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95|回复: 0

[原创]热赠诗冷品诗——山城子阅诗随笔(第5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1 16: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热赠诗冷品诗——山城子阅诗随笔(第5辑)</P>
<>作者:山城子/ 李德贵  (一个退休的中国中学教师。)</P>
<>心语:<BR>山城子03年冬进网学诗至06春,两年半时间不见长进。总结是学的不细。于是决心细学,选好诗认真研读,且记录下来,理成笔记。坚持近一年了,积下60余篇,整理一下,贴于网络,我想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或有用处。<BR>说“或有用处”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习作比以前好起来了,拿些自己的旧稿来读,简直成了“架下菜”似的。而现在为诗,基本知道了如何如何,心中有个谱了。所以贴出来,也请过往的诗人、诗评家、爱诗的朋友们多多指教。<BR>——作者  2007-4-1于文化村</P>
<>目录:<BR>37、唠唠家常——赠蓝花伞…………………………山城子……………………<BR>38、今天六六大顺,赏读蓝花伞的诗………………蓝花伞…的《回望  老屋》<BR>39、为中原客题照……………………………………山城子……………………<BR>40、绿风送来中原之雪………………………………邵永刚…的《雪落中原》<BR>41、三维之美——赠李跃平…………………………山城子……………………<BR>42、春与爱与诗的三维美……………………………李跃平…的《风在转绿》<BR>43、巢,或者迅跑——致青年诗人若冰……………山城子……………………<BR>44、巢,孵化自己………………………若冰…的《筑一只可以孵化自己的巢》<BR>45、“在外打工”的人——赠夜也………………… 山城子……………………<BR>46、心态里的人格……………………………夜 也…的《开垦内心的方向》<BR>47、读你的心事——赠雪晴…………………………山城子……………………<BR>48、打工者的乡情……………………………雪 晴…的《等待,是一只候鸟》<BR>(本辑:9000字)</P>
<><BR>37、唠唠家常——赠蓝花伞</P>
<>许多时间之前,有人自北至南<BR>许多时间之后,有人从南到北<BR>在火车上差(擦)着岁月之肩而过<BR>不知是为着生存,还是建设</P>
<>后来,邂逅于时代崭新的盲点<BR>撑伞在我故乡的你,称我为老乡<BR>亲切之情像门前小河流淌<BR>于是总想用些符号唠唠家常</P>
<>只是对于你甲天下的故土<BR>总是因为阿赌交恶不能爽然下车<BR>却见你从有台阶的林荫漫步而下<BR>四射着喜悦,前赴隐喻的王国</P>
<>2006-6-16</P>
<>38、今天六六大顺,赏读蓝花伞的一首诗</P>
<P>今天日历上出现了三个“6”,前第十天和后第十天也是,都是六六大顺。很高兴接到《绿风》今年第三期增刊,急翻开目录,有十多个相熟的名字看我。最熟的是蓝花伞。走进54页,见她从有台阶的林荫漫步而下,四射着喜悦,去“回望老屋”吗?还是想找老乡唠唠家常?<BR>放过她的目光,我的目光主要集中在这首诗上了。就是《回望  老屋》。<BR>几乎没有不写乡思的诗人,也没有不写母亲和童年的乡思。只是各执不同的意象,弹拨不同的丝弦,发出不同的美丽来罢了。蓝花伞的这首《回望  老屋》像晴空里高蓝的背景下徐徐飘过的一路轻云,真切的飘逸,明媚的流淌,是乡思诗中难见没有泪水和痛楚,只有拳拳思情而恋于情趣的精品。请看:</P>
<P>就像壁虎舍掉某节身体/ 掰指细数/ 我离开老屋已有多年/ 这些年  梦低徊在潮湿的音区/ 苔藓和地衣  时常拱破记忆/ 那扇雕花的木门//<BR>四间青砖瓦房/ 十五块望海的窗子  院子里/ 小枣花开着绵密的心思/ 以群白鹅进进出出/ 哼着牧歌的调式/ 墙根下  六月的菜畦/ 偶尔的几丛草莓/ 童年总是含着酸甜的涎水//<BR>老屋的四壁/ 是谁淘气的笔划  上上下下/ 仿佛  妈妈臂弯里/ 一缕一缕的香气/ 还在那停留  抚摸/ 没有责怪  只有笑意//<BR> 站在日历的对面  我能听见/ 流水低过河床的叹息/ 却说不出叶子疼痛的秘密/ 我知道  儿时数过的那些星星/ 抛向河面的小石子/ 一定会在夜晚的某处/ 悄悄地  把我窥视</P>
<P>诗的开头两行,就见诗人女性的动作,是要从容地想一想家了。说她从容,是在用喻上。“梦低徊”是离乡之人最初常见的情感萦绕,最真切的是家门。这样就进入题目了。<BR>第二节对家屋家院展开了细腻的“回望” ,最美处是“小枣花开着绵密的心思”。这样的拟人,一个聪颖内向的个性化女童形象就呼之欲出了。这里“绵密”一词用的极好,因为男孩子一般都是粗疏的,所以不仅透露了“小枣花”隐喻了女孩儿,连同女孩儿细心细致细腻的性格也带出来了。于是白鹅的进出鸣唱,几丛草莓点燃的菜畦,就都从童年的眼里叠印出来了。<BR>这样散发着乡土气息的童年,多么令人怀念呀?从怀念变成思念想念就是母亲了。<BR>第三节承第二节由屋外进入了室内,内向而聪颖的女孩儿有她自己淘气的天地,当然就是将聪颖涂满“四壁”了。“淘气的笔划”,这种异配修辞格的运用,不仅可以让读者想象那些扬胳膊踢腿的稚气实足的留在墙上的字迹,同时也使女童的性格丰满起来。但这一节的重心在“妈妈臂弯里”。而“一缕一缕的香气”具有虚实两重美的展示,实美在于写出了自幼就习惯的母亲体香,虚美在于隐喻了母亲的善良体贴和宠爱。游子在外,谁不想家,家就是母亲,母亲就是家呀!母亲脸上的“笑意”,就是家的温馨,家的幸福,家的魅力呀!<BR>第四节与开头照应,诗人从想念中回到现实——“站在日历的对面”,连用两喻描绘乡思的感觉,同时嵌进了哲思——为什么会这样地想念呢?没有回答,回答就会降低了诗味。但不妨逆向思维,家乡的曾经的一星一石都会想念她,就不必说母亲和其他的亲人了。这是一次多么深沉深执深刻的回望呀!又是一桌多么丰盛的念家怀乡的精神晚宴呀!<BR>今天日历上出现了三个“6”,是六六大顺的日子。我在黔中自己的家里,你在辽西你的家中,同时面对甲天下的方向,用以文会友的方式,默默地与你唠起了家常。难免理解上的错误,你肯定不会介意,谁让你居住在我的故乡,成为新一代老乡了呢?<BR>2006-6-16</P>
<P><BR>39、为中原客题照<BR>——照片登于《绿风》2006年第三期第6页</P>
<P>我在远方,被你黑黑的眼睛盯住<BR>欲望穿什么?一切都很艰难</P>
<P>水墨写出的胡须让我想起一个人<BR>想起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P>
<P>一种庄严,没腾出手点燃一支烟<BR>思考被埋藏得很深、很厚、很远…</P>
<P>2006-6-17</P>
<P>40、绿风送来中原之雪——读邵永刚诗作《雪落中原》</P>
<P>中原君你好!我就想这样地称呼你。因为你网名叫中原客,尊客为君,理数之内的事。你说你“被阅读惊醒”,说你是个“诗歌习作者”,这样我们就近了,我也是个诗歌习作者。尽管你有谦虚的成分,而我没有,还是觉得近了。你读的很多,所以被惊醒了;我读得太少,还没被惊醒。但当我读到你的《雪落中原》(《绿风》2006第三期第7页)时,至少是被震撼了,使我知道当代诗歌中还有这样大气磅礴挥洒自如责任深重者。当然就要认真地学习一回了。<BR>    这是你《八支短歌》的第一首,14行,但你分为四节。我一节一节地学吧。<BR>   <BR>雪:一千片、一亿片,寒风上擦着眼睛<BR>问候着、旋舞着,由自由、高远之乡飞临<BR>一夜之间掩埋了多少寂静的村庄</P>
<P>我的感觉,“雪”字后面的冒号,像一双侧看的小眼睛,晶亮晶亮的。而这样的晶亮是成千上亿呀!在“寒风上擦着”,这样拟人,无数雪花就是无数的精灵了。(我发现你“寒风”之前省了一个“在”或“于”,是展示一种残缺美么?)确实是精灵,因为来自“自由、高远之乡”,神仙住的地方呀!“问候着、旋舞着”,它们趁着夜色降临大地村庄。“寂静”一词尽管修饰的是“村庄”,效果却是雪落无声,悄悄地下了一夜。<BR>“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的夸张,极写北方酷寒;“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的重叠,绘的是雪后的壮丽景色。那么,你笔下“寒风上擦着眼睛”拟出的无数精灵们,欲表达什么呢?我得追寻到第二节了。</P>
<P>那么多无声的,高迈的,残缺的,流放的美<BR>被纷纷召回。使纯洁艰难,而成为可能<BR>心灵多么无力!仿佛我就是山脊与云系<BR>黑色与白色,隐痛与祈祷,光明与罪孽</P>
<P>原来是多姿多彩的美神呀!“无声的”——“于无声处听惊雷”吗?“高迈的”——太白与东坡那样的胸怀吗?“残缺的”——西方维纳斯那样的美神吗?“流放的”——没有流放就没有《离骚》呀! “被纷纷召回”了!多么奇特而现实的想象呀!物欲横流的当今,最最缺少的就是这些呀!谁在召回?“仿佛我”,其实就是你,又不是你,是你代言的黑色的“山脊”和白色的“云系”。不仅这些“黑色与白色”需要,那些“隐痛与祈祷,光明与罪孽”也需要呵!尽管“心灵多么无力”,毕竟使艰难挣扎的纯洁本色的恢复,“成为可能”。这是怎样善美的希冀、强烈的向往和痛楚的情怀呀!这与你说的“戏谑,调侃,鸡零狗碎的自恋,无聊的重复,温吞水一样的卖弄(择自《被阅读惊醒》)”,形成鲜明的对比,清浊分明了。</P>
<P>被濡湿,抚摸,拭亮,拷问,摧残<BR>雪:一千片、一亿片,寒风上擦着眼睛<BR>无边的旷野宁静得吓人</P>
<P>五个动作的成分排比,是企望中的高尚精神对流俗的宣战、渗透、征服和斗争。诗人信心实足,是通过首行诗的反复来实现的。但,“宁静得吓人”,是一种胆战心惊的等待么?拜金主义的泛滥成灾,人性的损毁与腐烂,已经很难找到灵丹妙药了,如何不承担着心呢?于是,你忍不住发问了——</P>
<P>在中原,谁可以代替大地说话<BR>而继续在苦难的第七页书写诗篇<BR>北风飕飕,围拢中原痛苦的真与美<BR>中原!谁来让雪融化,成为万物的泪水</P>
<P>“谁可以”、“谁来让”极有情感的力度,尽管我对“第七页”不甚明了,反正是没有排在第一页第二页…,但“继续”就是在身体力行了。结尾理想的实现之日,那“万物的泪水”,自当是为之付出的诗人们流得最多了。<BR>“中原”在这最后一节的两次反复,是在不断地强调。中原大地是中国最初的繁衍地,是完全可以被中国、华夏民族,乃至炎黄子孙来借代的。我觉得就是借代。因为,诗人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家乡,而是被激情所放大了的家乡,是我们共同的中国呀!“中原!谁来让雪融化”,就是“中国!谁来让雪融化”,责任的承担,个人哪里会有巨大的力量?所以诗人——你呀就呼喊起来了,一种人格的力量,令我震撼了。<BR>是不是欲借助诗的力量,来净化人的灵魂,来复苏人类精神的家园呢?我以为是的。我也有这样的想法,我的想法都在两周前写在《雅可成潮——试论中国今诗之普及》里了。我行之以文,絮絮叨叨,不知有几人读;君行之以诗,迅疾如电,振聋发聩。不知别人想法,我很有马首是瞻的意识从兹滋生了。<BR>远握中原君!一节节学来,受益匪浅;不当之处,还请指导。<BR>2006-6-17</P>
<P><BR>41、三维之美——赠李跃平君</P>
<P>捧《绿风》,读你<BR>关于“风”。诗心,一起转绿<BR>像看不见的那些嫩草<BR>浸在梦一样的三维之美</P>
<P>这是一件怎样难忘的夜晚<BR>悄悄挤进窗子,与谁亲密<BR>流下来一条小溪,天河之一角 <BR>浪漫的晶莹,又为谁溅起</P>
<P>2006-6-19</P>
<P><BR>42、春与爱与诗的三维美——赏读李跃平《风在转绿》</P>
<P>我喜欢朦胧又明丽的诗。朦胧的是意境,明丽的是语言。语言句句都明朗而美丽,意境觉得是这么回事,又是那么回事,还像另一回事——不论哪回事都能理解得通,都可以看到诗人的诗心。李跃平先生发表在《绿风》2006年第三期(25页)上的《风在转绿》,就是这样一首美不胜收的精品诗。先请阅原诗:</P>
<P>风在转绿,视而不见的嫩草/ 开始彻夜难眠//<BR>一夜之间的爱情/ 急切的叙述或歌唱/绿风唇齿间,点点胭脂/如一道闪电//<BR>太阳在春天的额头燃烧/ 嫩草的梦,一定是花朵做的/ 那新娘般羞怯的容颜/ 本身就是绝妙的佳句//<BR>绿风中,春天就这样来了/ 几分酥软的花朵和花朵的气息/ 在想象中,不动声色地/ 打一个红色的哈欠</P>
<P>我说这诗写的是春情:<BR>第一节两行。“风在转绿”,当然是春天了。小草发芽了,经历了一冬的等待,可以生长了,茂盛了,能不激动么?所以“彻夜难眠”。拟人化的写法让春天显得极为可爱。<BR>第二节四行。继续拟人写春天的嫩草,嫩草于春天的情感如“一夜之间的爱情”愿为春天开出“点点胭脂”一样的小花了。有了这种想法,亮如闪电一样高兴呀!直把春天写活了。<BR>多美好的春天呀!太阳照着嫩草,嫩草舒展着鹅黄或葱绿,“新娘般羞怯的容颜”,一似“杏花吹满头”的感觉,让人诗情大发的春天呀?<BR>春来了——春打花开,风是绿的,阳光是暖的,人是慵懒的,打个哈欠都是桃花一样的颜色。春天的感觉多好呀?</P>
<P>我说这诗写的是爱情:<BR>但如果那“风”隐喻着青春,难眠的嫩草就是春情涌动了,不知道爱上谁了?<BR>春情涌动的嫩草(怀春的女郎),如愿以偿的是初恋呢?还是洞房花烛夜呢?反正唇齿间的感觉一如触电了。<BR>看来怀春女郎经历的还不是花烛之夜,只是初恋的亲密接触,因此才满面娇羞的。那娇羞的样子,不就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注释么?<BR>青春就这样来了,“几分酥软的花朵和花朵的气息”一样的感觉,想象未来,想象爱情,想象喜庆颜色,美好的想象,哈欠之后就渐入佳境了。</P>
<P>我说这诗写的是诗情:<BR>“风”抑或隐喻着诗吧?“国风”向来是诗的借代呀!“嫩草” 就是诗情了。诗人喜欢夜里作诗,不一任奔流到天亮,不足以尽兴呀!<BR>诗情(包括读诗与创作)来临时的喜悦,恰如“一夜之间的爱情”那样的美妙。“急切的叙述或歌唱”——读诗就是一种心的交流,因为共鸣得厉害,当然“急切”,读的又是新到的《绿风》诗刊,美丽的短诗如“点点胭脂”,读着读着,诗人自己的灵感“如一道闪电”就来了。<BR>诗人灵感来了之后,急于表达,就像“太阳在春天的额头燃烧”,扑捉到的意象,花朵做的梦一样,“羞怯的容颜”,简直是天然浑成的美丽诗句呀。<BR>诗情就这样来了,“几分酥软的花朵和花朵的气息”一样的感觉,在想象中冷静地抒情,一首花一样美丽的诗写成了,这才有了困意。</P>
<P>就是这样,我把《风在转绿》读成了三维的美丽——春的美丽,爱的美丽,诗的美丽。它们被诗人选取的风、嫩草、胭脂、闪电、太阳、羞怯的容颜、酥软的花朵、红色的哈欠等意象,美丽地揉在了一起,无法将任何一面分离或者剥离出来。<BR>何谓“如坐春风”?赏读李跃平君美丽如斯的诗就是了!<BR>2006-6-19</P>
<P><BR>43、巢,或者迅跑——致青年诗人若冰 </P>
<P>巢,筑在清晰的黑白之间<BR>高举在2005《十月诗歌年鉴》<BR>有人从故乡衔来一茎枯草<BR>置一支神经感受甘甜</P>
<P>用一个甲子的数目起步<BR>并未免除破壳的痛苦难言<BR>一颗心的颤动,鼓声猛然响起<BR>迅跑吧!一个后生雄锐在前</P>
<P>2006-6-20</P>
<P><BR>44、巢,孵化自己——赏读若冰一首诗</P>
<P>若冰你好!今天早上拿到你远从山东寄来的《年鉴》,我就没做别的。先读前,再度后,后读中间。读过去,读回来,已近黄昏,最终停留在78页你的《筑一只可以孵化自己的巢》上面。所以停留在这首诗上,是因为我看到一扇门敞开着,里面的主观意象说:“进来吧!进来你就可以认识一个人了!”以往在网上,总是打个招呼匆匆而过,来不及细细的交谈。今以宽裕的时间,面对你的作品,当然可以从容了。你就用你的诗说话,我用我的文应答,这样的一个贵州的黄昏就会明丽起来,又有纱窗迎进来的习习凉爽,多么惬意就不必描绘了。<BR>你说:<BR>犀利  是谁的目光/ 穿行于每一滴露水之中/ 我孑然独立/ 细细聆听/ 岁月的枝杈上/ 风的方向//<BR>我说:<BR>政治家的目光,也没有诗人的犀利,只哲人可比。露水是纯净之物,是否隐喻诗歌?想到你从17岁就开始了诗的生活,读诗,习诗,发表诗,研究诗,建设诗,在一首首诗中穿行,是你思维的犀利呀!这种犀利,来自独立的人格,来自对凡尘细致的体察,来自深刻的判断与思索。“风的方向”,说的是社会发展趋势,还是诗歌的徘徊或复兴,抑或两者兼指呢?<BR>你说:<BR>筑一只巢  深潜于/ 浓重的绿色  以/ 颓废的色彩与喧闹对抗/ 那层层勾连的段段枯枝/ 分明是我/ 折落于尘嚣中的思想//<BR>我说:<BR>人类的精神家园,一直被资本这个怪物,冲的七零八落。它不论从那里冒出来,都一样“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你知道这话,曾一直印在高中政治课本里的。你说“筑一只巢”,我理解就是致力于文学,尤其是最高雅的文学——诗歌。“颓废的色彩”,事实上是很兴旺的色彩。接住来自社会的毁誉,自恃以用之,很有力量,足以“与喧闹对抗”。我看到了你努力于“那层层勾连的段段枯枝”。你分明是在写诗呀,分明是在为诗的建设奔忙呀!因为你相信诗歌可以净化人类的灵魂,诗歌就是人类的灵魂之巢。你的相信,你的主张,就是你的“思想”。<BR>你说:<BR>别无选择  当灵魂/ 在虔诚中一次次彻悟/ 是美丽的虚伪  还是/ 丑陋的疯狂?/ 却只能以再次的坦然/ 承受凄风苦雨/ 冷月寒霜//<BR>我说:<BR>是的!我看到了行动,你是一定执着于今诗之路了。你写文章《中国新诗创作——困境中的思索》贴于网络,辨方向,抨无序,解心态,正语言,导诗观,倡传统,重交流。实属用心良苦。尽管界内有(用你文章里的话说 )“漫无目的的写作”,写出的东西“不过是一堆杂乱不堪的意象和一堆错乱无序的文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究竟“是美丽的虚伪  还是/ 丑陋的疯狂?”——你这里是用意象说话了。这话的界外意义就更为明显,无疑是围绕着铜臭的喧嚣与吵闹了。这只要看看央视的“焦点访谈”、“法治在线”、“生活3、15”,就可见一斑了。但你宁愿承受一切,也不放弃精神的追求。精神毕竟是至高无上的呀!<BR>你说:<BR>筑一只巢  把所有的失意/ 凌驾于生命的高处  就让/  梦的影子再一次孵化/ 高举过头顶呵  我把十指张开/ 摇摇摆摆  放声歌唱/ ——听自己在早晨破壳而出!/我敞开胸膛  接满阳光<BR>我说:<BR>哈哈!再次表明你的心迹,复沓主题。“失意”这个词我是要宽泛地理解了——追求中的、生存中的、交往中的钉子或暗礁,忧虑或痛楚,撕裂或疼痛。诗人的责任就在于此,所以你要将其“凌驾于生命的高处”。“就让/ 梦的影子再一次孵化”,矢志不移呀!于是你归于虔诚而“放声歌唱”。你唱《——且住了》“于每一道齿缝中窥视的狼的欲望/ 羊儿幸福的沾满一身不幸的绿光”,你唱《挽歌——写给自己》,是一种何等炽热的情感表白呀!你唱《他突然就笑了起来》,关注的是最底层的也是养活这个世界者的生存状态,尽管无奈。仅此,我也听到你“破壳而出”的声音了,是一种什么碎裂的脆响。你信心满怀,希望着诗界的光明前程。<BR>“一颗心的颤动,鼓声猛然响起/ 迅跑吧!一个后生雄锐在前”——你回头看看吧,一个年长你35岁的老头儿也被你感动了,正趔趄地跟上来。在一片晚霞的掩映下,黔地山沟里工业小区的路灯,一盏一盏地明亮了。<BR>2006-6-20</P>
<P><BR>45、“在外打工”的人——赠夜也</P>
<P>在我走过的处处风景<BR>经常看到你星光下的身影</P>
<P>给你打招呼的时候<BR>微软总是跳出“爷爷”两个字<BR>迟早,你会沿岁月走到这个词<BR>我还是改成你顶满星星的名</P>
<P>你的才情和年龄一样使我垂涎<BR>先生在后趔趄地追赶后生</P>
<P>2006-6-22</P>
<P><BR>46、心态里的人格——读夜也《开垦内心的方向》</P>
<P>“夜也,本名刘光星,现在外打工。”——这是载于2005《十月诗歌年鉴》(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173页“夜也的诗”下的诗人简介。只有12个字,是我在各种场合见到的最“简”之“介”了。这让我看到了一位打工者的内敛和朴实,体会了一种简约坦然的人格魅力。简介下,他的第一首诗《开垦内心的方向》,又让我体会了他心态里的人格之美。请看:</P>
<P>不用理会这空间施展的压抑<BR>打开电风扇的第三档<BR>就能将忧郁掀翻</P>
<P>不知道小伙子是白、灰、蓝哪一族的打工者,但见常常上网,大约靠前。但“空间”所隐喻的现实社会——急速转型的社会,让人感到的生存“压抑”,都是一样的,不论你是什么颜色。但作者能积极地面对,能将不时袭来的“忧郁”,像对待一只不顺眼的凳子那样“掀翻”(用具体喻抽象,抽象的词就可与具体的动词搭配,而喻体的省略,使句子简洁而美丽)。有这“掀翻”动作的注释,“不用理会”,一种积极坦荡的胸襟就流露出来了。我禁不住为其击节了。</P>
<P>不能掉下你黄金质的眼泪<BR>我的朋友  借你的一次忍耐<BR>就能蓄满我一生无偿的宽恕</P>
<P>“男儿有泪不轻弹”,用滥了的旧时俗言,一下子被诗人给刷新了。是否可以化出“男人的眼泪是黄金”呢?——诗歌的语言必须新鲜,夜也是在努力地实践着。这节,以主观意象出现的诗人在劝勉朋友不要落泪,要忍耐和宽恕,这样的美德或者理智在困境中忧显可贵呀!毕竟凡事针锋相对或者爆发,可能就于事无补了。可见坦荡与积极的基石是理智,或者是诗人般的机智了。</P>
<P>别等了伙计  你渴望的面包<BR>已经因为你一次仁慈的犯贱<BR>而填满了你贫困的堤口</P>
<P>入不敷出是善良的代价。“越穷越大方”,是民间的共识。新闻媒体没少披露打工族慷慨解囊的救助,甚至见义勇为献出了生命诸多事迹。然而他们依然贫困。“傻气”的纯朴,乃人本性的存在,本真的示范,更多是存在最底层的部落当中,只是在那些“某某勾结”、“以某谋私”的阴沟里是无影无踪了。这样联想中的对比,诗人人格的另一面美丽,也就从与朋友的对话中凸显出来了。 </P>
<P>我总喜欢站在原地<BR>开垦内心的方向<BR>等我走远了<BR>我就是你的前方</P>
<P>“开垦…方向”的搭配,同样新鲜美丽,是前面“将忧郁掀翻”不用介词的正叙句式,其修辞的奥妙同样是省略喻体后的“异配”。“开垦内心的方向”,其独自探索人生之路的胆识,已力透纸背了。“等我走远了/ 我就是你的前方”,一种为自己也为别人勇于“吃螃蟹”的精神,也已流溢而出了。<BR>应当说,全诗都是以劝勉精神与物质都陷入困境的朋友的口气写出的,流畅而明白,简洁而可亲,心态的理智,人格的真诚,朋友能不受到安慰而为之快乐起来吗?快乐起来,至少精神就不窘迫了。精神才是世间最大的财富!——或问这是谁说的?也许有人说过,那就算我引用了;若是没人说,我就不兴说吗?我是读夜也的诗读出来的呀!<BR>就敲打到这里吧,我的网上的小朋友(我的工龄远比你年龄大哩,所以敢这样称呼你)!远握了!<BR>2006-6-22</P>
<P><BR>47、读你的心事——赠雪晴</P>
<P>在虚拟里经常碰到好天气<BR>就像儿时辽西朗照玉一样的大地</P>
<P>今天坐在黔中家里读你《心事》<BR>女孩子的形象,简洁而细腻</P>
<P>“带着水分”的心情其实很滋润<BR>即使一个人守屏,也不孤寂</P>
<P>2006-6-22</P>
<P><BR>48、打工者的乡情——读雪晴《等待,是一只候鸟》山城子</P>
<P>诗载2005《十月诗歌年鉴》(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200页。现抄于下:</P>
<P>出发之前,我拜了又拜<BR>家乡的草木就哭起来<BR>风瑟瑟发抖<BR>妈妈说  开了春的庄稼<BR>一定是绿色的</P>
<P>诗句中的村口<BR>总长着老槐树,<BR>和树下翘首企盼的妈妈</P>
<P>妈妈的确总站着<BR>絮絮叨叨<BR>今年年关,就请寒风打醒<BR>在外的亲人<BR>并转告<BR>天气转凉记得回家<BR>    <BR>农业资源太少,劳力剩余太多,加之有了改革开放大背景,就有了“民工潮”。数以千万计的农村青年,涌入城市,涌入工地,涌入一切可以谋生的地方。他们以春节为时间坐标,年初出发,涌出去,年尾而返,涌回来。以“潮”字为喻,形象又准确。但,这种有规律的往返,在诗人眼中却很像迁徙的候鸟。是的,很像一个庞大的候鸟群,春去而冬回。只是动作像,其它不尽然。比如候鸟迁徙是全族的,人走家般。人就不行了,走的走,留的留,留的走的均以对方为对象牵肠挂肚,等待一年一度的团聚。雪晴这里用“等待,是一只候鸟”为题,新颖别致,而又极为贴切。我诗被这个标题抓住,而细读全诗的。<BR>全诗以口语写出,简洁明白。14行分三节,结构紧密,层次清晰,先回忆,再概括,后想象,有力地表达了打工者思乡的切切情怀。<BR>第一节:诗中的“我”,肯定离家日久了,总是不经意间就想起离家时的情景。“拜了又拜”,拜别父母,拜别乡亲,拜别家乡的一草一木。“草木就哭起来”<BR>别一种“感时花溅泪”呀!自己也肯定流泪了,于是妈妈来宽慰。画外音当是:“放心去吧,孩子!不要惦记家”。一幅离乡图,令人感慨——在外的人,谁没有这样的经历,能不落泪么?<BR>第二节:仅仅三行,就概括了打工者在外思乡的情结。闭上眼睛就是村口的老槐树,就是“翘首企盼的妈妈”。极为简约的望归图。母亲的心呀,就这样在儿女的心里重叠了。<BR>第三节:想象是承第二节而深入的。“妈妈总是站着”,想念在外的儿女,她坐不下来呀!徘徊打转,是惦记,是想念呀!以至于自言自语“天气转凉记得回家”呀!这里以想像中的母亲对儿女的切切思念,反凸打工者的切切思乡之情。这种表达手法,让我想起李白的《寄东鲁二稚子》,作为父亲,想念两个小儿女,所吟“折花不见我/ 泪下如涌泉”,想象中的描摹,透出的感情是多么深挚啊!不知雪晴读没读过着首诗?读过,那就是一种借鉴,一种推陈出新;没读过,那就是自己探索到了,至少是丰富了自己的表达方式。<BR>等待,是一只候鸟。等待到什么时候,才能废除这样的等待呢?<BR>2006-6-23</P>



<P><BR> </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12:41 , Processed in 0.04701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