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ign=center>破解《子夜》之谜<o:p></o:p></P>
< align=cente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align=center><B >孔</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B >五</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B >全</B><o:p></o:p></P>
< align=lef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子夜》是茅盾先生最重要的作品。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也主要是由这部长篇小说来支撑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以描写股票交易为主要内容的《子夜》总是觉得很隔膜,仿佛有一种雾一样的东西笼罩在它上面,使人有一种“不清晰”的感觉。一九七七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重印《子夜》时,明确要求作者再写一篇后记,说明此书的写作意图。这就是说,从《子夜》出版之后,人们就一直不了解这本书的意义何在,也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是一个很奇怪也很罕见的现象。一般说来,一部作品的意义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即是被视为“晦涩难懂”的鲁迅的作品,其意义和写作意图其实也是很明了的,一看便知的。如果一部作品问世后,所有的人,包括出版社的编辑,谁都看不出它的意义,这部作品肯定就是有问题的。<o:p></o:p></P>
< align=left>那么,《子夜》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呢?<o:p></o:p></P>
< >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我读到法国作家左拉的长篇小说《金钱》时,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和形式与《子夜》很相似。《金钱》也是以股票交易所为背景,以两个资本家在交易所做投机买卖,互相争斗倾轧为主要情节线。在人物设置方面,《金钱》里面是萨加尔和甘德曼,中间夹着一个两边讨好的妓女桑多尔夫男爵夫人;《子夜》里边是吴荪甫和赵伯韬,中间也夹着一个两边讨好的妓女刘玉英。就连小说的结局也一样:在《金钱》的结尾,萨加尔的投机生意失败了,数千万元资产输得精光,只身逃到国外去了;《子夜》的末尾,吴荪甫也被赵伯韬整垮了,倾家荡产,带着老婆去牯岭避暑了。<o:p></o:p></P>
< >这是怎么回事?是巧合,还是模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这倒是很有趣的事。《金钱》写于十九世纪末,《子夜》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在时间上有模仿的可能。茅盾先生当然是读过左拉的:“我开始写小说时的凭借,还是以前读过的一些外国小说。我读得很杂。英国方面,我读最多的,是狄更斯和司各特;法国的是大仲马和莫泊桑、左拉……”他还说:“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我曾经热心地鼓吹过左拉的自然主义。”(《茅盾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0</FONT>年,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6</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8</FONT>页)这说明茅盾先生对左拉的作品不仅熟悉,而且崇拜,甚至“爱”上了他。当然,爱上一个作家,不一定要依葫芦画瓢,去模仿他的作品。像茅盾先生那样的大作家似乎也不应该刻意模仿什么人。但茅盾先生对于模仿并不嫌恶,而且很欣赏。《子夜》出版后不久,他特意写了一篇《论模仿》的文章。他说:“模仿是最初步的学习。人类从原始人进化到现在,有许多的知识是从模仿起源的……所以模仿不算怎样坏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接着又说:“最不名誉的模仿,一种是生吞活剥的影抄,这譬如商品中的冒牌。又一种便是改头换面的仿造。第三种是东鳞西爪的剽窃。这三者犯在文学作品上,便是致命伤……故曰:模仿虽在本质上未必称得怎样坏,而不坏的模仿却几乎少到没有。”(同上书,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39</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40</FONT>页)茅盾先生一会儿说“模仿不算怎样坏”,一会儿又说“不坏的模仿却几乎少到没有”,那么模仿到底坏不坏,是否可行,就让读者摸不着头脑了。茅盾先生在这篇似是而非的文章里的观点,实在有点“矛盾”了。<o:p></o:p></P>
< >然而茅盾先生终于认定,模仿是可行的。他在另一篇《杂谈文学修养》的文章里说:“写了以后,如果觉得跟名著相比有点模仿的样子,那也不要紧……”(同上书,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96</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97</FONT>页)<o:p></o:p></P>
<P >我想,世界上恐怕没有第二个作家在谈到创作经验时如此看重“模仿”,念念不忘“模仿”。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茅盾先生所谓“人类的进化起源于模仿”也不对。恰恰相反,人类进化的每一步都是源于创造。模仿只是对已有的现象的重复。当人类把石头打磨成工具进行生产之前,谁这样干过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没有。这就是创造,不是模仿。如果人类只知道模仿,不懂得创造,恐怕直到现在也没有走出森林,还像猴子那样攀在树杈上啃野果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猴子也很聪明,很会模仿,你做什么,它立刻会学着做。然而正因为它只会模仿,跳不出模仿的圈子,所以它永远是个猴子。<o:p></o:p></P>
<P >茅盾先生如此宽容地看待模仿,是否就是宽容他自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或者是在替他自己的模仿辩解呢?<o:p></o:p></P>
<P >事实就是如此。《子夜》对《金钱》的模仿就是如此地明显:从题材的选择,到人物的设置,从情节的发展,到最终的结局,都如出一辙。如果这算是模仿,按照茅盾先生关于模仿的分类,就属于“改头换面的仿造”。这种模仿就不是“不要紧”,而是要不得的。用茅盾先生的话说,叫做“致命伤”,也是“最不名誉的模仿”。<o:p></o:p></P>
<P >如此说来,《子夜》这部长篇巨著还有什么意义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要回答这个问题,先看看《金钱》有什么意义。左拉在《金钱》的末尾讲了一句名言:“对于金钱所造成的肮脏与罪过的惩戒,为什么要叫金钱来承担呢?那创造生命的爱情,不也一样不纯洁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金钱》,人民文学出版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80</FONT>年,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74</FONT>页)这本书就是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所造成的肮脏和罪过。人们对金钱的疯狂的追求,一方面使财富增加,物质繁荣,另一方面也导致了社会的腐化,道德的败坏。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矛盾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腐朽和不合理造成的。左拉不了解这一点,就作出了上述那个似是而非的结论。但是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并不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结论,只要真实地反映了某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就够了。在表现资本主义的罪恶这一点上,《金钱》是做得绰绰有余的。<o:p></o:p></P>
<P >《子夜》显然不具有《金钱》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如前所述,自《子夜》出版后,人们对书中涉及的内容以及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东西,一直很迷惑。茅盾先生曾谈到他的写作意图,是“通过吴荪甫一伙的终于买办化”,驳斥了当时关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来领导”的谬论。(《茅盾论创作》,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4</FONT>页)关于中国革命应该由谁来领导,是无产阶级,还是资产阶级,这是一九二七年以前国共合作期间存在的问题。国民党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工农,这个血淋淋的事实就清楚地表明了资产阶级对于革命的态度。当时共产党立即抛弃了依赖资产阶级的幻想,发动工农暴动,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所以从二七年以后,革命与反革命的阵线就分明了,资产阶级是站在革命的对立面的,也就不存在“革命是否应该由资产阶级来领导”的问题了,更无须数年后由茅盾先生以一部文学作品来委婉曲折地阐述它。一九三二年,当茅盾先生忍受着神经衰弱的折磨写作《子夜》时,国民党正在疯狂围剿红军,战场上进行着腥风血雨的殊死搏斗。这时候如果还有人谈论“让资产阶级领导革命”,那不是很可笑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茅盾的“写作意图”实在是多余的,过时的,也是很奇怪的。事实上读者也很难从这本书里感受到作者的“意图”。他们只是看到了两个资本家在交易所里争斗,一个赢了,一个输了,一个发财了,一个破产了。这种事情与“谁来领导中国革命”有什么相干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o:p></o:p></FONT></P>
<P >唯一的解释就是:茅盾先生创作《子夜》,纯粹是为了模仿《金钱》,这就必然导致小说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完全脱节,也就难怪读者对其“写作意图”茫然无知了。这种“改头换面的仿造”,也必然会使小说在艺术上出现疏漏。茅盾先生也承认:“这部小说描写买办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部分比较真实生动,而描写革命运动者及工人群众的部分则差得多了……所以我称这部书是‘半肢瘫痪’的。”为什么会如此呢?茅盾先生在不同的时间谈了许多不同的原因:一会儿说是健康原因,是“夏天的酷热损害了我的健康”,所以写不好了;一会儿又说是写作期间停顿了一下,“兴趣降低了,勇气也就小了”,所以写不下去了;一会儿又说是“照原来的计划范围太大,感觉到自己的能力不够,所以把原来的计划缩小了一半”;一会儿又说是“当时国民党检查太厉害,假使把革命者方面的活动写得太明显,就不能出版”;一会儿又说是对工人运动不熟悉,仅凭“第二手的材料”,“至于农村革命势力的发展,则连第二手材料也很缺乏,结果只好不写”。(同上书,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6</FONT>页、<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页、<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3</FONT>页、<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4</FONT>页)。在这诸多原因中,究竟哪一种原因是真实的,读者又摸不着头脑了。照我们看,这些原因都不真实,也不值得去批驳。茅盾先生罗列了这么多的“原因”,说明连他自己也不能确定到底是什么原因,又何须批驳呢?而唯一真实的原因,仍然是“模仿”。茅盾先生是比照《金钱》写《子夜》的,《金钱》里面完全没有“农民革命”和“工人运动”的内容,茅盾先生却要写,当然就写不好,弄得“半肢瘫痪”了;书中关于“资产阶级的部分描写比较真实生动”,也不过是因为有现成的《金钱》可以模仿罢了。现在看来,《子夜》中关于两个资本家在股票交易所中明争暗斗的描写,与《金钱》的情节不是完全一样吗?而茅盾先生在后记的末尾也不无心虚地说:“当然,《子夜》的缺点错误还很多,读者自知,这里就不啰嗦了。”(同上书,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4</FONT>页)事实上,读者并不知道此书的“缺点错误”。茅盾先生肯定是“自知”的,而他却不说出来。所以,直到他去世之后,也没有人站出来指出《子夜》的“缺点错误”。这本书一直被当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小说中最完美的作品,受到学术界的吹捧,直到今天!<o:p></o:p></P>
<P >左拉是个伟大的作家。《金钱》也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像这样的作品,左拉一生写了二十多部。他的创作热情真如火山喷发一般。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每一个作家都像左拉那样写出一部又一部的经典名著。世界上毕竟只有一个左拉。可是左拉的创作热情从哪儿来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这不是来自“金钱”,首先是对于社会和艺术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却是每一个作家都应该有的。<o:p></o:p></P>
<P align=lef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通信地址:河南省博爱县高庄<o:p></o:p></P>
<P >邮政编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54450<o:p></o:p></FONT></P>电 话:0391-866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