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FONT face=楷体_GB2312>灵性诗话:为诗人声辩之1---诗人与苦难<BR> </FONT></P>
< ><FONT face=楷体_GB2312> 这是一个中国诗坛长期以来没给予正确解释的问题,以至于大多数时间人们一提及诗人就是一贫困潦倒的苦难相、或者神情恍惚、言行失态的邋遢相,这种观念曾经误导了很多一批诗歌人。</FONT></P>
< ><FONT face=楷体_GB2312> 应该说一个诗人是有大苦难的,他们载物之厚德,视野之开阔、胸襟之博大,境界之高蹈成了他们必然承载着家人、亲朋、乃至更大一部分人群的生之苦,心灵深处的忍辱和郁闷有时是难以承受的,足以自由高飞的精神翅膀与现实生活的循规蹈矩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甚至有时会扭曲他们的心态、危机他们的生命,而这一切与是否衣食无忧、或拮据贫困没有必然的关联。</FONT></P>
< ><FONT face=楷体_GB2312> 也就是说,这种苦难不表现在物质形式的拥有上.</FONT></P>
< ><FONT face=楷体_GB2312> 人之生者,如驹马过隙,苦难,是生命自身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人体细胞每天每刻都在分裂、死亡、再生,这种“生之痛”天性敏感的诗人舒服是不可能的,我们说"福"大抵由来于"幸"和"运",也是这个原因吧.而对这些没有正确的认识之前往往就会形成长期的心灵扭曲,和魔障---姑且不论一个写诗人是否已然转变成了诗人——从根本上说,苦难不来源于写诗。</FONT></P>
< ><FONT face=楷体_GB2312> 诗,多半是诗人化苦难之腐朽而神来之奇葩。</FONT></P>
< ><FONT face=楷体_GB2312> 相反,一个写诗人成功地转变成诗人之后,他们是对人,事,物,世界充满着好奇与爱、个人的苦难几乎已经成长的过程中磨练没有了。但是,这时他们的苦难已升华地表现在承受很大一部分人群的苦难,这种诗人往往是在走向诗人成熟的历练中脱胎换骨了的,其体验与超验是难以令人接受和想象的,但是,这样的诗人,一个时代能被人读解的不会有几个,他们需要有从"地狱"走到"天堂"又反转人间,传承文明,替人受难的大智大勇。</FONT></P>
< ><FONT face=楷体_GB2312> 总之,诗人之于苦难并不一定完全表现在外表或者生活上,他们也许衣食无忧但内心苦不堪言、也许贫困潦倒但乐天知命等等表现不一。尤其汉语诗人,在古代绝大多数的才子佳人有如神仙一般神采奕奕。</FONT></P>
< ><FONT face=楷体_GB2312> 现代人多容易依赖物质的价值标准来衡量人,事,物,世界,导致诗人的形象也往往如此的庸俗和荒诞,从而使一些天真、年轻的诗歌人还未摆脱模仿阶段的练习便匆匆忙忙卷入所谓的流派之争的狼烟和口水---想必,已然“诗人”状了,但,这是容易使生活、人生误入歧途的。</FONT></P>
< ><FONT face=楷体_GB2312> 以往的关于诗人形象的说法严重的干扰了诗歌人于诗歌圈外在更多读者中间的形象,至今仍有余响。于是,个别伪诗人借以机会把疯疯癫癫的口水也当作创作华美的激情而唐而皇之地招摇过市。</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我们需要在新世纪、诗语正在和即将面临复活之前,为那些未来优秀的诗人声辩。</FONT></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P>
<P><FONT face=楷体_GB2312></FONT>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