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86|回复: 2

自然与超然的光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16 23: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B>——论王小妮</B><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B><B>年代以来的诗歌</B><B><o:p></o:p></B></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当以“自然与超然的光芒”来论述王小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以来诗歌创作的时候,本文所赋予的“自然”和“超然”的意义大致是这样的:“自然”是王小妮诗中那种原始冲动和情绪的一种表达,这种通过稍纵即逝的诗意瞬间而感受到的天然本质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所谓的“客观对应物”;“超然”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并高于“自然”的一种意绪,是读者通过阅读之后在诗歌中与诗人灵魂相遇之后的一种独特感受,它的实质是建立在读者与作者心灵相互交融之后的主体情怀。而二者结合之后所投射出的光芒或许就像晴朗夜空上悬挂的星子,它能够行走多远?闪烁多久?或许它的答案就是徐敬亚所说的:“这光晕,是她唯一的、无二的诗的光晕。在当代中国艺术界,没有一个能取代她。我只知道——唯一,就是自制的光荣,是任何艺术必备的真理。在那光晕中,她可能走向了谁也没到达的地方,走出了人们已经习惯的视野。”<B><SUP>①</SUP></B><o:p></o:p></P>
< ><B>一<o:p></o:p></B></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尽管我们最终的落脚点是要探讨王小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以来的诗歌创作,但为了能够全面揭示王小妮几经沉浮、颇带传奇色彩,并已经濒于化境的创作历程,我们还是有必要先从回顾历史的角度出发。虽然王小妮是《诗刊》第一届“青春诗会”的参与者,而且在同一年她又发表了经常被后来评论者所提及的“印象诗”二首《风在响》和《我感到了阳光》,但“最初的真诚与清新”所蕴涵的水准并没有使她成为了解她的人——徐敬亚眼中的“诗人”。<B><SUP>②</SUP></B>而就现在的评论来看,几乎所有的评论者都是在不愿涉及原因的前提下,深刻体味到王小妮在85年之后的“诗风转变”。这里,我在联系历史之后,也同样感受到了85年对于王小妮的创作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而有关这一点,除了所谓的“南迁深圳”之外,更为重要的则在于她“成为另一个‘危险’者的某种影子”<B><SUP> ③</SUP></B>而所经历的一次炼狱式的生涯。但王小妮并不是一个柔弱的女子,于是,在80年代中期,她的诗是阴冷而险峻的,那些诸如《听力全是因为胆怯才练出来的》、《选在黯淡的早上登船,产生怪诞念头》之类的题目和著名的《爱情》中所言说的“那个冷秋天呵/你要衣冠楚楚地做人/……/我本是该生巨翅的鸟/此刻/却必须收扰肩膀/变成一只巢/让那些不肯抬头的人/都看见/天空的沉重/让他们经历/心灵的萎缩!/那冷得动人的秋天呵/那坚毅又严酷的/我与你之爱情”。的确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切肤的疼痛和果敢与坚强。而在《不认识的就不想再认识了》完成之后,王小妮几乎几年之内没有动笔。</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虽然王小妮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3</FONT>年就开始恢复诗歌写作,但真正标志她进入境界的却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5</FONT>年的《重新作一个诗人》。而到世纪伊始的组诗《我就在水火之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首)》、《十枝水莲(<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FONT>首)》的时候,王小妮的诗歌已经接近了诗歌的本质。自然,它们所拥有的“光芒”也就是不断在从“自然”走向“超然”的过程中逐步发散出来的。</P>
< >王小妮是在文化转型,市场化效应,新媒体的兴起对诗歌发起巨大冲击,和许多曾经卓有成就的诗人最终远离诗歌以及人们阅读兴趣不断发生变化的年代里走向成熟的。但王小妮的光芒却并不仅仅是在诗歌退守边缘已经不可避免情况下,“只要能够默默进行神圣坚守就是值得尊敬”的话语而可以简单包容的。</P>
< >当然,在具体进入王小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的诗歌世界之前,我个人以为对于这样一个肯定要进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诗歌史乃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世纪新诗史(而不仅仅是女性诗歌史)的诗人来说,曾经出现的所谓女性主义式的或者存在主义理论式的批评是无法揭示她的诗歌全部的。毕竟王小妮就是王小妮。那些程序化或是学院派式的阐释对于她的诗来说往往是无效的。</P>
<P >先是从写作的内容上开始。正如王小妮早年就曾经强调的“写诗,……总的两个字就是‘自然’”<B><SUP> ④</SUP></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那样,“自然”是贯穿王小妮诗歌写作始终的风格特点,而她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所提及的“透明的诗,容量无限”<B><SUP> ⑤</SUP></B>和“诗,绝不是深沉的、观念的产物”<B><SUP> ⑥</SUP></B>则是诗人历经创作沉积之后更为深刻的“自然”观念。当然,强调王小妮诗歌内容里的“自然”并不就是因为她在诸如组诗《回家》中展示了一些自然物事以及曾经充当过农业文明的救赎者,而是要说明她如何在诗歌中将内心向读者自然地敞开,从而以朴素、合乎常理的方式照亮每一个阅读者的眼眸。为此我们首先要看的是写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6</FONT>年至<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7</FONT>年之间的,具有超越真挚效应的悼念性长诗《与爸爸说话》(<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FONT>首)。这是一组感情至深,但又符合常情,丝毫没有矫情的诗篇:</P>
<P >“……</P>
<P >时间,扯出了多么远。<o:p></o:p></P>
<P >我们各自站在两端。<o:p></o:p></P>
<P >过了多久以后的这个早晨<o:p></o:p></P>
<P >我才明白,什么是爸爸。”——《之四·到最后我才明白什么是爸爸》<o:p></o:p></P>
<P >“你走了以后,天开始变黑<o:p></o:p></P>
<P >是火苗长久地留在了我的身上。……” ——《之六·把火留在身上》<o:p></o:p></P>
<P >“我背对着太阳而去。<o:p></o:p></P>
<P >在我飞着离开以后<o:p></o:p></P>
<P >最后的光被你均匀地推走。<o:p></o:p></P>
<P >我们同一天离开病区<o:p></o:p></P>
<P >一个向南,一个向西。<o:p></o:p></P>
<P > <o:p></o:p></P>
<P >有一只手在眼前不断重复<o:p></o:p></P>
<P >白色的云彩慢慢铺展<o:p></o:p></P>
<P >天空从上边取走了你。……” ——《之七·我不再害怕任何事情了》<o:p></o:p></P>
<P >但“自然”并不是王小妮所最终追求的,她在痛定思痛之后或许要进入的只能是一种“超然”的状态。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年代末期,王小妮在《不认识的就不想再认识了》以“到今天还不认识的人/就远远地敬着他。/三十年中/我的朋友和敌人都足够了。/行人一缕缕地经过/揣着简单明白的感情。/向东向西/他们都是无辜。/我要留着我的今后。/以我的方式/专心地去爱他们。……”方式表达了她对这种境界的追求,但我个人以为她真正进入这种境界是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创作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5</FONT>年的组诗《白纸的内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首)和组诗《重新做一个诗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首)恰恰是诗人最终超越以往走进“超然”的一种外部表征。但王小妮毕竟仍旧是一个诗人,她的局限或曰存在她心灵深处的某种阴影又使她的所谓“超然”是在一种矛盾的情景下展开的:即一方面是诗人的自我封闭,如“我没有想到/把玻璃擦净以后/全世界立刻渗透进来。/最后的遮挡跟着水走了/连树叶也为今后的窥视/纹浓了眉线。/我完全没有想到/只是两个小时和一块布/劳动,忽然也能犯下大错。/什么东西都精通背叛。/这最古老的手艺/轻易地通过了一块柔软的脏布。/现在我被困在它的暴露之中。……”(《一块布的背叛》);一方面则是在缩小自己的前提下,通过一边洗衣做饭、提水和削土豆的琐事描写,一边以谁也看不见我,无声地做个诗人的想法,而最终达到了或许有违作者本意一种“超然”,如作品《重新做一个诗人》。而在这种近乎矛盾的心态下,诗人所要展示的“超然”虽然无法达到无边无际,但从善良与宽容这两个主要方面所表达出来的情境仍然是具有强烈的穿透力的。当然,王小妮的“超然”也是一直在“路上行走”的。在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从诗人在《等巴士的人们》和《青绿色的脉》等作品将“神灵”引入或在结尾将自己交付神灵的写作中感受到。但王小妮在思维与艺术的日趋成熟终于使她在世纪初发表的组诗《我就在水火之间》中,恰当地处理好了自我感受与世界对话的关系,而这样的结果就是使王小妮的诗歌写作在“自然与超然”中达到了一种纯然的透明。</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P ><B>二</B><B><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如果说“自然”与“超然”是王小妮诗歌内容上的特点,那么,“自然”与“超然”也同样适合于她的诗歌技巧。没有惯常的隐喻,也没有因技术至上而出现的抽象,王小妮总是能够以平凡的文字写出震撼人心的亲情、友情与爱情,从而显示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良好的艺术直觉。</P>
<P >为了能够充分地说明王小妮诗歌的艺术特点,笔者曾将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年代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的诗歌作品进行了对比阅读,而阅读的结果就是:对于曾经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年代中期对于中国女性诗歌产生巨大影响的美国自白派写作,似乎并未在王小妮身上产生影响。而进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以后,王小妮这种平静、朴素、洗练的风格已经越来越成熟,并最终得到了读者的瞩目。那么,这种风格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P>
<P >首先,从诗歌观念上讲,王小妮在1997年的诗学论文《诗人必须小心地释放自己》中的一段话大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一个人有多少智慧,就是多少智慧。诗人应该以潜在的个体意识吸纳万物。诗人必须小心地释放自己。我一直主张诗的自然与流畅,在最平实的语言中含着灵魂的翅膀,是一个诗人自有的空间。生硬死涩的,总不是纯净的艺术。外在的东西像过期唇膏,能打扮一个人几小时,却不可能使一个人内心豁亮。”<B><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SUP></B><B><SUP>⑦</SUP></B>的确,在中国社会和文学都经历深刻变化的90年代,诗歌或许需要的就是汰变之后的沉潜乃至彻悟。而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远离人群、远离名胜的心境中平静而淡泊的写诗也无疑会比激切与急迫产生更为持久的力量。对此,作为经历过风雨的王小妮自然是深谙其中的奥妙的。因而,她不但在组诗《重新做一个诗人》的《工作》一首中写出了“不用眼睛。/不用手。/不要耳朵。/每天只写几个字/像刀/划开桔子细密喷涌的汁水。/让一层层蓝光/进入从未描述的世界。/没有人看见我/一缕缕细密如丝的光。/我在这城里/无声地做着一个诗人”的诗句,而且,还在同题的散文中发出了这样的诘问:“在诗换不到一抹银子粉末的时候,它还不能自由吗?”<B><SUP> ⑧</SUP></B>由此可见,王小妮在整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乃至以后的写作中所追求或企图达到的就是与时代对应之后的文体写作和写作空间上的双重自由。</P>
<P >其次,是真正的个人化写作与口语化的使用。一般而言,“个人化写作”是90年代诗歌写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也是诗歌写作告别“宏大叙事”的场景之后,诗人被迫走向边缘,回归自我的一种必然结果。王小妮在90年代的诗歌写作同样是以个人化为其外在特征的,但她的诗歌是在主动进入自我封闭状态的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个人化倾向的。比如,在《白纸的内部》这篇作品中,王小妮曾这样写道——<o:p></o:p></P>
<P >“阳光走在家以外<BR>       家里只有我<BR>       一个心平气坦的闲人。<BR><BR>       一日三餐<BR>      理着温顺的菜心<BR>      我的手<BR>      飘浮在半透明的百瓷盆里。<BR>      在我的气息悠远之际<BR>      白色的米<BR>      被煮成了白色的饭。<BR><BR>      纱门像风中直立的书童<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望着我睡过忽明忽暗的下午。<BR>      我的信箱里<BR>      只有蝙蝠的绒毛们。<BR>      人在家里<BR>      什么也不等待。<BR><BR>      房子的四周<BR>      是危险转弯的管道。<BR>      分别注入了水和电流<BR>      它们把我亲密无间地围绕。<BR>      随手扭动一只开关<BR>      我的前后<BR>      扑动起恰到好处的<BR>      火和水。<BR><BR>      日和月都在天上<BR>      这是一串显不出痕迹的日子。<BR>      在酱色的农民身后<BR>      我低俯着拍一只长圆西瓜<BR>      背上微黄<BR>      那时我以外弧形的落日。<BR><BR>     不为了什么<BR>     只是活着。<BR>     像随手打开一缕自来水。<BR>     米饭的香气走在家里<BR>     只有我试到了<BR>     那香里面的险峻不定。<BR>     有哪一把刀<BR>     正划开这世界的表层。<BR><BR>    一呼一吸地活着<BR>    在我的纸里<BR>    永远包藏着我的火。”<o:p></o:p></P>
<P >这里,无论是从个体的数量,还是从要表述的情感上看,王小妮都是通过一种近乎心甘情愿式的描述,表达作为一个家庭主妇的“自我”在日常琐事的情境下是怎样进行创作的。而“不为了什么/只是活着”和“一呼一吸地活着/在我的纸里/永远包藏着我的火” 这几句也确实道出了诗歌的真谛以及现实生活中王小妮的身份。同样,在这首诗作中,我们也不难发现王小妮是怎样使用平凡的口语进行写作的。事实上,早在80年代,王小妮就曾经以自己的独特语言方式在那个被徐敬亚称为“装腔作势”的时代里“格外醒目”。只不过她最初的诗作,由于带有普通百姓的真诚和缺乏所谓的优雅而没有被评论所青睐。但是,在90年代这个诗人普遍使用“口语化”和“叙事性”的手法进行创作的时代里,我们才发现了她或许就是这种写作的开“滥觞”者,她的创作无论从时间的长度和跨度都可以堪称这个名号。但对于她的“后来者”来说,他们在90年代的写作却似乎并没有将其最初的写作意图贯彻始终。<o:p></o:p></P>
<P >总之,真正的个人化写作与口语化的使用是王小妮90年代诗歌写作的又一重要艺术特征。至于其原因,我想,除了其女性诗人特有的气质以外,还重点在于她自觉追求“自然”乃至“超然”的精神理念,而在更多的情况下,这种追求的行为与目的又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o:p></o:p></P>
<P >最后,还有人称使用上的特点。虽然由于王小妮的诗歌写作是真正的个人化写作,从而会促使她在创作中常常以“我”为作品中的主要使用人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以男性第三人称为自己诗歌写作的另外一位重要主人公也同样是王小妮创作的特点之一。在《1996年笔记》中,王小妮曾经写道:“崔卫平来了一封信,使我注意到一个问题。的确像她所说,我在诗中使用的人称,都是‘他’,而不是‘她’。这,我从来没想过,是很自然地就写了‘他’。人都是复杂的变体。在诗的气氛里,我不自觉地运用了一个形象不断转换的‘他’。可能还包括了述说者我,一个性别不定的人。如果使用‘她’,是不是等于我放弃了更广大的自由?我从没想过使用‘她’。”<B><SUP> ⑨</SUP></B>作为一个女诗人,王小妮能够在自己的创作中主动放弃了对“她”的使用,这不但是我们认为她没有被流行一时的西方女性主义写作所感染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无疑是她追求更为广阔写作空间的一种必然结果。既然性别的差异已经无法引起诗人的注意,那么,所谓的一些狭隘因素自然也就无法从其作品中彰显出来。而这样的写作所透射出来的广阔气息自然是为其整体的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依据的。<o:p></o:p></P>
<P >     虽然,进入90年代以后的王小妮由于涉足多种样式的写作而使她的诗歌作品从数量上看略显稀少。但她的“自然与超然”式的写作却还是无法掩盖住其应有的艺术内涵,并逐渐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瞩目。有关这一点,即使是作为她的丈夫徐敬亚在评价妻子的作品时也不由得由衷地说:“我似乎一直拖欠着一种正视。”<B><SUP>⑩</SUP></B>而王小妮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频频于国内外获取诗歌重奖以及我在“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奖”上的所见所闻也确实可以证明这些。综观90年代以来王小妮的诗歌写作,我们可以断言:王小妮的诗歌肯定不是完美无缺的,但她的写作绝对是达到了同时代绝大多数诗人还尚未企及到的高度与境界。名誉与金钱对于经历太多和年龄等于半个世纪的王小妮来说已经提不起什么兴趣,但她的写作成为评论家关注和读者喜爱的对象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是诗人追求自然、超然,并最终达到洗尽铅华的一种必然的结果。这个过程虽然艰辛漫长,但却深刻持久,而对此,我们要说的和能说的也许只有这些。<o:p></o:p></P>
<P ><B> <o:p></o:p></B></P>
<P ><B>注释:<o:p></o:p></B></P>
<P ><B>①②③⑨徐敬亚:《王小妮的光晕》,《诗探索》,1997年第2期。<o:p></o:p></B></P>
<P ><B>④王小妮:《王小妮诗札·我写诗》,《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获奖诗人特辑·光芒涌入》,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390页。<o:p></o:p></B></P>
<P ><B>⑤王小妮:《王小妮诗札·活着之核》,《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获奖诗人特辑·光芒涌入》,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390页。<o:p></o:p></B></P>
<P ><B>⑥⑦王小妮:《王小妮诗札·诗人必须小心地释放自己》,《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获奖诗人特辑·光芒涌入》,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391页。<o:p></o:p></B></P>
<P ><B>⑧王小妮:《重新做一个诗人》,收入王小妮诗集《手执一枝黄花》,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7月第1版,288页。<o:p></o:p></B></P><B>⑩王小妮:《1996年笔记》,《诗探索》,1997年第2期。</B>
发表于 2006-4-16 23: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棒的批评.王的诗歌本人也喜欢.
发表于 2006-4-17 10: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小妮的诗歌,在某种意义上超过了徐敬亚。鞭辟入里的分析,中肯而又贴切的批评,让紫陌领略了一个诗评者的风范,钦佩!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8:48 , Processed in 0.0423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