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 color=#ff0000> 老田:有人说:“一个独特的诗人要么特立独行,永远在月亮和孤傲的陪伴下,走在自己无人知道的崎岖而陡峭的山间小路上;要么混入大海,在人格和诗学上丧失掉自己的胎记和指纹。”你怎么看待这种观念?<br> 伊沙:我想说的是“独特”或是“特立独行”并不意味着要“永远在月亮和孤傲的陪伴下,走在自己无人知道的崎岖而陡峭的山间小路上”,他不需要做什么以显得自己“独特”和“特立独行”——当他需要做的时候恰恰是因为他缺少这种品质。刚才在网上,我又看到某个人专门跑到某个地方去,听说是为了写东西——我以为要逃到寂静中去写东西的人,往往是利用“寂静”来标榜自己:“瞧!我多么与众不同!”而敢于并且能够在市声中写作的人,才是可靠的和长久的,也很可能是真正具备了“独特”和“特立独行”的人——没办法,这种品质是母亲生你时决定的,是血液里带着的,有则有,没有则永远没有。另外,千万别把性格内向不能说不能动的蔫蛋直接当成了这种人——中国人往往就是这么扯淡!<br> 老田:伊沙,你知道吗?在上次来南开的朗诵时,我们就觉得你是一个特立独行的诗人,因为那天你朗诵的诗给我们的冲击太大了,我们突然发现:原来——诗,还可以这样写!可是冲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一点您也许早就已经预料到了),我们许多人一时无法接受,特别是有几处涉及到“性”的诗。那么我想问你,作为作者,你认为你的作品主要适合哪一群体阅读?你认为我们该怎么来读你的作品? <br>伊沙:想象自己的读者群是困难的,去做调查就很无聊。只有一个朦胧的印象:他们或者是具备了较高的诗歌专业素养的人(所谓搞通搞透的人),或者是心智健全成熟(这包含了一个对于人生和生活的理解力)的人,或者是有脾气有冲动的生命形态比较敏感的人。用心来读——如果你在一首诗的阅读中最终读到的是诗——那么这首诗肯定是失败的。显然,我是另一种。<br> 老田:都说现在网络诗歌时代是一个“没有大师,没有标准的战国时代”,同时,又有人说:“低诗潮浊浪滔滔的奇语会不会是一只打开的潘多拉盒子,造成脏、鄙、流、俗、粗的话语泛滥,导致语言的污染?诗人不能无视这种“奇语”的负面作用,奇语采用的适度与节制无疑是低诗歌写作应掌握的艺术分寸。同时,我们相信话语机制的自控自调性是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网络话语会形成自身的调节机能,网络社会话语走向现实社会话语也会自然形成过漉机制,来限制语言肮脏下流的过度放纵与长期泛滥。” (《低诗潮宣说》 张嘉谚) 你认为这种“调节机能”有可能吗?为什么?你认为网络诗歌需要“标准”和“大师”吗?<br> 伊沙:现在的情况是:低能的“观察家”总是善于发现全盘的问题,是能够把握全局的人——说穿了,这些人是天生与诗绝缘者,是根本不懂诗的人。什么叫“调节机能”?——在强大的时间面前谈这个有什么意思?大浪淘沙不是“调节机能”而是时间本身。<br>其实没有“网络诗歌”这回事。“标准”也是说不得的,说出来是“教条”,写出来是“法律”。“大师”——算了吧!记住我的话:当代无“大师”——我说的“当代”是任何一个时代的置身其中。唐人绝没有把李白当作过“大师”的。<br> 老田:在“没有大师,没有标准的战国时代”,有人把网络诗歌分为以下流派:①朦胧诗——(普通英雄/理想者)②第三代——(平民/生活人/本人)③民间写作——(嬉皮/无聊之人)④下半身——(贱人/流氓)⑤垃圾派——(刁民/人渣/通辑犯)你同意吗?你认为自己的创作风格更像哪一派,或者哪一派都不是?你对这些派别的总体看法是什么?<br> 伊沙:首先我想说,这种分法特别小聪明——在中国会被当成学问。我的写作——应该这么说:无论哪一派都看你不像自家亲人!这些破玩意——这些古怪的名词现在只在互相“忽悠”的时候有点用。</FONT></P>
< ><FONT color=#0000ff size=4>问得很幼稚,是以前的,但是他回答得有意思.<br></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4 12:06:31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