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lign=center>缠手绕足的乡情与亲情<o:p></o:p></P>
< align=center>──蒙会仙散文集《绿玫瑰》评介 <o:p></o:p></P>
< align=center>毛文洪<o:p></o:p></P>
< >当我们还在惊叹迤沙拉的俚濮彝人是怎样把浸透到南高原红土地中的谈经古乐挤出来奉献给攀枝花人民,当我们还在围着沐吉阿介点燃的《沐勃尔洛彝寨》的篝火,尽情品尝沙马《梦中的橄榄树》结出的丰硕果实,我们又欣喜地听到了彝山深处传来了一曲清新亮丽的小调,这就是俚濮彝人女作家蒙会仙为我们献上的散文集《绿玫瑰》。<o:p></o:p></P>
< >《绿玫瑰》是作者从已经发表的30余万字作品中精选出39篇编辑而成的散文集。全书分为“绿玫瑰”、“美丽乡愁”、“稻谷花香”、“人在旅途”、“感悟生活”等五辑,均是作者真诚面对故土,着意描绘抒情的力作。翻读内中篇章,总觉得有一股难以抵御的乡情与亲情之风迎面扑来,缠手绕足,抓住你一起沉浸到了南高原的彝山彝寨。<o:p></o:p></P>
< >在《稻谷花香》一文中,作者这样比喻乡情和亲情:“乡村成了家的磨心,家又成了母亲的磨心,母亲又成了我的磨心”。<o:p></o:p></P>
< >这个“磨心”在作者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当“坠地于稻花飘香时节”的作者还在幼小的时候,她便“常常光着脚丫在母亲身前身后蹦来蹦去”,“碍手碍脚地守候在田地边”,“在乡村的原野上吮吸着淳朴的民风和温厚的乡情”,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作者对乡情、亲情挥之不去的依恋。<o:p></o:p></P>
< >作者对故乡本土的依恋,是刻骨铭心的。<o:p></o:p></P>
< >在作者眼里,开遍彝山的索玛花,村口苍老的攀枝花和黄角树,一盏盏就像火红的酒杯似的攀枝花,乡村四野鸡鸭的鸣叫以及横板房上的炊烟,母亲淘米炒菜的响声以及母亲额边飘逸的秀发,用攀枝花蕊和腊肉火腿做成的小菜,清香爽口的黄角芽,醇而不烈、香而不艳、品后回味无穷的荞麦酒,还有盛开在中国俚濮彝家第一寨迤沙拉的绿玫瑰──谈经古乐……总之,彝山一切的一切,就像有形无形的“磨心”,无时不在牵动着作者随之往返回旋。<o:p></o:p></P>
< >作者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情感,是真挚感人的。<o:p></o:p></P>
<P><FONT face=宋体>作者同家乡曾经有过短暂的离别,那是为了生计,也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作者到了一个小山村任教。虽然只是短短的三年,她却因思念家乡而在心底里频频绽放出“美丽乡愁”的花朵,使得“思乡的愁绪在五脏六腑里回肠荡气,顺着血脉流向指尖,顺着发丝飘遥在无尽的空中……从中秋到重阳,从除夕到元宵,乡愁渐渐递增,一年更胜一年,浓郁成红红的枫叶,融在他乡的泥土里,然后化作缕缕炊烟照着故居,凝聚成高飞的雁行,在南来北往中追寻着故乡的山山水水……”(《美丽乡愁》)<o:p></o:p></FONT></P>
<P>作者也曾经有过永远离开家乡的机会,可是她“丢不下年迈的父母,舍不下这南高原的荞麦酒,舍不下这年年岁岁开放的攀枝花,舍不下攀枝花下那象征我们彝家情怀的索玛花……”(《攀枝花下的索玛花》)说千道万,其实作者舍不下的,就是那个令她朝夕往返回旋得难以稍微松懈的“磨心”!<o:p></o:p></P>
<P><FONT face=宋体 size=3> 缠手绕足,浓得难以化解的乡情与亲情,或许就是蒙会仙散文集《绿玫瑰》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重要关节所在。</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6 18:18:2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