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54|回复: 0

集体记忆的语言和图像——序《重返部落:一个海南知青部落的口述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7 17: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知青”这个1800万人的庞大群体,似乎是被遗留在了共和国并不遥远的岁月里。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再也醒不过来。一群不足十八岁的孩子,承受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乌托邦的梦。这个过于沉重的梦,代价是整整一代人的青春与人生。时至今日,关于知青的介绍都还没有进入正规的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对于他们的所有了解几乎都是来自于文学作品。
     艺术化的文学作品似乎将“知青”沉重的名词符号化了,连同知青的情感和记忆也符号化了。一本本关于知青的小说创作让不曾经历过这段岁月的人们,对于“上山下乡”运动,对于“知青”产生了边际效应。然而,这部由一批当年自广州赴海南的知青个人“口述”的历史,重塑了一段已铭刻于历史内心的记忆,虽然直到现在历史对此都还没有开口说话。但毕竟,知青不再作为“沉默的大多数”而只是低下头独自缅怀、独自悲哀,而是张开口大声的去讲述自己知青岁月的悲欢离合情。这样非虚构的“口述”为这段历史赋予生命和体温,让我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当时空气的味道,还有他们所仰望到的天空的颜色。在口述者的故事中,历史不再是凝固的墓碑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一段段有血有泪的青春年华。
     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包含的正是知青们通过笔述历史和整理图像对集体回忆的自我拯救所做的一番努力。
     正如编者所言,这是将“口述史”方法引入知青史研究的一次尝试,其可贵之处在于让这批普通而不可替代的历史亲历者,用自己的声音参与历史的创作,从而有助于建立知青历史研究的多元视角,有助于拓宽新视野和补充新的资料,乃至达至将来某个学术阶段的历史重建。
    口述史作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专门分支,以搜集和保存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追索起源,肇见于比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口述史容易超越民族、种族、国家、主权、性别、年龄等等社会心理学所谓“刻板印象”的束缚,摆脱建立在精英话语上的意识形态过滤。
     集体回忆是在一个群体里或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建构的,由文字、图片、影像等再现形式的不断制作而得以持续。在这个话语权争夺和文字数码化、商业化的时代,出现大量的“二手记忆”,种种关于知青的“庙堂文学”和娱乐化的“红色经典”影像,屏蔽了、取代了真实历史和亲历者的声音和存在。
    知青们仿似是历史的活标本,带着历史的尴尬痕迹,颇有些悲哀的留存在一个时空转化的现代世界。这一代已经年过花甲的老人,依然被称作“青年”,“知识青年”也就是“知青”。他们所有的命运和人生都与这两个字相关。即使留在了海南做了一辈子的农民,即使回城只是当工人又赶上下岗去做各种粗俗的社会工作,依然是“知识青年”,无法摆脱也无从摆脱的“知青”。他们是如此的尴尬,如此荒谬的无法寻找到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真正位置,因为直到今天历史也不曾公开公允的给予他们评价,只是默认他们的存在,却并没有给予任何回应。一面要掩盖自己的尴尬,一面要证明自己的存在,一面又要抚慰自己的伤痛;他们的生命就在这样的错乱中慢慢陨落、沉重的陨落。
    “回家”——当年被抛到荒村野岭与寒风冷雨相伴的他们大喊的是“回家”,回城里的家、回父母温热幸福的家;而今天处身与大都市,寄居于窄小的楼房中的他们在心里仍然呼喊的大概还是“回家”,回到那片海岛的家、那片青山萦绕绿水长流的家。多少年过去了,被当时的社会所抛弃的他们回不到家,一直就在寻找家。我想多年以后的今天,无论身在何处的他们抬起头所看到的,大概依然是年轻时海岛上飘着海风味道的蔚蓝的天吧!
    倘若说,个人记忆只有在文本化之后,才能在保存、生存乃至汇合成为集体记忆的片段,不可避免使它削弱了时空语境和真人真事的鲜活,那么,幸而还有图像,以另一生命展现形式避免了作者书写和读者语境的双重过滤与扭曲,也为突破文化和审美隔阂争取了更大的空间。本书另一部分“图像史”,以珍贵的历史图片更加直观、毫无遮蔽地展现了他们当年的生存状态、物质与精神生活,以及进而窥见他们心中隐匿的秘密。
    当今互联网上新闻、博客、微博以“有图有真相”为金科玉律,其实图象较之文字的优越性,一直存在于人类文明史。人类学家和旅游者从远古石窟的捕兽壁画窥见了没有文字祖先的生活和心灵,考古学家、民族学家和民间诗人从民间美术、手工艺还原了前人的喜怒哀乐,历史学家从敦煌的壁画、文艺复兴的世俗画、中国宋元以来的民间画见识了当年的社会风貌。如果没有知情当年照片的保存、整理再现,可以说任何文本回忆和文字研究都难免隔阂。
    或许这段集体记忆自我拯救的历史,借助零散而字字心扉的回忆,借助略微褪色而重现场景的照片,可以给他们一条通向“家”的道路,可以给他们一个自我认同的理由,也可以给他们一个抚慰伤口的良药。阅读的人,只是带着好奇去品味别人的人生。书写的人却是记录生命与历史相抗衡的过程,命运在这场抗衡中显得惨烈又悲壮。每一位“知青”都是一位传奇中的英雄。苦难的人生经历,让这群真诚而热忱的一代,带着豪迈和激昂的深情走过无悔的青春与人生。坚韧、正直、真诚、吃苦耐劳且无怨无悔是这些被称为“知青”的人们所共同具有的品质。
    当遭遇遗忘和变形,无论以纯文学的角度和纯学术的高度衡量,这本书达到何种界限这已经并非最重要,因为他们已经尝试并实现了历史记忆的自我拯救。在历史和社会所赋予的悲剧中,如何坚定的去寻求自己的人生,是这本书所告诉我们的真相。也是每一个永远无法摆脱社会的个体,所应该思考的问题。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3 06:20 , Processed in 0.02947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