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ign=center><B><o:p></o:p></B></P>
< ><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B >对于一个倦于生活的斗争的文学作品来说,物是一个迷人的居所。人之变动不居的结构,生命之变化不定的色彩,命运之明灭,这一切都是贯通的水。而共同的在人心里保持着对和谐的兴趣,尤其是,对一个既没有清醒意识,又没有野心的物来说,人的高贵和神秘可以寄托其中而不被污染。物是被酒浸染的人的沉醉,在沉闷的孤独中,醉意不会减弱或消失,而是增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咏物,靠语言,是对这种醉意的描述。苏轼有词为《卜算子》:<o:p></o:p></B></P>
< ><B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o:p></o:p></B></P>
< ><B >谁见幽人独来往,飘渺孤鸿影。<o:p></o:p></B></P>
< ><B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o:p></o:p></B></P>
< ><B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泠。<o:p></o:p></B></P>
< ><B >幽人在孤鸿中得以显现,而影是两者联系的桥梁之一,架在我们想象中。通过它,你在它的意识中熟睡,自语道:“我就是这。”你懒洋洋地走在桥中,然后无声的到达了它。它怀着一种祖先的温柔扑在你身上,在你脸上撒下它的厌。“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时你的眸子是绿色,你的脸色苍白,你凝视着这位来访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它会来呢?”真是奇特的幻景,你会说。<o:p></o:p></B></P>
< ><B >然而我们非得自我捕捉某些类似,才能用想象来麻醉自我的清醒意识。类似是你和物之间的,用来模糊两者的看似牢不可破的界限。这种界限宣称,人和物来自不同的地狱(或天堂)。而界限是用清醒意识(不同于物的意识)建立起来,它自我选择,自我保护,并自我冒险。自我选择是选择是人的不断提醒,自言自语:“非物即人。”而这种选择很大程度是蕴含在对语言的确信中。自我保护,不断用清醒意识来驱逐敌对者。这时候理性像一对虎视眈眈的,极度紧张的监视眼。它躲在不明亮处窥视是否有危险的牵引,并适度地远离,提醒,警告或者死亡。理性不是必胜的,也不一定是常胜。它妥协,发怒。自我冒险却是被牵引的旅行,它进入某个领域,比如“孤鸿”,比如“影”。自我冒险不断地被清醒意识破坏和阻隔,它能驱使进入某个领域,也能被某种意识的力量拖回去。而三者的共同运动造成整首词的艺术感觉“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o:p></o:p></B></P>
< ><B >我们这种进入的难易度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估价。而首先意识对意识麻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静初。”词意是“缺失的月亮挂在稀疏的梧桐的梢顶,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而万籁俱寂”或者说在巨大的,黑色的天空下,在广阔的,尘土飞扬的平原上,在没有生活沉重的压力下,清醒意识无用,像“缺月”遥不可及,又冷静的存在。而这之前我们弯着腰向前走,我们每一个人都背着一个巨大的怪兽,重如一棵树,或如一袋煤,或如步兵的装备,没有一个行者感到不适,甚至认为这是自我的一部分,这种模糊将暂时使你伸直腰,它让你麻醉,以为沉重似乎永远卸掉了。我们可以发现,静意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手段。静的逼真使你更多的接近无意识中。<o:p></o:p></B></P>
< ><B > 然而更进入到一种孤独的影中,“谁见幽人独谁来,飘渺孤鸿影。”词意为“谁能见幽居的人独自徘徊往来,而飞起飘渺高飞鸿的影。共同的影使你不断熟睡在它们的感受中,而这孤独的确在某个地方打开记忆:这时,可以是一只蚂蚁,一只蝴蝶,如果你愿意,甚至可以是一具木乃伊。它的魔法有味而使人怀念,时间没有毁坏这种和谐,也没有毁坏优雅,时间暂时咬过,但没有减少静的朦胧永恒的魅力,此外它剩余的温情脉脉地让你感伤,在孤独的美丽的花园里,和你相逢,下面的一句苏轼的一转笔,又灵巧的牢固了这种建立,”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是写道:它突然惊起又回首。似乎这里藏着无人能懂的恨,这是感受物对命运的感受。“有恨无人省”直接抒发了对命运的无奈的恨,这种恨被“惊起却回头”的情态所俘虏,并成为你的情态,被赋予梦游的,飞翔的生命。恨也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像天空,像将落的太阳,进入苏对共有的人生态度的把握,加深了此时已十分进入状态的模糊。“拣尽寒忮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意为“它拣遍了寒忮却不肯栖息,躲到了寂寞的沙洲”<o:p></o:p></B></P>
<P ><B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B></P>
<P ><B >里尔克也有一首咏物诗这样写:<o:p></o:p></B></P>
<P ><B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o:p></o:p></B></P>
<P ><B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o:p></o:p></B></P>
<P ><B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o:p></o:p></B></P>
<P ><B >千条的铁栏杆后便没有宇宙<o:p></o:p></B></P>
<P ><B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B></P>
<P ><B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o:p></o:p></B></P>
<P ><B >步容在极小的圈中旋转<o:p></o:p></B></P>
<P ><B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o:p></o:p></B></P>
<P ><B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o:p></o:p></B></P>
<P ><B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B></P>
<P ><B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o:p></o:p></B></P>
<P ><B >于是有一幅图象像侵入<o:p></o:p></B></P>
<P ><B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o:p></o:p></B></P>
<P ><B >在心中化为乌有。<o:p></o:p></B></P>
<P ><B >它怎样使我们进入呢?一开始第一段“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它好象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后便没有宇宙。”中的疲倦“它缠得这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疲倦。”被抛弃“什么也不能收留。”和空虚感“它好象只有千条的铁栏杆,千条的铁栏杆后便没有宇宙。”这几条道路使读者像一只纯粹的动物走向了它,并不靠意境的麻醉,而是靠对身上怪兽的揭示,仿佛大声呼喊“我们身上有东西,它使我们沉重。”而下面的一段描述更加深了我们是豹的印象”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在步容在极小的圈中旋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这意志恰恰是我们的清醒意识?)富有力量和思索的语言让我们的身临其境建立在扎实的土壤里,不肯离去的是我们对这种感受的惊奇,发现它敞开于我们,并对我们的感受亲切地收容起来。<o:p></o:p></B></P>
<P ><B >然后里尔克就做了进一步地描写“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于是便有一幅图象侵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在心中化为乌有。”(正是对这种图象的把握区别了人和物?)着重刻画了进行某种努力失败的感觉,然而似乎缺少证据,但我们认真的以为这是真实的。我们姑且不讨论什么是这种真实得以存在的土壤,里尔克控制地描述构建了敞开的道路,我们进入了它。<o:p></o:p></B></P>
<P ><B >同样是进入,苏词用某种永恒醉意的意境模糊了界限,通达它的感受。而里诗对共同命运的揭示敞开了作为物的感受,并思辨地描写了区别以此加深这种感受。所以里的诗物人纯粹,而苏词物人缠绵胶容。共同的通达正显现了人高贵想象力的力量和思索直觉神秘的天性。我们麻醉于敞开,并在步入时寻找我们的过去和未来。</B></P></FONT></B>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8 13:15:3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