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90|回复: 5

[原创]贫穷者之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0 09: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lign=center><B ><o:p> </o:p></B></P>
< >“贫穷”对于牛依河的诗歌而言,是一个矛盾的命题。矛盾在于:诗歌关注贫穷,诗人本身却因为贫穷而变得富有。诗歌作为贫穷命题的另一半,是诗人内心生活的重要部分。当然,我们不能如此单薄地理解他的贫穷,贫穷在牛依河的诗歌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贫穷抒写”,这种贫穷不仅仅源于其本人经历的物质生活是否贫穷,更是个人内心的贫穷以及目睹穷人的每一个细节而带来的不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忆乡的贫穷、友情的困乏、贫穷的现实。在牛依河的诗歌里,贫穷不是情感本身的价值衡量,而是诗歌内核状态的一种。这种诗歌内核状态激发着诗人的情感因素的发生。因此,作为贫穷的歌者——牛依河甚是富有,至少他内心富有。本文试从诗歌的贫穷出发,探寻诗人内心的富有历程。<o:p></o:p></P>
< >首先,忆乡的贫穷。农村,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的“对立物”,我们瞧见,无数的贫穷的人们不断的涌入城市,这些身在他乡的人们像淘宝者,企图从城市那里得到他们所必需的,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他们——这些贫穷的人,最终还是找到了他们的精神家园,那便是他们最初的故土,它们成为了这些流浪于城市之人的财富,这些人将每一次思乡当作一次精神上极大的满足。是的,这些人不管在喧哗的都市生活中过得是好是坏,都无法摆脱故乡(抑或说故土情怀)的召唤。每个离乡进城的孩子在生活的背后总有一种牵挂乡村往事的忧伤,特别在生活飘荡不定的时候,这种忧伤更加浓烈。而且忧伤往往化作一种慰藉,人们企图通过它来抚平思念的伤口。而这种慰藉是无私的、无价的、更是没有理由的,正如牛依河的诗歌《思乡的幸福》中流露出的情感的那样:</P>
< >……<o:p></o:p></P>
< >眺望,比天空和草原更遥远<o:p></o:p></P>
< >我伸手去握一个远方<o:p></o:p></P>
< >握不住故园的一根素草<o:p></o:p></P>
< > <o:p></o:p></P>
< >繁霜覆盖的村庄<o:p></o:p></P>
< >那夜鸟的鸣呖呵<o:p></o:p></P>
<P >一粒,一粒,敲打故居的木窗<o:p></o:p></P>
<P >像孤独,更像幸福<o:p></o:p></P>
<P ><o:p> </o:p></P>
<P >思念,绽放她的伤口<o:p></o:p></P>
<P >我,突然渴望一次安眠<o:p></o:p></P>
<P >一次幸福的花开<o:p></o:p></P>
<P >在诗歌中,身处城市的诗人,把幸福寄寓在对故乡的思念上。在《思乡的幸福》里,诗人把自己的思想完全托付给“风”,并把风的伟大与无穷揉化成自我的伟大和无穷,在极其虚无与平静的心境中去看一眼“繁霜覆盖的村庄”,回归那属于故乡的过去……此时的诗人躺在无眠的夜里,把幸福锁定在“鸟的鸣呖”“一粒、一粒,敲打故居木窗上”——像孤独。孤独是现实与过去的重叠,思念却因为孤独而起,因为孤独,诗人才有了对故乡的思念,孤独让诗人失眠。为此,他“突然渴望一次安眠/一次幸福的花开”。但是现实是无法让他满足的,他只好在《思乡中半开的花朵》中寻觅可以解脱的点点滴滴:</P>
<P >…… ……<o:p></o:p></P>
<P >我写下不整齐的诗行<o:p></o:p></P>
<P >写下一个故乡稻谷满仓<o:p></o:p></P>
<P ><o:p> </o:p></P>
<P >我走出房屋,满含泪水<o:p></o:p></P>
<P >坐成一枝半开的花朵<o:p></o:p></P>
<P >在浮动的月光下,暗自开放<o:p></o:p></P>
<P >今夜,南方的故土<o:p></o:p></P>
<P >一定在冷风中,释放温暖<o:p></o:p></P>
<P >月亮,一定被树枝抬得老高<o:p></o:p></P>
<P >冬季的麦草,一定被马车<o:p></o:p></P>
<P >运往灯火高挂的村庄<o:p></o:p></P>
<P >…… ……<o:p></o:p></P>
<P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明确表明:“而我,是思乡中半开的花朵/我的忧伤,起源于故乡的芬芳。”可见情感到这里不是长期积累后的顷刻迸发,而是外露的、即时的,是诗人对情感的瞬间捕捉。牛依河诗歌的情感比一般诗人来得具体、来得真实。得益于这种瞬间捕捉能力,牛依河诗歌中那浓浓的乡情,在几乎没有任何加工的生活细节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其中体现出来的艺术价值远比运用主观艺术加工的雕琢品更加感人,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追忆。我认为瞬间的就是最真实的,瞬间与永恒本来没有明确的界限,人类特有的情感往往在瞬间得以永恒。牛依河在诗歌中反映的是人间永恒的真实,他的诗歌将由于它承载的思想情感而绽放光彩,他内心的孤独在诗行中得予彻底的宣泄。再比如这样的诗句:</P>
<P >我站在风中,闻遍稻香<o:p></o:p></P>
<P >暮色降临前,天空的景象<o:p></o:p></P>
<P >宛若一汪泛开涟漪的秋水<o:p></o:p></P>
<P >解开母亲的愁眉<o:p></o:p></P>
<P >我是一只觅食晚归的小鸟<o:p></o:p></P>
<P >把幸运和歌声衔回家中<o:p></o:p></P>
<P >分给心事重重的姐姐<o:p></o:p></P>
<P >…… ……<o:p></o:p></P>
<P >那年,我一步一回头<o:p></o:p></P>
<P >离开故乡的羊群和稻草人<o:p></o:p></P>
<P >而今,我又心事重重地<o:p></o:p></P>
<P >从一条被月光淹没的河流里<o:p></o:p></P>
<P >捞起一尾尾湿漉漉的往事<o:p></o:p></P>
<P >这样的诗句简单而朴实,缓缓道来却情涛滚滚,令人有一种自身在场的真实感(可是事实上读者是不在场的,只是在品读过程中不经意地被融入诗歌之中去),那种纠缠的孤独在一种责任、一次记忆中消隐开去,站在诗歌背后的作者在诗歌中得到了暂时的满足。</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其次,友情的困乏。据我了解,牛依河是一位性情中人,既有大男人的大方豁达,又有小女人的多愁善感,这种别具一格的个性致使他对一切事物的情感态度在他的诗歌中被无限度地放大,比如友情。他从对友人的怀念可以在他的诗歌中升华至对一方山水的怀念,甚至一方乡情的眷恋:</P>
<P >我坐在石头上<o:p></o:p></P>
<P >开始懊悔成一束离开了泥土的枯草<o:p></o:p></P>
<P >可时光却丝毫没有忧郁一下<o:p></o:p></P>
<P >便拍拍屁股上的尘土<o:p></o:p></P>
<P >送给我一支烟,说<o:p></o:p></P>
<P >老兄,走了<o:p></o:p></P>
<P >这是我最后一次端详他<o:p></o:p></P>
<P >他努力地吸了一口烟<o:p></o:p></P>
<P >我知道他临走时<o:p></o:p></P>
<P >不再留给我们什么<o:p></o:p></P>
<P >那烟雾从他的嘴里吐出来后<o:p></o:p></P>
<P >也消散不见<o:p></o:p></P>
<P >在这首诗歌里,诗人故意把道别的对象隐藏,让读者难以琢磨,这种叙述对象的不确定性不但没有导致读者的误解,反而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字里行间的扑朔迷离不但没有令诗人的情感模糊,反而在飘忽不定的叙事中给以读者一种情感的肯定——那是生命的律动跳跃着的友谊之光的坚守。这个叙述的空白完全可以用读者基于这特定的语义场而联想到的一切事物来填补,可以是一位朋友、一位亲人、一方曾在诗人内心深深扎根的山水……诗人的情感也跟随着诗行的跳跃变得复杂起来,记忆与现实的交织、物与人的重叠像一座大山镇压在心头,他满怀挂念的忧伤。牛依河对朋友的感情是真切的。他这样一个浪迹他乡的人,当挚友们因为谋生而一个个远离他的身边,奔波劳顿,前往别的城市,他会经常在深夜追忆这些曾经发烟给自己的兄弟,贫穷的兄弟,怀念和他们一起去逛马路,一起写诗,一起谈论未来的美好时光。尽管和很多朋友彼此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却是深深牵挂:“兄弟,你们还好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有钱了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有房了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请别总为了这些小生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就像个烈士一样扑倒在地。”现实中的诗人拥有的右倾是很有限的,所以他的内心除了充满对朋友的思念之外,更有一种对朋友的强烈的情感依赖,他在思念朋友的时候,也期望朋友能同样牵挂着他,幻想着朋友能这样问候一下自己:“兄弟,你寂寞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还有烟抽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还发呆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你的深处是否还暗流涌动。”由此,或许我们可以看到在诗歌的背后,贫穷的诗人正在坚守着生活,他在那陌生的城市里通过假设的友谊对话来自慰内心的孤独。牛依河那空虚苦闷孤独似乎真的找到了慰籍,他说:“兄弟,说实话<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我内心空荡荡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像个旷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只刮着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我多想停止奔跑。”谁都知道这一切无非是诗人的幻想罢了,却恰恰是这样的自慰性幻想把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一览无余地剖泄出来,而恰恰这一切因为诗歌而变得富有和洒脱。</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再次,贫穷的现实。就面对贫穷人们而言,诗人内心是充满着无限同情而变得异常复杂的,他因为同情和怜悯而不敢过多地看穷人的眼睛,那些让人一看就让人感到哀伤而无助的眼神,诗人害怕目光对视之后形成的情感上极大的焦虑。《密园》中说道:“……我不敢抬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不愿他的眼神和我的眼神相遇,遭受我的悲伤<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诗人用了“审美移情”的手法,把“我”与“他们”置换,让同情和悲伤的情感带到更深层次的艺术境界),可是现实中他却看到了一双双贫穷的眼睛……“他们的眼睛,黑夜偷走了他们的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像落日掉进山谷,麦芒落入黑夜<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颗粒未收……他们在火红的土地上,种下贫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他们眼睛深处,藏了一万年的波涛<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他们依然干渴”(见作品《穷人的眼睛》)。由此可见,诗人之于贫苦人们的目光,是无法做冷酷而坚守地对视的。当穷人们因为没有得到宿命的解脱,眼睛因此变得暗淡无光,充满了对希望以及现实生活的无奈,就在每一天的早晨,他们将习惯于“头带黑夜”,只能面对着那些“黑夜中悄然生长的贫穷”像崩堤的洪水向土地袭去。努力过后,幸福依然像落日掉向山谷,麦芒落入黑夜——颗粒未收。贫穷的人们最终依然“掇饮清贫”,他们与所谓幸福的人彼此陌生而遥远,“他们眼睛深处,藏了一万年的波涛<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他们依然干渴”。</P>
<P >显然,牛依河诗歌中的“穷人”不是沿街乞讨的乞丐,可是他们有着乞丐一样的落魄和无奈。在他的诗行中总能读出一个个伸手向你乞讨而目光充满饥渴和期待的乞丐。面对“那些远逝已久的马车,带走了村庄上最美的姑娘”而穷苦的人们喘息急促,却“无资格拥有幸福”,“只有痛苦,严禁他们说出尘世的秘密”,牛依河通过诗歌,对贫穷做了一番良知的拷问。</P>
<P >从上文就知道牛依河的诗歌对贫穷有太多感触,而且这种感触并不仅仅来源于其本人所经历的物质生活是否贫穷,而更是他目睹贫穷的人们的每一个细节而带来的不安,以及其个人内心最深处的贫穷。关注贫穷的人们以及关注一个人内心的贫穷,占了牛依河诗歌的绝大多数。牛依河的诗歌取材多是贫穷,内心充斥着对贫穷的思考,因此,说他内心在贫穷中度过,可是他的精神世界却是富有的,他的思想和情感因为对贫穷的深入思考而形态纷呈,或痛、或悲,或哀、或伤,各种情愫因为贫穷而交差叠加,并凝结成一个个情感宣泄的阀门。而每一首诗歌就是打开情感阀门的钥匙。</P>
<P >话又回来,当农村文化与都市文化在同一个人的身上相遇时,无论价值审判的偏离还是情感逻辑的碰撞都是在所难免的。由于从农村到城市的特殊经历使得牛依河和多数进城青年一样具有更加复杂和异己的内心世界。可是他在诗歌王国里很快就找到了两种文化想融合的基点,他把在城市生活中那些引起他情感变化的元素当作思想的载体通过诗歌的形式纪录下来,并由诗性思维对其进行详尽的思考,从而把自己解放出来。因此我们从牛依河的诗歌中可以看见诗人在哀伤背后的坚定和对幸福的乐观。他还对岁月、对人生进行剖析:“明天像一把梯子倾斜着,顶端挂着未知的布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那诗个危险的秘密……而我们不用多愁,明天一定会到来……”(《明天》)</P>
<P >由此可见,诗人牛依河作为贫穷的歌者,因为把贫穷歌唱得淋漓尽致而变得异常富有。在他的诗歌中始终流露着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他的诗歌做为贫穷者之歌,是一笔宝贵财富。<o:p></o:p></P>
<P  align=center><B >补记:寻找那只丢失的马蹄</B><B ><o:p></o:p></B></P>
<P >牛依河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后出生的青年诗人,步入社会的时间还不算太长,对社会的体验不深。而随着往后涉世的深入,他的诗歌思想必定不能同日而喻。其次,牛依河是一位靠“后天习得”而不断成长得诗人。尽管在他身上没有所谓天赋的“奇才”,但他却凭后天的努力能在诗歌道路上一路走远。</P>
<P >不过我个人认为诗人要相在诗歌道路上走得更好些,不妨参考一下以下两点:一、遵循“不该写得时候不写,可写可不写的时候不写,不得不写的时候写”的原则。多写多练并非对每一个诗人都是好事,诗歌不是日记,只有在内心世界感情洋溢的时候“抽刀”才能产生更好的作品,我想他那首《兄弟》就是在“不得不写的时候”写的吧?二、作为一名广西土生土长的壮族诗人,利用手中的诗歌到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中寻找文化的“根”,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出路。这无论对诗人本身的创作还是对文化的挖掘和弘扬都是有意义深远的。</P>
<P >以上是我对牛依河诗歌写下的一些文字,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免有理解偏颇的地方,请牛兄弟海涵。此外,需要申明的是:文章中的观点和建议纯属个人之谈,仅仅从鉴赏的角度做一些鉴赏者应该做的事,没有任何说教或者其他的意思。错误之处请指正。</P>
<P ><o:p> </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发表于 2007-6-12 11: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上来。又认识一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后</FONT>诗人。
 楼主| 发表于 2007-6-13 17:2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提读!握手!牛是一个我喜欢的诗人之一.
发表于 2007-6-14 00: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千雨现在也是上镜率颇高呀!
发表于 2007-6-16 11: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P>
<>80后的文章还是有很不错的,千雨就是其中的一位.</P>
 楼主| 发表于 2007-6-16 15: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们的肯定!晚辈会继续努力的.同时也请老师发现我的不足之处后马上指出,您的批评将是对晚辈最好的鼓励!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7:22 , Processed in 0.0493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