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61|回复: 0

[原创]选读七人选——山城子阅诗随笔(第9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21 16: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选读七人选——山城子阅诗随笔(第9辑)</P>
<>作者:山城子/ 李德贵  (一个退休的中国中学教师。)</P>
<>心语:<BR>山城子03年冬进网学诗至06春,两年半时间不见长进。总结是学的不细。于是决心细学,选好诗认真研读,且记录下来,理成笔记。坚持近一年了,积下60余篇,整理一下,贴于网络,我想对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或有用处。<BR>说“或有用处”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习作比以前好起来了,拿些自己的旧稿来读,简直成了“架下菜”似的。而现在为诗,基本知道了如何如何,心中有个谱了。所以贴出来,也请过往的诗人、诗评家、爱诗的朋友们多多指教。<BR>——作者  2007-4-1于文化村</P>
<>《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选读随笔(七篇)<BR>目录: <BR>73、深深的“篱笆门”情结………………老    秋…的《西红柿》<BR>74、是什么碰坏了我们的感觉?…………木雨梨香…的《找雪》<BR>75、端坐尘世,打开自己…………………临荷听雨…的《裙裾飞扬》<BR>76、掷给当代小人的写意画………………黑 土 地…的《变脸儿》<BR>77、丑陋能维系多久?……………………杜 冷 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BR>78、自我意识的觉醒………………………洁白精灵…的《点燃自己》<BR>79、浓浓的热爱之情………………………南海之湄…的《约你相爱》<BR>(本辑:9000字)</P>
<>73、深深的“篱笆门”情结——读老秋短诗《西红柿》</P>
<>妻刚从场上买回一袋儿西红柿,足有四、五斤,个个都红得鲜亮,红的可爱,红得迷人。退回去6年,我们就不必买,那时我们还种着园子(山沟子企业,老住宅区楼后可以开荒的),而西红柿是必种品类。记得一年夏天,妻带着两个女儿回辽西去,我同儿子在家,每天都要摘下一篮子西红柿,就当水果吃。吃不赢就切开加糖,当晚餐用。我们的园子是树篱笆,门是木条子门。真正意义上的“篱笆门”,在我们故乡是用秫(高粱)秸做的,读小学的时候,我就能夹秫秸障子,围成一个自己的小园地,而最喜欢的就是种植西红柿。由是,看到老秋写的短诗《西红柿》(载空盒子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268页),就感到格外地亲切,且要认真地学习一回了。先把原诗录进来:</P>
<>当我推开乡下这篱笆的门/ 我有幸认识它们/ 像一只只小灯笼/ 从老茧和汗水中走出/ 为我们带来幸福/ 这静谧且高贵的使者//<BR>可我怎能保持从容/ 西红柿,你的容颜/ 超过任何简单的祝福/ 笑脸一羞/红了一个成熟的夏天/ 亮了一双清澈的目光//<BR>妹妹,那是你踩过露水的声音/ 像一对耳环左右摇摆/ 在我们母亲的心口/把未知的事物/ 植入我们几行诗歌/ 被西红柿抚照/ 凝重、微妙和无懈可击</P>
<>第1节写对西红柿的认识。最重要的认识不是“一只只小灯笼”,而是“从老茧和汗水中走出”,是农民的辛勤劳作,“为我们带来幸福”呀!“这静谧且高贵的使者”,表现了作者对农民深深的敬意,对“篱笆门”深深的情结。这节诗的美,在于比喻、借代、拟人的依次使用。<BR>第2节写西红柿给人带来的幸福。幸福是一种愉悦的感觉,不论什么事物引起你的快乐、兴奋、欣喜,都是一种幸福。比如现在我快乐地敲击着键盘,兴奋地走进老秋的这首诗歌,直到欣喜地完成一次学习,就是个幸福的过程。这时,这首诗何尝不是“静谧且高贵的使者”呢?这节诗直接用“你”字拟人,西红柿就成了一位美丽的乡村红衣女郎了。“笑脸一羞”,最为动情,难怪诗中的“我”几乎不能自持了。(这时妻把一个比苹果大的西红柿洗得干干净净,递到我手上,我如何舍得…呢?)成熟的夏天是火热的,令人想起爱的成熟,什么混浊的事物都淡出,只剩下“清澈”了。这是何等的幸福感觉呀?“红了”“亮了”是古已有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使诗句显得格外生动美丽。<BR>第3节从明丽渗入几许朦胧。明丽的是语言,朦胧的是意象。承第2节的“你”,这一节直接唤作“妹妹”了,更为亲切、亲情、亲昵。读者总是从自己的生活积累中寻找与作者共鸣的。“踩过露水的声音/ 像一对耳环左右摇摆”,所建构的意象,使我想起一个镜头,我曾写在一组诗中,叫《担肥》“两担湿黑的农家肥/ <BR>向路旁田里趔趄地走/ 走者梨花初绽/ 汗珠如露// 悠忽擦过我的痛楚/ 应是读中学的时候/ 姐妹俩没读/ 默默于另一种重负”,辍学的两个女孩儿,肩上的担子,多像一对耳环左右摇摆呀?“母亲的心口”就是农民耕耘的土地吗?“未知的事物”是前路的命运吗?也许会遭遇台风、水涝等自然灾害,农民基本是靠天吃饭呀!但谁能离得开农民的养育呢?“抚照”一词当是抚育和照料的缩写吧?“抚育和照料”不就是养育吗?对于养育了全世界人的农民,我们不仅要从感情上尊敬,还要从理性上尊敬。这就是“凝重”一词的含义吧?在一个农业大国里,每个非农人都与农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当是“微妙”的注释吧?“无懈可击”,除了尊敬,还有什么可说呢?<BR>   深深的“篱笆门”情结,就这样凝于老秋的诗情里了。不是吗?<BR>                                                      ( 2006-7-11)</P>
<><BR>74、是什么碰坏了我们的感觉?——读木雨梨香的《找雪》<BR>  <BR>短诗《找雪》,载于空盒子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第10页。</P>
<>始终想寻找一种感觉/ 像冬天的雪/ 飘逸 纯洁//</P>
<P>不论南国的雪,还是北国的雪,都一样纤尘不染,洁白干净,在雪的世界里,感觉自然是轻松愉悦而飘逸了。但“寻找”,就暗示我们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了。没有了的显然不是自然界的雪,而是雪一样纯洁、飘逸的精神氛围。这个,能寻找得到吗?</P>
<P>当你悬浮在空中/ 已接近真实/ 可你毕竟摆脱不了/   地球的引力/ 终于滑落//</P>
<P>雪花在未飘落时是悬浮于空中的。寻到空中仿佛接近了,却“飘逸”不得,因为无法摆脱“地球的引力”。表面也合自然规律,但与“感觉”,与“精神氛围”这种纯意识对应的应当是物质,而地球就是物质的,就不妨借来暗喻了。毕竟生存离不开物质,发展也离不开物质,如何不陷入奔波而“滑落”呢?</P>
<P>我在你奇异的世界畅游/ 好想融合/ 谁知你最先的残缺/ 正是由于我任性的足迹//</P>
<P>这个“奇异的世界”,无疑是以雪为喻的精神世界。“好想融合”——意识的反作用,表现在社会人的生活当中,就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与寄托。没有精神追求与寄托的人生,就像一株枯死的树,了无生趣。谁能不“好想”呢?但这种融合的代价则是以“破坏”为前提的。“我任性的足迹”,是指整个的人类活动吧?为生存、发展已经无所顾忌,于大自然造成的是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于社会造成的是精神的破坏和污染。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又是万万不能的。毕竟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意识,既然人类社会前进到了一个特别强调金钱的时代,拜金主义的横流咋可以避免呢?这就是一种“残缺”,一种遗憾,一种无法绕过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历史阶段,欲建设一个让人人都心情舒畅而不产生罪恶的社会,是不大可能的。哪里去寻找呢?要寻找“飘逸”“纯洁”,也只能是具备文化底蕴又能自食其力的人群当中的个体行为。比如我们这些坚守高雅孤岛的人们,大体就是吧?</P>
<P>于是一个做错事的孩子/ 深沉地站立/ 对着满目的斑驳/ 怀疑起自己的丑恶//<BR>否则她怎会伤心地/    全化作泪水呢</P>
<P>最后这两节诗,是理智的反省。“深沉地站立”很形象,“满目的斑驳”,会令读者产生“惨不忍睹”的共鸣。但让谁停下来脚步呢?拜金主义者不落入法网不会回头,有的落入一次,还想落入第二次呢。一些既得利益主义者占着位子谋票子,攥紧“霸王条款”不撒手。至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者的疯狂,依然没有逃出马克思那段精彩而入木三分的描述。“她”暂时只能“全化作泪水”了。<BR>是谁碰坏了我们的感觉?这个“我们”,若是指如今的人类社会,那就是我们自己碰坏了我们的感觉了。毕竟科学合理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人类理想,还很遥远。那么,我们这些追求精神境界的守望者,也只能好自为之了。<BR>(2006-7-11)</P>
<P><BR>75、端坐尘世,打开自己——读临荷听雨《裙裾飞扬》</P>
<P>临荷听雨的《裙裾飞扬》载空盒子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的诗集《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第75页。<BR>这是一个敦煌壁画飞天般形象的标题,自然就透露出意象的主体是女性。一个裙裾飞扬的女性,“穿过月光的小径”,在做什么呢?请看:</P>
<P>采摘自己  于成熟的季节<BR>在每一个清晨与黄昏<BR>携露珠一同醒来  轻扣远山<BR>放歌于夕阳的余辉</P>
<P>哈!是在“采摘自己”。自己是可以采摘的么?当然可以。比如在自己思绪的藤蔓上,已经结下了一串串像云豆角一样的诗行,就可以用灵感把它们采摘下来。这样一个比喻的意思,只用“采摘自己”,就表达出来了,何其简洁,且又朦胧。这就叫诗歌的语言。这种被称作“异配” 的修辞格,实际上是省略喻体只保留一个动作与本体搭配的修辞方法。省略的效果在于语言的简洁精炼,异样的搭配在于语言的新鲜和意象的朦胧。所以朦胧,是因为所使用的动词,可以有多种喻体供读者自行想象。上面我想象的是云豆角,别人可以想象是西红柿,是野花,是枫叶等等。<BR>“携露珠一同醒来”,暗示自己的清醇,没有任何杂质。“轻叩”,使我想到那就是轻扣键盘的动作,则“远山”就是网上的风光了。“放歌于夕阳的余辉”,原来是不舍晨昏地致力于诗歌的创作呢!选择诗歌作为人生的精神家园,人生必然是高雅的,因而也是令人敬佩的人生。</P>
<P>羽翼翕动  水的面容影影绰绰<BR>穿过月光的小径  有裙裾飞扬<BR>蔷薇花开  流失的岁月重归鲜活<BR>是谁果决的手  绕过那些荆棘<BR>撷取怀中安静的火焰</P>
<P>    如果说第一节诗,是巧妙地介绍了女诗人的爱诗,并不舍晨昏地从事创作,发贴于网上,那末第二节诗,就是诗人对诗生活的美丽感觉的诗意抒发了。“羽翼翕动”——好像是一只自由自在的云雀“一夜飞渡镜湖月”了,所以水里的照影是“面容影影绰绰”。穿越小径时,“有裙裾飞扬”,又是美丽飞天的感觉了。写出的一首首小诗,就像密密麻麻的一朵朵蔷薇花开,先前一度流失的枯燥岁月,至此因诗而鲜活起来。“是谁果决的手”,当然是自己。(别笑话我最近才学会了在诗中以“谁”代自己的方法。这应当是借代格的一种扩展吧?)“荆棘”用的是暗喻,喻的是先前的迷茫、困惑、彷徨,或者是社会物质的冲击吧?。反正是因为选择了诗的生活,就都“绕过”了。然后从容地将如火的诗情,“撷取”出来。这是何其美好的精神生活呀!</P>
<P>端坐尘世  打开自己<BR>我看到古老的莲台  不枝不蔓<BR>光线晕暗  而表情纯粹<BR>我听到启程的脚步  临近梦的草叶<BR>风声四起  位置不偏不倚</P>
<P>   最后这节诗,我看到了诗人从容地进入境界,并展开了理想的目标。“古老的莲台”,那应是菩萨端坐的位置。但那是佛家的事情,我们诗家借来,取的是寂静的氛围,淡定的心态,神圣的感觉。不必说诗人,就是我这样的诗爱者,读这样的诗句,也仿佛端坐在了莲台之上,俨然不食人间烟火了(尽管此时妻已经到厨房备中餐去了)。不论尘世光线如何,但“表情纯粹”。这是诗人的美德,不粉饰,不矫情,光明磊落,通体透明。“启程”而“临近梦的草叶”。那就是到达诗的国土,诗的故乡,诗的家园,理想的境界了。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草是什么呢?我猜想它必是我的意象的旗帜,由代表希望的碧绿色的物质所织成。…在宽广的地方和狭窄的地方都一样发芽…一切都向前和向外发展,没有什么东西会消灭。”(引自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外国文学史》482页)于是乎“风声四起”,是飞翔起来的感觉,且选对了方向,找准了位置。诗作者一定想象着东方诗国的“草叶集”也将一次次地出版发行了吧?我很尊敬地期待着临荷听雨,以及广大的网上诗友们。<BR>(2006-7-12)</P>
<P><BR>76、掷给当代小人的写意画——读黑土地短诗《变脸儿》</P>
<P>看见这个标题,以为写的是川戏中的传统特技表演呢。那种表演,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在电视上看,就叹为观止,只是还没缘到现场欣赏。黑土地的《变脸儿》(载空盒子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的诗集《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第120页。)却是一幅掷给当代小人的写意画。我为什么不说是漫画呢?因为漫画是要变形夸张的,而这首诗是如实写来,直叙如泼墨,淋淋漓漓地画出了当代小人的丑陋形象。<BR>俗言说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诗人所以用第一人称,意义就在于此。“你可以叫我混蛋/ 但不能说我无能/ 我审时度势,我扑风捉影/ 我会变”。这是第1节诗。小人首先不以为耻地肯定自己是“混蛋”(岂止呢?)但却觉得自己很有能力——“会变”。其凭借的所谓“审时度势”,不过是“看上司眼色行事,见风使舵”的代名词;而“扑风捉影”之能事,则是丧尽天良的实际伎俩。<BR>“我读的懂领导的喜怒哀乐/ 及时贴上补丁/ 并接受恩赐的安全”。这是第2节。一副叭儿狗的形象跃然纸上,心迹也剖白的很明确,得到骨头是目的。<BR>“我会敷衍同事不屑的眼神儿/ 换上另一个面孔/ 夹起尾巴做人,仰起脑袋当犬”。小人也知道自己是人见人烦的主儿,但很会敷衍“不屑”。后两句是一个对仗很工的联。“夹起尾巴做人”,记得是毛泽东说过的话,曾一度很流行,意在戒骄戒躁,要谦虚谨慎。用到小人这里,自然没了谦虚,只剩下谨慎了。不谨慎马屁拍到马腿上,就前“功”尽弃了不是?所以最有把握的是“仰起脑袋当犬”,看“主人”的阴晴圆缺,好决定尾巴该如何摇。这副联妙极,最好给小人当耳坠,招摇过市,也好让憎恶的人们,稍事开心一回。<BR>“我厌倦了人情的原本/ 失去儿时的天真灿烂/ 从此脸部患了痴呆/ 却心甘情愿”。良心游走了,还讲什么人情道理,人性也已泯灭了,谈何儿时的纯净?“脸部患了痴呆”,说的是一张脸已经病态了。或者说那不是他自己的脸了,而是一个溜须拍马的硬件,随时都要调出来使用的。<BR>“我会傻笑,阴笑,奸笑/ 会献媚的笑,似笑非笑,皮笑肉不笑/ 根据需要自动调整/ 我要统治人/ 然后/ 剥掉人的尊严”诗到最后,进入了本质的揭露与讽喻。看这“笑”的一串排比和承递,一层层地剥开了小人的画皮。傻笑——自然是情势需要装傻;阴笑——最能体现小人的阴暗心理;奸笑——是阴险、阴毒而狡诈的写照; 献媚的笑——那简直是他们的专利了;似笑非笑——这时已经爬上低一些的台阶,虚伪地面对下面了;皮笑肉不笑——爬到较高的位子,就扭曲完了人性,眼睛里还有谁呢?图穷匕见,原来是要“统治人”了。这时,哪还管自己是不是人了?<BR>第一人称的使用,达到了“现身说法”的突出效果。只是可惜这种人没有时间来读诗,对他们也只好嗤之以鼻了。<BR>(2006-7-12)</P>
<P><BR>77、丑陋能维系多久?——读杜冷町《问君能有几多愁》<BR>    <BR>《问君能有几多愁》这首诗,载于空盒子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的诗集《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第136页。标题是谁都知道的一句古诗。现将全诗照录如下:</P>
<P>一把锋利无比的刀片<BR>一只移花接木之巧手<BR>只要是同科目,就可嫁接<BR>随心所欲,再织春秋</P>
<P>让甜梨蔓长在酸枣枝上<BR>让苦杏挂在桃子枝头<BR>让钩棘改姓李子黄<BR>让核桃嫁枝与山楸</P>
<P>阴阳错位,相互弥补<BR>流血的伤口相互接口<BR>不计算年轮的时差<BR>必要的结合只是皮肉</P>
<P>开花结果,营养需求<BR>到死也不曾同心,无尽地承受<BR>生与死的残忍,又怎盼能天长地久<BR>片片飞花都是怨,问君能有几多愁?</P>
<P>共有16行,分为4节。坦诚地说只读前两节诗,我还确定不了诗中隐喻的是什么事物?第1节出现的刀片和巧手,说的是权力与金钱么?很像呢。在我国,权力自然是人民给的,但“锋利无比”却是它固有的属性。商品社会了,金钱开路的事屡试不爽,那还不是巧手呀?这两个东西配合默契起来,什么怪事不可以发生呢?于是就发生了不科学的“嫁接”现象,让一些事物暴露出它的丑陋来。<BR>忽然就想到媒体披露的许多事件,例如“官煤勾结” 了,“行长携款逃跑”了,“书记卖官”了等等不一而足。那官、那长、那书记,毕竟是“苦杏”还是“钩棘”呢?反正是被“随心所欲”地嫁接在不该嫁接的位置上了。<BR>国企里的这种错位也不鲜见,素质挺凹的二混子三晃两晃,就被任命为车间主任了;素质高的正直者,就被狠狠地压着头干活。至于不学无术的叭儿狗“领衔”一个单位,对上还是叭儿狗,对下则比野狼也不逊色了。这就如同将“甜梨蔓”交给了“酸枣枝”管理,把“核桃”命运交给“山楸”了一样荒唐。这些荒唐的背后,难道不是刀片与巧手交易所生长的丑陋么?<BR>读了3、4节,一些定向暗示的句子出现了。特别是“不计算年轮的时差/必要的结合只是皮肉……/到死也不曾同心,无尽地承受”。觉得我上面的理解是有些离题了(这与我长期任教中学政治有关吧)。诗作者分明是在同情那些错位的婚姻。这方面媒体的披露也是不乏其例的。女大学生当了“金丝鸟”呀,富婆找了个穷小伙呀,到头来难免“片片飞花都是怨”。这是社会的别一种丑陋状态。<BR>“问君能有几多愁?”问的是他们,还是自问呢?无论如何正直的同情之心已经明显地在了。但是否就“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呢?或者说这种由社会大变革夹带而来的混浊与丑陋能维系多久呢?这个问题真是不好计算,但我以为伴随着社会向前向上发展的脚步,混浊的丑陋的事情只能越来越少,不论是人事还是经济,也不论是婚姻还是家庭。<BR>(2006-7-13)</P>
<P><BR>78、自我意识的觉醒——读洁白精灵短诗《点燃自己》</P>
<P>40年前,就是“文革”之前,当是我“自我意识”萌芽的时候。只能算作萌芽,还不是觉醒。可以算作萌芽的事有几件,这里说一件吧。那时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做车工,仅2级,但已经干6级的活了。6级工月工资是82元人民币,2级工仅41元。整整的一个倍数关系。可是,同样的6级工活我一天做4件,那位6级工人做3件,月末拿计时奖金(完成180个工时以上,超额部分1个工时2毛钱),我也只多出几元来。于是我就在小组议论,说进入社会主义(1956年底)都八、九年了,可“按劳分配”的原则还不贯彻,这不合理呀!说“多劳多得”,却不体现在工资上,仅仅体现在2毛钱上了。好家伙!那年支部要发展我入党(工作需要,我任职了车间脱产团书记),有人在会上就抛出了炸弹,说李德贵对党的工资制度不满,在工段里散布,影响极坏。完了,审查大会只好不定期地休会了。事实上一年后的文革初期,毛泽东就说了“我们还有资产阶级法权,比如八级工资制……”那就是“工资制度改革”的毛毛雨吧?我哪里有什么不满。只是对切身利益的公平性,有了一些独立的思考。但那时中国还没有独立思考的土壤,我是无法“点燃自己”的。<BR>能够点燃自己的时代,始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能够“点燃自己”,是件幸福的事。看看洁白精灵写的短诗《点燃自己》(载《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第192页)吧:</P>
<P>太阳走失的日子里/ 天空黯然失色/ 覆盖着整个大地的/ 是一种深沉一种苍茫/ 我祈求月光的怜悯/ 而月的眼神忧郁/ 惨淡的微光难抵夜的终点/ 最终月亮也走失了//<BR>太阳与月亮都走失的日子里/ 我开始点燃我自己/ 将生命中最热最强的火光/ 投射向苍茫的夜空/ 我没有太多的渴望/ 只求终此一生的火光/ 能将前程照亮/ 能让迷失的心寻回来时的路</P>
<P>全诗两节16行。第1节写的是青年人初入社会的那种迷茫心理。看不清自己的前路,也不知精神支柱在哪里?这与我的青年时代完全不同,那时是计划经济,为适应计划经济我们的教育就是“听话教育”,在家听父母话,在校听老师话,在单位听领导话,全国都听党的话。什么也不必思考,工厂按计划生产,工人按规定干活,都是机器上的螺丝钉,完成你的固定任务就行了。说你这个螺丝钉,要从东北的机器上卸下来,然后拧到大西南的一台机器上去。你也不会不服从,因为你满身都长着听话的细胞。那种“只管听话而吃粮不管事”的感觉也不错,是“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倘若腰包能鼓起来,房子给的大一些,假期长一些,都能轮番地公费旅游一回,少来些运动,其实那也是很美好的生活哩!尽管所有的“自我”都融入一个“大我”里了。也许现在迷茫的青年人觉得不幸,甚至欲“祈求月光的怜悯”。何必呢?毛泽东时代常常激励青年人的一句话叫“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忘了大家都是螺丝钉,而螺丝钉只能生锈,却很难生出翅膀来。现在不同了,现在是市场经济,是商品的天空,商品的海洋,想当鸟你就飞,欲当鱼你就跃,就看你“自我”到什么程度了。<BR>    第2节“我开始点燃我自己”,这是迷茫之后的觉醒。觉醒了你才能真正理解鲍迪埃说的“从来没有什么神仙皇帝”,进而理解为什么要“全靠自己”。因为已经没有人给你计划具体的工作岗位了,因为人才已经形成市场了,因为我们回归到了“优胜劣汰”的大自然规律了。这时需要的,而且必须的是要发现自己‘生命中最热最强的火”然后让生命闪闪发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把这个世界照得明明亮亮,看得真自己的路,也看得清别人的路,看得切哪里的空气好,看得准哪里还有陷阱。这样,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来时的路”,“明明白白地“终此一生”了。<BR>点燃自己!点燃自己!!点燃自己真好!!!<BR>(2006-7-13)</P>
<P>    79、浓浓的热爱之情——读南海之湄的《约你相爱》</P>
<P>《约你相爱》载于空盒子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的诗集《中国情诗网实力诗人七人选》第218页。初看标题,好美——以为是一首爱情诗,“约你”哩!进入诗行,方知这是个大爱情诗,浓浓的热爱之情是献给家乡海南的,再放大就是献给祖国母亲的了。<BR>我是2002年7月中旬“双飞”去海南的,整整玩了一个星期,印象深刻,记得回来还写了一篇散文,发在《黎阳报》上。主要是写海南的清、绿、阔。<BR>我们从海口一路向南,走走停停,直到天涯海角,感觉是哪里也比不了海南空气的清新。就是走在三亚的街上,也没有一丝灰尘,就不必说乡野了。正如诗人写的那样“美丽的如同瑶池在世/ 清澈的如同孩子的眼”。绝对的纤尘不染。<BR>从乡野到城市,目所能及处,没有哪里露出一块红的或黄的土壤来,满眼都是碧绿碧绿的。碧绿的田野,碧绿的山谷,碧绿的河流,碧绿的森林,碧绿的椰子树,碧绿的风。诗人笔下的家乡美呀!“绿色的就如同翡翠落盘/ 娇媚的如同仙女下凡”,那绿色经雨细细的洗涤和滋润,真是娇媚无比。<BR>最忘怀不了的是徜徉海滩。那是大东海的海滩,与我们下榻的度假村只一路相隔,滩宽而海阔。脚丫踩在细细的沙面上麻酥酥的好受,刚刚留下的丫印很快被新一波的浪头抹平,而被海水带上来的长长的花纹螺丝和圆圆的小贝壳儿,在水退下去时,就美丽地留在了平平的沙滩上了。我们弯腰拾呀拣呀,直起腰来望呀眺呀,海风轻轻吹,心胸从来未有地开阔起来。诗人说“你是否还决定离开?”<BR>真是不想离开呀!<BR>任何事物的形式都是由内容决定的。诗的形式也不例外。这样美的海南,需要一个美的形式来承载。于是诗人选择了段落排比的形式,形成反复吟唱,一唱三叹的抒情格局,读起来就如同听一首歌。是的,我一边读一边仿佛听到卓依婷唱的那首《绿岛的夜》了。如果有人肯谱曲,南海之湄的这首诗,当然也是可以深情地唱响的。请看:<BR>约你来/ …你带着…/ 这是…/……/ 只要你……/ 用心去感受……/ 就知道这是海南/… 如同(般)…/…如同(般)…/ 你是否还决定离开?<BR>这样多的字词句的反复排比,让人想起“三月不知肉味”的美丽《诗经》,这是现代诗歌中很少见的一种民歌式的好诗。<BR>第1节写出“天涯”自然环境的美丽,第2节写出“海角”人文历史的厚重,第3节则讴歌了“暖巢”的沧桑巨变。天涯、海角、暖巢三个词,是段落间的“互文”修辞格的运用,也是“借代格”的变换。三个词都是代表海南的。我也注意到了行文中诗人不断交替地运用了比喻、拟人,遂使这首诗歌不仅情深,而且美丽。我真的不想离开了,至少是这首充满魅力的《约你相爱》文本。就附于后吧。 <BR>(2006-7-14)<BR>附:<BR>约你相爱<BR>文/ 南海之湄</P>
<P>约你来<BR>冬季的你带着一身风寒<BR>这是天涯<BR>终极的地方一切都那么简单<BR>只要你尝尝海水的味道<BR>用心去感受生活的咸淡<BR>就知道这是海南<BR>美丽的如同瑶池在世<BR>清澈的如同孩子的眼<BR>你是否还决定离开?</P>
<P>约你来<BR>疲惫的你带着岁月的不堪<BR>这是海角<BR>人生至高境界追求着平凡<BR>只要你看看流放的脚步<BR>用心去感受海浪的感叹<BR>就知道这是海南<BR>绿色的就如同翡翠落盘<BR>娇媚的如同仙女下凡<BR>你是否还决定离开?</P>
<P>约你来<BR>心爱的你带着生活的艰难<BR>这是暖巢<BR>真挚的爱会把你的激情点燃<BR>只要你拥海入怀聆听他不屑的宣言<BR>用心去感受大海的脉搏沧海桑田<BR>就知道你来到了海南<BR>温暖的天空蓝宝石般的璀璨<BR>和煦的风像女儿般爱怜<BR>你是否还决定离开?</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12:46 , Processed in 0.0469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