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14|回复: 3

[原创]蹩言:对现代诗歌“形而上学”的反思•序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 12: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MS Song">蹩言:对现代诗歌“形而上学”的反思·序言</FONT></P>
<  align=center><o:p> 易刚</o:p></P>
< ><o:p> </o:p></P>
<  align=center>1<o:p></o:p></P>
<  align=center><o:p> </o:p></P>
< >本书正式的名称为《蹩言:对现代诗歌“形而上学”的反思》。但从客观上看,它又具有歧义。<o:p></o:p></P>
< >关于有哪些重要的歧义,我会在正文“简要的说明”里面用轻松的谈话方式告诉读者们的。这是我为了故意刁难自诩为一贯正确的“优秀读者”们而设置的多重语言障碍,以便使他们从一开始就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深刻意识到:阅读本文貌似深沉、实则近似于肤浅的文字,并非参加一场益智游戏;也并非赶赴一顿丰盛而免费的精神晚餐,当然也并非作一次阅读行为中的“生活秀”。<o:p></o:p></P>
< >我期待这样的“优秀读者”:他能够真正地静下心来,将喧嚣的尘世生活撵出门去;最好是他自己能够全身心地参与进来,即使不能够完全同意我的意见,甚至还会彻底反对我的推论,但他也可以从文字表面上读出一种“哲学散文”或“世界散文”的深层韵味:文中只有一些看似日常语言的句子,它追求简单与生动,而并没有专门的或哲学上难懂的说法。<o:p></o:p></P>
< >当然,还有我所引用的那些中外文学文本——现代诗歌(由于叙述需要,也包括少量中国古典诗词),它们也同样能够使读者们欣喜的;更不用说那些先哲们关于诗歌的英明论断了: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曾经或者正在影响着我,并成为我阅读视线经常光顾的文学殿堂。<o:p></o:p></P>
< ><o:p> </o:p></P>
<P  align=center>2<o:p></o:p></P>
<P  align=center><o:p> </o:p></P>
<P >对于本书涉及到的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我想应该从历史的、辨证的角度去看待它们。这样做的一个最好理由就是:不作为对“个人”完整的评价与定论。<o:p></o:p></P>
<P >但由于如果想要将冗长的论述继续进行下去,有时就要不可避免地短时回溯到它们当时所处的语境之中:这样,就可能产生一些用现在的观念看待、研究,乃至割裂历史事件(文本)的无奈之举。然而这种“无奈之举”又是必须要做的艰辛的工作。因为任何一项对历史的研究与讨论的后续工作,都是这种回溯性的深入探索:我们面对的文学现象与文学史也都不能例外,更别说现代诗歌的文学文本及其创作者了。<o:p></o:p></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MS Song">一切文本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不但成为了“历史之迷”,也成为了供人评说的有效范本:好的、坏的言说都有。这是“优秀读者”们的正当权利。另一方面,也正因为“人无完人”,一切由人创作出来的文学文本也并非像水晶一样完美无暇;更不用说用24K的黄金来比喻它了,这也就是历史之迷之所以迷人的重要原因。所以,我在后面的讨论也是如此。</FONT></FONT></P>
<P ><o:p><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FONT></o:p></P>
<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3</FONT></P>
<P  align=center><o:p><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FONT></o:p></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MS Song">在写作这个文本的当口,有人问我“写作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写作的意义?在我看来:不写作;勿宁死!如果有人想要剥夺我的宝贵的生命,那就请他首先剥夺我写作-思考的权利好了。”</FONT></FONT></P>
<P><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但是,别人并不这么看待“写作的意义”:我身边大多数搞文学的朋友的回答不是“玩票”,就是“写作使人充实”。</FONT></P>
<P><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玩票说”咱们就不用再深入探讨它了,因为从本质上讲,它与“混世魔王”的游戏人生的思想并无大的区别:它们是一对难兄难弟;然而写作真的能够使人充实吗?难道它不是走向相反的方向:越往下写、往深处写,越使人感到空虚?</FONT></P>
<P><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为什么使人充实的不是别的其他活动而非要选择艰苦的“写作”行为来充实自己呢?读书也一样能够“使人充实”;摄影、旅游、烹饪、园艺也一样。各种娱乐活动也更具有“使人充实”的目的。我在这里并不是要反对别人用“写作”来充实自己,我只是觉得那种回答完全是草率的敷衍了事:因为他们并没有把写作当成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而且是最为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我父亲曾经自己花钱请大夫们将他的胆囊割掉了,可他老人家依然健康长寿。</FONT></P>
<P><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我的亲爱的朋友们如果有朝一日彻底放弃写作了,譬如升了官、发了财;或者“为稻梁谋”、或者赋闲退了休,我想,他们一样会感到“充实”得很的呢。</FONT></P>
<P ><o:p><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FONT></o:p></P>
<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4</FONT></P>
<P ><o:p><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FONT></o:p></P>
<P><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如果从一种哲学的高度来看,所谓“写作”,其实可以分为两大类:</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MS Song">其一,速朽的写作。它特指那些从文本一诞生开始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快速腐烂的写作行为及其恶果;譬如您现在手里正捧着的一本名为《蹩言:对现代诗歌“形而上学”的反思》的小册子;又譬如一切不切实际的新闻报道、为五斗米而折腰的职务文稿、虚情假意的“地摊文学”、以各种面目混迹于主流杂志的“形而下”写作……等等。<o:p></o:p></FONT></FONT></P>
<P >其二,永恒的写作。它指的是那些从文本一诞生开始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加光辉灿烂的写作方式及其创作成果;譬如个人心灵史一样的哲理散文、史诗般的长篇小说、以现代诗歌为代表的“形而上”写作……等等。<o:p></o:p></P>
<P >在刚刚过去不太久远的20世纪里,其代表人物为:W·狄尔泰(1833-1911)、约翰·奥古斯特·斯特林堡(1849-1912)、F·卡夫卡(1883-1924)、R·M·里尔克(1875-1926)、阿·施尼茨勒(1862-1931)、M·普鲁斯特(1871-1922)和J·乔伊斯(1882-1941)、W·本雅明(1892-1940)、罗伯特·穆齐尔(1880-1942)、P·瓦雷里(1871-1945)、G·斯泰因(1874-1946)、A·N·怀特海(1861-1947)、L·维特根斯坦(1889-1951)、托马斯·曼(1875-1955)、A·德布林(1878-1957)、N·卡赞扎基斯(1883-1957)、E·M·海明威(1899-1961)、M·梅洛-庞蒂(1907-1961)、赫尔曼·黑塞(1877-1962)、W·福克纳(1897-1962)、T·S艾略特(1888-1965)、K·雅斯贝尔斯(1883-1969)、T·W·阿多尔诺(1903-1969)、米哈依尔·巴赫金(1895-1975)、M·海德格尔(1889-1976)、V·纳博科夫(1899-1977)、J·P·萨特(1905-1980)、海因利希·伯尔(1917-1985)、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J·L·博尔赫斯(1899-1986)、埃·卡内蒂(1905-)、S·贝克特(1906-1989)、索尔·贝娄(1915-)、何塞·塞拉(1916-)、S·P·F·斯特劳森(1919-)、J.D.塞林格(1919-)、若泽·萨拉马戈(1922-)、约瑟夫·海勒(1923-)、G·G·马尔克斯(1928-)、T·内格尔(1937-)、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阿兰·博斯凯(1919-1998)、弗朗索瓦丝·萨冈(1935-2004)、E·耶利内克(1946-)、帕特里克·聚斯金德(1949-)……等等等等。<o:p></o:p></P>
<P >这个名单是以纯粹个人爱好而罗列出来的,而且还非常粗略,遗漏了许多大作家也是在所难免的;况且,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作家也没选入,同样也并没有列举到中国现、当代作家——如果“优秀读者”们非要我提出一些中国当代作家的大名,那么,我就以那些作家各自在哲学、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和文学批评诸领域的贡献,以及他们在我自己心目中的地位随便说出几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来吧!<o:p></o:p></P>
<P >他们分别是:牟宗三,代表社会科学-哲学领域、王小波、孙甘露,代表散文(包括小说)创作;海子,代表现代诗歌;孟京辉,代表戏剧革新;吴亮,代表文学批评写作。这种“大不敬”并可能导致“杀无赦”做法的主要原因在于:进入名单里面的中、外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曾经或正在成为我阅读视野里的文学典范或哲学经典的参天大树。<o:p></o:p></P>
<P ><o:p><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FONT></o:p></P>
<P  align=center><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MS Song">5<B><o:p></o:p></B></FONT></FONT></P>
<P  align=center><o:p><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FONT></o:p></P>
<P >我将20世纪一些中、外著名作家的经典文本比拟为参天大树,是经过自己缜密思考后小心翼翼所下的阶段性结论:摇曳多姿的树叶(在中文里与“书页”的发音几乎完全一致),就像文本之中那些华丽而妖娆的文字(言)一样;而挺直的树干,又像是那些支撑文本得以顶天立地的坚硬的“形而上”内容(思)。<o:p></o:p></P>
<P >然而在我看来,后者(思)却是十分重要的:就像有时候,随着季节的更替变换,那些曾经风光一时并满世界招摇的叶子可能会零落迨尽,而只剩下光秃秃的挺拔树干,“孤独屹立在一片辽阔中闪烁发光”(惠特曼:《<a href="http://www.poets.cn/yishi/whitman.htm#4#4" target="_blank" >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见一棵栎树在生长</A>》,飞白译)。但没有叶片的树干依然被人尊敬地称之为大树;而没有树干的叶子只能随风飘逝,幻化为泥尘。这就宛如一些虽然没有华丽的文字(言)而仅仅存在“思”的文本,仍旧可以成为万古流芳的经典范文一样。<o:p></o:p></P>
<P ><o:p> </o:p></P>
<P  align=center>6<o:p></o:p></P>
<P ><o:p> </o:p></P>
<P >当然,如果一个文本能够在“言”与“思”两个方面十分融洽地合二为一,就如同那些郁郁葱葱的栋梁之材一样,那更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靓丽景象,就像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6)漫步在佛洛伦萨的十二月。<o:p></o:p></P>
<P ><o:p> </o:p></P>
<P >这些不可重逢的城市。太阳<BR>在它们寒酷的窗口抛掷金子,<o:p></o:p></P>
<P >但我还是没到入口,找不到合适的数量。<BR>这儿还是六座桥梁横越钝滞的河道<BR>这儿甚至是唇与唇初次相触的地方<BR>笔与纸炽烈相贴的地方。<BR>那么多拱顶、廊柱和铁像,这会玷污你的镜头。<BR>拥挤,窒密,这儿庞大的车流,<BR>从由此就死去的人嘴里说出。<o:p></o:p></P>
<P >——约瑟夫·布罗茨基:《佛洛伦萨的十二月·Ⅸ》(陈子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译)<BR>               <o:p></o:p></P>
<P  align=center>7<o:p></o:p></P>
<P  align=center><o:p> </o:p></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MS Song">好了,背靠大树好乘凉,闲话休说,立马切入到“笔与纸炽烈相贴的地方”;也切入到可能成为“速朽的写作”的“形而上学”的正题——<o:p></o:p></FONT></FONT></P>
<P  align=center><o:p> </o:p></P>
<P >我说得那么少。<BR>日子短促。<BR><BR>短暂的白昼。<BR>短暂的夜晚。<BR>短暂的岁月。<BR><BR>我说得那么少。<BR>我不能继续说下去。<BR>我的心滋生着疲倦<BR>由于喜悦,<BR>失望,<BR>热情,<BR>希望。<BR><BR>海中巨兽的颚骨<BR>紧咬着我。<BR><BR>赤裸着,我躺在荒岛的<BR>岸上。<BR><BR>世界白色的鲸鱼<BR>把我拖向它的深渊。<BR><BR>现在我不知道<BR>在一切中什么是真实。<o:p></o:p></P>
<P >——米沃什:《那么少》(张曙光 译)            </P>
发表于 2007-3-2 22: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坐沙发,再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07-3-3 12:4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惭愧
匿名  发表于 2007-3-3 19:03:31
yuffj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7:27 , Processed in 0.0326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