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67|回复: 1

读东欧作家伊姆莱的作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7 22: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匈牙利)凯尔泰斯·伊姆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著</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简介:     《英国旗》是200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凯尔泰斯·伊姆莱最坦诚、最激烈、最勇敢的关于“自己为什么要写作”的文学自白:他为了存在而表述。他的创作不但揭示了人类恐怖的堕落与沉沦,而且通过文学创作,以一个脆弱易伤的个体对历史进程中的野蛮暴政相抗争。                                </FONT></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在那些难忘的日子里</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在敬畏的先父的墓地</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世间的一切</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开始由我们全权负责</P>
< >负责到底。</P>
<P >——(苏)特瓦德夫斯基</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Tvardovsky</FONT>)</P>
<P >伊姆莱写的发生在匈牙利的关于英国旗的故事是这样的:一面“蓝<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红”三色的英国国旗罩在一辆飞驰的吉普车发动机的散热箱上。吉普车从一条正在游行中的充满事件的街道疾驰而过,还有一只手伸出车窗向人群致意。伊姆莱这样写道:“那只手是在向鼓掌的人们示意,在几次谨慎的试探之后,那只手最后与吉普车行进的方向平行地挥摆起来。这是一种致意,是一种朋友的、问候的、也许带有一点共鸣的致意。”接着,整个故事讲完了,“这就是‘英国旗’的故事”。</P>
<P > </P>
<P >我们可以推测这个故事发生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56</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月。苏联坦克开进了布达佩斯的街道,他们向游行的人群开了火,作为人民的一部分——被枪击中的流了血,被逮进监狱的服了刑。两年后,匈牙利人民的总统纳吉因卖国罪遭到处决。英国旗的故事,作为那次动荡事件中的一个标志性姿态,是为了向这段历史致意,那种表明作者共鸣的、友善的、崇敬的致意,还是仅仅为了——如同作者写道的并已受到怀疑的——不将“自己故事、自己的感受以及自己所有的生活经验一起带到坟墓去”?</P>
<P > </P>
<P >正义和真理对那些处于反抗和绝望中的人通常作出这样的许诺:交给历史来评判。</P>
<P > </P>
<P >奴役的统治阶级说过这句话,被奴役的阶级也把它当成自己力量的源泉和不竭的动力。他们都想在历史的最终时刻坐在审判席上,为了证明自己的胜利:关于统治的合理性或者付出过多的流血和牺牲的代价。你相信这样的历史吗?你回答说,不信,因为你要相信它就得把它记住,而恰好相反,你已经把它忘得一干二净。</P>
<P > </P>
<P >历史是活人讲关于死人的故事,是亲历者向围坐在他周围的听者讲已经成为传奇和神话的故事。作为这样的历史观,我们在考虑伊姆莱是不是一个能力突出的故事家?很显然不是。因为伊姆莱还没有弄清是什么样的关系让他记住了英国旗的故事,是理查德·瓦格纳的《女武神》?编辑部里重要的党派人物的被捕?塞朴·耶努的那句“我曾是塞朴·耶努”——作为那个不幸年代的一次英雄行为?还是托马斯·曼的《歌德与托尔斯泰研究》,在那里他“对英国的特征——那种独有的上等民族的意识——有了第一次的印象”,并且从那以后,便一直为之惊叹不已?</P>
<P > </P>
<P >伊姆莱还基于三个原因来说明自己想完整而条理清晰地讲完这个故事有多么困难:</P>
<P > </P>
<P >第一,他清楚自己是在周围热心的鼓励与支持下才讲述这个故事的,他把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归于他人的愿望,而他本人则对这个故事持有令人惊讶的中立态度,尽管它是一段压抑的、屈辱的和痛苦的历史,但它“也许不是非常重要的故事”;</P>
<P > </P>
<P >第二,他是在一个善于抹去痕迹的环境中讲述一个属于被抹去痕迹的历史的故事,“不复存在了”——那个弥漫着死亡威胁的编辑部的房间和因为某种原因失踪的我都不复存在了,并且那个巨大的城市连自己的外表都如此善变,他在“一条曾经叫做‘罗尼奥依大街’,后来被改名为‘萨莫伊大街’,现在又重新改名为‘罗尼奥依大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的街巷里行走,那个街名或许是某位权要的姓名也说不定,一直在改。极权统治下的城市用掩饰和涂抹来扰乱人们的记忆,它把历史分解成一个个细微的构成场景,因为场景是易变的和易于修饰的,人们只能在梦中才能看到那些曾经遭受管制的场景,那些在梦醒后成为超现实的迷雾般的场景。我真的曾经在那里生活过吗?我真的在这条街上散过步吗?这是真的吗?这种生活怎么可能发生在人类身上?因为一切外观都改变了,伊姆莱没法相信在一个充满谎言的城市来抓住真实;</P>
<P > </P>
<P >第三,这是关于语言的表述问题的。伊姆莱故意让读者知道他把握不住一套结构清晰的历史话语,因此只能交付给那些意识的、断片式的、思考中的事件。语言系统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用于接收,一个用于表达。人类的一切经验都是基于语言来表达的,因此语言是作为人类日常生活经验的一个主要部分,它不是一个中性的载体和传输工具,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森严的国家,很容易在生活的各个细节中让人潜移默化地接受一整套行为规范和表达模式。比如说,伊姆莱在编辑部里不是作为真实地记录者,而是作为一套早已既定的话语的传达者来报道诸如此类的事件:“党的政权是代表人民的”,“党实行的是民主专政的政体”,那么他会相信运用这样一套历史话语能清晰地解释和表达一个在他身上发生的需要作出完全不同解释的历史事实吗?他如何在那套强大的布满谎言陷阱的话语威力下保护自己瘦小的真实?我需要说出来,我要说出来,我必须说出来——那些我的幸福的、痛苦的、令人沮丧的经验,而这样的统治者首先在语言层面就抹杀了这种可能性!</P>
<P > </P>
<P >不过,在重重困难下(包括记忆阻断和阅读障碍)讲完的英国旗的故事仍旧表明着作者的一种信念,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位曾经在布达佩斯见证过历史的作家的信念,也是整个东欧遭受集体流放的作家群体的信念。在小说里,这种信念则表现为伊姆莱反复提到的那句话:“我曾经是塞朴·耶努。”——我曾经是无所事事的为人左右的人群中的一份子,我曾经在那多重的谎言中安心地、毫不内疚地生活,但出于对真实自我的高贵意识和傲慢姿态的尊敬,出于对人类境况的无限关注,我要对唯一的不可替代的真实全权负责。</P>[em04]
发表于 2006-5-7 23:5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欢迎新朋友.多来走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8:30 , Processed in 0.03382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