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09|回复: 0

深刻的穿越(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0 21: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  两种写作手法的精思妙用
    在长诗《音乐的身体》中,诗人吴若海给我们展示的,实际上是一个写实与象征互为交融、彼此渗透的诗歌世界。诗歌中的场景和歌中的很多言行和吟唱,有时候看是写实,其实倒是象征,或者此时是写实,到了彼时有又成了象征。比如像诗歌中“黑夜”和“幸福”的对话,似乎是写一个老板和吧客的对话场景,而事实上呢?确却是在写实场景的框架之下,隐蕴了两个不同的生活独立系统——诗人“幸福”的追求系统和老板“黑夜”的放纵和得意系统。因为诗歌的明线是诗人幸福的历程,因此,叙述者变成了诗人“幸福”,从一个具有追求新思维和新观念的找寻者的角度来看,幸福的系统在纵欲者和觉醒者之间,其系统的深刻性、象征性和本质性是建立在可亲的温暖的基础上的,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他的追求也同样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是一个很好接受的、很好理解的对象。于是无论他们是从实的(现实生活)还是从虚的(思维生活追求)层面上来理解,他们都很容易从诗人“幸福”的这个层面一窥觉醒者“萨克斯手”的境界。而诗人“幸福”是两者之间融合的一个媒介。
    因此,在《音乐的身体》中,诗人吴若海利用写实和象征的写法,虽说各有则重,但相互叠加,时有交错的艺术手法,使《音乐的身体》中“幸福”就写实层面而言似乎具有着像“黑夜”纵欲的潜质,但从象征层面来看,“幸福”的歌却是大多数人的寻求和心灵的表现,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人的表现,是他不纵欲的表现。诗歌中的“幸福”相对与一般吧客和老板“黑夜”而言,构成了一个到达觉醒者“萨克斯手”的桥梁。在阅读诗歌时,诗人和读者是存在一种“共谋”的,即只有那些具有现代忧患意识的读者,才能越过诗歌中那些“写实”的外壳,进入到诗歌心跳的“地心”层面,捕捉到诗人真正的思想,阅读出诗歌的真意。而诗人在这种“醒”——象征手法——“永恒”、“醉”或“迷”——写实手法——“短暂”或“毁灭”两种关系的交织中,利用“象征”和“写实”相互交融的两种手法,实现觉醒者和沉溺者之间的结合交融,不但充分地表达出了诗人对现时大众思维和观念体系的反思和取决,同时也不陷入中国传统以来总以二元对立的俗套表现手法。从而显示了诗人高妙的艺术创作手法。
(三)  语言形态的着意回环
  在《音乐的身体》中,构成诗歌的另一种的主体表现形式——歌。歌一直以回环的形态贯穿着整首诗歌。这样在诗歌中就呈现了场景这一直线发展之外的语言形态。而语言又是诗人思维的直接显现,这在直线和回环的两种表达形态背后,昭示了的其实是两种不同思维形态和和由此生发出来的不同思想状况——也就是两个分属不同角度的叙述世界。因此,语言的不同,实际上就思维的不同,态度的不同,世界的不同。在诗歌当中,很显然,诗人在“场景”中还是多表现为一个纵欲者,而对幸福追求者的角色,则完全是表现在其歌中的回环语言。这在中国风水学上,叫做“顾盼有情”。
    诗人吴若海在《音乐的身体》这样的现代诗歌中,加入中国风水学上的东西,当然不是无意之作。事实上,作为中国传统的很多东西,在吴若海的很多诗作上都能追寻到一些踪迹,比如《倾听与随想》、《自由的神性和人性》和《微尘·世界》等长诗的篇章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其中充满的佛家之灵性。因为这里主要探讨的是道家的风水,灵性的东西我们另文探讨,所以这里恕深入下去的啦。而《音乐的身体》利用场景的直叙和歌的回环语言并存,正是诗人吴若海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和独具的艺术匠心的体现。对于纵欲狂迷者和清醒者以及幸福追求者在思维层面上的不同和相同,诗人吴若海在诗歌中除了通过在场景中表现出那类人是纵欲迷狂者和清醒者以及幸福追求者的语言上来表现外,还通过“象征”“错位”“回环”等艺术手法交融来对之进行表现外,还借助了歌的回环(“诗人”对纵欲后的追悔和反省)来反映人们的思维状况的载体来做进一步的阐释和解说。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在诗歌《音乐的身体》中,诗人吴若海思想的最具震撼力之处在于:即使有新思维的萨克斯手,他也没有把这个异者塑造成一个突兀而来的英雄,而是让他处于社会的边缘化。而具有幸福追求的“诗人”幸福,则是对在场景和歌中,展现出了其两种思维在转换过程中的局限性和艰难性,具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在诗歌中通过两种“叙述”形态的并置对“萨克斯手”和诗人“幸福”进行的对照变化推演,正是诗人吴若海这一思想的体现。
    在《音乐的身体》中,萨克斯手一直用他的“慢”来感受世界,感到世界。诗人幸福也在他纵欲后的诗歌中,一直使用回环顾盼有情的歌来追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其结果仍然是:
已经远了。已经晚了。已经错过了。
一切的一切都总是这样难以挽留。
哗啦一声,世界多像一只易碎的杯儿,
在这首歌的浸血的节奏中土崩瓦解。
最后只剩下福音的叹息和祈求:“主啊,救拔救拔他们吧。”
小结


    从总体上来看,诗人吴若海在《音乐的身体》这首长诗中所内蕴的思想是深刻的:在人类肆虐地对待大自然而一味强调发展政治经济的今天,人类在急速地走向毁灭的命运,也越来越被不少有识之士认识,因此也就诞生了无数的像《2012》和《后天》等这样世界末日的西方影片,但在西方的世界中,他们虽然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但他们却拿不出解决的方案。而在东方,在诗人吴若海的这里,我们看到了以个可以解决或可以试一试的方案,那就是人类如果想要得到永恒的生存下去,他们就必须要解决旧思维和旧观念所作用的结果,只有从思维层面上彻底的进行变革,从中国道家的智慧中去吸取营养,才能从新铸造全新的世界,进而铸造人类的永恒。当然,这一思维的变革过程是艰难而曲折的,甚至在诗人那里是没有希望的,但是诗人又不想看到绝望的结果,所以在诗歌的最后,他设置了福音的出现。为了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这一思想,诗人吴若海在《音乐的身体》通过对几组人物系列的设置,两种角度“叙述”的写作手法,运用了击中思维形态不同的并存,形象而又充满技巧地传递出了自己在思考“人类前途”问题上的思考成果。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如果《音乐的身体》放置到今天的诗坛或文坛上来评说,其不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技巧上,完全可以精湛二字形容之。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4 04:04 , Processed in 0.02631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