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31|回复: 0

袁勇:在灯旗中逼近灵魂的中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28 11: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袁勇:在灯旗中逼近灵魂的中心

——读梁雪波《经验之书》



    精细而连绵的意象被内在的光晕照亮。

    读《经验之书》中的每一首诗,你必须一口气读完,仿佛这些句子本身不让你有丁点停顿,但是,这些诗语并非要你喘息抑或窒息,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你渐渐空明甚至全身心产生异动;这些词句最初有些像不经意随便码上去的一排排砖块,慢慢地就开始变成透明的玻璃或太阳能幕墙,你能感受到它的热度和能量,最后能看见它的光芒。精细而连绵的意象被内在的光晕照亮,是梁雪波《经验之书》本文的重要技巧,是他诗体的过人特色。这种特色在《经验之书》中最经典的要数《一个人的广场》和《纪念柏林墙倒塌20周年》。

    在《一个人的广场》中,诗人准确而独到的抓住现实中“广场”几例经典事件的演绎,从“中山装的表情在高处排开/兴高采烈的人民,变得模糊、夸张”开始,细数这熟悉又陌生的广场留给童年的印象,到寂静得只能听见巡逻车的失去鸽子歌唱的荒凉经历,沦落到化身新时代天使的游荡女人的那声“十五元”的乞讨性惨痛结语,还不算完,叙述再次打开:“那个四月,你从残忍的数理化中/抬起头—— 一个被旗帜覆盖的广场/像敞放的喉咙,一双双竖立的手/握紧又松开,血与火的大合奏/似乎注定要以鲜红的心,刺向天空”从一块红布到革命曲艺,以“纯洁的心照亮茅厕的石头”;最后回到一个孩子对广场的生动描述与现实中广场的强烈反差: “其实你还是孩子,喜欢在雨后的广场疯跑/在草中捉虫,把避孕套吹成大冬瓜/第一次站在空旷的心脏,你的歪脑袋/如何理解一场又一场的地震?/饥饿抓住你/漫长的冬夜,你听到电影院里黑压压的/哭声此起彼伏,你只能惊恐地抱紧母亲/戴着黑纱的左臂,姐姐们管你叫老四”突然回推到全诗的结语:“1973年春,你被允许出生/在临窗的土炕,在一个悄然融雪的清晨”这融雪之春使诗歌的意境猛然敞开,使读者的想象触角瞬间紧紧抓住到能攀附的光明之树;同样,在《纪念柏林墙倒塌20周年》一诗中,诗人从柏林墙倒塌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开始,结合自己的成长,把所有的声、色、影、像按时间先后通过极端私化的心灵感光有机地融汇一体,经过情感熔炼和层层升华,使我们在密集的意象中不知不觉进入到了诗人为我们精心设置的光晕中,让我们思维洞开、灵感飞扬。

    从存在的原型中打开价值升华的通道。

   “有时候你感到自己是不存在的/打开书就能起飞,合起书黑夜就降临”梁雪波在《流水》一诗中这样道出了人的原型存在,像这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言说在他的诗中并不多,相反,以更具普遍性、俗世性的人之生存的描述比比皆是,如《午后》中对一次阅读的奇妙经验,把“我”的此在和此思十足完美地表述了出来;《春日》里的那份安详,预示着广袤内心的延伸;《看电影》更是对视觉经历的原生态幻灯式的描述,所有经历之后的经验变得层层叠叠……然而,对存在的平板式的描述只是优秀诗歌作品所拥有的基本要素,而真正的高妙之作必须拥有价值空间的爆炸式延伸,梁雪波的诗歌在对原型存在的价值提升上可以说极具特色。“这是在汤山,在石头的心脏/我看见枯藤的风吹过山岗/那些走在时间前面的人/已经积雪满肩/我看见冬天留下的深刻的擦痕/黑暗中我听到喘息/还有几个人在灵魂的洞穴/攀登,攀登”,芦苇一路生长,诗人随苇花飘荡,但总有那些不息的喘息声相伴着诗人的旅途,人的存在重心也随之而不断上扬:“而活着就是冒犯,就是不甘心活着/在颤抖的楼顶你写下词的变奏/活着就是在高烧的梦中回忆冰水/就是从体内救起溺水的婴儿/所以你愈加平静,静得近乎平庸/为了不让人们看见挣扎的手/为了在此消彼长的暗战中/和这世上的恶真正较量一番”,在《活着》中,诗人喊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宣言,诗里的字字句句,力扣心壁,不要道德可以活人,甚至可以活得比人好,但写诗就必须要道德,这里的道是万物存在的肌理,德是大物之品,道德就是价值,价值不能救世界,但可以救人类。梁雪波的诗歌价值观在他《修灯的人》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他扛着梯子走在书间,他无意攀援

    却将手高高地擎过头顶,旋转,旋转

    熄灭的事物轻易就亮了

    他不露声色,一盏接一盏拧上

    姑娘们的脸庞变得生动起来

    像某个节日,某个秘密的时辰

    人们假装拨准了内心的开关



    他绕过书,沿着梯子上上下下

    他有着比一本书更为专注的表情

    他小心翼翼的攀登使我想到

    童年的矮墙,烛光中展开的情书

    暴风雨来临之前记下的颤栗的诗行

    一架铝白色的梯子划开空气

    我看见从他鞋底掉落的一小块泥

    让初春的书店松软起来



    而一个修灯者可以无视我的存在

    仿佛我还跋涉在远行的中途

    凄迷而痛切

    仿佛千里之外的雪吹打着单薄的想象

    群峰之上,隐约的天光像一卷圣书

    因此我站在自身的幽暗里

    作为他们的背景,无声的乐器

    因此我看见越来越多的

    光的瀑布从高处流泻下来

    黑夹克的修灯人正攀援于书的峡谷



          ——《修灯的人》



    梁雪波在书店工作,对书的热爱达到极致,而书就是人类追寻价值的阶梯,在这组《经验之书》中,很多诗作都与他生活的原型方式离不开,他的很多经验就在工作的分秒之中被捕获,而《修灯的人》一诗中隐含着更为奇妙的内核:在修灯的同时更是对倾斜价值的修正!诗人在这里敢于对传统价值说“非”,体现了诗人的远视和睿智,而“修灯”这个毫不起眼的动词,一经放在特定的现实环境中,居然变成了具有无限张力的一个价值词。写一首诗就好比修亮一盏灯,灯旗高照,读者在诗歌的价值通道中获得了飞翔的能量!在这里,我引用在后非非写作中的一段诗观权作这篇短文的结尾:

    当下,在人类情感沉沦、理想价值沉沦的“砾石时代”,中国需要的不是文化符号类的抽象诗歌,而是能给人灵魂以震撼类的拯救性诗歌。中国需要坚持在体制外进行先锋性诗歌写作,坚持继续对传统顽固文化的拒绝和消解,坚持深入骨头与制度的红色写作,坚持对人类精神苦难的现时描绘,坚持做在诗歌的价值语言中闪光到死的诗歌英雄!




袁勇:先锋诗人,诗歌评论家,现任四川省阆中市作家协会主席。1987年开始诗歌创作,1988年至1996年主持国内有影响的民间刊物《名城文学》、《诗研究》、《诗歌创作与研究》、《地铁》等。2001年加盟非非主义,为后非非写作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动词的先驱》(组诗)、《造反》(组诗)以及长篇诗学评论《完成生命:超越语言》、《深陷在价值结构中的诗歌英雄》、《修辞化处境的反叛与逃离》等。现为《非非评论》主编,《非非》执行编委。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3 06:04 , Processed in 0.0363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