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79|回复: 0

大荒•通感•诗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1 20: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荒•通感•诗学
——我读王锋的诗

吴 华 敏

王锋的诗透着一种“大荒”之气,透着一种“高连通”感。读王锋的诗有一种心灵“吸氧”的感觉,有一种解放的舒坦。王锋的诗“养心”。

王锋诗歌的“大荒”

大诗是一种“原野气”,是一种“粗野气”。无论是“原野气”,还是“粗野气”,都是一种“荒气”。王锋诗的第一感觉是扑鼻而来的大荒之气。综合《荀子•强国》《周礼•地官大司徒》和《山海经•大荒东经》的文史备注而知“大荒”略三:第一,荒废不治。第二,大灾之年。第三,指边远荒凉的地方和地区;以“大荒”命名的地方和地区通常是极其偏远荒凉。王锋的许多诗歌取材于“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塔里木河、罗布泊、龟兹和姑墨、楼兰和精绝、洞窟和故城、佉卢文和佛文、汉帛和汉简、张骞与西域、边塞诗和烽燧、马可波罗与丝绸之路、墓穴和干尸、沙漠和绿洲、胡杨和沙丘、戈壁和红柳、风蚀地貌和河谷坡地”等“荒气”十足的事物,诗人王锋能从历史变迁的风尘中,具象事物形体,抽象事物精神,所以我取“大荒”,作为王锋诗歌的特征之一。
王锋的诗,野气袭人,粗气逼人,使蛰伏在荒气中的生命,不屈不挠。二十年前,从阿克苏到乌鲁木齐的千里之途上,水果摊恐怕是最鲜活的生命现象,看王锋《绽放在314国道边的水果房》:

是苹果还是太阳,盎然的夸张
苹果是太阳,夸张;太阳是苹果,也夸张
夸张的绽放在314国道

荒漠里的光线和水,铧犁和锄头
都在夸张的太阳或苹果里展现
还有口红眼影膏和玫瑰香水

四季的繁艳和凋残或者混居的血缘
喘息着无闻的气浪,风停了
只有苹果或者太阳喘息的气浪

果房都在国道边打坐,披着雪的大氅
国道犹如一根冬眠的枝条,令果房绽放
水果房,影响着气候和诗情画意
影响着萌芽,还有诗人的才华


其实,越是充满荒气的地方,灵气恰恰越旺。王锋诗歌的“大荒”之气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有时、有些诗的片段,王锋只顾他自己的感觉,不顾你的感受。他的感觉有时很粗糙,很横,把一些干刺刺的意象也往诗里戳、往读者的神经里塞。他的这种气质与塔克拉玛干风沙相类,可能也与草原文化的无形浸染有关。现在城里人的感受越来越柔软,受到王锋蛮劲诗句之刺时,觉其蛮,但不反感。“大荒”在王锋那里,还构成思维的强大力量,他的“大荒”中生长着精神的蓬勃。

王锋诗歌的“通感”

王锋诗歌的另一个特征就是“通感”发散开来的“多连通性”。
宇宙具有“多连通性”。物质不灭并且相互转化。能量不灭并且相互转化。物质和能量不灭并且相互转化。按照恩格斯的推想:可能熵也是不灭并且相互转化的。
大脑连通性更是让人惊叹:大脑褶皱的皮质上大约有300亿个神经元细胞和1000万亿条神经突触连接。这样的结构中可能的活动通道的数量远远超出宇宙中基本粒子的数量。
一个优秀的诗人在诗歌冲动时,必须具备和超过这个基本粒子的数量。大脑的功能性进化,是摄入信息生成的意识元素的增加及连通性的开拓。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人类普遍发展出系统的数学思维、几何思维等等,都是很晚进的事情。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摄入信息是分区存储的,把它们连通起来,要经过多样而复杂的综合训练。在这种形式化的训练中,诗是最高级的形式。诗的形式的特殊表达作用是人们一直关注的,诗的形式对人脑功能的开发作用、特别是对发展意识连通性方面的特殊作用,一直为人们所忽视,连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也只字未提。
人脑接收的信息积极,人心健康;接收的信息消极,人心致病。我们每天从外部主动、被动地“吸食”信息,就象主动、被动地呼吸空气一样。我们“吸食”的信息无法是纯净的,我们的心就难免藏污纳垢,就需要新的健康的信息流去冲洗。
王锋的诗,提供的就是纯净而强大的健康信息流。比如读王锋的诗歌《同位素构成》,我强烈地感受到它在意识流动的节奏里,给我带来的多重信息,通过信息合流,它已转承为一种新的诗歌的审视经验,一种从通过“信息流”去重新整合诗人对现实的观察的方法:

给你一套乌鸦一般的西服和松鼠尾巴一般的领带
再配一双鸵鸟脚一般的皮鞋
狐狸的多疑,狼的贪婪和虎的凶猛
给你,四分驴子的风骚和五分猩猩的笨拙
一分白鹤高蹈的清高
一个猴子能消化五谷杂粮的胃,给你
电脑的规律和移动手机的敏感
全都给你,汽车的豪华和火车的盛大
一部圣经和进化论,还有克隆技术
你成了什么?谁能告诉你

王锋诗的价值就在于:从外部“吞食”海量的意象、意识元素,又在这些元素之间建立了最大的连通性。读他的诗的显著感受是意象、意念元素纷至沓来,混杂而来,虽然不单纯,但也不单一,对人脑的既定工作模式有较强的冲击力。

王锋诗歌的“诗学”

诗以言志?诗是强烈情感的意象表达?除了这些诗还是什么?可以说诗是“多连通”思维的最高形式。诗的形式满足人脑的作用不亚于诗的内容。从终极意义说,形式也是内容。打个比方吧:读方块字和拼音文字时大脑的神经脉冲是不同的,前者左右脑都有电脉冲反应,后者只有左脑有电脉冲反应。王锋的诗的价值主要是一种形式化处理产生的视觉刺激效果。比如王锋这样写《穿花风衣的女人》:“她穿过大街,大街百花齐放;她走过广场,广场百花齐放;飘动的一束鲜花,百花齐放;如旋动的原野,百花齐放”。这就是一种瞬间情绪化感受的凝固,就是一种视觉刺激的心理反应,没有什么爱呀不爱方面深沉的东西,也不必一定要有那些东西,谁非要在王锋的每首诗里去寻找那些东西,就会读不懂或读得似懂非懂。王锋的一些诗纯粹是一种自由流淌的短程特殊感受。如《唐布拉之夜》中的诗句:“在唐布拉,我看见了冉冉升起的太阳,万紫千红的鲜花,喷火的烈酒,万狼嚎叫的山谷和遍地的幼兽,都被唐布拉之夜明亮地闪烁”。这就是以某种情绪为纽带,通过“感受连通”生成了一组意象形式组合。这种创造性的“形式组合”本身是人脑所需要的。
为什么呢?打个比方:人走路总是面向前进,后退着走总是个别情况。人的思维也有指向性,比如总是从A到B,形成一种单向性。而王锋的诗就能随意“倒档”,就象开车一直退着走,给人脑一种反向刺激。王锋的诗就有很强的反向刺激作用。王锋在生活中是正向行动的,一旦进入诗创作就进入“一直退着走的状态”,展开“自反思维”。我们一旦进入他的诗境中,就会受到这种“自反性训练”,获得“反向连通”的享受。当然,诗的联通是最自由的,但也受着“审美感受性”的约束。王锋的诗对这种约束的超越程度很高,是思维训练的极好“器具”。
就是说,将“思维的形式”转换成“诗的形式”,是王锋诗歌的第三个特征。“思维的形式”对人脑非常重要。我们的大脑的巨大潜力总是被“定势化的思维”惯性所“拘囚”,而诗是所有艺术中最能使思维从“拘囚”中解放出来、释放巨大潜能的高级思维形式。过去我们过度重视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内涵的价值,而忽视了诗作为最具超越力、最具创造力、最具思维形式冲击力的独特价值,就是说,忽视了诗的形式的独立价值。而这正是王锋诗的最大价值所在。我是搞理性化、程式化的,表面看与诗的思维背反。但诗与科学在根上相通,在至高处相通,只在中间分了叉。科学和诗,就象在赤道的某点背向而行的两个人,出发点相同,最后又要相会,两头是相通的,这个“相通之域”,就是“思维的形式”和“事物的主观存在形态”。
当然,对于生活来说,王锋的诗是微量元素,有神奇的补益效用,但也不能把它当主食。




原载于《光明日报》2011年5月16日第14版(有删节)
原载中国新闻网、中国文明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讯新闻网、大众网(山东政府网)、搜狐滚动播出、新民网、重庆晨报官方网站、喜闻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报道、金融界、中国商业中心、中国网络电视、中国网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3 06:09 , Processed in 0.03211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