和身躯,坟<o:p></o:p></P>
<P >天葬<o:p></o:p></P>
<P >葬天<o:p></o:p></P>
<P >我细胞一样生长的墓群<o:p></o:p></P>
<P >埋不下死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补天,永远抛出的人》</P>
<P >“人兽区分”和“补天意识”在任洪渊笔下当然都是“回到女娲语言”之后的表现,但在“东方文化”的视野下,这种表现却以它的“区分”后的“身体<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心灵”同时的站立以及“修补”漏洞而具有了一种肉体思维下的启发与启示——的确,在确证“自我”身份和“补天”的幻象不断存留于意识世界之后,文化精神已经日趋陈旧,即女娲之后一切都陈旧了,因而,重返女娲的语言就在于重返文化、重返生命,而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中,这种重返所凝聚的文化意识和生命意识更在于一种文化的自我发现和生命本身的一次超越,而“词语的器官”就在这种“象”的描述之中渐渐得到了一种“人与自然化合”的体现。</P>
<P >当然,在谈及“词语的器官”之命题的时候,我们又有必要提到诗文本《石头的字——红移成绯色的天空》与诗学理论文本《主语的诞生:词语红移的曹雪芹运动》。《石头的字——红移成绯色的天空》是通过再现曹雪芹《红楼梦》的书写而强调了词语“补天”的过程——</P>
<P >红移<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红楼<o:p></o:p></P>
<P >青春了的字<o:p></o:p></P>
<P >绯色地升起<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温润的雪<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芍药花瓣静静堆起的撩乱<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泪花在黑眼睛里开到最灿烂<o:p></o:p></P>
<P >词语的曹雪芹运动<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红楼梦醒<o:p></o:p></P>
<P >石头记<o:p></o:p></P>
<P >吃尽了胭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还是一方方黑色的字<o:p></o:p></P>
<P >回到石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补满天<o:p></o:p></P>
<P >空<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天空破了<o:p></o:p></P>
<P >银河外的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那些石头的文字<o:p></o:p></P>
<P >越飞越远<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飞成<o:p></o:p></P>
<P >绯色的空间<o:p></o:p></P>
<P >红移<o:p></o:p></P>
<P >这无疑是一个从“外部红移的介入——进入——内部红移碰撞”的本质化过程,同时,也无疑是语言的相遇和词语的对应的过程;而在《主语的诞生:词语红移的曹雪芹运动》中,任洪渊则写道:“是《红楼梦》一个‘淫’字的涌流——血的一次红绝的艳艳的澎湃和炫耀,显现了色与情,使儒使道使佛远远逃遁,空出了纯净的生命场。”<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FONT></SUP></B>这样,从“红移”、“红楼”中显露出来的生命意识便逐渐清晰了,同样的,词语本身具有的生命意识也得到了一种现实的依据——“从‘个体的一切器官’到‘生命表现的器官’,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即人的器官的词语化或者词语器官化的整个生命史。正因为器官词语,才有人的音乐的耳朵,形式美的眼睛,外化的自我意识,才有眼里、耳里、意识里‘人化的自然’”。<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o:p></o:p></FONT></SU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当任洪渊用笔写下:“我说过:在我的身上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FONT>世纪的头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世纪的心。我的长诗《女娲<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象》和组诗《东方智慧》是我对现实世界无限的追求、冒险、征服,与对自我灵魂的审视、拷问、搏斗同时展开的心灵的历程。也许有一天,我能同时走出两个世纪:用头站立——在历史上。用心站立——在今天。”<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1]</FONT></SUP></B>我们确实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回归生命的语言”所具有的历史释放空间以及阅读的阐释空间——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诗歌越来越成为诗人个体自我的事情之后,文化理想和重返传统无疑会以多样化的态势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但无论是哪种探索和研究,对于诗人和诗歌自身而言,寻找一种真正的传统和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无疑是诗歌在后现代语境下的一种必然的出路。毕竟,在写作日益艰难和文化多元对话的今天,诗歌生存的合理化诉求和文化的合理化寻求和补充,都将成为诗人逐渐瞩目的话题。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裹挟于任洪渊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在内的“汉语文化诗学”无疑是语言和生命历险之后的一种超越——“生命本体是一块黑色的大陆。生命也和太阳一样,不能被照亮,只能自明:由生命自身的语言之光。”<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2]</FONT></SUP></B>这种交汇于“东方智慧下”的“生命时空”和“语言写作”及其始终从历史的视点叩问文化与生存的命题的作法,都使其可以成为丰富诗歌话语和母语写作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他“创造怎样的今天,也就重建怎样的传统”、“我们在走向明天中回到传统”<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3]</FONT></SUP></B>之论述中蕴含的期待也正在于此!</P>
<P ><B > <o:p></o:p></B></P>
<P ><B > <o:p></o:p></B></P>
<P ><B > <o:p></o:p></B></P>
<P ><B >注释:<o:p></o:p></B></P>
<P ><B >[1][2][3][6] [7]均见任洪渊:《洛夫的诗与现代创世纪的悲剧》,出自任洪渊:《墨写的黄河——汉语文化诗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171~198页。<o:p></o:p></B></P>
<P ><B >[4][8][10][14][17][22]任洪渊:《找回女娲的语言——一个诗人的哲学导言》,任洪渊:《女娲的语言》“代序”,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o:p></o:p></B></P>
<P ><B >[5]关于“文人后现代”的提法,可见伍方斐:《生命与文化的诗性转换——任洪渊的诗与文人后现代主义》,出自任洪渊:《墨写的黄河——汉语文化诗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o:p></o:p></B></P>
<P ><B >[9]任洪渊:《非格林威治:在时间里抗拒时间》,《大家》,2000年4期。<o:p></o:p></B></P>
<P ><B >[11]关于“新诗有无传统”的论争,主要是指由《新诗究竟有没有传统?——对话者:郑敏、吴思敬》,《粤海风》2001年第1期,而引起的论争。此外,在90年代,关于这类话题还可以包括周涛的《新诗十三问》以及“盘峰诗会”等引发的争鸣文章。<o:p></o:p></B></P>
<P ><B>[12]任洪渊:《当代诗潮:对西方现代主义与东方古典诗学的双重超越》,出自任洪渊:《墨写的黄河——汉语文化诗学导论》。<o:p></o:p></B></P>
<P ><B>[13][21]任洪渊:《我生命中的三个文学世纪》,出自任洪渊诗与诗学合集《女娲的语言》。<o:p></o:p></B></P>
<P ><B>[15][23]任洪渊:《为了叫出自己的汉语世界》,《山花》2002年3期。<o:p></o:p></B></P>
<P ><B>[16] 任洪渊/静矣的对话:《眺望21世纪的第一个汉语词》,《墨写的黄河——汉语文化诗学导论》。<o:p></o:p></B></P>
<P ><B>[18]任洪渊:《语言相遇:汉语智慧的三度自由空间》,《墨写的黄河——汉语文化诗学导论》。<o:p></o:p></B></P>
<P ><B>[19][20]任洪渊:《主语的诞生:词语红移的曹雪芹运动》,《墨写的黄河——汉语文化诗学导论》。<o:p></o:p></B></P>
发表于 2006-3-31 21:3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任洪渊是很优秀的学者型诗人.读过他的诗集.90年代他和洛夫到西南师大,我听过他的演讲,非常地道.</P>
<>任先生好象是四川人吧,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P>
 楼主| 发表于 2006-4-1 00:2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四川人,我在北京师范大学见过他,他赠给我《女娲的语言》和《墨写的黄河》,我印象很深,所以书写了一篇!</P>
 楼主| 发表于 2006-3-31 20:5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不起,忘了,它的副标题应当是——论任洪渊的“汉语文化诗学”。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8:22 , Processed in 0.0454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