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回复
楼主: 我是虔谦

读诗(二)连载 (天涯诗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4-4 14:3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到伊甸文苑上看兰若的诗,感觉不错。
很喜欢下面这首:

鬼说
  ------兰若



   ---你们害怕活着
      我也是



鬼在羊群中
拣出自己的骨头
盖成房子

鬼说:我从来,没有迷路



鬼修理活着的门
所有的木头都坏掉了

於是鬼的手,疼
从外面接来雨水
在灯下
把自己的脸照亮

鬼说:我害羞,把脸给你



鬼在晚上回家
路过河边
他捞起水里的硬币
上面是人
摸过的愿望

鬼说:我看见你们了,你们就暗下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4-8 11: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是虔谦 于 2011-4-10 03:33 编辑

达文,谢谢分享!那首,是很不错。

我和《新大陆》诗人的十七载诗缘(上)

大约十七年前,在经历了四年的在美打杂后,我终于有了自己的小生意:一家小书店。按照朋友的说法:有自己的生意,便是美国梦成真了。
我听了心里苦笑加自嘲:有过多少梦都没有实现,这个小破书店,倒是美梦成真了。
成真就成真吧。可,美梦(不管是大梦还是小梦)成真其实只是人生的另一种开始。我开始,开始兢兢业业了,开始艰苦奋斗了;与此同时,我开始,开始计较钱了,开始庸俗势利了,开始刻薄了……
开店一年多后,有一天,来了几位中、青年男子。他们看上去很斯文,很和蔼。其中戴眼镜的、肤色黝黑的那一位更是温文尔雅,笑容可掬。他手端着一摞书,走到了我的柜台前。
“小姐,请问你们书店能不能帮寄卖书?”他很有礼貌地问。
“什么书呢?”我反问。看他的书生模样和谨慎谦卑的神态,我猜想不会是什么畅销书。不是畅销书,我实在是提不起来多少力气和兴趣。不过,我还是尽量装做热忱的样子。

他小心翼翼地把那一摞书放到了我面前的柜台上。“这是,”他说,斟酌着词句,“我们有个文学团体,这是我们团体里作者们的诗集。我们想放几本在这里卖。”

“你一本要卖多少钱呢?”我又问,硬撑着认真劲看了看那摞书。
“这样吧。每本我们收回十元,剩下的全归你。”

“十元?!”我脱口而出。那书,薄薄的,白色封面,封面上的图案有点像木刻;整个装帧很简朴。我觉得那书连五元都卖不动,他却开口就要拿回十元!“这个,卖十元,恐怕会难一点。”我说。心里吃惊,语调还是尽量保持平静和礼貌,脸上还是尽量堆着笑。

“你知道,我们自己出的这书,成本很高。卖十元,也就是回本而已。”他解释道。
“哦,是这样。”我点了点头。“那,就试试看吧。” 根据两年多的经验,我琢磨那摞书恐怕连卖出一本的希望都没有,但是我还是把那一摞书 ------大概十本的样子------留了下来。

“那就谢谢你啦!”戴眼镜的中年男子说。
于是我们签了一张简单的寄卖字据。中年男子在字据上签了名。我一看他的签名,才知道他叫陈本铭。看着他那张黝黑的脸,那双微笑着的温和的眼睛,那对透露着厚道的双唇,我由衷感觉到,这是世界上最诚实和赤诚的人。他告诉我,他是越南华侨。接着,他回头招呼他的同伴们 ------ 大约四、五位 ------ 在他们和我之间作介绍。 他们都在书架那边看书,一听介绍便抬起头来和我微笑问好。他们的神态大致和陈本铭差不多:朴实、谦逊、温和、厚道。他向我介绍了他的那几位同伴,我记得其中有一位就是陈铭华,也就是《新大陆》诗刊的主编。

我本是写诗的;我本生活在童话般的诗里或者说诗一般的童话里。来美后,我的人生从外到里又从里到外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我用诗,写下了我这诗歌丧失的人生桑田沧海:


时间的水
忘却在流逝

春寒, 战栗
雪道, 足迹
反光的玻璃镜
迟疑的手指

数不清有多少
机械的嘴唇
冰凉的鼻子
僵硬的目光
对着呵斥, 讽讥

忘记了灌木林
小松鼠
木头房子
小花鹿

忘记了伤痛
  泪珠
甚至微笑
甚至轻抚


-------飘撒的头发
金色的沙滩
  海鸟飞去
  银色的波浪

深奥的眼睛
苍茫的天空
森林迭起
辽阔的风

跑呵, 沿着深深的裂谷
跑上紫色的岩巅
五彩缤纷的小花
坚硬的峰峦

记起了灌木林
小松鼠
木头房子
小花鹿

记起了微笑
轻抚
甚至伤痛
甚至泪珠


生命回归到起码的温饱基本面,它于是生出了硬硬的、诗歌暂时穿不透的老茧。

然而也许因为在麻木的表层底下,我心灵深处的触角始终内藏着那一份对诗的敏感和温柔,我将那几本《新大陆》诗集放在了书店显眼的位置上;我也会抓住机会向我认为可能对诗感兴趣的客人推销那几本诗集。(待续)

--------------
本坛近期两篇文章:

集体记忆的语言和图像——序《重返部落:一个海南知青部落的口述史》
http://bbs.zgyspp.com/viewthread.php?tid=28922&extra=page%3D1

不装逼的无聊人
http://bbs.zgyspp.com/viewthread.php?tid=28914&extra=page%3D1
 楼主| 发表于 2011-4-11 13: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是虔谦 于 2011-4-12 13:53 编辑

全维性:华语新诗对古诗的超越之一
                 ------ 读达文诗《在尘埃的篱笆间》

在尘埃的篱笆间


在尘埃的篱笆间
黄昏静静地躺着
漂洗炊烟

几声归巢的鸟鸣
进入森林的陵墓里
使山变成剪影

月亮
撑起水的殿堂
把泪光晾在天空

与朦胧的河面悄声细语

踏着自己鳞光闪闪的影子远去


“在尘埃的篱笆间”,这个题目给我的是一个尘世的意境。篱笆肯定是尘世的;还有,那篱笆,是在尘埃的包裹里。

“黄昏静静地躺着,漂洗炊烟”
这里,黄昏不仅仅是静态的,黄昏还是动态的。不仅如此,诗人更往深处推演了一步:那就是比喻和描写的水乳交融。黄昏,仿佛在以它特有的颜色,漂洗着炊烟。可以想象,黄昏下的炊烟,不再是白色的,而是金色,或桔红色,或紫红色的。
假如你再细细玩味一下,这里这个黄昏,依稀还有一点点拟人性。

“几声归巢的鸟鸣,进入森林的陵墓里,使山变成剪影”
这段我只想说一句,鸟归山空成剪影的意象,在我读过的中国古今诗词里我还是第一次读到。它从形象和声像两方面,把黄昏后的山的一个特点非常生动地刻画描写了出来。


“月亮,撑起水的殿堂,把泪光晾在天空”
月光如水,月光如泪光。泪,是水的殿堂;这殿堂,是月亮撑起。这里,诗人再度显示了他精湛的描写技巧:月亮不仅是动态的,不仅具有拟人性,而且比喻和描写水乳交融,天衣无缝。

“与朦胧的河面悄声细语,风,踏着自己鳞光闪闪的影子远去”
从描写的角度上说,这三句是本诗的登峰造极。为什么这么说?你看,风不仅是动态的,不仅是拟人的,不仅比喻和描写水乳交融,而且,风,是在和其他物体的流水般自然的联系之中的;风,与河面浑然关联,和谐一体。我把这样一种联系的描写技巧或方法称作联态。

基于以上的鉴赏,相比之下,我认为中国古代诗歌不乏国画般的静态描写和大意象烘托,不乏比喻甚至拟人,但是较少有动态的描写角度,更少有联态的角度。像这首诗这样水乳交融般地把比喻、描写、拟人、动态及联态等几种技巧融汇贯通,整合运用,我更是没有读过。这样的描写,使得诗歌意象层次化,多维化。一首诗,不再是朗朗上口那么简单。你要读,要细细读,细细品尝和玩味想象。

关于动态和联态,再举一个例子:

思念一片片倒下 ,倒下成山
倒下成水,倒在你远去的怀里成温柔  (摘自石子云:一千座雪白的祝福,移上天空 )

思念是动态的,通过它一片片倒下成山,我们读出这思念的巨大。通过它倒下成水,我们读出这思念的悠长。思念又是联态的,它和爱人的远去联为一体:它倒在了爱人远去的怀里。这最后的联态描写,使我们读出这思念的温柔。

莫要厚古薄今。全维性 ------ 就是把比喻、描写、拟人、动态及联态等几种技巧有机地整合运用 ------ 是当代华语新诗超越中国古诗的地方之一;而动态和联态的观察、思维和描写角度及技巧,在全维性里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达文这一首诗,它丰富的意象全维和多层次性,它各种技法的水乳交融,集中表现了当代诗人诗歌技法的精进。从内容上说,诗人能够在尘世里观察、体验、捕捉到如此细微宁静的意境,实在是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活生生的和美妙的体现。
 楼主| 发表于 2011-4-12 13:56:43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性:华语新诗对古诗的超越之二


面对天地的广大、人的渺小,面对时间的无穷和生的短暂,中国古人,和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先贤们一样,会思考,会找出路。结果,中国古代先贤们找出的出路之一(另一个出路是较后的佛教),便是天人合一的意识和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哲学诉求和观念,它几乎就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信念。在这种信念里,人取得了天的许多属性,人与时俱进,与自然相融。于是,有限和无限是可以转化的,死亡是可以被超越的。正如苏东坡前赤壁赋里写的:"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一切使得人能够在有限和死亡的阴影底下找到出路的信念,从理性角度上讲,都不会同时具备厚重、深刻和痛苦等等属性。因为这种信念本身使人类停止了进一步的思考、寻求和探索。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说,这种信念是思维的捷径。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古人走向天人合一。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中国几千年文化则为儒家的纲常伦理所主宰。在这种伦理观底下,个人价值被压缩,个人价值被融入整体里,从属于整体的价值。

中国古代文化的宏观视野和特性 ------ 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儒家的社会伦理观以及中国文化里其他的一些方面,比如老子的道德哲学,比如中国的水墨山水和人物画等等 ------ 影响并支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方向和特性。中国古代诗歌于是趋向感性,趋向恢宏。

从近代开始,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中国人意识里个人因素的不断抬头,思维里理性的成分不断增强和充实。这个观念和思维的巨变,可以说引发了一场诗歌的革命。有关中国人个人意识抬头在诗歌里的表现,我们会在稍后涉及,这一节,先以具体的例子了解一下中国新诗里的理性因素。


答 复  (海子)

麦地
别人看见你
觉得你温暖 美丽
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
被你灼伤
我站在太阳 痛苦的芒上

麦地
神秘的质问者啊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麦地,农业文化的中国人世代触摸着它,然而,除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德价值情怀外,可曾联想到麦芒和阳光的内在痛苦联系?可曾听到来自麦地的质问?可曾因此而与它痛苦相对?

这一切,在海子这首诗里终究是以形象的和感性的语言来说话,但是在这感性之前,已经有了深刻的理性心路。这感性,建立在理性思维之上。

接下来的诗句,并不好懂。我找遍网路,找不到一处对这几句的解释或理解。我反复读,反复思,悟了好久,终于悟出来点什么。麦地本身是实实在在的,是质朴的,相信海子明白这一点。可是海子是一个痛苦思索着的诗人,在他的理性里,连最质朴的麦地都成了神秘,因为寰宇有着庞大渊深的神秘。在这无穷尽的神秘里,诗人感到了个体的单薄和脆弱,感到了空和虚。可诗人又是倔强的,不屈的。他知道貌似渺小的生命里,一定有什么是充实的。那几句诗,展现了诗人在磅礴的天地之间的痛苦的又是磅礴的理性。

我在《全维性:华语新诗对古诗的超越》一文写到:“我认为中国古代诗歌不乏国画般的静态描写和大意象烘托,不乏比喻甚至拟人,但是较少有动态的描写角度,更少有联态的角度。像这首诗这样水乳交融般地把比喻、描写、拟人、动态及联态等几种技巧融汇贯通,整合运用,我更是没有读过。这样的描写,使得诗歌意象层次化,多维化。一首诗,不再是朗朗上口那么简单。你要读,要细细读,细细品尝和玩味想象。”同理,感性和理性的互动和互为表里,增加了诗歌的厚重度,层次感和文学含金量。

理性,不等于玄虚,不等于不可理喻,否则理性就是浅薄的。

诗歌的理性,要以感性为翅膀和载体。在《答复》里,那翅膀和载体就是那麦地。在底下这首优秀短诗里,理性的载体,是层叠的意象。


可不可以  (俞昌雄)


可不可以,从我的身上剥离出一些色彩
给那散步的鱼和春日里不愿枯萎的花

可不可以,用我指尖上的血换取第二日的朝霞
用它依偎过的光唤醒陌生人身体里的大海

可不可以,遵照我爱的人所曾给出的警示
在奔跑的栅栏里留下光明的种子和爱的雨露        

可不可以,把我有生以来的沉默都当作黄金
埋在边疆和荒原以等待梦醒的歌者和英雄

可不可以,在我写下这些断句的时候
招来暴风闪电便于整个世界重归威严与平等


这首诗,诗人借用层叠的意象,以忘我的爱表达对个体价值的呼唤和捍卫。读这首诗,令我想起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首诗里,杜甫大声呐喊,直呼胸臆。而这首短诗,尽管最后两句稍微显露了一些,前面的四句,还是相当含蓄的。

这就是理性所赋予诗歌的另一个魅力,它在增加诗歌含蓄性的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增加了诗歌的弹力和张力。  

以上,是仅仅就文学而言的。从价值观上说,我并不认为个体主义就一定优于整体主义,或者理性就一定优于感性。所有世界二元,都是互相依存的,也因此,人类社会往往像荡秋千似的在两点之间做宿命般的摆动。


当代华语新诗选读
http://book.zgyspp.com/files/article/html/12/12784/index.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0: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马: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


碰疼砰痛——

是命运那老鼓手
用一个不肯走後门的
骄傲的额头
在前门紧闭的
现实墙上
定音

虔谦:从该诗的英文翻译看,第一行诗的那几个字代表声音;但是汉语的优势,你可以选用有含义的字眼来双关。
这么简短的一首诗,那么透彻的,不拖泥带水的表达了一个高风亮节、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妥协的人,宁可在现实坚硬的墙上撞得头破血流,也不进那道后门。
一个人的选择,是命里注定的吗?从诗中看,应该是的。

现在你发现了吧,我评的比非马原诗还多。我这么气喘吁吁写了这一大段,非马几行诗句便含蓄的、并干脆利索的表达了出来,读了让你拍案叫绝。

那就是非马诗的一大特色。


外两首

中秋月

知道
所有
回不了家的
暗淡的眼睛
将彻夜不眠地凝望着她

她把自己
打扮得
又圆
又亮


蒙娜丽莎的微笑


一定有什么
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她面前
一个男人歪著头左右打量
他的身傍
一个打扮入时的女人
正咧嘴而笑

------------
最新两集:
风的粼光:华语新诗对古诗的超越之一
麦地思考:华语新诗对古诗的超越之二
 楼主| 发表于 2011-4-16 13: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是虔谦 于 2011-4-18 12:43 编辑

她的诗,不会被忘记


尽管人千方百计在为自己作为宇宙高级动物寻找各种和永恒及希望沾边的出路和解释,但是,没有一种解释不引来新的纷扰、痛苦和质疑;这种新的纷扰、痛苦和质疑可能最终导致空虚、黑暗和彻底的绝望。

另一方面,从人本身来说,人认识的自己,所谓真善美的自己,有那么真善美吗?这个“真”这个“善”离人多近?也许应该这么问:这个真,这个善,离人多远?尽管个体价值观在人类历史上一路走来,已经是颇为深植人心,但是人是关系的动物,这个关系,是无形的,无穷无尽的磁力和支配力,它使个体变形、扭曲。扭曲到那样的程度,人以为是“假”的也许正是真的;而真的,正是假的。

世间谁人不虚伪?

我经历、体验了梦的一再幻灭,生活的种种重压,生命的变形和人世的哀伤……作为所谓宇宙精灵的人,其实是这样的渺小,短暂,渺小短暂到生命几乎等于零,而生命之后是一派黑暗。一切的爱,一切的情,一切的梦,终究被这黑暗吞噬。人,仿佛是这样的无值。

然而就像海子诗句中描写的:

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尽管心底时而浮现出黑暗,我总是宁愿相信有一线光明,我更总是相信诗人也好,文学家也好,应该把光明呈现在读者面前,因为黑暗是没有出路的;黑暗,不会带给人希望、欢乐和力量。诗人和文学家,应该致力于创作出犹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那样的光辉明媚的欢乐颂来。

今晚拿出加拿大魁北克北方出版社出版的伊甸文苑诗歌集来读。我由于以前就知道舞曼西楼,但是一直没有好好拜读她的诗歌,所以今天翻开伊甸诗集,首先就想读她的诗。一读,我便愣住;再读,被吸引了进去;三读,我陷入了沉思;四读,我深深感动!


沙漠
  
你没有来龙去脉
没有祖先和后代
没有形状
也没有影子
  
只有风
把你的脸揉皱
像一块飞扬的布
一面疯狂的旗
  
而你深深的寂寞
顺着一串离去的脚印
走入干枯的泪
走入没人懂的绝望
  
你被遗忘的无边无际的岁月
和锁在你腋下的汗迹
等着那个神秘的咒语
在开罗,在撒哈拉
  
你把生命风干成永恒
使爱情一览无遗
你用死亡埋葬死亡
把明天留给昨天的雨水
  
你是大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块被诅咒的老年斑
烈日下燃烧成一片噩梦
夜里却听到你无声的哭泣
  
而你等待着你的日子
去剥夺一切绿色的权力
人类在你冷漠的瞳孔中
又一次蜕变

虔谦:什么也没有的沙漠,只有风吹皱它的脸;风,把它的脸吹成一块飞扬的布。
没有伴侣,没有窃窃私语,沙漠有的只有寂寞,只有脚步的一串串离去。
沙漠,是干枯的泪,它的绝望无人能懂。世间很多人都懂什么叫绝望,为什么说无人懂得沙漠的绝望?因为沙漠经历了沧海,经历了桑田,经历了碧蓝和翠绿!想像一下它曾经的浩瀚的湿润,它在时空上无边无际的延续和伸展;再想像一下它的绝望有多么巨大,它的绝望,意味着什么。


狐狸

那可是你?
雪地细碎的脚印
缥缈着终日不散的狐膻气
几千年秘密的约定
引你来轻叩无月的门扉
缱绻在我软缎的枕边
将那个美丽的故事
讲到无语

你可是恬淡安静的暖血动物
在我脚下
善解人间的古怪离奇?
你可是那明眸杏眼的小妖精
从我心头倏然而过
呼风唤雨?

而我正设下天罗地网
擒你于无辜的一刻
然后穿起你白色的裘皮
在风高月黑的聊斋
喝一杯咖啡,撒一次谎
作一次狐狸

虔谦:这只狐狸在诗人的笔下,温馨,安静,无辜,细叙着美丽的故事。这个被人用来编制贬义词的动物,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并颠覆着世人的思维。那些贬义词,或许用来形容它们的编制者本身,会更公平合适些。


来生

真有这回事?
那我早已将往生虚度
却仍在今生蹉跎
而来生,还是我
在地球上兜圈子

如果我能穿过神的仪式
穿过死亡
穿过生命
我就用一个开关
将自己熄灭

尽管这是何其慢的开关
与何其快的穿越
我不再走一轮金木水火土
去经历死去活来的相生
和死去活来的相克

如果半梦半醒在生死间游荡
我会意马心猿
再也找不到原来的我
我会说,不二!
转身离开来生的诱惑

虔谦:“真有这事?”诗人开宗明义就表达了对来生的质疑,最终以自我的难以回归而对转世说不。包括我自己在内,这是我第三次听到世上的人对来生说不,道理看似简单,其实沉重。二度春天谁都梦寐,但是二度的困苦、折磨、迷失、梦碎,二度的死去活来、生死契阔,我们真的不想要!


回家的路上
  
回家的路上
我把今天一笔勾销
月亮象罗盘样旋转
说今天是个透明的日子
  
目光已经在回避
那穿过心灵唯一的折射
我用什么来测量你微笑的角度
如果今夜,没有月亮?
  
回家的路上
我把钥匙丢了
于是我像乞丐样摘下帽子
说今天是个施舍的日子
  
谁能把一万顷大海
涂上一万顷月光?
而把一滴微咸的泪水
深深地收藏?
  
回家的路上
如果我知道,家的方向

虔谦:家,是一个象征,一面旗帜,一个港湾;家,是目的地、终点站。丢了回家的钥匙,迷了回家的路,对于旅客般的人们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沮丧,更绝望,更忧伤,更叫人精疲力尽?


我是虚设的港湾
  
你是虚设的船
从未来的幸福起航
却总是回到昨天的伤感
你说是因为虚设的风
在高潮的瞬间
把生命带入寂寞的孤岛
  
呆呆地等待八点钟声
一个真实的时刻
我轻叩虚设的天堂
用玉兰洁白的生命
和银杏鹅黄的死亡
天堂没有应答
  
我只好欣赏你虚设的姿态
在海的中心游逛
而我虚设的苦难
在海底无声无息地扩散
待你回到我的港湾
一颗真实的珠宝
已被虚设

虔谦:我扒拉开一切,问一声:有没有什么,不是虚设?……


心事

1. 回望

一段心事在黎明醒来
镶在淡紫的山峰
那淡淡的淡淡的紫晕
落地有声

而留住我的
却永远是黄昏
将走入黑夜的脚步
走入前生


一切都归于平静

终于,一切都归于平静
像早晨丁香花独自散发着欢乐
在泥土的深层
孕育着一个民族
无色无味无声无息

历史如龙卷风般回望
洞视生命和无生命
将血淋淋的痛
升华到无边无际的虚无
切割每一天

哦,每一天
这美丽而疯狂的诱惑
它将我们埋葬
于早晨的纯洁,黄昏的柔美
和夜半的凄苦

我们因逃出大地的引力
而笔直地站立
闪电
种植下顽强的生命
最终,将一切归于黑暗

无色无味无声无息
孕育着一个民族
在泥土的深层
像早晨丁香花独自散发欢乐
终于,一切都归于平静

虔谦:“将血淋淋的痛 升华到无边无际的虚无......最终,将一切归于黑暗......终于,一切都归于平静”......也许平静,竟是上帝对人间最后的应许。


读舞曼西楼的诗,我会联想起海子的诗。这两位诗人的诗在内涵上有许多的类似。难怪舞曼西楼写了不少有关海子的诗歌。海子的诗,一定让她有深刻的共鸣,就像她的诗,也引起我许多的回声一样。诗人和作家,其实不必像我以前认定的,一定非要谱出积极的、阳光灿烂的篇章出来,他们也只是人,他们没有超出人的局限以外的使命。他们只要抒发他们的真实体验、感触、思想和认识。就像舞曼西楼的诗中所透露的,这个世界的虚设已经有够多的了,我们不需要再加上一层虚设。

真实流露出来的文字,挣脱了虚设华光的文字,读起来是这样的似曾相识般的亲切、深厚,这样的引发共鸣,富有魅力。
其实,黑暗本身也具有使人奋发的潜力。

也许,也许人们只需要再加一点倔强,再加一点韧性,再加一点信和靠。那天我在想,人,真的是一文不值吗?假如真的一文不值,你怎么解释自由意志?你怎么解释神给了人自由意志?在我心灵最昏暗的时刻,云端泻下来美丽的光芒……

再回到舞曼西楼的诗。颠覆常态者是不懈的思考者和痛苦的勇者。舞曼西楼,她一定经过了许多的困惑,许多的痛楚和思考,她一定经过了许多的不眠夜。她,在那么高的层次上铺开她的篇章,又回归到那么细微具体的情景上。从她的心灵到她的文字之间,没有过滤,没有帷幔,没有光环。她的文字,携带着心灵的真诚,穿透了世间和人生的灰暗和虚伪。和许多伟大诗人一样,她用自然的语言,写出了许多人理解、却写不出来的诗句。舞曼西楼的诗,是不会被忘记的。


------------------------
无人诗抄 天涯诗抄 ------ 华语新诗选读
http://book.zgyspp.com/files/article/html/12/12784/index.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1-4-17 22: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到名诗人的诗,不解时上网遍查,每每惊讶地发现竟查不到有任何解读和解释!看来这年头有人关注人真是件令人感动的事!
发表于 2011-5-3 22: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公司享有地方纳税优惠政策,异地众多公司联盟,有着良好社会关系,以诚信合作理念、公司是税务机关重信誉单位,享有地方纳税优惠政策,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资深会计专业人员。精通各类企业的帐务处理、工商税务等部门的办事程序,专业提供财务代理、发票代开、工商、税务咨询是一家具有服务质量高办事效率快,合理收费的经营机构。发票代开范围:全国统一增值税专用发票、普通增值税专用发票、商品销售、进口增值税、租赁、建筑安装(完税证明)、服务、咨询、广告、公路运输、国际海运、货运代理、物资回收、煤炭等……优惠代理。详细情况欢迎来电商谈!       所用票据可到当地税务机关验证后付款。
联系人:刘宇    手  机:13610357395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22: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是虔谦 于 2011-6-2 22:39 编辑

白荒地:生活的悖论

平庸

夕阳下的街道中
成群的汽车
在红灯前轰鸣着
蠢蠢欲动…..

车上穿西服打领带的
倦怠一天的人们
躁动着要赶回家
好在四壁的围堵下
看电视吃匹扎

这街道编织成的巨大的网
提纲挈领地将这城市变成
人工养鱼的网箱
擅权的老头和擅长风情的年轻女子
成了网箱中的
大鱼

我在车流中仰望刺眼的夕阳旖旎落霞
车开起来了风和歌一起飘到我的车中
那歌声是关于战争、阴谋和背叛
以及一场绝对伟大的爱情
我不知何故
留下了一滴莫名其妙的眼泪
是阳光太刺眼了吗?
因为,我不知道我还能为什么而激动
哦,又是红灯

夕阳下的街道中
成群的汽车
在红灯前轰鸣着
蠢蠢欲动…..
如网箱中的鱼
重复着前一天的平庸

虔谦:一幅形象的都市平庸图和真实的内心活动相。街道编织成的城市如同一张网,平庸本身也如同一张网:沉闷得令人倦怠和躁动,也令人感到无聊。平庸异化着人们的五官六感,麻木着情感神经和泪腺。然而就在一派平庸中,有歌随风飘入诗人的车中,“那歌声是关于战争、阴谋和背叛”,“以及一场绝对伟大的爱情”。“伟大”,便是不平庸。诗人不禁淌下了感动的泪,却又感到这是莫名其妙的眼水,或许是因为阳光刺眼而生。周遭的平庸基调,使得诗人不敢相信那眼泪它真的就是眼泪,是因感动而生的眼泪。

网一般的街道,匹萨饼,“擅权的老头和擅长风情的年轻女子”,红灯前蠢蠢欲动的车辆 ……总是那些模样,那些模式,毫无创意和新鲜感;平庸,周而复始,日日相生,夜夜相成。


燃烧的秋天(1)

在这暮秋傍晚
大地蔓延着桔黄和深红的火焰
从那广袤无边的麦田
到麦田尽头的山峦
丹枫的叶子们
一直燃烧到天边
那旖旎晚霞中透着火的
最纯正的颜色
燃烧着并投靠着
那吞噬着她的无边黑暗

秋天的颜色
是金子、葡萄酒和血的颜色
秋天
是苍穹之下所有生灵
合谋制造的一场
末世的狂欢

那失去家园的叶子
和那失去母亲的果实
将在漫漫白雪的覆盖下
腐烂着自己同时开始萌芽
默默地将
春天企盼

在远方
那年轻妩媚的春天
隔着冷若冰霜的冬天
透过哀鸣着的行行大雁
向被烧得步履蹒跚的秋天问讯
你是否捱得过
那寂寥和无所不在的酷寒?
你那些在流徙中疲惫了的子孙
是否还记得
你托付他们代给我的遗言?

虔谦:诗的首段描绘了一幅色彩绚烂的燃烧着的暮秋傍晚图。有着金子、葡萄酒和血一般颜色的秋天,无畏地面对着正在吞噬着她的无边黑暗;苍穹下所有生灵的末世狂欢 ------ 诗人独特眼帘里的秋天。


生活的悖论

我们常常躲避到
我们试图躲避的地方
如同躲避猛兽
却进入虎的巢穴
还欣慰于那黑洞上方
偶尔露出的一点阳光

我们在流浪中常常受伤
受伤的我们因此继续流浪
当风雨交加的晚上
仔细翻看自己隐隐作痛处
竟是自己从后面一刀一刀戳的

捧着自己的心
一口一口地咀嚼吧
不要加作料
也不要就酒
起码
那味道
是真实的

虔谦:这首诗,就像是一幅,或几幅所谓的现代派的抽象写意绘画;它也启发着读者想到更多的生活的悖论,我们自己的行为荒谬。


------------------------------
读诗 (连载)憧憬是一种罪名
http://bbs.zgyspp.com/viewthread.php?tid=28290&extra=page%3D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3 10: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程宝林:孕妇,苹果,刀疤

新大陆诗刊 2011年12月第127期

这里抄录的是宝林的自选诗,他称之为至情至性。我读了,感觉宝林是一语道出了我的感觉和赞叹。


苹果


不经意地
她将一枚苹果
放在大腿之间
一枚绿苹果

一盏绿灯

准许我的目光
停留得长一点,正正经经
我盯着她身体那一部位的
一枚苹果
我本来不该看的地方

几分钟后
她将苹果
放回桌上
什么都没有改变
除了苹果的颜色

随着红苹果
我将视线从她身体
那一部位移开
只有水果的芳香
留在两腿之间
甜甜的气息渗透织物

苹果本有“禁果”的历史典故,本诗以苹果为导物实为妙极。苹果为导物,诗的聚焦却是那两腿之间。那个空间里,那一枚苹果渐渐变成了一盏绿灯。外界是一派威严的红灯闪闪,然而那一盏特殊的、柔和的绿灯,允许诗人真实的目光,真实的接触。苹果的颜色变成了红色,诗人的内在身心是否也起了某种变动 …… 这一切描写很奇妙,充满了意味。苹果芳香留在两腿间,“甜甜的气息渗透织物”。一首苹果,透露着男儿灵肉的悸动。


难忘的一天

在一座偏僻的乡村小镇
一家不起眼的药店
我指着玻璃柜台内摆着的
比香烟盒还小的
一个物品
嗫嚅着对女售货员说
“我要买这东西”
我的声音含含糊糊
连自己也没有听清

在柜台外面
红色的标签写着
“计划生育用品”
那年我已差不多24岁
岁月空逝,肉体的激情
总是遭遇红灯
此刻我终于抵达了这家小店
购买第一包那种东西
欲望虽然强烈
我却如此羞涩

我的脸颊泛红
指着柜台内的那盒物品
眼睛却盯着别处
那个女孩,年约20出头
从柜台的那端走近我
我记得她的脸庞
如桃花灿烂绽开
用更低的声音
她问我:
“什么型号?”
我当时怎么会知道
这场简短的对话
以我的沉默告终

宝林诗的特点之一就是真实。 这首 《难忘的一天》 真实得憨态赤裸。 宝林诗的特点之二,就是不会抒无端的情,而是把感情寄寓在朴实无华的叙述中。这个特点贯穿了这里所录的每首诗歌。


童年的刀疤

在一张床上
赤身而睡
相拥、相吻,或者相对无言
冷的脊背,抵近更冷的脊背
今天你才指给我
看─
这块刀疤

藏在我背后
右侧
第四和第五根
肋骨之间

借助一面镜子
艰难的角度
我看到
一小块凹地
装得下好几粒
大米

40多年前
我是母亲赤裸的婴儿
20多年前
我是你瘦削的恋人
现在,我是你的
男人
发福而慵倦
前途无所谓
光明不光明

母亲把我交给你
她没有忘记
我童年的那场大病
但这块刀疤的位置
她说的恰恰相反

女人把我还给你
她们只接纳我
她们可以容纳的
那一部份
对这个藏在肋间的细小刀疤
无人留意
更不介意


和宝林在网上有过几次接触,记得有一次他上坛来说四周没有朋友,很是孤独。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我说人活世上有多么的孤独,人或许自己都没有充分意识到。读了宝林的《童年的刀疤》,我感觉宝林感觉到了那份孤独,他对孤独有着特别的敏感。对男人来说,至亲至爱不过母爱和妻爱,然而就是母亲和妻子,对诗人从小到大的一块刀痕 ------ 这刀痕应该是诗人从小到大的一个敏感的痛,一个深藏的痛 ------ 却都不曾多所留意。由此可知人的孤单。谁没有双亲,谁没有妻儿,谁没有亲朋好友,但是归根到底,人是自己站在天地间。自然、社会和人生所加诸于个人肉体和灵魂的一切,必须个人单独领略和承担。“我”不是“你”,也不是“他”;灵和肉的感应,被个体的“格位”所隔离,人人因此而孤独。

从一个方面看,这真的是一种无奈和悲哀。

有的痕,穷尽毕生,终无人觉,只有自怜;有的痛,环顾四周,殊无人感,惟有自伤。


孕妇

站在街头
看见孕妇
挺着她们庞大的腹部
缓慢地走向分娩
我常常想
这是谁干的好事

使一名女子怀孕
这种事情
我一生只干过一次
只此一次就使我爱上了
全世界的孕妇

即使她们很丑
却是最美丽的生灵
膨胀的子宫
母性的黑暗

我们都是闭着眼睛出生的
用卵子孕育我们
用脐带喂养我们
用胎盘保护我们
用羊水滋润我们
---那个人
我们睁开眼睛
第一眼就能看清

看着孕妇走过街头
我想,但愿我是那个
使她怀孕的男人
毕竟,我还这样年轻

即使我彻底老了
拄着拐杖站在街头
我也会侧身给孕妇让路
带着内心的爱意向她们微笑
想起自己年轻时
本来可以生出
数不清的孩子

我知道我不是男人,很难准确理解男人心态和感觉,但是读着这首诗,我还是不禁暗自想像和体会诗人每次见到孕妇时的心理反应,甚至联想到一个男人使一个女人怀上孕后,眼看自己的女人的肚子一天天膨胀时的心理反应。这首《孕妇》以出人意外的思路  --- 事实上我读宝林诗都有惊奇的经历 --- 写出了男人对女性和母性的圣洁之爱。如果说《苹果》写出了男人的至性,这首诗则是男人的至情和至性相结合的至高境界。(虔谦写于2011年4月,修改于2011年6月)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1:56 , Processed in 0.03512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