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928|回复: 0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浅论侯开嘉先生的书道成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15 14: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侯开嘉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书法创作家、书法理论家和书法教育家。

侯先生首先是个书法家。他出身于“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高中毕业后,在放筏、养蜂、拉车的生存艰难中,在文革十年的文化荒漠里,还保留着对书法艺术的热爱,这不是源自什么先知先觉,而是出于后天环境触发的对书法艺术的热爱,更是出于对生存状态的不满以及对更高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在某种意义上,对书法的追求已经成为侯先生的生命本身的存在方式。早年,他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二、三、五届书展,获得过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中“全国奖”、湖南电视台举办的国际书法电视大赛获得金奖,这些成绩表明了社会和书法学界对他独特书法风格的承认与赞扬。他凭借自己的勤奋与执着,在书法创作上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在四川乃至全国独树一帜。陈滞冬先生曾这样评论侯开嘉先生的书法风格:“侯君书法之雄之壮,皆得之于其为人之雄之壮,亦得之于其为学之雄之壮”[1],此种判断,可谓知言。现在,人们所熟悉的侯先生的书法主要风格,是碑帖结合、篆隶破体的“古、拙、雄、健”,此种风格的形成,是侯先生经历过多年的披沙拣金、抒扬自我的漫长选择的结果,是侯先生艰苦求索、人书俱老的深沉积淀。周俊杰先生曾评价侯先生的隶书说:“侯开嘉隶书,糅进了六朝碑版,章法横行留白宽博,结体强调不平中求平衡,行笔有缓有急,用笔有松有紧,且以行草笔势为之,表现出一种稚拙野逸的风味”[2],确实,侯先生的隶书、篆书、行草书等几种书体创作实践似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化综合艺术实践,这一点,可以从侯先生隶书笔法、墨法与陆维钊、吴昌硕、邓石如等人的书法的形迹与气质之接近得到印证。说得再细节化一些,其纵笔绞毫等笔法的运用而带来的开张、阔大、古拙的气势,实际上是弥漫在侯先生很多书法创作当中的。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侯先生又有所“变法”,他开始在章草书写上进行一些尝试,相信如果侯先生在章草创作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说不定会使侯先生的书法风貌更加丰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章草书法的传承与创新作出新贡献。

更为重要的是,侯先生是当代中国非常重要的书法理论家之一。1981年是侯先生走向书法理论家生涯的分水岭,首届全国书学讨论会在浙江绍兴召开,侯先生的论文《时代气息、年龄规律及评书标准》被列为大会重点宣讲的5篇论文之一。时至今日,沙孟海先生等当时参加那次胜会的书法理论界元老已多归道山,中年人亦垂垂老矣,而当时作为年青人的陈振濂、邱振中、侯开嘉等都已成为中国书法理论界的中坚力量。步入中年之后,侯先生不再参加展览或比赛,虽然继续投入书法创作,但是已经转而将相当多的精力投入书法理论研究。现在看来,侯先生作为一个书法学者,一贯坚守“新、争、深”的学术品格,敢于创新、敢于争论、敢于突破,因而,他在书学理论上取得相当可观的成就也就顺理成章了。从《时代气息、年龄规律及评书标准》开始,到《“用笔千古不易”吗》,再到《中国书法艺术笔法发展史概说》、《清代碑学的成因及碑帖论战的辨析》、《俗书与官书的双线发展规律》、《题壁书法兴废史述》、《论竹简与纸的发明对书法艺术的重大意义》、《隶草派生章草今草说》、《西学东渐与清代碑学兴起的思辨》、《照相术的东传与二十世纪初中国书法的变革》,一直到20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个人学术专辑《中国书法史新论》,再到2008年的《吴昌硕六十岁前后的变法》,这些呕心沥血的书法理论成果扎扎实实地立在那里,为推动中国当代书法理论的发展和积累做出了实际贡献。侯先生的文章《时代气息、年龄规律及评书标准》关注了书法继承与革新的重大问题,刚一发表就受到了国内书法理论界的极大关注,从此奠定其书法理论家的地位。他在《“用笔千古不易”吗》、《中国书法艺术笔法发展史概说》等文章中对笔法的关注与辨析,既澄清了很多书法史上的悬案,也在与人抗辩的过程中引起了书法理论界极少出现的理论辩难奇观。他的《题壁书法兴废史述》、《论竹简与纸的发明对书法艺术的重大意义》等文章不仅仅是关注了书法媒介材料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对书法史的本真样貌做了最大限度的接近性清理。他的以《清代碑学的成因及碑帖论战的辨析》、《西学东渐与清代碑学兴起的思辨》等文章为代表的碑学(近现代中国书法的最重要转向)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了常人所难企及的境界,后起的碑学书法理论研究者可以从侯先生的碑学研究中获得有益的参考。而侯先生《俗书与官书的双线发展规律》等文章则彰显出侯先生对“书法的历史”与“历史的书法”等问题认识的深厚与敏锐。他的《照相术的东传与二十世纪初中国书法的变革》等文章对20世纪以来中国书法的发展过程中的“中体西用”的问题作了重要阐发。若干年前,陈振濂先生曾说侯先生的书法理论研究特征为“其理论研究之特征,是每发必有新见”[3],这些是当代书法理论界人士对侯先生书法理论研究成果客观评价的典型代表。纵观侯开嘉先生治学的风格,似乎受乾嘉学派的影响很深,他收集资料广泛,归纳研究细致客观,不抄袭旧说而敢为新言,敢于争论抗辩,文字朴实简洁而内涵劲厉。当别的书法理论家大规模地将当代中国从西方引进的其他艺术学科的理论辞藻运用在书法研究过程当中的时候,侯先生依然坚持着自己从传统书法理论中得来的话语说话,从旁观者的角度讲,他看起来并不是反对使用他山之石,但他受其个人经历与自身学养的支配,自然而然地认为对中国独特的艺术门类的书法艺术进行研究,似乎只能用中国传统书法自身的理论术语来阐释可能更加准确和精到,事实上,他的书法理论著述也是按此种方式进行的。

近年来,侯先生的身份更多是一位书法教育家。侯先生的书法教育家生涯分为宜宾和成都两个阶段。侯先生是一位忠厚长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他调入四川大学的1997年之前的十多年间,他不断提携后辈,让宜宾多出了傅士河、徐中德、陈民辉、黄泽江、曾德宏、李代煊、张兴明、曾伟、王鸿、严壁垒、何钦礼、杨帆、刘家新等10多名中国书协会员,几十名四川省书协会员,可以说,侯先生为宜宾地方书法文化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1997年至现在的10多年间,他在四川大学为本科生、硕士生教授公共书法课,而且还培养了薛帅杰、吕金光、洪权、王连富、杨继龙、蒋培友、叶俊、荣芳、程慧颖、殷娜、王书峰、彭坚、宋二崇、欧阳永梅、刘志超等10数名书法理论研究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书法理论研究生已经开始在书法界崭露头角、放出光华,全国书学讨论会、《中国书法》、《书法研究》、《书法》、《书法赏评》、《书法丛刊》等书法专业学术刊物上都发表过这些学生的文章,有些人的创作还经常在国家级书法展评上获得重要奖项。侯开嘉先生的2006届硕士生吕金光已经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者。吕金光以草书见长,获得过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九届国展三等奖、08年全国草书展一等奖等奖项,其草书得益于倪元璐而性情迸发之真率、跌宕有所过之,后来逐渐开始兼采众家而自家风貌越来越明显。随着侯开嘉先生的退休,吕金光已经开始接替侯先生继续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招收书法学硕士,为四川乃至全国的书法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的力量。2008年12月,侯开嘉先生从艺45周年师生书法作品展在成都、宜宾、眉山等地举行,这是侯开嘉先生对自己艺术生涯部分片段的检阅与回望,也是侯先生内心对弟子“青出于蓝”的期许。正如在《中国书法史新论—自序》中,侯先生引用刘禹锡的名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以自况,这个引用不带有任何的伤感,而是带着侯先生对后辈超越自己、不断上进的殷切盼望。

古人所说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恰好可以用来形容侯开嘉先生从宜宾一步步踏实、坚韧地走到四川省府成都、乃至全国的艰苦历程。面对侯先生现在拥有的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四川省书学学会副会长、重庆书画院副院长、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这些沉甸甸的头衔,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耀眼的头衔背后所掩藏的是侯先生的精彩书道人生。



--------------------------------------------------------------------------------

[1]陈滞冬:《蜀派书法名家精品—侯开嘉卷》,天地出版社,1996,第1页。

[2]陈沫吾:《不弃率真是大家——侯开嘉先生的艺术人生》,《文史杂志》,2007年第2期,第30页。

[3]转引自侯开嘉:《中国书法史新论—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3页。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3 19:51 , Processed in 0.03522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