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89|回复: 1

[原创]谁来拯救《步辇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5 12: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size="5"><strong>谁来拯救《步辇图》?</strong></fo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size="4">——质疑故宫博物院破坏性“修复”《步辇图》</font></p><p align="center"><font face="宋体" size="4">宁&nbsp; 恩&nbsp; 宝</font></p><p><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nbsp;&nbsp;&nbsp;&nbsp;<font face="宋体">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那幅(唐)阎立本《步辇图》,40多年前遭遇故宫某些专家的破坏性“修复”,在画面上胡抹乱改,给古图带来灾难性恶果,使这件国宝级文物成为了失真作品。被故宫“修复”专家抹掉的关键部位,呈现的是一片盲区,使后人失去了研究这幅古图的形象依据。为了不让《步辇图》这幅传世名画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也是出于对历史和后人负责,笔者就恢复《步辇图》原貌,多次在专业报刊上发表论文,获得了广泛支持。在外界的质疑声中,故宫先后做出两次回应:<br/>&nbsp;&nbsp;&nbsp; 回应一:《西北美术》1998年第四期刊登笔者撰写的《对历代绘画藏品切不可滥施刀斧》一文的同时,加写了一段编者按语:</font></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3">&nbsp;&nbsp; <font face="仿宋_GB2312">“经本刊编辑部向有关人士求教得知,《步辇图》确被改绘,然事出有因。据说已‘被施刀斧’,与史载不符。此番改绘,乃为还作品原貌。……”</font></font></p><font face="楷体_GB2312"><p><br/><font size="3">&nbsp;&nbsp;&nbsp; <font face="宋体">特别提到此图早年“已被施刀斧”,由于“与史载不符”,因此“此番改绘,乃为还作品原貌”,他们自以为改之有理。至于何处存在“与史载不符”,故宫对此并没有做出明确交待。不过从《故宫博物院历代绘画藏品选集I》的《作品简介》中,人们倒是可以领略一下故宫在《步辇图》问题上哪些地方与历史记载不符:</font></font></p><p><font size="3">&nbsp;&nbsp; <font face="仿宋_GB2312">“唐初文成公主嫁与吐蕃(现在的西藏地区)的赞普松赞干布,在汉藏两族之间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吐蕃使者禄东赞为迎接文成公主来见唐太宗,太宗对他十分看重,并把外孙女嫁给赞普松赞干布。《步辇图》即描写唐太宗向禄东赞许亲的故事。”</font></font></p><p><font size="3">&nbsp;&nbsp;&nbsp; <font face="宋体">这篇《作品简介》断章取义,歪曲《步辇图》的主题是“向禄东赞许亲的故事”,这与《旧唐书》、《资治通鉴》、章伯益《步辇图&#8226;题记》等文献记载不符。此外,所有的文献记载都是“诏以琅琊长公主外孙女(段氏)妻之”,而《作品简介》竟然把“长公主外孙女”说成是唐太宗把自己的外孙女嫁给了赞普松赞干布,而不是禄东赞。出版后,虽然在《勘误表》上更正了“赞普松赞干布”其人,但禄东赞娶唐太宗外孙女一句至今未做更正,他们既搞错了男人和男人的关系,又搞错了女人和女人的关系。《作品简介》的撰稿人抄写史料还能抄错,令人意外。<br/>有史为证:</font></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nbsp;&nbsp;&nbsp;●“贞观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上嘉禄东赞善应对。以琅琊公主外孙段氏妻之。” 【1】<br/>&nbsp;&nbsp;&nbsp; ●“初,太宗既许降文成公主,赞普使禄东赞来迎,召见顾问,进对合旨,太宗礼之,有异诸蕃,乃拜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又以琅琊长公主外孙女段氏妻之。” 【2】<br/>&nbsp;&nbsp;&nbsp; ●“贞观十五年春正月甲戌,以吐蕃使者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禄东赞是吐蕃之相也,太宗既许降文成公主于吐蕃,其赞普遣禄东赞来逆,召见顾问,进对皆合旨,诏以琅琊长公主外孙女妻之。” 【3】</font></p><p><font size="3">&nbsp;&nbsp;&nbsp; <font face="宋体">以上文献,分别用相同的语言点明了“乃拜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这句体现《步辇图》主题的记载,却被故宫略去。<br/>吐蕃赞普派遣禄东赞来大唐长安,其使命是请婚,这是历史事实。但这一人所共知的大事件,不是发生在贞观15年春正月的甲戌日,而是在前一年的闰十月丙辰日就圆满解决了“请婚”问题。史载如下:</font></font></p><p><font face="仿宋_GB2312" size="3">&nbsp;&nbsp;&nbsp; “贞观14年冬10月丙辰,吐蕃赞普遣其相禄东赞,献金5000两,及珍玩数百以请婚。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4】</font></p><p><font size="3">&nbsp;&nbsp;&nbsp; <font face="宋体">由此可以看出,贞观14年10月丙辰(即10月23日)这一天,才是“许亲”的主题。故宫至今没有搞清“册封”及“许婚”两个不同的时间和内容。<br/>禄东赞来迎接文成公主期间,在长安停留了近三个月,唐太宗耳闻目睹了禄东赞的杰出表现,所以在送文成公主入藏的前三天(即正月十二日那天),唐太宗以大唐帝国皇帝的身份,在正殿前的平台上“乘舆亲御临轩”,举行“临轩册命”仪式,加封“以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史载如下:</font></font></p><p><font size="3">&nbsp;<font face="仿宋_GB2312">&nbsp; “贞观十五年春正月甲戌(即正月十二),以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上嘉禄东赞善应对。以琅琊长公主外孙段氏妻之。辞曰。臣国中有妇。父母所聘,不可弃也。且赞普未得谒公主。陪臣何敢先娶。上益贤之。然欲抚以厚恩。竟不从其志。丁丑(即正月十五)。命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于吐蕃。”【5】</font></font></p><p><font size="3">&nbsp;&nbsp;&nbsp; <font face="宋体">史书上对“许婚”、“册封”和“送行”三个不同的主题,从时间上做了明确交代,据《资治通鉴&#8226;唐纪十一》记载:“许婚”(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的决定)发生在“贞观14年冬10月丙辰(即10月23日)”,这一天是公元640年12月11日;“册封”(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发生在“贞观十五年春正月甲戌(即正月十二日)”,这一天是公元641年2月27日;“许婚”和“册封”相隔的时间为两个月零16天,这样算来,禄东赞在长安停留了近三个月时间。“送行”,(文成公主动身赴藏)发生在册封禄东赞官职之后第三天的正月丁丑(即正月15日),这一天是公元641年3月2日。故宫之所以发生“误改”是由于混淆了“册封”与“许婚”两个不同主题的界限,把《步辇图》的“册封”场面错认为是“许亲的故事”,从此造成了不应有的后果。<br/>&nbsp;&nbsp;&nbsp; 这里虽然也有《作品简介》强调的“向禄东赞许亲的故事”的含义,但绝不可与“临轩册命”授封官职混为一谈。唐太宗之所以“又以琅琊长公主外孙女段氏妻之”,是由于“上嘉禄东赞善应对”,“进对合旨”、问答得体,博得太宗欢心的情况下即席做出的决定。其中的“上嘉禄东赞善应对”一语道破了唐太宗萌生“许亲”的动机,仅此而已。所以不能以“向禄东赞许亲”来歪曲《步辇图》主题。故宫把《步辇图》的主题,说成是“向禄东赞许亲的故事”,是一种不负责的理论,既误导了舆论,又误导了世人,应该公开澄清。<br/>&nbsp;&nbsp;&nbsp; 回应二:2007年故宫博物院网站。故宫博物院的余辉先生撰文</font>:</font></p><p><font size="3">&nbsp;&nbsp;&nbsp; <font face="仿宋_GB2312">“1963年,故宫博物院按照正常的工作程序的确对《步辇图》卷进行了修裱。笔者会同故宫博物院科技部的老专家重新察看了阎立本《步辇图》卷和修复报告,同时也核对了修复前的照片。来信所说完全正确,唐太宗手里的‘小白布袋’在修复后不见了,但这是一个误会,观众所见到的五十年代出版的《步辇图》卷中唐太宗手里的‘白布袋’原来是一块绢剥落后露出的白色裱褙,乍看的确像唐太宗手里攥着一个小白布袋,修复者用一块同样大小的旧绢染色后补上,可谓天衣无缝。此外,有说唐太宗身旁一侍女在修复时被抹去了手,事实上,那是印刷不清晰的印刷品造成的误解,原画中的手依稀可见,没有任何改动,纯属观者想象,因此说‘故宫妄改《步辇图》’之论是不符合实际的。”</font><br/>&nbsp;&nbsp;&nbsp;</font></p><p><font size="3">&nbsp;&nbsp;&nbsp; <font face="宋体">可以看出,故宫明显在为这起涂改事故推脱责任、掩盖错误。<br/>&nbsp;&nbsp;&nbsp; 故宫妄改《步辇图》,造成破坏性修复,主要是他们忽略了把一个“方四尺,素木为之,……自天子至庶人通得乘之”【6】的普通步辇作为画题的独特用意。故宫博物院至今没有向世人回答唐太宗在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为什么不坐龙椅而坐步辇,为什么不穿龙袍而着素服等与主题相关的实质性问题。<br/>其实,《旧唐书》、《资治通鉴》和《步辇图&#8226;题记》无一例外地强调了加封禄东赞为右卫大将军官职的内容。右卫大将军官职等级为正三品,依据当时尊贤礼士的典章制度,皇帝在加封三品以上官职时,“天子不御正座而御平台,旧时谓之临轩”【7】,“依礼著素服”,“乘舆亲御临轩”【8】,到正殿前的平台上举行“临轩册命”仪式,亲自把册文(任命诏书)连同一颗装在鱼符袋里的官印,赐给被授封官职的人,随后还要赐给一身紫袍,“以彰礼贤之重也”。古代官员入朝,鱼符袋不是装在衣兜,而是与金绶带拴系在一起,佩挂腰部,以示官位等级。上朝时,它就是出入宫廷的通行符。从画史记载的阎立本“尝奉诏写太宗御容”、“异国来朝,诏立本画外国图”等情况判断,不排除这幅《步辇图》是阎立本奉诏完成的可能性。唐代王维《少年行》诗句:“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充分表达了“临轩册命”的内容,以形象的语言概括了侯印、鱼符袋和金绶带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阎立本的《步辇图》是在现场绘制的一卷实景写真,它完整再现了贞观15年,唐太宗加封禄东赞官职,举行“临轩册命”的历史场面。<br/>&nbsp;&nbsp;&nbsp; 至于被故宫改动的部分,只要把修复前(1959年文物出版社稿)和修复后(1978年故宫编印稿)两个不同时期出版的《步辇图》进行比较和对照,其惨状赫然在目:<br/>&nbsp;&nbsp;&nbsp; 一、“修复”前的画面:唐太宗的右手不是平放在膝盖上,而是手心朝上,五个手指聚拢着,手心里明显攥着一个清晰的白布袋(“鱼符袋”),这个白布袋不但被大拇指捏住了右下角,同时它还与唐太宗左手抓着的长方盒子的一端垂吊下来的那条垂直线对接在一起。这条绑在白布袋上的垂直线,就是古代拴在鱼符袋上的金绶带,它与鱼符袋拴系在一起,佩挂腰下,是三品以上的官员出入宫廷的身份标识,统称为“金鱼袋”。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在《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金刚经碑》碑文中,将皇帝 “上赐紫(袍)金(绶)鱼(符)袋”分别录入碑文,以为荣宠。这一历史情节,为研究《步辇图》提供了佐证。《步辇图》中穿红袍的那位礼仪官腰下佩挂的白色囊物,就是鱼符袋。站在二人中间的吐蕃使臣禄东赞,腰下佩挂的是革制“鞶囊”。唐代画家阎立本,除以《步辇图》画面向世人展示金绶与鱼符袋的具体图形之外,与其兄阎立德在礼泉九嵕山营造昭陵的后期,在安置昭陵六骏的北司马门处,还雕刻了十四国蕃君长石像排列其中。在这些少数民族首领的腰部,将鱼符袋和鞶囊的造型,一一镌刻在了石像的躯体上,其中两石人腰部的两侧,还分别佩挂着鱼符袋和鞶囊【9】。<br/>&nbsp;&nbsp;&nbsp; 《步辇图》主题描写的就是唐太宗正准备在“临轩册命”的仪式上,把一轴册文和装官印的鱼符袋赐给禄东赞的精彩瞬间。鱼符袋和拴系鱼符袋的金绶带,是《步辇图》主题的核心内容,尤其右手握着的那只白布袋,绝不能当作可有可无之物任意抹掉,毫不夸张地说,它是《步辇图》的命脉,是这幅经典之作的魂。 <br/>&nbsp;&nbsp;&nbsp; 二、“修复”后的画面:不但将唐太宗手心里的白色鱼符袋和一截金绶带从画面上彻底抹掉,而且又把唐太宗好端端的右手轮廓涂成一片模糊,让人难辨手的形状,使《步辇图》从此成了一件残缺不全的失真作品,开创了乱涂乱改国宝级文物的先例。<br/>故宫说的“唐太宗手里的‘白布袋’原来是一块绢剥落后露出的白色裱褙”,这一论点纯属推卸之词,让人无法接受。 <br/>是的,应该承认《步辇图》修复前,在画面上的确有形状不一的斑斑点点,但这些损伤之处均呈絮状,没有固定的形体,而唐太宗手里攥着的这个白布袋与损伤部位的絮状斑点截然不同,它不仅有完整的轮廓造型,其右下角被唐太宗的大拇指牢牢捏在手心里。而且它还被拦腰系在那条垂直而下的金绶带上,金绶带与白布袋所形成的关系,和风筝离不开拴风筝的长线一样,它们之间有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依存的关系。正因为《步辇图》画面上有这一段金绶带的存在,证明这条垂直而下的金绶带绝非可有可无的孤立之物,从其走势来看,向下,它端直与装官印的白布袋对接,向上,它又与装册文的长盒子缠绕在一起。对于《步辇图》来说,金(绶)鱼(符)袋和册文(任命诏书)这三者之间的艺术构成,可谓巧艺夺天工,充分体现出举行“临轩册命”时缺一不可的三位一体格局,这就为彻底否定这起冤案,找到了力证。可以断定,唐太宗手心里那个有形物体,绝不是什么“一块绢剥落后露出的白色裱褙”。谁也无法否认它的真实存在。故宫应把多年前颠倒了的“册封”与“许婚”这一段历史再颠倒过来,还《步辇图》历史真貌!<br/>其次,“修复”者不仅抹掉了白色鱼符袋,而且把这条金绶带“移花接木”,误把它当成了宫女的一段袖筒。实际上,与金绶带并列下行,从半路分岔出去的这条月牙形弧线,才是宫女袖筒的外轮廓线,可见故宫修复者们粗心大意到了何种程度!<br/>&nbsp;&nbsp;&nbsp; 再次,唐太宗右手原本清晰可见,“修复”者不仅抹去了手中的白布袋,同时又将这只手涂成一片模糊,《步辇图》遭遇的这场意外之灾,故宫竟把这种破坏性修复,称之为“还作品原貌”。<br/>&nbsp;&nbsp;&nbsp; 三、修复前后的宫女左手。<br/>&nbsp;&nbsp; “修复”前,唐太宗身前右侧抬步辇宫女的左手,正用力紧紧抠住步辇边框,五指关节的造型清楚而又明确,手掌和手腕的结构变化,自然而又柔和,真真切切是一只完整的手。<br/>&nbsp;&nbsp;&nbsp; 按常理,这位宫女的左手轮廓,既清晰又完整,根本不存在任何修与补的问题。但是谁能料到,故宫的修复者们居然遵照所制定的“修复计划”,将这只手涂成一条竖直的长方形,彻底损毁了宫女左手的原有形状,在这样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面前,故宫通过自己的网站向世人传递出了一条误导舆论的信息:<br/>&nbsp;&nbsp;&nbsp; </font></font><font face="宋体" size="3">“有说唐太宗身旁一侍女在修复时被抹去了手,事实上,那是印刷不清晰的印刷品造成的误解,原画中的手依稀可见,没有任何改动,纯属观者想象,因此说‘故宫妄改《步辇图》’之论是不符合实际的。”(见余辉先生网站撰文)<br/>&nbsp;&nbsp;&nbsp; 故宫网站十分明确地说《步辇图》中那位宫女的左手“没有任何改动”,但是“没有任何改动”这句话不过是一句虚词而已,它只是用来掩盖问题的一个幌子罢了。如果故宫的修复者有勇气,就应该拿出《步辇图》修复前和修复后两个版本的标准印刷品,向公众展示,让更多关心《步辇图》命运的人来检验、判断,到底是不是“印刷不清晰的印刷品造成的误解”!修复后的宫女那只手,已经变成了一个竖直的长方形,彻底改变了手的原有样式,面对这样一个重大变化,他们却说“没有任何改动”。只要对照改前、改后的《步辇图》画面,每一位读者都会得出公正的结论。<br/>&nbsp;&nbsp;&nbsp; “修复”专家滥施刀斧造成无妄之灾,还美其名曰“此番改绘,乃为还作品原貌”,又把涂掉唐太宗手心里的白布袋,说成是“一块绢剥落后露出的白色裱褙”。如果把改动前和改动后的画面一一对照,故宫上述的两个论点就会不攻自破,无法自圆其说。<br/>&nbsp;&nbsp;&nbsp; 相信《步辇图》问题终归会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br/>&nbsp;&nbsp; 我们殷切期待着这一天能早日到来!</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参考文献:<br/>【1】《资治通鉴&#8226;卷第一百九十六》:第一千三百十四页<br/>【2】《旧唐书&#8226;卷一百九十六上》:第五二二二页<br/>【3】北宋大学问家章伯益:《步辇图&#8226;题记》<br/>【4】《资治通鉴&#8226;唐纪十一》<br/>【5】《资治通鉴&#8226;唐纪十一》<br/>【6】周迁:《舆服杂事记》<br/>【7】《汉书&#8226;史丹传》<br/>【8】《后汉书&#8226;礼仪志》<br/>【9】《唐昭陵十四国蕃君长石像及题名石像座疏证》:载2005年《碑林集刊(十)》,第82-87页</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 dmYWh1UD.jpg <br/>[ 欢迎转载并注明原创作者姓名!]</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4">&nbsp;</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 size="1"><font size="4">《步辇图》附图如下:</font><br/><font size="4"> t9fmBWE3.jpg </font><br/></font><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8-1/200811714122084962.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font></font>&nbsp;</p></font>&nbsp; 5wgD7njS.jpg <p></p><p>&nbsp; ozK6eI2N.jpg <br/></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2-5 22:04:03编辑过]
发表于 2009-2-27 10: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p>从楼主所发修复前照片来看, 的确是个袋子模样.</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3 09:06 , Processed in 0.04407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