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94|回复: 1

蓝棣之:《桃诗文化大集合:移情与本能》

[复制链接]
匿名  发表于 2006-7-23 12:57:38 |阅读模式
< ><o:p> </o:p></P>
<  align=center>桃诗文化大集合:移情与本能<o:p></o:p></P>
<  align=center><B >——序《桃花诗三百首》<o:p></o:p></B></P>
<  align=center>◎ 蓝棣之<o:p></o:p></P>
< ><o:p> </o:p></P>
< >说实在的,并不是任何花都可以编一本300首诗的诗选的。虽然花的品味都不过是一种社会建构,然而,就是这种建构值得编选者考虑,更何况,花的自然属性也很有关系。然而,无论如何,“桃花诗300首”是很合格的。我国的国花是牡丹,刘禹锡写过:“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可是正是同一个刘禹锡,他还写过:“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这里的“紫陌红尘拂面来”,也就是“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换一种说法。这样说来,自古以来的国人,也都如爱牡丹一样地热爱桃花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有根据的,<st1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陈寅恪">陈寅恪</st1ersonName>先生做过考证,那是在战乱的北方,不是湖南。这说明有桃花的地方就有和平和理想。桃花源多么令人神往啊。据说林彪选妃的时候,凭着“桃花江出美人”的歌词,专门去找湖南桃花江挑了十名美女,刚挑选完毕他就仓惶出逃了。有人还给我描述这十位美女的去向。这样,桃花就和“美”联系起来了。最后,桃花还和桃色事件有关系,也许你会想,桃色事件多少有几分浪漫啊。这样,桃花就多了几分浪漫。绯闻也与桃花结下不解之缘,因为绯闻的颜色正是桃花的颜色。你试想想,绯闻要不是有桃花的颜色,谁还想去听呵。你可知道,很多著名歌曲,就是以绯闻为暗喻创作出来的呵。为什么绯闻一定要是桃色呢?这是因为,桃色使人兴奋,桃色使人充满欲望:“桃花才骨朵,人心已乱开”(张新泉)。在当今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毫无疑问要正面肯定人的正常的、健康的、节制的和高雅的欲望和兴奋,因为禁欲主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对,牡丹之成为国花,那是在禁欲主义的朝代建构的,而且是富贵看得高于一切价值的时代建构的。要是现在公投国花,说不定桃花很有希望啊。<o:p></o:p></P>
< >桃花既然这样美,这样浪漫,这样令人神往,我猜想你的心一定经常都在向往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桃花源。历史已经成为陈迹,不过,我倒愿意告诉你一个现代的桃花源,它可能与古代的桃花源一样美丽,一样梦幻,它就坐落在成都东郊龙泉山上的桃花诗村。正是这桃花诗村的支部书记况璃和村长凸凹共同编选了这部丰富又深邃的桃花诗选。<o:p></o:p></P>
< >况璃、凸凹两位诗友所编选的桃花诗300首,当然是一部优秀选本,我认为它足以传世,选家的眼光和水平,让我佩服。它虽不是首首矶珠,但总体上说,古今中外最优秀的咏桃诗都被它尽揽入怀了。这是一本一经拿起,就放不下来的书,书中有艺术,有人生,也有时代、历史、文化,读者不妨跟着选家和众诗家的感觉走,就可以走进诗性的灵魂的家园,一个后现代时代的精神的“桃花源”。<o:p></o:p></P>
< >   这个诗歌选本是用什么标准衡量和挑选的呢?我在一个当代诗歌选本(《当代诗醇》,1989年初版)的序言里说过,按“文学性”标准,一首诗的品格不妨可以在这样几个层面上加以衡量:一.因新奇而带来惊异,还是通篇平庸;二.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还是审美内涵贫乏狭窄;三.从艺术形式、技巧、语言上看,是写作上有相当难度,曾经为写作而日夜不安,还是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之作;四.仅仅是完美,还是突破完美而臻于伟大?我的这些论述,况、凸两位选家不一定看到了(虽然我那本书的印刷量大得几近天文数字),但我讲的是形式主义批评和审美批评的通例,他们对此不会陌生。所以,掌握这些个“文学性标准”,对于理解选本中所选之诗的思想和艺术,对于理解两位选家的想法会有帮助,毫无疑问。<o:p></o:p></P>
< >为了说明本书的可读性,我想就我个人匆忙而有限的阅读感受,挂一漏万地挑出几首诗来略作分析,但愿有助于读者领略诗歌的兴味。遗珠之憾,请众诗家不要介意,也请读者谅解。<o:p></o:p></P>
<P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是很重要的一篇,陈寅恪考据并分析说,它虽为寓意之文,但也是西晋末年以来坞垒生活的真实写照。真实的桃花源应在北方的弘农或上洛,而不在南方的武陵。桃花源居人先世所避之秦应为苻秦,而非嬴秦。苏东坡还写过《和桃花源诗》,他在“序”里说据他的看法,“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使武陵太守得而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这里有着很有趣味的诗与现实、历史的关系,是诗歌的题中之义。<o:p></o:p></P>
<P >刘禹锡的《游玄都观》、《再游玄都观》也都有很有兴味的故事,是我非常喜欢读的。《游玄都观》又题作“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st1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花诸">花诸</st1ersonName>君子”,作于公元815年。十年漫长的贬谪生活没有使他屈服,他的诗虽说讽刺这些满朝新贵都是他被贬离京后才飞黄腾达、爬上去的,诗里蕴含着蔑视之意,但却写得幽默含蓄,十分优美。不过,还是被当局看出来了,因为这首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刘禹锡又被贬南方去了。这时他43岁。又经过了13年漫长的贬谪生活,公元828年,刘禹锡奉召重返京城长安。这时培植新贵的权相武之衡已死,诗人以挑战的笔调“再赋玄都”,写成《再游玄都观》,却毫无得意之色,特写了好几句“引”(说明),仿佛是说其实他的诗都是在写真实的桃花景象,而不关政治,不关自己的得失荣辱。当然,在诗里诗人是高兴的,他说我回来了,可是那位“种桃道士”(隐喻宰相武之衡)哪里去了呢?桃花开放之日已过去了,现在该菜花承受阳光雨露了。<o:p></o:p></P>
<P >陶渊明、刘禹锡笔下的桃花,又美又有意思。陶渊明说在溪水里捕鱼的武陵人因忘记了路之远近,忽然遭遇了桃花村,“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刘禹锡回忆道,当年看花的人,个个都说“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所以他有“紫陌红尘拂面来”的句子。<o:p></o:p></P>
<P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渊明、禹锡的几首好诗,我们心中的、眼中的桃花,会是什么样。例如,我们可以问一问,一个外国人会怎么看桃花?这里有一个现成的例子,这本书所选一位法国诗人伊凡·哥尔的“咏桃诗”,他写道:“果实被阻止在树上/然而却独立得就像少女绿色的乳房”。诗写得很不错,特别是“被阻止”、“独立”还有很深的思想含义,但毕竟与我们的民族传统是两个样子了。<o:p></o:p></P>
<P >当然,李白、元好问、袁枚等人的桃花诗也是我们传统的不可或缺的组成。李白这个人,在皇帝身边时,他用国色天香的牡丹来歌颂还未封贵妃的太真妃杨玉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以牡丹花带露时颜色的鲜艳来形容皇帝的宠妃,有评论认为带有宫廷侍臣的庸俗乏味。而在民间,李白的感情则更真实、更深一些,所以他写桃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看来还是桃花有真情。元好问的“桃花认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写花写人难以区分,“笑不休”三字生动地表现了漂泊的诗人与活泼的艺妓之间的民间情谊。袁枚的“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虽然带有李白“露华浓”那种贵族性,但还有今天社会的某些眼光。袁枚是很浪漫的一个人,他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是以他在南京的随园为蓝本写的。<o:p></o:p></P>
<P >旧诗虽好,但旧诗的时代毕竟过去了。新诗虽然为许多读者不习惯,但新诗里仍不乏好诗,尤其是有新的感受方式与新的形式、技巧,还有时代性和思想性。当下创作(包括网络写作)的新诗,更有种种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我们所处这个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里,桃花是属于民间的、大众的。大众美人、影视明星、各种艺妓、广告模特、女节目主持人等等,甚至正在进行的世界杯足球赛看台上的啦啦队美女们,都可以用桃花来比拟。但是,好像就是没有什么人用桃花来形容自己的妻子。我只记得艾略特在《给我妻子的献辞》里是用“我们玫瑰园中的玫瑰”来形容自己的妻子,因为那时他刚新婚的第二任妻子也与情人差不多,所以他借助情人节的花,但也加了严格的限制,只是我们园中的玫瑰。正如韩愈的诗句“百叶双桃晚更红,窥窗映绿见玲珑”所说,桃花从古到今都只是在“外面的”东西,因为在外面,所以它才会“窥窗”;如果是家庭主妇,那就是推窗眺望了。《诗经》“桃夭”所说“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也决不是把艳丽的桃花比拟家室,而是说,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是男人最容易受之诱惑的季节,所以在这个季节,男人应该回到家室。这个意思,也就是<st1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邓丽">邓丽</st1ersonName>君一首歌所唱的:“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我在等着你回来”。所以桃花也可谓是路边的野花。所以,种种名目的桃花节,差不多也就是种种隐秘的狂欢节。西方有狂欢节、情人节,中国则有桃花节、元宵节以及形形色色的庙会。俄国理论家巴赫金对此曾经在民间性和诙谐性(笑)的角度上系统地加以论述。然而,就凭日常的观察所能看到的,狂欢节总是在无意识里挑战着和修改着“路边的野花不要采”这句可爱的歌词。但是,我这样说,并不是要把桃花或桃花节看成一个伤风败俗的反面的东西。我记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反驳人们对于共产主义是要共产共妻的恶意攻击时,曾经愤慨地说:正是资产阶级先生们把妻子和女儿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她们就是她们,是她们自己。最近一些日子,我看到一些西方女性主义者的论述,说是现代女性服装的改革是朝向紧、透、露的方向前进的,在这方向上每前进一步,女性就在“不是男人的私有财产”的方向上前进一步,只是大众美人和模特儿、明星更走前一步就是了。<o:p></o:p></P>
<P >让我们回到本书里所选的新诗上来。首先我们看到,现代的桃花诗里都有现代人的体验,这些诗都很着重观看、静听、分担和发现,高度重视世界的可感性。咏桃诗不仅是移情和本能,而且是自我与对象的同一化,情感的客观化。<o:p></o:p></P>
<P >“桃花诗三百”既然出自中国著名桃乡四川龙泉驿人氏之手,那就先说说几位四川的诗人吧。梁平的诗“没有什么比花期更容易错过/所有的花,只为护花的人/吐露最隐秘的妩媚”,尽管我们懂得他在说什么事,仍然顿觉他的客观性和艺术上的新奇、惊异。而且这诗本身就写得很青春,充满着“最隐秘的妩媚”。凸凹的诗《验血:双鱼座的桃花》不妨可以读作一次偶然的艳遇。说是艳遇,是因为字里行间有脉络可寻。双鱼座是艳遇指数最高的星座,最多情、最多梦的星座。然后,艳遇展开了:处子、血、嫩嫩、初雪、细腰、鹂唇、初绽、色香、春风、体内小兽、木与泥、夜色、深千尺的潭。本来已经是一首超现实的诗了,最后还有“神”说话:“初绽的就是最终的”。这“最终的”可解为“永恒的”。在这本《桃花诗300首》里,不说为桃花验血,不说把桃花指认成双鱼座的妙想,可能也只有凸凹一个人把桃花写成处子。从这里可见凸凹身上的可贵的传统精神,他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的先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也可以解开一个谜:何以平日里凸凹身上一点也没有诗人的那种风流和放纵。何小竹的诗“那一树一树的桃花/有人只是想象/有人却出了城”,体现出自我与对象的同一性,乃是源于罗丹、里尔克式的观察和思谋。况璃的诗认为桃之迷惑就是春的迷惑,因为“春的感觉是桃,桃的味道是春”,因此,“在这缠绵的三月/我竟然像只小杜鹃”,写出了桃和春的关系,浸透了春的体验,也写活了一个诗人的投入与缠绵。郭沫若、杨黎、李亚伟、<st1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席永">席永</st1ersonName>君、蒋蓝、张放、冉云飞、雨田、李自国、靳晓静、干天全、陶春、曾鸣、吴克勤、龚盖雄、小安、陈小繁、李龙炳等均有上佳的句子。这些看过龙泉驿坝上岭上盛大桃花的蜀中诗人,他们的诗歌满脸都是龙泉驿三月的色素。同时,他们也为龙泉驿桃花吟写了区别于其他桃乡的永远受用不尽的韵味和诗意。<o:p></o:p></P>
<P >“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人物西川、臧棣都在这里现身,西川说桃花开放:“点点豆青色的花瓣像为应验一个预言”;而臧棣说“和新春打成一片/横竖都是艳若桃花……/我们是如何受怒放启发的”。一位说预言,一位说启发,但又都有奔放的情思。马烨、陈超、肖开愚、胡续冬、韩博等也展示了各自的桃文化主题诗。<o:p></o:p></P>
<P >“民间立场”主将于坚、韩东、伊沙的桃花我没有看见,是他们没写、编者未选,还是编写双方信息不到位抑或勾通不畅,不得而知。杨克、沈浩波、尹丽川、竖、老德等几位的桃花,相较之下,我个人偏好尹丽川那朵。<o:p></o:p></P>
<P >“第三条道路”的代表人物在这里就选得多了,树才、谯达摩、安琪、林童、杨然、老巢、马莉、庞清明等都有现身,诗参差不齐,但总体也都不错。限于篇幅,我就说说老巢和马莉吧。老巢的“春梦”诗随手拈来,若有神助。他是有写即兴诗的才华的,“桃花挂上枝头/是三月群发的短消息”,使用最遥远的比喻,但又是最贴己的体验。他又擅长活用旧诗的诗句,使古代的思想融入现代的经验:“手握桃花相逢何必曾相识”,“桃花里的早晨处处闻啼鸟/怎么叫都有恋爱的痕迹”。要知道,把一首诗写得有体会而又活泼是不容易的。马莉好些句子写得很新颖:“在阴霾的夜晚,它暧昧地生长”,“为了这一天,温暖地等待着/等待一只手把它折断,只是它不知道那一只手折枝时的感觉。”我认为这是一首温和的女性主义诗歌,它对于这男权的世界是批判性的,对于女性,则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首诗对于这两厚本男人们的书写隐秘狂欢的诗歌,是个必要的平衡——虽然这部书女诗人的桃花占了相当大的份额。<o:p></o:p></P>
<P >其他如鲁迅、施蛰存、林徽因、安德拉德、胡乔木、海子、刘川、曾宏、刘春、祁国、陈铭华、赵丽华、晓音、钟品、李轻松、杜涯、汤养宗、阿翔、周瑟瑟、西娃、金楠、柏铭久等亦结合个人的心灵体验,写出了自己心中那朵桃花,印象颇深。另外,收入书中的黄霑、贺东久等创作的那些家喻户晓的桃花歌歌词,可谓别有一番兴味与风情。<o:p></o:p></P>
<P >最后,我想说,这上下二厚本诗选里给我最深感触的诗可能是杨晓芸写的“桃花”。艺术上完整,句型变换,诗行跳跃,而在行间留下解释的余地。但又不艰涩,意思是清楚的,写得很美,很简洁。“我只说桃花开了,一大片一大片迫不及待地/如同亲爱的我遭遇你/如同三月乳臭,齿痒发作”,这是诗的警句,用了“迫不及待”这个用滥了的短语,却传神地描绘出一大片一大片的桃花次第开放的动态情景。“如同亲爱的我遭遇你”,纯粹是口语的顺序,其中“亲爱的”是称呼,但如若按语法顺序写成“如同我遭遇亲爱的你”,就僵化得索然无味了。“如同三月乳臭,齿痒发作”,是形容由桃花开放所引起的欲望,就如同初夜的欲望。这是对桃花纯洁性最好的歌颂,虽然不一定是作者有意为之的。<o:p></o:p></P>
<P >翻开这部书,古人的桃花今人的桃花,国人的桃花老外的桃花,皇帝的桃花大臣的桃花,帅哥的桃花美女的桃花,竹简的桃花网络的桃花,英雄的桃花汉奸(编者注:指周佛海桃花诗,后未收入)的桃花,农民的桃花艺妓的桃花,宫廷的桃花民间的桃花,“非非”的桃花“荒诞”的桃花,全都爆绽开来,五花八门,精彩纷呈,挡也挡不住,即使不在春天这个季节。这说明桃花没有阶级性,人人都喜爱,还说明每一朵桃花都有招人喜爱的理由和地方。<o:p></o:p></P>
<P ><o:p> </o:p></P>
<P >2006.7 写成于京西熙春园旧址<o:p></o:p></P>
<P ><o:p> </o:p></P>
<P ><o:p> </o:p></P>
<P >蓝棣之(1940— ):客家人,生于四川新津。中国著名诗歌理论家,现代文学研究专家。清华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述颇丰。现居北京。<o:p></o:p></P>
<P ><o:p> </o:p></P>
<P ><o:p> </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桃花诗三百首》作者留址获样书、稿酬处:<o:p></o:p></P>
<P >中国桃花诗村论坛<a href="http://xz.netsh.com/bbs/791229/" target="_blank"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ttp://xz.netsh.com/bbs/791229/</FONT></A><o:p></o:p></P>
<P ><o:p> </o:p></P>
<P ><o:p> </o:p></P>
发表于 2006-7-24 11: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不用注册呢?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5 11:19 , Processed in 0.04778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