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95|回复: 4

历史层面、人文关怀与艺术技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14 00:3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B>历史层面、人文关怀与艺术技巧</B><o:p></o:p></P>
< ><B>—为当代作家进一言</B><B><o:p></o:p></B></P>
< ><B><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B></P>
< ><B>张立群<o:p></o:p></B></P>
<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 >诺贝尔文学奖是几代中国作家的梦想,也是压在中国作家心头的一块永久的顽石。尽管我们曾经呼喊:中国的一些优秀作家如巴金、莫言等已经受到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关注了,但直到目前也没有谁真正得到;尽管我们现在不断出版“走向诺贝尔”的丛书,但谁都清楚:那不过是为出版社做广告、谋利润的一块招牌而已。也许我们曾经埋怨中国文学在翻译成外文时艺术性消失了或者是有些大国在评奖时做过手脚,但我坚信的是:可以流传万世的作品肯定是不会被淹没的。日本文学也有翻译上的障碍,俄罗斯文学也有意识形态上的差异,非洲国家至今仍然是落后的国家,但这些都没有耽误人家获取大奖。针对诺贝尔授予者必须是在世作家这一情况,我所要说的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是与诺贝尔获奖要求之间存有距离的。至于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一团混沌则更使我们的文学获奖梦在客观上成为泡影。<o:p></o:p></P>
< >优秀的作品是获得诺贝尔的重要前提之一。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应该属于优秀之列呢?就我看来,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至少应该具有三个主要因素:即历史层面、人文关怀与艺术技巧。所谓历史层面是指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反映时代现实生活主旋、能够充分引起读者共鸣的艺术特征。深厚的历史层面可以超越古今并指向未来,它在实际上追求的是真;人文关怀是最早起源于西方的一个术语,在文学作品里它主要是指通过对自然、社会中个人命运的描写,折射出人类普遍共有的情思和关心全人类的健康发展,将文学看成是“人学”的一种精神价值取向,它在实际上追求的是善;艺术技巧则是指作家把作品梗概熟记于心之后,采用什么方式将其组接成一个完美艺术品的过程,它在实际上追求的是美。一部优秀的作品应该是这三者真善美的完满结合。<o:p></o:p></P>
< >当代一直缺乏这样的作品,当代活着的作家必须要对此付一大半以上的责任。许多作家(包括所谓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家)在处理这三者关系时总是带有明显的失度倾向,或者他们到现在还没有明白到底什么才是优秀的作品。其实就文学本身而言,即使我们不为获奖着想,追求质量上乘也应该是作家的目标。文学从来就是让我们写出来的,而不是我们写出了文学。好的文学作品在更多的情况下是早已“埋藏”好了的艺术品,它需要的只是作家在历尽千心万苦后去发现。当然,这种发现是一种心灵上的旅程。作家在经历焦灼、痛苦和近乎切肤的体验后终于发现了通向藏宝地点的路径,然后是以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征服进一步地接近它。即使我们这样做了,到最后仍然会由于种种原因与它相差一步之遥,但这样的努力肯定不会白费,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毫无疑问,我们的作品就肯定已经进入到良好的层面中去了。<o:p></o:p></P>
< >当代作家的失度表演主要包括要么急功近利,要么偏重一翼。放下近年来批评界普遍承认的许多作家是在模仿西方的现象不说。当代的一些作家总是希望能尽快抢占文坛位置、迅速出名,为大众所熟知,于是就拼命的独辟蹊径、求偏求怪。在金钱利益和商业化效应的驱使下,他们不惜“以退为进、曲线救国”,从“美女写作”到“妓女写作”,从诗歌的“先锋到死”到“下半身写作”、“意淫写作”,我们好像回归了原始,到处是个人欲望的宣泄和私处的展现,不过对此我们好像并没有看见什么美,更不用说什么真与善了。如果说以上列举的是文坛逆流,可以视而不见的话。那么,在当代文坛还存有另外一种倾向:他们不以感官刺激来吸引读者的目光,他们的资历也使他们无愧于比较优秀的作家,但他们却只是重视了文学创作的一个方面,没有进行充分地融合。反思小说、改革小说乃至目前十分“流行”的、频频“触电”的揭露性作品都很清楚地说明了历史感在文学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但他们缺乏关怀尤其是技巧不高;“愤怒的二张”高扬关怀的旗帜,这一点他们的确是很高尚,但迷恋宗教和抵御现代工业文明都注定无法改变现状,文学不能从本质上失真;纯技术主义写作是一群技术至上的人创造出来的,他们学识渊博但造作而缺乏激情,他们为技术而技术,到最后甚至不计内容和读者看懂还是没看懂,他们的作品引发不了大众心里的震颤,因而最后只能是孤芳自赏。这些写作连一般意义上的经典都很难成为,自然,它们也不可能成为永久的经典。<o:p></o:p></P>
< >另外,从文论家迅速制造的名词看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以来的文坛几乎只是“各领风骚一二年”,缺乏充分的积淀。同时,当代作家尤其是名家优裕、闲适的生活环境也往往让他们不思进取。没有深刻的体验和炼狱式的磨练他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制造一群文字符号而已。<o:p></o:p></P>
<P >其实,作家永远不会是主流人物和文化明星,选择写作本身就注定你要寄居边缘。文学的圣洁就来自于创作者孤独的体验。要想让人们不对一位作家质疑,那么,他肯定是沉默许久才发出呐喊的,甚至他会永远沉默下去。<o:p></o:p></P>
<P >今天的部分作家的创作是令人作呕的。<o:p></o:p></P>
<P >已故的诺贝尔获得者海明威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迷茫中的坚强”,他在经历万难、获得多少次赞誉才在晚年完成了可以超越历史、臻于化境的《老人与海》是很值得中国当代作家思索的。<o:p></o:p></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楼主| 发表于 2007-6-14 00: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发,我也来一个尖锐的!
发表于 2007-6-14 08: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文论家迅速制造名词,如果从丰富汉语词汇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情.
发表于 2007-6-21 11: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诺贝尔情结是中国诗人作家难以逾越的一个坎。
发表于 2007-6-27 11: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很强的可指喻性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7:25 , Processed in 0.04046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