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89|回复: 4

[原创]底层的叙事关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6 21: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lign=center>底层的叙事关注<o:p></o:p></P>
<  align=center>——解读小说《鬼窑》<o:p></o:p></P>
<  align=center>·钱刚<o:p></o:p></P>
<><o:p><FONT face="宋体, MS Song" size=3> </FONT></o:p></P>
< >《鬼窑》讲述了一个所谓的女作家(历史学家、古建筑学家)在尕鬼和老鬼的带领下参观一个煤矿企业的明代古井的故事,小说通过对尕鬼和老鬼这样的底层人物生活的着力叙述,反映出底层矿工在现实生活背景下的无奈和伤感,揭示出在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某些社会利益群以牺牲底层为代价来获得收益,以利益群的发展需求揭示来批判社会经济发展导向下精神建设的疏视、弱化,以其说说社会对精神道德建设的漠然势必影响到利益的合理分配和形成社会向前迈步的阻滞力。在这里作者所需要强调的社会价值意义远远大于小说的阅读趣味意义,作者解释的着力点目的在于表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解决底层人群的生存的重大现实命题,解决底层人群在精神追求上的坚守和麻木。更重要的是借用“鬼的命名”以及矿难事故、煤镇人在物质化社会下压抑下的畸型变态,强调了人文思想建构的新旧问题的反思:在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核心的精神价值导向来对历史和当下现状进行透视,才能在社会不断发展中满足社会的多方期待,还原人的本体精神,在社会前行中完成经济和文化的共同建设。<o:p></o:p></P>
< >从文本解析来看,《鬼窑》充满了一种文化的荒诞和调侃色彩。首先《鬼窑》给我们了权力场域和知识背景的异化向征,女主人公出现时先亮明了身份“一位据说是作家、历史学家、古建筑学家的女人”亮出了某大人出的亲笔信,使面露难色的大老板不得不听命。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对文化的打击,揭示了权力应用对于文化身份的附加。荒谬的现实在于荒谬对于客观存在的记忆,社会的变革本来是充满生机的,但在荒谬化的客观存在中,“老鬼”、“尕鬼”和“鬼孙”无疑成为了发展中的必须代价。“老鬼”和“尕鬼”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从全民工人成为集体工再从集体工成为私营矿主的雇工,这种身份的变化是国营企业在改革的实践(这在某种程度上缘于对改革的误解)和腐败者们挥霍国有财产的社会精神尴尬中呈现的,这种损工肥私式的语言叙述成就的视角本来就充满了社会性的痛苦心音。“老鬼”和“尕鬼”的底层生活经验饱尝的是在现代文明下对人的尊严的压迫和精神奴役,以致在他们在这种压抑中扭曲和变态。“老鬼”、“尕鬼”的努力并未使其过上充满尊严的生活,“鬼孙”不堪这种生活,用摧毁自己尊严完成底层逃离,这样的存现荒诞在个人生活的社会化横向传递和个人生活在社会进步中不断倒退的变化中形成了精神的巨大荒诞解说,荒诞和调侃延续使人物背景又发生着新的变化,这位美丽的作家(抑或是历史学家或者古建筑学家)又摇身变成了“鬼孙”,一个做了变性手术的原煤矿工人。这种身份的变化具有复杂意义指向,在崇尚经济关联的社会,人的身份的不断跳跃表示社会对经济的适应和消纳程度,做为最底层经验者的“鬼孙”最终以阉割自己作为象征换得了对经济权力的再次支配,使自己在物质层面上摆脱了底层阶级,但是在精神上他更加地偏向了“底层”,使自己成为了一个“非人”,正是角色的突然转换,才形成了意义场更为强大的拓展,使人在这种荒诞中感受到了底层生活的辛酸,这种潜藏的文本表白从荒诞在现实中的真实存在沿袭了社会的“非人性”,荒诞感的架设扩大了话语批评的广度和自由度,使人在隐喻中感受到社会生活的苦楚和隐伤。更加深入地延宕了对于现代社会的精神迷惘。“老鬼”和“尕鬼”做为两代煤矿工人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程度,有着共同的精神目标性信念,但这种信念的期待却在经济独享语话的条件下倒塌了,将他们推向了思想和经济生活的最底层,虽然他们仍然固守着精神操守,但在荒诞化掩护的现实中,作者没有为他们留下一点幻想存活的余地,“尕鬼”和“老鬼”从明窑中走出来,从活着的人被指向去参加发丧的仪式,并称去迟了就没有人留下他们发丧了,无疑增加了底层生活者的悲剧浓度。作者的这种调侃式荒诞叙事让情节在肆意的延展中开始整体的价值构立,正是这种荒诞才形成了中国底层生活存在的真实图像,指向了更为深刻化的精神失痛和情感沉重。<o:p></o:p></P>
< >作者在《鬼窑》中用灵魂真诚的贴近生动地刻化了“老鬼”和“尕鬼”两个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老鬼”是一个勤恳而又显现英雄气概的人物,他勤勤恳恳地工作,在被压在煤下时为先救别的工友而默不出声,甚至为了“明天的美好”将家庭从农村转入煤镇,但是勤恳并未给他带来现实中的美好,他期待的幸福也未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到来,他只能蜷居在厕所之旁将就度日,其身份也由“国民职工”摇身为私营矿主的雇工,甚至其儿子为“高考”“借用”领导的公子闲置的房子而被打成“疯癫者”。老鬼最终的结局是守护着一个疯癫的儿子,并且在岁月中失去了“性”的能力,那种能力的失去意味着老鬼被彻底地判定为一个“社会的废人”,也就从精神意义上失去了“人”的存像发展活力的特征,被真正意识化的“抽象为鬼”,这种根性的失去乜代表着传统文化在现实背景下对物质化世界的失语。<o:p></o:p></P>
< >“尕鬼”是一个煤校毕业的才子,他曾经弄过煤矿的笔杆子,曾经抗战八年没有结果,在第九年才和一个“知音”的老待业青年结婚生子。可是在生活的磨砺中最后不仅没有才气溢香,“尕鬼”为老婆花钱挣了一个煤场捡石头的工作,而其也因此既当爹又当娘,最终进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当了一名采煤工,“老婆”也因他没有能力借口尕鬼“性能力”的不成而离了婚,与一个老板结了婚。如果说老鬼的不行在于精神的压力失衡的话,“尕鬼”的被人强加的不成揭示了经济对于精神以及世俗社会的强大压力。在一个充满经济期待的社会,经济权力和杠杆的坚固和社会精神寻求的不断丧失正在将人不断地“物质化”,将会引起更大的文化失衡。在《鬼窑》中,“鬼孙”是一个被隐写的人物,但是正是因为这种伏笔,才使文章有了更强意义上的社会批判性,本来鬼孙有着上进的信心,但是报考职工大学却又被人顶替,一气之下割掉了“二炮”铸了变性手术,成了“非人非鬼”存在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名记”,这种写法一方面解构了人,一方面又解构着文化,完成了作者对于底层存在的人的彻底怀疑和反思。在这里作者对文化身份的认同焦虑中舒展着自己对社会寄托的失望,人的尊严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人的尊严的自我失去,其用意在于通过社会底层经验的描摹来反视审判社会现实中的物质存在强调和对精神失陷的漠然。<o:p></o:p></P>
< >当然,文本的这种写构旨在于强调特殊环境下的经济特性,底层的生活在于现实的复杂和多元,使底层状态在社会中显得边缘。但是,底层毕竟代表了广泛的大众化的场景存现,我们不可能将与社会的腐败、人性的堕落相分离,在空间价值上,底层的阐释将通过社会替代反映更为深入的社会问题。王建林通过“老鬼”和“尕鬼”原象的刻画表现了社会俗世化过程中对人的不可抗逆异化内容。作者试图在《鬼窑》中以传统的价值观来建立崇高寻求,用审丑的目光捕捉的是人在底层中的精神本我的失却,但是这只是底层经验生活现实性的显现的纯化幻想。这种构解最终也会在精神的破除中被不断地虚化。作用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有力地折射了现实的欲望深度,在人物真实的,同时也具有强烈的社会真实。<o:p></o:p></P>
<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鬼窑》更为读者提供了一幅人性麻木和良知漠然的场景图。小说为我们展现的是底层生活惨不忍睹后人性固守下的麻木状态,“老鬼”、“尕鬼”甚至“鬼孙”都曾经有美好的生活理想和幸福向往,但是在生活的压迫下他们却选择了不同的逃避方式,“老鬼”选择了逆来顺受,可以把自己的怨言压在心底,一家三代挤在一间临近厕所的房子里,最后导致儿子的发疯和自己性能力的丧失,除却社会原因之外,“老鬼”意识的泯灭是至关重要的原因。“老鬼”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观念,但是在这种坚守下的他的人性动力中活跃的那一部分已经压抑麻木了,已经失去了抗挣的能力,而“尕鬼”的麻木更显得令人吃惊,“尕鬼”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但是在与其理想价值判定观念相异行的社会压抑下,他却一步步地削弱了其身上存在的理想色彩,变得麻木,甚至开始讨厌娶媳妇带来的累赘,将女儿的亲近视为是阴谋,这种人性的麻木更可悲地是建立在主人公对于自己人性的坚守之上,但是这种坚守反而使他们甘于失去“人”的尊严,不能用斗争来维权,甚至是无法从精神上获得新的发展,而在文化层面上完全地成为附庸,失去了文化节主体地位。如果说人性的沦丧使社会不断地产生着癌变,那么这种人性的麻木则预示着国民集体价值的彻底沦丧和个性阉割,使作品更具有现实的苦难价值,指向社会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对人的精神摧残。<o:p></o:p></P>
<P >另一方面,作者也将人性泯灭的良知漠然刻画地淋漓尽致,小说中“老鬼”和“尕鬼”陪同“女作家”(女作家第鬼孙的幻身,代表着一种泯灭的文化力量)去探访“明窑”。从这个探访过程中展现了“老鬼”、“尕鬼”和“鬼孙”的生活经历。在这种经历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权者的权力下的良知丧失和卑鄙,他们可以让一所房屋闲置却无法容忍一个高考生因复习而对房屋的“借用”而毫无人性地将其打成“疯颠者”,可以在分房时冠冕堂皇地限制条件,明里拒绝腐败而暗地里却将急需住房又符合条件的职工拒之以外。还有当“老鬼”、“尕鬼”、“鬼孙”从窑里逃出的时候,宝马车司机的漠然和“鬼孙”乘车的而去,衣衫褴褛的“老鬼”和“尕鬼”进入人们视野后村人说:快去,再晚了就没有人给你们发丧了,在这里都预指了在经济的压制和权力的诱惑下,人们都放弃了对良知最起码的关注和人性扭曲和变态,这些人并非真的缺失良知意识,但是在自我权益意识的重围下,他们的人性己经被异化,自私成为了他们良知觉醒的阻力。小说也由此阐释,在真实的生活状态的表现对社会的审视和理解力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和力度,在可读性和指认力方面开启了社会底层批判的想象空间,这也反映出良知意义在现实面前的不可一击。作者的想像表达已决不是小生产者在良知面前的自私、冷漠或者是唯权是尊、唯利是图的劣根性的位移,作者要瓦解的是以“经济力量”为主导的强制性关系对于良知冷漠的决定意义,在叙述中以底层人物的命运入话折射出时代与社会在经济向导中对真善美的压制,从而从另一个向度上形成对传统美的价值的保护性追求,正因为如此,小说所透露的现实关注下的人性麻木和良知漠然才显得更具有艺术悲剧力度,才能震撼被时代麻木着的灵魂。<o:p></o:p></P>
<P >从上述的阅读角度出发,作者在对新时期转型期的底层叙述中获得了一种底层意识的沉重,这种沉重在社会角度层面上强调了底层的艰难和社会的灰度,具有强烈的社会转型期的二元交叉经济结构下的现实主义关注,作者旨在于通过对一个国有大型矿业企业底层群体的描摹体现着对国家企业前途,特别是底层人群以及社会人在道德层面上的命运关怀,而在实事上作者的表达也丰富地反映了社会问题,更深地切入到人性的内容发掘中,大胆地暴露出社会意识整体缺乏的社会私有问题,体现了在智性覆灭,经济意识膨胀的环境下人性的变异和狭小,从而在更深的向度中反映了社会急速变革期由于道德建设的跛足导致了人类心态的变异,从这一方面来说《鬼窑》的存在是在社会自伤的挣扎中,呼唤着以传统社会价值观(甚至可以说是集体主义)为本位的社会秩序的重新建立或恢复。也就是说作者期待着在底层叙述的关注中对一种向上的精神价值寻求思想的开始。<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作者简介:钱刚,又名央旦才让,男性公民,一个藏传佛教徒、文学理论者、评论者、诗歌写作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75</FONT>年出生于兰州市西部农村,现供职于一家事业机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3</FONT>年开始文学创作,写诗千余首,理论评论三十多万字。<o:p></o:p></P>
<P >通联: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园林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邮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30084<o:p></o:p></FONT></P>
<P >伊妹儿:<a href="mailto:qg1130@tom.com" target="_blank"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qg1130@tom.com</FONT></A><o:p></o:p></P>
<P >博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ttp://www.yanruyu.com/jhy1701<o:p></o:p></FONT></P>
发表于 2007-4-17 23:35:17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到位。
发表于 2007-4-19 18: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P>
发表于 2007-6-12 21: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钱刚兄弟,需要你的邮箱,以便联系,我的是:zhangxiulin@163.com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20: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是<a href="mailto:qg1130@tom.com" target="_blank" >qg1130@tom.com</A>,<a href="mailto:qg75@sina.com" target="_blank" >qg75@sina.com</A>,多联系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7:21 , Processed in 0.0416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