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67|回复: 0

钝一代在当代诗歌中的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21 16: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strong><font size="5">钝一代在当代诗歌中的意义</font></strong></p>
<p><font size="3">——在《钝诗刊》首发式上的即兴发言</font></p>
<p><font size="3"></font>&nbsp;</p>
<p><font size="3">文/辛酉<br/><br/><br/><br/>&nbsp;&nbsp;&nbsp;&nbsp;今天,很高兴来到郑州,参加《钝诗刊》首发式。在开会之前,李明让我谈谈钝一代在当代诗歌中的意义,我这是临危受命,没有什么准备,只能简单地说几句。钝一代是在著名第三代诗人默默的扶持下成立的,我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但我记得很清楚,2004年8月21日,上海撒娇诗院举办了“第一届钝一代诗学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80后诗人汇聚一堂,都是当时各大网络诗歌论坛上的活跃分子,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三米深、潇潇枫子——现在已经改名叫巫小茶,还有丁成等等。在这次会上,李明发表了《钝一代诗学概论》,提出了诸如“重剑无锋、以钝为利”之类的诗学主张。会议开得很热闹,很热烈,甚至是热烈得有些过了头,人多嘴杂,吵吵嚷嚷的,有很多不同意见。我感觉有些人纯粹就不是写诗的,更像是一群红卫兵,他们只想借此机会拉拢一批人,通过打砸抢之类的炒作方式,尽快地出名。这显然不符合“钝”的理念,钝一代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沉潜,钝一代诗人坚决反对浮躁。诗人默默说,钝一代诗人对名迟钝、对利迟钝,这是对我们的一个非常准确的概括。所以,当时开会的30多号人大多数都意见不合,最终只留下了李明、梅花落、方石英、天岚、米囚、然墨和我等七个人,2006年非常漂亮的福建女诗人稻菽也加入其中,这是钝一代的基本核心。2007年3月,在诗人默默的关心和支持下,他亲自主编的《撒娇诗刊》推出了《钝一代专号》,发表了我们八个人的诗歌作品和相关评论,刊物传播范围比较广,国内主要民间诗人和诗歌评论家基本上都有赠阅,在诗歌界取得了一定的反响。这次李明投资创办《钝诗刊》,虽然这本同仁刊物的诞生,距离钝一代成立已经过去了四年半时间,确实有点“迟钝”,但我觉得现在创办的时机很好,意义更大。一方面无论是写作、生活还是思想、情感,我们越来越成熟;另一方面,我们也想通过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来观察,看看谁是沉得住气的,谁是沉不住气的,看看谁是真正热爱诗歌,谁是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那些沉不住气、追名逐利的浮躁之徒已经被我们抛弃,剩下的这八个人,时间见证了我们的友谊,我们之所以能够走到一起,而且不为名、不为利地走到今天,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之间的友谊,其次是对诗歌的共同信仰和写作、生活上的相互鼓励和支持。当然,饮水思源,在这里我代表钝一代非常感谢诗人默默,没有他的关心和扶持就没有钝一代,他是我们永远的班主任。<br/>&nbsp;&nbsp;&nbsp;&nbsp;关于钝一代在当代诗歌中的意义,我觉得首先钝一代的命名很有意义,而且随着时间的年长日久,越往后它的意义将会进一步突显和放大。虽然很多人反对命名,认为命名对诗歌写作来说毫无意义,但实际上中国当代诗歌尤其是新时期诗歌都和命名有关,比如朦胧诗的主要力量“今天派”,第三代就不用说了,非非、他们、撒娇、莽汉等等,86大展当年推出过一百多个流派。我们河南也有很优秀的诗歌团体,比如以森子为首的平顶山诗群《阵地》,还有简单创办的《外省》等等,很高兴森子老师、高春林老师和简单能来参加今天这个活动,他们凭借非常优秀的诗歌文本,以集体的方式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一股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和组成部分。其次,钝一代的命名对80后诗歌来说意义重大,80后到现在已经老大不小了,80年出生的今年刚好是而立之年,相对于第三代诗人20出头攻城拔寨的辉煌经历,80后诗人到今天基本上属于被遮蔽的一代。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个例,比如王东东、唐不遇、郑小琼,但从整体上看,80后并没有浮出水面,80后不乏优秀的诗歌作品和诗人,至少和86大展时期的第三代诗人相比并不逊色,但没有实现集体的突围。这有大环境的原因,80年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普遍受到社会的尊敬,热爱诗歌的粉丝特别多,写诗很容易到处混吃混喝泡小妞,前年我在上海碰到新西兰回来的阿吾,他很赞同我的观点,他说当年在《诗刊》发一首诗就全国出名了,但现在在《诗刊》发十组诗也不见得有人理睬你。诗歌越来越成为个人化的事情,这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没有办法。但从根本上讲,80后诗人之所以出不来,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由于命名的失效,80后早期都是通过诗歌论坛聚在一起的,比较重要的有以熊盛荣为首的西南诗群“门论坛”,有汇聚了不少混迹诗江湖的北方口语诗群“秦论坛”,有以校园诗人为主的东南诗群“野草诗歌论坛”,以及后来老刀试图完成大一统的“磁场论坛”,等等。这些论坛到现在绝大多数都消失了,有些还在断断续续地支撑着,但作为诗歌流派和诗歌团体的功能已经没有了,而且也从未形成过切实有效的诗歌理论或主张。而作为一代人的整体命名,“80后”的说法一直没有得到广泛认可,80后相对年长的诗人来说更加张扬个性,用年龄断代的方式来命名这一代人的写作,如同拿狗项圈去套牛脖子,既不合适宜,又愚蠢可笑。此外,还有“第五代”或“E世代”的提法,前者无疑是对“第三代”的拙劣模仿,后者也只是从网络诗歌写作的角度,指出了80后(包括70末)诗人的一些外在的共性,却并没有指出这代人的精神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钝一代的命名意义重大,它至少反映了大多数80后诗人的写作状态:沉潜,更加个人化的写作,张扬个性但反对浮躁,对名迟钝、对利迟钝。——当然,那些“上帝要让他灭亡,必先使他疯狂”的诗歌投机分子除外。<br/>&nbsp;&nbsp;&nbsp;&nbsp;从诗歌发展的规律来看,中国80后诗人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我的诗集下个月即将出版了,在《自序》里我说过一段话:“中国新诗迄今已走过90年,如果比照初唐90年,我们会发现优秀的诗歌是不多的,优秀的诗人更是凤毛麟角。时至今日,除了初唐四杰、沈宋和陈子昂还被我们津津乐道之外,初唐其他诗人几乎可以忽略不提;那么可以想见,当代诗歌和诗人百年之后的命运,也不会好到哪去。只有那些具备自己独特声音的优秀诗人,才能最终成为汉语诗歌传统的一部分。”虽然这些年中国当代诗歌风起云涌,看上去似乎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我觉得这种成就是非常值得可疑的。在我看来,中国新诗还没有完全进入成熟期,中国新诗的语言、形式、技巧、修辞学和理论建设,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草创阶段。我在网上看到,有些其实写得还不错的中青年诗人已经给自己戴上了“源头性诗人”的帽子,这其实是极度不自信和诗歌态度不严肃的表现,无异于自掘坟墓。中国当代诗歌的复兴之路,不可能想当然地一蹴而就,初唐90年最终只留下七个人,新诗90年又怎么可能产生那么多源头性诗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70后和80后诗人,包括即将陆续登场的90后诗人,他们将踩在前辈诗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最有可能推动和实现当代诗歌的“盛唐气象”,产生当代诗歌的李白和杜甫。<br/>&nbsp;&nbsp;&nbsp;&nbsp;最后一点,我觉得我们这一代诗人应该加强修养。现在的诗歌风气不好,网络诗歌论坛很多,发表渠道畅通无阻,基本没什么限制,很多人不学无术,写了几段分行的文字贴到网上,得到同类的赞扬后就飘飘然,自认为自己是诗人,而且是很牛逼的诗人,这种人我见过很多。虽然诗歌成就未必一定和知识成正比,但诗歌成就百分之一百肯定跟不学无术成反比。前不久,我的好朋友、同济大学博士胡桑给我写了一个评论,提到一个观点我很赞同,他说:“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功过必须重估,它以对汉语传统彻底的反叛来取得临时的胜利。解放后的三十年,如果不说诗歌走向毁灭,至少是走进了巨大的梦魇。上个世纪末的如火如荼的诗歌运动表面上似乎建立起了一个汉语内部的小传统,但运动的迅速溃散足以透露出运动本身的随意、无可依附乃至过剩的破坏情结,它并非汉语内部的顺势成长,而更像一次基因突变,外在的繁荣背后透露着内在的疾病。”我觉得胡博士所说的“外在的繁荣背后透露着内在的疾病”主要是由不学无术造成的,五四白话文运动积极的一面历史早有定评,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的破坏同样是巨大而深远的,甚至是丝毫不亚于“文革”的影响。不过,这在亲自参与五四白话文运动的第一代新派文人身上并没有反映出来,比如胡适、鲁迅、郭沫若等等,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他们最初接受的教育都是传统文化教育,而且绝大多数都有留洋背景,后来也大多数都成了学贯中西的学者——事实上,这些积极推动白话文运动的五四骄勇们,一辈子都不曾反对或摆脱传统文化。但是,第一代新文人之后的后来者遭了殃,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他们普遍先天性的营养不足,尤其是那些战歌诗人和工农兵诗人,他们一味充当政治的喉舌,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更不可能知道将到哪里去,以致于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诗歌始终停滞不前并且出现大倒退。而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和詹姆斯·赖特等人则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汲取营养,把美国战后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向中国传统诗歌学习,美国诗人走在中国诗人前面,反倒是我们自己把传统给丢了,这是一个很尴尬事情。所以,我觉得提高学识修养很重要,特别是传统文化要自觉补课,我们常说“功夫在诗外”,诗人不能只会写两句诗,其它艺术门类也要懂一些,古代孔子教学生就要求掌握六艺,像李白、苏东坡等等大诗人都是才华横溢,琴棋书画,诗词曲赋,乃至剑术和厨艺,各方面都很精通。诗人能否充当预言家或盗火者的角色,我觉得起码一条,要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然后才有可能顿悟将要到哪里去,不学无术肯定写不出好诗。<br/>&nbsp;&nbsp;&nbsp;&nbsp;我们钝一代的理念是:自觉节制才华。今天到场的有很多80后兄弟,我受李明委托代表钝一代同仁发言,并不要求你们接受我们钝一代的理念,你们或许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这是值得尊重的。我们将继续秉持“反对浮躁,对名迟钝、对利迟钝”的宗旨,如果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确实认同这一立场,我们也非常欢迎加入到我们的队伍当中来。谢谢大家!<br/><br/>&nbsp;<br/><br/>&nbsp;&nbsp;&nbsp;&nbsp;附言:3月14日,作为钝一代诗社的发起人之一,我前往郑州参加在河南省文学院举办的“《钝诗刊》首发式暨诗歌朗诵会”。该会由李明兄弟张罗,河南省诗歌界各路人马都到了,其中包括著名老顽童李清联先生,以及诗人森子、高春林、简单、罗羽、吴元成等新老朋友。受李明委托,我代表钝一代同仁发言,谈谈钝一代在当代诗歌中的意义,题目很大很雷人,事先没有做任何准备,胡乱扯了一通。本文即那天的即兴发言,并适当补入了第二天早上醒来与李清联先生聊天的内容。这次会议总体上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记忆中有几位诗人的发言讲得很精彩,纪录如下——<br/>&nbsp;&nbsp;&nbsp;&nbsp;森子说:钝其实就是利,中国汉字很有意思,表面上看钝是笨笨的,但实际上它是隐藏了自己的锋芒,它的锋芒隐藏在锈迹之中,具有很强大的力量。钝的提法很好,以钝为利,如果我们换个说法,就是大智若愚。<br/>&nbsp;&nbsp;&nbsp;&nbsp;简单说:钝是一种慢(臧棣曾说过“诗歌是一种慢”),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让诗歌慢下来,这符合我一贯的写作态度。<br/>&nbsp;&nbsp;&nbsp;&nbsp;还有一个忘记谁说:我的理解,钝也是盾,盾牌的盾,意味着抵抗……</font></p>
<p><font size="3"></font>&nbsp;</p>
<p><font size="3">&nbsp;</p>
<p><br/><br/>2009-3-18整理</font></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4 03:41 , Processed in 0.0268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