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131|回复: 10

[原创]俯首,时间的故事--读余笑忠的一些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5 17: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俯首,时间的故事<br>  --读余笑忠的一些诗</P>
<>  李建春</P>
<>一只布谷的啼叫令我难堪,尤其是<br>  难眠的夜晚。我曾想过捕获它<br>  把它塞进自己的口袋……</P>
<>--余笑忠:《蒙羞的夜晚》</P>
<>   余笑忠与我在同一个城市生活和写诗,有同样的乡村生活的经历,他的出生地蕲春和我的出生地大冶同属鄂东,我熟悉的乡村风物在他的诗中比比皆是,每读他的诗,亲切的感觉总是油然而生。作为同行,我还有一段微妙的难堪: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写出过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我的未受城市和现代思潮打扰的乡村经验一直延续到十八岁我上大学或许时间更长,就是现在,我每隔一两月都要回乡一次,可是对于那里的生活,我总是不敢下笔。为什么乡村经验让我哑口无言,我一次次地试图用词语接近却总是越滑越远,余笑忠却用我们那一片乡土筑起了一座语言的城堡,相比之下我只有羞愧。文章开头引用的诗句,既说出了我对乡村的感受,也说出了我读他的诗时的感受。因为"它必须说出--/无论是羞赧的失败,还是渺小的胜利/无论是在晴空下,还是在暧昧的夜晚"(同诗)。诗人周伟驰在《当代诗的局限》一文中分析说,"在一个过度浮躁、夸张的时代,也许诗人们忘掉的恰恰是常识。"首先是对"心灵"的解构,其次是在题材上,过度集中于所谓"现代化"的生活。周伟驰认为"自然、农村生活"是可以大力开拓的题材,"在这个领域,基本上是一些旧的调子在唱着"。这已经点出了让我难堪的一个情结。生活阅历不同,乡村在我的记忆中与余笑忠的当然会不一样,但也不妨碍我个人因此而对他的写作充满敬佩之情。的确,联系当代诗坛的现状,像余笑忠那样写诗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我深知一个写作者要有多深厚的修养、要在生活中磨炼多少年才敢下笔写简单、淳朴的事物,而童年记忆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就是蒙恩的记忆,一个诗人开始写童年了,或许就意味着他已经触及诗歌的实质――赞美了。一种写作方向的形成,既要有对诗坛现状的分析和判断,也要有特立独行的勇气,而判 断本身是一种批评,即敏锐而慷慨地为当代写作寻找一个生长点,开辟一个方向,特别是当有抱负的诗人试图往一个已被滥用的领域注入新的意识和生命时,没有相当的自信是不敢尝试的。每一种什得信赖的写作都是在忠实地面对生活时慢慢地生长出来的,是被迫顺从于生命的内驱力,然而,能够让自己的笔接受生命的驾驭是多么好啊。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位汉口闹市的蛰居者、这位当代文化的老练的消费者是怎样处理乡村和童年的?乡村经验之于他,正如远在希腊海岸的家对于漂泊者尤利西斯,只是这位诗人在现代性的海洋中体验到的远非壮阔的风浪,而是:</P>
<>破轮胎。食品包装袋。啤酒瓶<br>  填满污泥的乳罩。骨头。石头<br>  烟盒。卫生巾</P>
<>以及失去配偶的旧鞋子<br>  以及微风宠爱的细沙<br>  以及我,和并不在场的你</P>
<>  -- 《红钢城码头》</P>
<>  诗人说话的对像那"并不在场的你"其实有相当大的解读空间。在面对城市的阴暗景观时所选择的倾诉对象,好像迷茫情绪的镇定物。"你"是诗人漂泊之舟的舵,是船底的镇舱石,或者甲板上的锚,但并不真的要抛出去。其实已无处可抛锚,因为尤利西斯已永远回不了家,远远地,他看见了发生在家乡的故事:</P>
<>到处是倒塌的瓜棚、花架<br>  他从火焰中目睹它们重新站立</P>
<P>  --《俯首》</P>
<P>  被火焰焚烧的远景暗喻了诗人内在的生命体验,时间的多重记忆对于回忆者已成了净化的火焰,如果再从现实角度看一看我们或许也可以产生一点合理的联想,即199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令人痛苦的没落。这位世故的诗人不会意识不到如果真的回乡必然会经历的失望。一个被迫忍受武汉市混乱的街头景观的作者,真正需要的是重新发现在上述已被注意到的垃圾之海中生活的出路。这让人联想到波德莱尔也写过的拾垃圾者,但这位诗人显然不会如波德莱尔一般自我认同于拾垃圾者的形像,而甘于做一个现代城市的阴暗的语言炼金者,东方心智倾向于回避生活的负面,尽力在某个可能的领域为痛苦寻找出路,童年、乡村当然是合理的选择之一。他已经度过了一个个"焦灼的、蒙羞的"夜晚,现在要尽力在生活中重新站立起来。在余笑忠的诗中,重新站立需要靠唤起某种人格力量,或不无世俗的生存智慧,当然也是一个普鲁斯特式的企图,即通过写作重获时间和生命:</P>
<P>小闹钟在背后嘀嘀哒哒,<br>  我已忍受它如此之久……<br>  哦,我不反对。<br>  哦,我将睡去。</P>
<P>一早起来,为什么<br>  还要忧心忡忡?<br>  你要把用力攥紧的一把沙子,<br>  还给--<br>  冬天的沙滩。</P>
<P>  --《和解》</P>
<P>  如果用诗人的另一首诗来领会所谓的"和解",我们会赞赏他竟然想得到将当代诗的张力意识用戏剧性的细节四两拔千斤地表达出来,"和解"不是沉迷于对过去的一厢情愿的幻想中,而是表现为两种相反的张力,他并不回避或埋怨生活的多重矛盾,而是快乐地欢迎复杂性:"来,需要两个人/需要用力,从相反的方向"(《祭外婆》),甜滋滋的口吻,多么艰难、也多么有趣的拉呀,童年的记忆、"冬天的沙滩"好像"溅落到地上的水,一会儿/就无影无踪",这种独特的中年的苦涩、自嘲和幽默感,在当代诗中至今还不多见,而诗人余笑忠却特别擅长为我们提供这一类的快慰:</P>
<P>路过你的墓地<br>  是鸟粪,而不是羽毛掉落在我的头上</P>
<P>  --《祭外婆》</P>
<P>  清醒的现实主义使他即使在以一首小诗遥祭外婆时也写得出这样漂亮的句子,黑色幽默,残酷得有趣,是鸟粪,而不是羽毛落在头上!是否真的没有一片羽毛落在诗人头上呢?这位中年浪子似乎已被生活中耗尽了一切,在语言返乡之途上疲惫不堪、饥渴难忍:"脚步永远是慢的/啊,我渴,我渴","我渴,我渴"是耶稣在十字架上的一声呼喊,上主爱的召唤被诗人挪用来表达生活的沉痛,因而不可避免地会有至福在心底回荡:</P>
<P><br>幸福的一天 <br>  他在冬天的山冈上 <br>  吮吸过蒙霜的松针的甜味 <br>  他不知道什么叫幸福 </P>
<P>  --《俯首》</P>
<P>  他吮吸过的松针的甜味是真实的,并且从莫名的感恩中懂得了谦卑。据诗人自述,三百多行的长诗《俯首》写了近十年之久,漫长的酝酿、起笔、写和改把写作过程变成了学习谦卑的朝圣之旅,正如艾略特所说,谦卑的智慧是无限的,如果能在写作中学会谦卑,这十年真值得啊。诗人还是表示,"雪依然不曾教会我们",他顽强地守住了生活的一点余烬,当然也有满腹的凄凉甚至愤怒:</P>
<P>啤酒杯中,泡沫的怒气已经消散,但更小的气泡<br>  从杯底升起,仿佛宣告<br>  一杯啤酒还有它的余生</P>
<P>  -- 《俯首》(下同)</P>
<P>  一杯啤酒的余生,好奇特的隐喻!尽管"他们要捂住我的嘴巴,因为我的梦呓",尽管"野草蓬蒿爬上了墙头,像胜利者的旗帜",诗人却在"俯首"中锲而不舍地搜索、汇集着生命的元素,他是这样开始返乡之旅的:</P>
<P>需要一朵小小的火苗。来,把灯盏<br>  移过来:这头母猪就要生产了<br>  整个下午它来回衔着稻草,像古老节日前的磨盘</P>
<P>  在诗中返回童年的起点竟然是一头母猪的生产,读者当然也会不知不觉地跟着俯下身子参与卑微、平常的小生命的出世,紧张的、神秘的语调仿佛要把我们带到某种神话的世界,对此世界的描写是赞美也是哀挽,我们甚至应该放下成年的视角,蹲下来认真地听,因为:</P>
<P>一个孩子请求我们:……</P>
<P>  还有比这更迫切的请求么?诗中常常出现像"母亲们"、"父亲们"这样亲切、温柔的称呼,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字眼?说真的,除此之外我还想不出怎样用别的方式表达对时间的恩惠、对家园和乡土的感激之情。"某一天,他们不得不思考/电灯背后两条永不相交的导线……"基本知识在智慧的表述中成了富含哲理的发现。从一个好奇的孩子到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年人,中间隔了多长时间和多大距离,但又是余笑忠式的豁达:</P>
<P><br>啊,同志们,生死两茫茫</P>
<P>  "而另一个人忘不了他们最后的交谈","最后的交谈"在返乡之旅中成了时间的遗嘱的替代。而交谈着的幽灵们好像传说中的阴兵:"我想像他还活着,活着,我和他互为替身/我不相信他会是阴兵……"又幻化为"一只黑翼短尾,我叫不出名字的小鸟","我不知道,它是少女还是年迈的",它却"以居高临下的便溺/教育我们/我们的祖先,以它的羽毛为荣"。我们不必指望在别的地方别的风格中得到"便溺的教育",这是余笑忠对当代诗歌的独特献礼,再看一看他怎样结束这首诗,原来是依然在历史和现实的困境中缠绵:"但燕子啊,鸟类中唯一勇于接近我们的,没有回来……//但衣冠楚楚的狗啊,依然忙不迭地作着标记"。这已暗示了乏味的生活将要延续下去,一首长诗这样结尾可以说是相当明智的,既非升调也非降调,不管他是在自嘲还是自祝,它所暗示的开放的可能性读者会在诗人以后的写作中看到。<br>这首诗的结构甚至可以作为关于写作发生的寓言,母猪生产的奇特秘仪表明写作过程就是一场生产,作者和读者不由自主地都被卷入了紧张的窥视中,同时也是生产过程的参与者,生产有多难写作就有多难,写了十年,那可是一次难产哦!在语言唤起的记忆中,各种时间的幽灵像一头头猪仔生出来一样轮番登场。这首诗也包含了诗人把握到的一种颇有地域特色的心理结构,或许可以看作是楚地巫风的某种再现。如果把《俯首》和《离骚》及《楚辞》中的一些诗作对照,我们会发现:共同的起点是失落,共同的主题是寻找(招魂),共同的内容是神游,共同的基调和结尾是惆怅和失落。我们也可以因此含糊地解释余笑忠为什么喜欢用一些近似于谶语的句子,比如"在错误的深山/有羞怯的果实/有让人赴死的花",又如"所以布谷,你们从不成群结队而来/所以一只布谷,从不去解释另一只/所以你们失败,所以我哑口无言"。如果用语言清晰性的标准来要求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诗人借此传达的是一种混合的经验,有特定文化和生活背景的读者是能够心领神会并颔首赞赏的。诗人并不追求情绪和感觉被理性的分析性语言彻底照亮,而保留了某种个人的神秘和自持,即使有时要付出模糊的代价,并且偏离了诗歌语言的一些传统法则,因为这种写法会不可避免地牺牲语言的视觉感受,无节制地扭曲使用成语也有成为恶癖的危险,不过诗人的理由也很强硬:"仿佛梦中听到的邻人的交谈,那样遥远/那样神秘"。语言的魔法能使我们偶尔发现进入意识深层的钥匙,但是正如《夜雪》中所说:"在她弯腰拣拾钥匙的片刻/钥匙已经腐烂//明天早起,雪依然不曾教会我们/如何把风暴变成袖珍的/如何把幸福视为故人的千金"。因而,这位在琴弦上不断变换把位的歌者,在旧宅前拍打鞋子、倒出沙砾的旅人,目睹一条条鱼在手中沉默地死去后,情愿与"天才白痴"一起"永远站在童年眺望",对时间和情绪的暴风雨迟疑而长叹,在很多方面,生活的智慧的确也从深沉但不无怀疑的叙述中流露出来:</P>
<P>大雨倾盆 <br>  雨水永远不能保持它的完整 <br>  因而大雨倾盆 </P>
<P>那从雨幕飘出的雾 <br>  不知道站在哪一边 </P>
<P>  2003/2/24初稿,2006/1/14重写</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5 17:35:5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17: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会用啊。[em06]
发表于 2006-1-15 21: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关系,还是能看的.主要是建春不太熟悉本论坛.代问笑忠兄新年好!
发表于 2006-1-16 00: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文已调到网站,请勿加精,以便非会员阅读.
发表于 2006-1-16 16:5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余笑忠的诗歌.文章下了读.
发表于 2006-1-18 19: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想加精,看来挂到网站上就没办法了。呵呵。好帖啊。
发表于 2006-1-20 16: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
发表于 2006-2-5 07: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深度,好批评。还有吗?
发表于 2006-3-11 09: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笑忠的诗是优秀的,我喜欢他内的韵律,这一点你忽视了
匿名  发表于 2007-4-18 00:24:29
[em02][em02][em02]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8:22 , Processed in 0.0538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