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96|回复: 1

偶然的发现:黄灿然、陈先发的两个短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27 18: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黄灿然的评论<br/>  <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星星诗刊》2006年5期<br/>  <br/>   如果仅仅从生存的地域来看待黄灿然的作品,那么,我们势必会因为他作品所展现的风格而感到一丝惊讶:因为,无论从他者的视野,还是惯常的记忆,居于香港的诗人往往会被人想像为由于长年接受都市生活气息的熏陶,以及文化交流的便利,而易于表现一种城市经验以及“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洗礼之后的自然反映。然而,从最早接触黄灿然诗集《世界的隐喻》到后来的《五人合集》,再有此番阅读“黄灿然诗选”中的新作,所谓“诗人的印象”已可以定格为一种“叙述性”,而且,这种“叙述性”是以自觉的身份融入90年代诗歌的主流写作之中的。<br/>  但更为引人注意的却是这种“叙述性”在可以归入一个“类别”之后的“个人化色彩”。对于黄灿然而言,将主观的情感融入一种客观平静的叙述,并不断通过对第二、三人称(尤其后者)的强化使用,来体现一个冷静观察者的“距离感”甚或“置身事外”,或许正是这种叙述给阅读者的第一感印象。然而,在一首首诗终于以“卒章见志”的方式完成之后,客观的描写终因“我”的介入而得到一种“揭密”之后的“解脱”,我们最终获取的却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彻悟和沧桑:在《小镇》、《小城》、《回到山上来》等短制中,黄灿然已经通过近乎纯粹的方式将这种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事实上,作为一种生活的感悟,在“上了年纪,渐渐达观”之后,“回归”(即《回到山上来》)也确实会“心境平和”、“身体舒畅”,然而,那种“莫名的喜悦”可以给人的深思的却在于变换人称之后的“我会想起善”。<br/>  当然,在讲究“叙述”之后,黄灿然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远离”顿挫有力的诗人,但这却在另一方面为诗人赢得了一种独特的力量。即使仅是以回忆中的意象经营作品,黄灿然的作品也从不缺乏一种阅读之后“亲和力”。何况,这种细腻而注重张驰的叙述也利于我们领略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洞识。<br/>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陈先发的评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星星诗刊》2006年9期<br/>&nbsp;&nbsp; 在平素闻听诗坛消息的时候,我就知道了陈先发的与众不同,而这种不同直到我看到他的复旦诗派诗选《前世》之后,就变得越发强烈起来,但强烈之余,我却更多想以沉默不语的方式,表达我对这位并未谋面诗人的一种敬意。<br/>陈先发逐渐为诗坛认可当然在于他叙述的与众不同,而且,这种与众不同是具有某种不确定性甚至是模糊性的。<br/>如果非要勉为其难,我愿意使用一条意义链,概述陈先发的独特。<br/>我想从“向死而生”的方式开始我的意义链。陈先发的深刻首先就在于他以描述“死”来感悟生,这无疑是一种永恒性的话题,只不过,在文化不断世俗化的情境下,这种话题未免过于沉重。正如在《丹青见》中,诗人可以体悟到“死人眼中的桦树,高于生者眼中的桦树。/被制成棺木的桦树,高于被制成提琴的桦树。”那样,我们的前世今生或许真是一次“蝴蝶的迷幻”(《前世》),从庄周到梁祝,陈先发将传说与生命写得荡气回肠,让人无限感慨!而借用那句“梁兄,请了”之后,我想说“读者,请仔细看了”,《最后一课》、《鱼篓令》、《黄河史》、《青蝙蝠》等,现实、历史、可以化作永恒的感受,先发样样俱在!——然而,他的出手不凡,却还在于“死”之叙述的别具匠心,那些由浅至深,激切跌宕、质地纯洁的叙述,正是他可以不断抵达深邃的途径——<br/>&nbsp;&nbsp;&nbsp; 同样的,“向死而生”也会产生另外可以引申的话题,比如,在这组近乎都与死亡、思考的诗选中,所谓《看人间》中的万物观看,“我们”被一句句问句逼仄之后,那句“星月高耸,播撒清辉”下的“我们逃不出这严厉的、无边的映照。”似乎正预示着一条道德律令下的本质呈现,而这些,是否同样也可以成为当前“诗歌道德伦理”热点话题的一个典范呢?</p><p></p><p></p><p></p><p></p><p></p><p></p><p></p><p></p><p></p>
发表于 2008-8-4 17: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读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3 06:14 , Processed in 0.03578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