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06|回复: 2

走近他们——关于西藏的话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4 11: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走 近他 们
对西藏过去的了解;只是从书本中知道解放前的西藏农奴制度的黑暗,奴隶被挖掉的眼睛、被砍杀的头颅制成天灯;从翻译的书籍【发现西藏】、【西藏的文明】看到的是神秘的宗教和宗教的神秘,还有对奴隶制度的西藏歌功颂德,但是亦有学术方面的研讨,从反面给予一些解释和认知。新中国后的西藏布达拉宫和雪域高原上的大兵长年累月的坚守在恶劣的祖国的边陲,还有那些因公殉职的无名烈士们,因为我是部队的子女,从父母他们的言谈工作中已刻上了对部队生活痕迹;所以从识字会读书就喜欢部队和有关战争题材的文字和作品,喜欢西藏和了解西藏还是,知道西藏过去的文化灿烂和现在传承,过去二十年西藏的发展和变化,从鸟径飞绝的天涧到今日天路平坦,到西藏从路途不在是奢侈和贪婪,我从郑钧的【回到拉萨】一次次寻觅着它的踪影和足迹,从荡气回肠的【青藏高原】到圣洁本真的【珠穆朗玛】,那些吟唱着的痴迷和投入,煽情的感动燃起了海内外游者纷纷向西藏进军,奔向魂牵梦绕的圣地,其气势盖过当年一些志士学者奔向红色圣地延安,两个圣地两种情怀,因为那个时候是贫穷的革命和精神的信仰,今天是什么?人人都祈求圣山的庇护和神灵的保佑?祈求精神的和物质的?还是通过宗教达到政治和仕途的变迁?过去我从一个侧面了解西藏是马建的【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知道一些鲜为人知的天葬和习俗,感觉写作是用心的,生活是真实的,敢于从另一个层面揭示西藏,即描写了自然风光的美丽,亦披露了一些落后和藏民族特有的痕迹,千年来不为人知和改变,就似西藏的蓝天白云千年不变一样,作品没有刻意的宣泄和昭示什么,有一些情节可能作者的意向和风格,在流畅的自然采风似的流浪和浪漫之间徘徊,虽然在穷困潦倒的景况下,与藏族同袍一切饮牛血吃腐臭的肉干,但是一颗探寻和猎奇,这里可以这么说,那个时代在婚变和精神生活极度破落的境况,马建在流浪在逊尼,希望能有生灵的拯救和解脱,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即时看破红尘步入禅门还是极度失望的从禅门里走出来,所以就有了他的作品,有了1987年那场文化界的文化大讨伐…我以为作品只有三个故事,从一个当兵的开始引出女人,一个女人与四个男人的性方面的故事,女人的项链为定情物在当兵的手里,一个用几张牛皮买来的女孩子十四岁被阿爸玩弄,又即将被哥俩娶回来,在结婚的前一天与当兵的发生了性,最后是女孩子难产死去,作者引申告诉人们什么?接下来是天葬的细腻描写….第二个故事现在的话就是人的乱伦,女孩子的爸爸是女孩子的兄弟亦是父亲,爸爸与女孩子的妈妈是儿子与妈妈的关系,正是儿子与母亲的性有了女孩子,最后女孩子沉沦在拉萨街头,父亲亦是哥哥的藏族汉子在赎罪中寻找女儿还是妹妹?灌顶则是扑朔迷离的描写,最后亦失败和无奈结束,这是马建自己心灵的独白,心中神圣的神坛没有了美破灭了,自己的路在何方?那个时候的马建自己心里亦悲哀和苦度着,饥寒交迫衣不遮体半正常半颠傻的生活,正是这种心境才有那一篇比今天获得国际大奖的作品含金量高,不是经济上的,是精神和生命在永恒的不能忘却的东西。一片【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令我思考,在憧憬和向往中投入一粒石头,掀起了波澜,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喜爱和憎恶,我需要走近他们,走进我的灵魂一样。

【冈底斯山的诱惑】是另一个马家的子弟马原的作品,在军旅作家凌仕江散文里回到拉萨提到过:“我知道有一个年轻人在1976年便憋足了劲想去拉萨。由于当年是计划经济时代,人不能够自由选择工作及地点,他所在的学校归属铁路系统,但西藏没有铁路,因此他没能如愿,失败让他心力交瘁。六年后,他终于抵达拉萨,历经七个春秋的西藏风云之后,他离开拉萨。此后每两年他都要回到拉萨,并且一住就是几个月,他说那是一种暖融融的回老家的感觉。直到1999年,他终于未能如愿回到拉萨,身体告诉他:我真的忍受不了头疼的厉害,你不能再让我回到拉萨了。这个曾经的年轻人就是著名作家马原。如今他对西藏的亲历感受是“无论如何,西藏太过高过远了,心理距离已经太难逾越,空间距离同样无法缩短。曾经以为它是我的,或者我是它的,或者我们互相拥有。二十一年往矣,它与我仍然迢迢万里”。 马原的代表作【冈底斯山的诱惑】创作于1983年,有三个故事组成,两兄弟与一个女孩子的故事,猎熊的父子,一个美丽的藏族姑娘,高品位的旧式的贵族后裔,被一个汉族作家暗恋,最后死于车祸,天葬的描写简单粗劣,没有马建描写天葬情节的细腻真切,是马建看了马原的作品引起了好奇?还是马建就是一个写作和煽情的高手?我是看了马建的天葬后有毛骨悚然夜有梦寐的,马建的细腻描写很生活化;马原的朦胧和可以诡秘还是一种意识流或者是别人说得前卫和探索?感觉情节在随笔和散文和小说之间游离,整篇松散杂乱,没有扑朔迷离的好奇,亦没有清晰可鉴的地方,读完不知奇异,既是【儒林外史】松散和讽刺辛辣的描写亦没有,看看【瓦尔登湖】的卢梭笔法亦没有,亦没有半点学院派风格,寻觅郦道元的字迹和徐霞客的足迹亦没有此遗风,这就是马原的【冈底斯山的诱惑】,他没有诱惑住我的心灵,亦没震撼我的肌体;我只是知道了三个从希腊童话或者是北美传奇故事里改编的中国西藏版的童话,听说马原后来拍摄电视剧或者写电视剧本,现在在某大学教书,最近从一篇采访中得知他与马建是好朋友,现在听说马建回来了,是荣归故里,得了许多国外的文学大奖,我看了两个马氏兄弟的文章,两种风格,两个经历,一个是受尽苦难磨砺,一个是学院派的骄子,在西藏游历遍野又公德圆满的回来,是镀金的学者和文人,亦是前卫文学的先河?冠冕堂皇。这一些都是过去云烟,曾经从不同的边缘和方位发出光彩,留下痕迹,但是终末有永恒,这就是文学,这就是政治下的文学,文学艺术只是政治的附属品,它没有独立的存在,古时候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亦没有,马建现在流浪了这么多年感悟和思忖到了吧?马原亦在文学与政治的游戏中隐退了许久….在他们光环之外,一种久久的殇和疼痛折磨着他们,包括今天的高行健虽然得了文学大奖诺贝尔文学奖,心里那种惆怅和迷茫永远徘徊在心灵,因为他是黄皮肤的龙族,法国的天堂尽管富丽堂皇,那不是他的根、只是一个漂泊的驿站,他永远是一个游子和路人,在他获奖的小说,我以为是散文,浪漫的家乡的怀念和不能回来的凄苦…正是道出一个知识分子的漂泊心境,马建何尝不是呢?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4 11: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近他们——关于西藏的话题

由于喜欢所以欣赏,欣赏和阅读是我的精神需要,最近所有的闲暇时间都在阅读,这可能是一种情节?还是自己与自己的赌博?读了一些关于西藏方面的文字,对过去二十多年前读过的重新阅读审视,惊奇西藏过去的美丽传奇,现在西藏的进步和发展,西藏在前行中的充满神奇和神秘的色彩总是引得一代代一批批文人墨客,游者侠客驻足脚步徘徊在那千年白云润然的雪域圣城,想探寻一些魅意和获得一种超脱,但都没有获得真传,从口传千年的【格萨尔王传】到仓央嘉措遗留的凄美诗篇,今天从博客里惊喜发现战士作家凌仕江的博文,由此再一次诱导我喜欢了西藏,但是我没有一丝丝的权利和资历去喜欢它,因为我没有亲历,只是从林林总总的书籍里寻觅,可以说是信奉的因素多与追风的因素少,从文章的片面和渎亦中是不会了解和知道西藏的,但是好奇和笃性还是阅读了许多,想从他们的文章和文字的片段寻觅我的渴望或是欲望,哪怕梦里逊尼的片刻和瞬间。

毛泽东诗里说得:“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连续转载新一代风流人物的有关描写西藏的文章【重现西藏】刘馨忆的优美飘逸的散文,他亦是军旅作家,在网络上没有查到详细的资料,这里引用他的西藏之情:“这是那位独行的诗人朋友从西藏给我寄来的碟片,他还在我沉迷得只想也随风而散的时候,拨打电话给我,讲那个遥远的然而已切入了我生命的西藏。于是,西藏便在那些黑沉沉的不眠的夜里,在那经久不息的音乐声中,重现在我的心里,重现在时光之中,让我重新把握了那段过去了的时光,从而感到了自己确切的存在。在岁月的淘洗之后,当你不幸坠入命运给你的苦难和磨砺之中时,西藏就如一只神鹰,开始高高低低地飞旋在想念者的心里。你的所有苦难,因了这只神鹰的俯瞰的关注与理解的旋舞而化入高原雨季的云彩,也因了黑色的神鹰所寄予的理念与精神的象征而让你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普鲁斯特说:“唯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唯一真实的乐园是失去的乐园。”西藏,无疑是我的乐园之一,我像每一个曾经踏上过这片领地的人一样,已把它当成了精神与情感的双重家园而为它魂牵梦绕,也像每一个离去者,有一个精神的结,从离去的那一刻起就总梦想着有一天,能再一 次重返这片神奇的土地。”海子在这片土地是茫然而归,写下了几滴文字和几句诗,黯然逝去,马建歧途寻找心灵的归宿也是奢望和失望,马原终末有坚守住肌体的磨砺和再度涅盘,都在5000米高的圣山陨落。今天我们的战士最美的爱情亦陨落在雪域高原,凌仕江近期的短片散文:【比杜鹃更美的爱情】我读完没有留下一滴墨迹,只有深深地叹息和无语,是震撼的力量还是那凄美的感动,我想笔者亦是在盈眶中写完这一集短小精悍的独幕剧似的作品,,不管情节和时间跨度还是他的真实性,我相信从西藏和平解放有了戎边的战士的几十年里,那些默默地战士都是可歌可泣的:“当得知这样的爱情时,我尚未经历爱情,当爱情带着尘埃走了很远以后,我一直记着这样的爱情,我想,还有什么能比杜鹃更红的爱情呢?看来只有这样的爱情了——他们红得可以让所有人的眼睛在惊心动魄中滴血,他们不是红色经典胜似所有经典,我想这就是西藏军人的爱情。”这就是他们西藏的神灵守护者的故事,我在思考里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林海雪原的解放战争中剿匪斗争中,高波笔下的一个个活鲜的人物,战士的爱情,战争中行军在高山峻岭,血与火的洗礼参谋长和女护士的爱情萌芽,少剑波一首打油诗描写女护士白茹:“万马军中一小丫,容貌胜似茉莉花…..”还有两句没有想起了,郭小川的【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情】,诗亦用心和血呕歌了我们的战士,刘白羽和魏巍都是我敬佩的军人和作家,他们的文字里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鸭绿江篇到轰轰烈烈的和平时期军队的平凡和感动,中学里读着【谁是最可爱的人】对【依依惜别的深情】到对历史的回盼的【东方】【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这里有国家的涅盘和作者思想的涅盘;刘白羽的的长篇是我喜欢的,因为他是民族的呐喊和惊魂,我只是粗浅的阅读没有深层次的感悟;从老战士的文字里听到铁流两万里的涌动;听到了黄河船夫曲的韵律听;到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听到新生共和国在困境中的不屈和前行的脚步,可以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说不。我想正是这些共和国的军人们的奉献和牺牲赢得了荣誉和尊严。

现代网络包括网络的管理者都是亦盈利和商业化为目的,从文学艺术和娱乐媒体导向无不亦经济和商品化充实空间,所以追求快感和离奇,追求点击率和应和一些所谓前卫和名人效益,哪怕名人身体的一根汗毛亦是经典,甚至名人的淫荡亦是风花雪夜的灌顶,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和崇仰的道德早已被遗忘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在网络博客更是无以复加的突出,所谓名人的博客就是放个屁亦推荐或者置顶,里面只是个人的半裸照片或者是谁是谁的情人、谁是谁的帖子、谁与谁是第三者等等,那些在民国前已是十里洋场旧闻或是梅毒疮痍,现在叨登出来毒害人们,而那些坚守自己信仰和道德的文学勇士们似坚守在祖国边陲哨所的战士一样清贫和孤寂,这是社会进步的缓解还是中国文学有一次革命、还是科技发展背离文学艺术的悲哀?我崇尚传统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经历了历史反映了历史,是历史和社会生活的阶段性的花絮,有一些沉寂了,并不是死亡,有一些被人们遗忘,并不是他们没有意义,而是这个时代这个浮躁的商品社会人们的经济欲望和对经济的奢侈大于了精神,所以在以后或者一个阶段会有文学艺术的断层,由于断层引发的文学艺术的荒芜和停滞不前。不要看今天网络文学和博客表面的繁荣,沉淀后能有几朵奇葩?有幸在乌烟瘴气的浮躁中还有一些静心的保留地,这里开着鲜为人知的花朵,虽然不是很妖娆但是火热,虽然不是很高雅但是纯真,他们的主人都很年轻,但是都经历了几度磨砺极度苦难,虽然不是在战火硝烟抛头颅,但是他们经历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环境和孤寂,甚至似乎有堂吉诃德的离奇和苦行者的涅盘,人们只是在文学作品看到的壮烈和灵魂的唯美,真正意义上的普普通通简简单单伴随这些战士们经历的几百几千天,这就是军旅作家与战士们的坚守和执著。所以问我喜欢什么?谁是最可爱的人?我说还是我们普普通通的战士还有那些反应他们生活和生命历程的作家们。从一种情节到一种情怀,不解的是永远对军事题材文学作品的喜欢。前苏联的这里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到【西线无战事】到【高山下的花环】,可惜的是现在反应战争题材的电视剧被一种时髦和所谓的蒙太奇或者受到欧美电影的影响?拍的不伦不类,是理念的错误还是时空的颠倒,雷同化和衔接在悬拟在情节之外。

由于比较所以有感悟,从西藏近乎两代人的文字里,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文学痕迹,八十年代的西藏在人们脑海里还是贫穷落后的,这无怪乎他们的文字里对人和生活细节习俗的另类描写,我想这是作者的直译,没有做作的成分,之所以有一些苛刻的描写也是文学创作的商榷,不是什么危害什么民族意识和影射什么,文字狱的时代不可能根深蒂固的铲除,所以有了文学创作自由化演变问题,正是这一些前卫的领军人物漂泊后再次崛起,获得了包括诺贝尔奖金在内的文学方面的国际大奖,那个时候那个环境,为衣食和温饱都不能解决的笔者,文学作品里能有犀利的披露和过激的抨击现在看来真是难能可贵,中国人喜欢阿谀奉承已成习惯,不善于直言自己和别人和社会,亦期望我喜欢的二代西藏的文字守护者今后有更纯真的文字,揭开西藏那神秘的面纱,展现一个更真实的西藏,这是寄托亦是祈望。

上面是几个月对西藏从文字里扑捉和学习的札记,亦是学习的一个阶段性终结,记录我的西藏情节的片段。



2009-09-0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4 11: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旧作贴上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3 06:03 , Processed in 0.0659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