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80|回复: 0

深刻的穿越 (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0 21: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深刻的穿越
                                ——读吴若海的《音乐的身体》


    诗人吴若海,是我已经大学三年级时,从恩师张嘉谚先生处得到《倾听与随想》的电子版后,才得知贵州还有此一灵性诗人,心生惊叹之余,不由产生了拜访诗人的欲望。然而皆因俗务缠身,竟导致一直不得机缘。天赐机缘,终于于本年多次聚会中有幸得以瞻仰。然无不因场合问题,无法得以深谈。直到去年十一月,忙玩一些俗务后,终于得成行得访于金华湖畔。了却久久亘于心头的愿望。
    见到诗人之时,原本想了解《倾听与随想》的,因为从先生处得到电子版后,只是匆匆浏览了一遍,感觉词句之间灵气息息,思想闪烁,光芒耀人。然而在与诗人聊天过程中,诗人对《倾听与随想》似乎并不太关心,却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起了他的新作《音乐的身体》。听着诗人的讲述,忽然发现这是一组非常怪异的诗歌,她是由场景和歌所造成,完全可以说,《音乐的身体》是一个由音乐、小说和诗所交媾产生的新生婴孩。
    在我人生有限的阅读中,一直有着这样的坚持,坚持认为诗人和作家的写作,完全是来源于对宇宙的启示,吸收宇宙生生不息的“道息”,然后经过自我趣流,以其率性的童真诗质元素进入诗文创造,然后对现实的人类生活进行一定的启示和指导。也就是我曾经撰文的“天趣”。
    如果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带有不同的使命。那么,诗歌也同样有着她自己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个人认为,真正的诗歌必然是大自然的灵启,人类的先知。
    在与诗人的交谈中,我并没有得到我想要的东西(纸本的《随想与倾听》),诗人让我在网上搜索“吴若海”,应该可以看到。当离开诗人后,我在网上进行了一番搜寻,其显示的结果,少的可怜,其全民热衷的博客也极少管理更新。除了先生张嘉谚、哑默、梦亦非、发星等几个人关注和言及外,其踪迹可谓少之又少,一如武侠作者们笔下的隐士高人,仅现一鳞半爪。实属张嘉谚先生常与我言及的隐态写作的典型高手。
    自接触张嘉谚先生以来,使我发现了贵州体制之外的另一片天空——隐态或叫潜流的庞大群落。这个庞大的群落一进入我的眼中,其神秘和传奇的创作经历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并使之成为我一直研究、观察、思考的对象。诗人吴若海,就是其中比较吸引我的一个。诗人吴若海的确是奇人一个。哑默,梦亦非,张嘉谚等诸先生都对其著有文章描述。结识诗人吴若海,因年龄及哑默与张嘉谚二位先生的关系,我是以老师相称的。说实话,在我的人生当中,我一向是不喜欢称人老师的,因为这老师二字叫出口来,总是叫人有种虚伪感,名不副实嘛。不过,在经过一夜的畅谈后,我发现,诗人吴若海対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造诣,是他们这个年龄段中很少有的,而在我认识的和所知道的作家和诗人这个队伍来讲,他可以算是首屈一指的了。经过一夜长谈,简直令我获益匪浅。这声“吴老师”,对于诗人吴若海来说,确实是很恰当的。也许,正是因其被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熏陶,才使其诗歌常常表达出对人类发展深深的忧思、切切的期盼。
    当然,除了对中国文化很深的造诣之外,诗人吴若海还有很多值得我们述说的地方,故我们只有另文再述。今天。我们就想专述一下对《音乐的身体》读后的一点感受。


     在读《音乐的身体》之前,我们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今天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下,人类将走进一个怎样的世界?诗人认为,“到有一天,我们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仄逼的空间,四周布满屏幕、按钮,人类所有的一切希望与生产,将通过分布于四周的那些屏幕和按钮来完成。”
   “可是这得有一个操作程序,谁来编写和操控这个东西?”我发出疑问。
   “他可能是一台大型计算机在进行操控,这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诗人想想后说道。
   “可是,这个计算机也得人来制造吧。也就是说,一旦谁掌握了这台计算机,谁就将是真真实实的上帝,造物主。你想想看,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和霸权主义横行的人类社会,有那个国家,那个民族不想拥有这个“上帝”“造物主”的控制权?没有。所以产生武力争夺,完全可以看得出来是必然的。那么,凭借今天人类所拥有的毁灭性武器,一旦抢夺战争爆发,我看人类连同其所赖以生存的这个小小星球,必然走向毁灭。”我如是说道。
    “是这样的,刚才我所说是不存在权力竞争的结果。你所分析的也是事实。”诗人不无沉痛地说。“但是,今天我们已经踏上了这一辆没有终点站,或终点站就是毁灭的高速列车,我们是别无选择的。只有三种情况可以供我们选择,一种就是使这辆高速列车停下来,但就目前的世界大趋势来说,这一种可能是完全可以否定的;第二种就是我们跳车,可是从一辆高速的行驶的列车上跳下,其结局只有一种,死亡;第三种就是我们想办法让这辆车慢慢停下来,推延那个毁灭的悲惨结局到来的时间,然后在剩余的旅途中,再寻求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上面这段对话是我与诗人在阅读《音乐的身体》文本之前的一段对话,当时也没有怎么引起我注意,直到再次阅读《音乐的身体》时,其竟然会于阅读过程中冒出来,总在眼前打转,似有不愿离去之意,故将其记录下来。
    第一次读完《音乐的身体》是在深夜十二点,诗人浑厚而低沉的朗诵声中进行的。当时就惊奇于她的新体例,至于内容,虽然当时产生就产生了想仔细解读的愿想。却因为是电脑临屏阅读,不能抵挡一个坐姿所带来的肌体劳累,故对于诗歌后面的语言吸收简直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以至于在对我现在所进行的再次阅读来说,似乎我已经无法把握诗人的思想路径。因此,现在我所进行的工作,完全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风险的。可是如果不去读解它,我又分明错过一种机缘。凭见到这组东西的第一感觉,我就分明地感受到,有一种在人类的生活里程里起着重要作用的宝贵资源,就蕴藏于其中。
    这部由场景和歌两种元素所交媾而成的诗章,其场景的故事,和那些看上去简单朴素的语句所呈现的情感,相互之间都以自身的灵性光芒彼此照耀,互相辉映,在构建了一个恍然如梦、星光温柔、纯情灿烂、快节奏的现代酒吧世界。
    最优秀的诗人是启发时代前进的诗人,最优秀的艺术是最富启迪人类智慧的艺术。如果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就引发了我们对时代、对我们现有的生存模式产生思考的时候,无疑地说,我们已经遇见了人类精神矿藏的巨大财富了。与《音乐的身体》相遇,我认为我是遇见一个伟大的财富啦。
诗人告诉我说:他在创作此诗时,那些诗句总是于虚空中突忽地呈现,并不明白她想要表现什么,但在沉寂一段时间后,他才忽然想起那些歌已经预示或记录了好些生命中的事件。这种情况应该怎么来阐释?我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所以只能以换位的思考来进行试探的解说。诗人长久行蹈于现代都市的喧嚣与纷扰之中,虽然外表的繁华在万相呈现,但是在诗人的灵魂深处,他灵魂的触须却已伸开去探测隐匿的存在,并已经觉知到了那隐匿表层之下的危险,并怀着无比的深情写下莎士比亚的诗句:“天生的尤物我们要求繁盛/使美的玫瑰永远不会枯萎”。
    现在的社会,我们已经步入了社会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列车。而这辆列车是进入了当年佛陀所说的末法时代,还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午夜?我们是不得而知的,或许我们今天所处的境况远比佛陀和海氏所预言的有过之而无不及。或许正是基于这一发现,诗人吴若海便把所有的场景都放进了象征现代文明的酒吧和深夜之中。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3 06:23 , Processed in 0.0328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