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18|回复: 0

木斋的说法应该是对的——读王玉洁《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2 13: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木斋的说法应该是对的
——读王玉洁《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

人,都需要赞美自己。
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王玉洁用的是《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也就是说,她在畅快地谈论《古诗十九首》当中,把自己的美好呈现在读者面前。
知道我喜欢对书评头品足,她把这本书寄给了我。虽然,我早已过了读“浓情书”的年龄,但是也不能辜负作者的好意,于是,一翻就翻到《孟冬寒气至》这一章,比较仔细地读了。
她用的是深度体验和自由联想的方式,完成对一首诗的解读,以此来深化她对一种情感轨迹的把握。多少代人,实际上也还是只在不多的几种情感中冲撞,没有多少突围的时候,就此蹉跎了一生,悲壮也罢,凄婉也罢,最后,也就剩下些流传千古的文字了。怎一声叹息了得。
读的过程中,我很注意她对诗歌中词语的把握。我发现,她对“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这一句用的是“一笔带过法”,并没有很仔细地去阐释,就在她问我读过的感受时,直言相告了。惨栗,应该主要是对北风凛冽的形容,同时对人的战栗作不写之写。并且,这里的“孟冬”也不是与“季冬”相对,而是“玉衡指孟冬”中的“孟冬”。叶嘉莹在古诗十九首讲述中指出,“玉衡指孟冬”的意思就显而易见了:它指的是时间而不是季节,是在孟秋七月的夜半以后到凌晨之前这一段时间。这时候玉衡正在慢慢地离开代表孟秋的“申”的方位,慢慢地指向代表孟冬的“亥”的方位。不是真的冬天,而是夜半到天明,可见抒情主人公一夜无眠。如果是真的寒冬,“仰观众星”就很不符合情理了。
继续往下说,这一夜无眠的人是一个女子吗?这首诗是“思妇自诉”吗?我看也未必。正像叶嘉莹在阐释《行行重行行》时说的,正是由于我们不知道这首诗所写的是男子说的话还是女子说的话,是行者说的话还是留者说的话,结果反而给这首诗增加了许多的“潜能”。这一首《孟冬寒气至》也是如此,“惧君不识察”,这君可以是夫君,也可以不是夫君。比较有意思的一句应该是,“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不说“故乡”,而说“远方”,又似乎是思妇的口吻了。由此可见,这些模糊,不是故意的,而是五言诗正在“转型”中的必然现象。
这就要说到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木斋的《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研究》了(2009年岁末出版)。“真正具有个人抒情性质的五言诗,开始于建安十六年之后,十九首以及《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古诗,都是建安文学自觉的结果。两汉五言诗并不具备‘指事造形’‘穷情写物’,‘一诗止于一时一事’的意象诗写法,仅仅是‘五字诗’。”这种断言,很是厉害。他进一步说,“穷情写物”是古诗十九首与建安诗歌的共同审美风范。《古诗十九首》并非两汉之作,而是建安曹植、甄氏等人的作品。如果确实如此,我们很多谈论《古诗十九首》的文字还有意义吗?
意义总是有的,“不似当时,小楼冲雨,幽恨两人知”,仅这一句,就把《古诗十九首》的脉切得很准。当然,如果顺着木斋的意思往下说,或许更当得上“一字千金”(钟嵘《诗品》)。因为仅仅是“痴心女子负心汉”,还到不了“惧”那样“惨栗”的地步吧。
    叶嘉莹说《古诗十九首》说的非常好,也只是作出“它们很可能是班固、傅毅之后到建安曹王之前这一段时期的作品”的推测,如果她知道这些诗歌是“幽恨两人知”,她可能就此捉住了这无限飘忽而又深藏不露的文字的踪迹了吧。只要把时间的指针稍稍往后拨那么一点点。
就《古诗十九首》诗歌之间的很多相通性来说(叶嘉莹说,十九首里边的句子,有时候可以互相印证),其作者应该不会太多,时间跨度应该不会太大,因此,我比较倾向“木斋的说法应该是对的”。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3 06:23 , Processed in 0.04067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