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85|回复: 2

诗词赏析(添加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1 09: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名作赏析: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青玉案/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孤狼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爱情,永远是千百年来诗人词客吟咏不断的题材。也无论是什么样的人,爱情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情而生恨,生怨,生愁,生思者,比比皆是。关于爱情,千百年了,都流传着无数感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大多是有结局的。爱,是两个人心灵碰撞产生的火花,爱是挚热的。但有一种所谓的“情”, 是没有结果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单相思”。那是一相情愿的情。在现实社会中,也许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偶然间相逢,注定一生的难忘,风雨如晦,朝思暮想”。虽不曾言语,不曾相识,却莫名地产生了好感,产生了情素。而这种感觉,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也。对于她(或他)是幸福的,而对于你,则是一种莫名的煎熬。她是云雨巫山的女神,是《天龙八部》里的神仙姐姐;或许她是一股吹过的风,一朵飘过的云。却在你的心里生根、发芽。每当回首,留给我们的,是那如梦如烟的幻影,抓也抓不着,留也留不住。也许我们能够做的,只能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或许,我们会发出感叹“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又或许,“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而词人贺铸遇到自己心中的女神,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贺铸的这首《青玉案》吧!

    贺铸,字方回,河南汲县人。一生不曾从科举入仕,只在地方上当过小吏,初任武职,四十岁才改转文职,晚年退居苏州。为人耿直,才兼文武,一生屈居下僚,因此贺铸的词,多抒写个人的怀才不遇。他最为脍炙人口的莫不是这首《青玉案》。

     青玉案,词牌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宋词此调字数句法稍有差异,以贺铸“凌波”一首最为常见。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她轻盈的脚步,没有过横塘路,我只有目送她,带着芳香的尘土,飘然远去。凌波,指女子轻盈的步伐。曹植《洛神赋》有句“凌波微步,罗神生尘。”在此,贺铸显然是化用曹植《洛神赋》里的句子。同时也在暗示着诗人遇到的女子,和曹植《洛神赋》里的女子有相似之处。“锦瑟年华谁与度?”这锦绣的大好年华,与谁共度?义山诗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以锦瑟之音繁,喻青春之岁美。词人用此,而加以拟想,不知如许华年,与谁同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是在月桥花下的庭院,还是有花窗秀美的朱门大户,也许只有春风才知道她的住处。“月桥花院”言及环境之幽静,“琐窗朱户”,言及居室之清雅,而我,其实根本就不知道她住在何处。所有这些,都只是猜测而已。真正她住在哪里呢?“只有春知处”。我对你的情,我对你的相思。你知道吗?我如何才能传达给你?当然,是不可能的。我连你住在哪儿都不知道。这样的单相思,是多么的难熬啊!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飞云冉冉飘过长满香草的水边高地,已经到了日暮,我提起彩笔写下这断肠的词句。蘅,蘅芜,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蘅皋,指生长香草的水边高地。曹植《洛神赋》有句“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曹植中途在这儿休息,遇到洛神宓妃。此处词人用以“蘅皋”二字,也和上片的“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一句相遥应,以《洛神赋》里的故事情节,把前后相串连起来,以达到某种契合。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如果要问我,愁情有多少?就象那一望无垠、如烟的草地,就象那满城纷飞的柳絮,就象那梅子黄时绵绵的细雨。在此,词人用“试问”呼起,引起人们的遐想,接着又用舒徐而低沉的口气,满怀幽怨地以三个比喻、排比句作答。“烟草”连天,言愁之阔;“飞絮”满城,言愁之乱;“梅雨”绵绵,言愁之长也。有张,有弛,有急,也有缓。在张、弛、急、缓间,把情感一倾无余,又戛然而止。既是景语,也是情语。手法之高,比喻之切,都是常人难以达到的。也难怪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澒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关于这首词的后面几句,曾在一诗词论坛,看见有一首被评为精华的诗,题目为《暮春》,其中一联 “梅黄无涩味,笋老脱红尘。”笔者提出异议,既是暮春,何来“梅黄”、“笋老”?作者例举贺铸《青玉案》之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说明三月梅黄。从此词中,无法看出“梅子黄时雨”和阳春三月有什么关联。如果读者理清“几许”后面的三个比喻句,就应该明白,三个意象写的不是一个时节。竹笋种类繁多,三月老者不无可能,而三月梅黄,是不可能出现的。  

      对于对这首词的评价,历代词评家都评价得很高。我想和“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无关系。黄庭坚在《寄方回》里写到:“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贺铸也因为此词的“梅子黄时雨”,被人称为“贺梅子”。事实上,任何佳句都不能脱离全文来看。对于此词,历来评论很多,个人认为,此词不过是对女子的相思而引起的闲愁,仅此而已。和其他的政治抱负、怀才不遇没有多大的关联。而所谓政治抱负、怀才不遇,不过是后人强加给词人的罢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7-12 08: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赏析李龙青五绝《醉吟》

五绝 醉吟/李龙青

独爱吟诗酒,平生一醉中。
悬壶携剑去,原可驭清风。

孤狼赏析:

      酒乃天地之间的尤物,五粮之精华。难怪自古以来墨人骚客,爱之如命。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布衣,都爱酒。酒可以壮兴,可以提神,往往诗人,更能在酒中找到快乐,找到灵感。无论是“斗酒诗百篇”谪仙人,还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的杜甫;无论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还是“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的范仲淹;无论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南渡女词人李清照,还是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的一代枭雄曹孟德;无论是“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的陶渊明,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欧阳修,还是千百年后“大醉三千日,微醺又十年”的郁达夫都无不爱酒。也难怪台湾诗人洛夫说:“要是拿了唐诗去压榨,起码还会淌出半斤酒来。”的确如此,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页页都散发着浓浓的酒香。

      中国是酒的故乡,诗人是酒的推手,酒胆可以壮诗胆。酒因诗而充满诗情,诗因酒而飘着醇香。也无怪诗人都那么喜爱酒。

      认识李龙青,记得是一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是因为在神州论坛去参加一个比赛。没想到,这一去还真拿了个第一名。李龙青,大家都叫他龙王。开始我还以为他是个老前辈,说话文绉绉的。后来才知道,原来他和我一样,刚好三十出头。三十岁,是男人的黄金年龄,也难怪在龙王的诗歌中,常见豪情万丈。其中五绝《醉吟》一首便是。

      所谓“醉吟”,无外乎就是酒后吟诗罢了。中国有句俗话叫“酒后吐真言”,也许就因为酒后说的话才是真的,因此才显得酒话的分量。话因酒而真,诗因酒而醇。往往酒诗,总和豪情凑在一起,也许酒和豪情才是最好的“哥们儿”。

     “独爱吟诗酒”,是啊,千百年来,诗人都是这样。一边品酒,一边吟诗,是多么潇洒的事情。也难怪曾经有朋友告诉我说,诗人都是疯子。诗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是不能没有诗,没有酒。或许,诗与酒才是诗人最好的情人,最好的朋友。又有谁不爱自己的情人,不爱自己的朋友呢?此句直接切入,独爱诗酒,为醉作了铺垫。有酒有诗,自然易醉。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很容易获得满足感的人。是啊!知足者常乐。人活着,也许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又有谁能够拒绝快乐呢?

     “平生一醉中”,平生不求什么,只求一醉。一醉方休。此处照应了上句的“独爱诗酒”,同时也近一步说明诗人的满足,是那么的简单,求一醉足也。更何况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情人。酒这个情人,这个朋友,最懂诗人的心,他是诗人的知己。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地位,他都永远不会背叛于你。用心去爱着自己的情人,爱着自己的知己。人生何求呢?一醉足也。

    “悬壶携剑去”,既然酒是诗人的情人,是诗人的知己,是诗人的朋友。那么当然要随时带在身边,岂能让他孤独呢?我把你带在身边,不能让人把你抢走。我得保护好你,我的朋友,我的情人,我的知己。剑,是我护身之物。有了它,我才能够很好地保护你。此处悬壶携剑,也可理解为诗人有“悬壶济世”之志。短短五字,一个提剑悬壶的侠客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似在眼前。提剑而去,不留恋一切。潇洒由然而生。。

     “原可驭清风”,诗人悬壶提剑而去,发出感叹而结。原来可以驾驭清风自由自在的飘游啊!驾驭清风,是何等的潇洒,何等的豪情。同时诗人也从中体验到了驾驭清风的快乐。体验到了诗酒以外的另一翻景象。有酒有诗,清风满袖,散发飘飘,真神仙也。思诗到此,从诗中可见诗人是个潇洒豪情的男儿。人生不求什么,只求一“醉”,醉在诗中,醉在酒中,醉在生活中。全诗豪放飘逸,带有游仙体的味道。把诗人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是五绝中难得的佳篇。

 楼主| 发表于 2011-8-4 10: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鬼”出,万家争

——自赏七绝《端午节》

七绝 端午节

龙舟竞彩粽香飘,华夏吟坛韵兴高。

我用云笺写新月,汨罗有鬼唱离骚。

      大概在09年,我写了首有关端午节的诗,发在中国诗词、中华诗词等论坛,以及一些诗词圈子。无论在哪儿,都引起了大家的争论,而所有争论,都围绕着这个“鬼”字展开。
      有人认为,此诗出彩完全在这个“鬼”字上,如果无这个“鬼”字,此诗就是一首普通得不在普通的诗。“鬼”是此诗的灵魂,也是此诗的“诗眼”。持这样观点的,不失有论坛的知名诗人,如中华诗词论坛网络学院易水长虹导师。他作了以下的论述:“鬼”字本意,按《汉典》解释为“某些宗教或迷信的人所说的人死后的灵魂”,是个中性词,并无褒贬。其引申含义可有“阴险,不光明,表示对人的蔑称或憎称”,“汨罗有鬼唱离骚”中鬼字显然用其本意,并无不妥,如果说“伤害了读者对屈原的感情”,那只能说我们理解有误,曲解了作者的意思。易安名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显然是对项羽的歌颂,绝无贬义。实际上这句本身就化自屈原的作品《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也是对勇于牺牲,战死疆场的将士的讴歌。由此我们自然可以联想到屈原的《九歌山鬼》,屈原用美好的词句歌颂了山鬼,如有贬义,何以用《山鬼》命题?据郭沫若考证,屈原笔下的“山鬼”实为巫山神女。屈原本为楚人,而巫山神女是楚民间最喜闻乐道的神话。李商隐的《楚宫》也有“女萝山鬼语相邀。”实际上是对屈原“山鬼”诗意的延伸。在历代诗词中,也不乏用“鬼”来表达亡人的意思,并无贬义,甚至有歌颂成分,比如李白即有“忠臣死为刖足鬼。”的句子,而以“诗鬼”著称的李贺更有很多“鬼句”,如“愿携汉戟招书鬼”,“秋坟鬼唱鲍家诗”,对“鬼”字均无恶意,也不避讳。当然,鬼字毕竟多指代亡人,因其不祥,后来也有贬义,很著名的《天安门诗抄》里就有名句“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这里的鬼代指“四人帮”之类的恶人,但“鬼”和“豺狼”毕竟有所区别,所以“鬼”字的褒贬,还要取决于语言环境。最后补充一点,在远古时代,人们由于对抗自然的能力不足,对“鬼”是保持敬畏的,这实际上是一种从图腾崇拜演化来的鬼神崇拜,故孔子有“敬鬼神而远之”的观点。“鬼”字似乎随时代的变迁,贬义越发明显,即便如此,近现代的诗作中,单纯一个鬼字仍然是中性词,鲁迅就有名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不仅表达了对革命英烈的缅怀,而且抒发了极度的愤懑情绪,我想“汨罗有鬼唱离骚”的诗句,有意无意之间和鲁迅先生的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易水长虹)其他持这样观点的,还有如中华诗词论坛“旧体新诗”首席版主画眉人,如中国诗词论坛版主荣西安等,都破例把此诗加为精华。
       也有人认为,此诗的败笔完全在这个“鬼”字上。象屈原这样的先贤,我们不能称“鬼”。否则就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因此此诗是没有意境的。持这样观点的人,有如中国诗词论坛的版主琴心,他作了如下的论述(由于太多,摘录部分):“……古人云,诗词以意境为上。所谓意境,其本质是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的和谐统一。情感是人对客观对象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不是对客观对象和现象本身的直接反映,而是对客观对象与自身关系的一种主观性的心理反应。审美情感指在文学作品(也包括其它艺术形式)中经过艺术提炼后表须出来的感情。它不仅仅是感情,还包括对美的认识、评价和价值判断,因此审美情感是一种包含着认识的对美的情感体念。……而中国人的审美情感,是这个民族特定的审美心理所决定的。几千年形成的中国人审美心理既具有传统的稳定性和凝固性,又具有时代的、区域的可变性与可塑性。也即是说,他有一个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这并不是咬文嚼字就能解释通的。……我们所讨论的根本问题并不是“鬼”字的释义,而是在“鬼”字运用中审美情感的把握以及对国人审美习惯的理解。依国人的审美习惯,至少有四种情况不可或不宜单用“鬼”字。其一,对于为人景仰伟人,不可用“鬼”字称。……其二,哀悼已故亲人,不可称“鬼”。……其三,怀念、哀悼女人,不可称之为“鬼”。……其四,悼念英雄、烈士,一般不用或不单独用“鬼”字。……这些都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所造成的,是用夹緾不清的“鬼”的释义所不能解释的。……”(琴心)其他持这样观点的还有很多,比如SOHO文学圈子的圈主王勃等。
       还有很多很多的观点,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其实公婆都没有错,以各自的思维,站在各自的角度来说,都是理,都是正确的。对于作者本人,无法左右别人对自己作品的评论。不过能引起那么多人的争论,也许就是这首诗歌自身的价值所在吧!或许,大家所讨论的,已经远远超越了此诗以外的东西。其中认为此诗结构零散,没有按照起承转合来写的也有。说没有意境,打油而已的也有。也有的人,通过讨论,从开始认为有“鬼”不行的,最后已转认为此诗妙在“鬼”。比如,中华诗词论坛版主马洲钓仙,他的两次评论如下:第一次评论,“诗意出奇,管见转句用字略感诗味欠雅,结句鬼字有损屈子形象”;第二次评论“上诗不落俗当为佳品”。
     “自赏在先,人赏在后”。而笔者又是怎么认为这首诗的呢?对于这首诗,我早就打算写一篇自我赏析了。终于在今天,敲响了键盘。
       要说到这首诗,首先还得说说作诗的背景:此诗虽不是作于端午节,不过也算是有感而发吧!作诗前几日,我刚收到一个组织邮寄来的“贺信”,说我参加屈原的诗词比赛获奖,要求订购书、刻碑什么的。但是都不忘一个“钱”字。就在那几天,我在论坛上又看见“纪念屈原诞辰2350周年全球华人诗联大赛”征稿的帖子(后来才知道是政府举办的)。我想,每到端午节,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商业活动开展。每到端午节,我们都在写诗吊屈原,也有不少人打着屈原的旗号征稿赚钱。而我们的先贤屈原呢?也许,他的冤魂还在汨罗江里哭呢。带着复杂的心情,或许说是不平的心情吧,写下了此诗,同时参加了此次的比赛。最后获了个优秀奖,也算是一点安慰吧!
       而在我心中,此诗如何呢?当然是我满意之作。否则我也不会拿来参加比赛。
       首先,对于“端午节”的题目。端午节,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节日。我就不作太多的说明了。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这二十八个字 “龙舟竞彩粽香飘,华夏吟坛韵兴高。我用云笺写新月,汨罗有鬼唱离骚。”第一句用了两个并列的事件“龙舟竞彩” 、“粽子飘香”,皆为端午节举行的活动。一“竞”一“飘”,可谓热闹非凡。营造的是端午节热闹的气氛,选用的是端午节平凡的活动,也是大家熟悉的活动。在这龙舟竞彩、粽子飘香的端午节,我们诗人在做什么呢?整个中国诗坛又在做什么呢?我们都在写诗吊念屈原。我们有的人在以屈原为名义征稿赚钱。如此景象,难道还不是“华夏吟坛韵兴高”么?当然,我们有的人可能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喝高了吧!(玩笑)谈到这里,我想到了有人说此诗没有按照起承转合来写,这一点,他们说的对的。我们先看看千古名作“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此诗“风光不与四时同”一句,既承也转,和“端午节”一首的结构手法是完全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他选择了对仗入诗,我没有选择对仗入诗。他对的是字词,我对的是意象。关于这一点,中国诗词论坛浮此一生版主的观点“愚觉三四句并非闲笔,是为结句作舖垫。作者是用心良苦的,不好用通常的起承转合来评判”和我有相同之处。从结构上看,“端午节”一诗 “我用云笺写新月,汨罗有鬼唱离骚”二句,主要围绕第二句的“韵兴高”三字作收结。我(我们)用云作笺,写吟新月。端午的月亮,为弯月,因此只能说新月。此写,此吟,此咏,是吊念屈原?是无病呻吟?是商业比赛?还是什么?也许只有鬼才知道,或许连鬼也不知道。而我们的先贤屈原,或许象屈原一样冤死,枉死,屈死的人呢?在端午节,我们在这里写月吟云,而那个冤屈的诗人呢?他,只有他,还在汨罗江里,唱着忧国忧民的《离骚》。此二句,在艺术手法上,“我”对应的是“鬼”,我写新月,鬼唱《离骚》,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处,其实有二意,其一,在这“诗人节”里,“我”写新月吊念屈原,屈原在汨罗江里,以离骚和我;其二,是发心中的不平。既有喜的一笔,也有忧的一笔。
       关于对于此诗,中华诗词论坛“旧韵新声”首席版主画眉人的评论:“……以层递之法,逐次深入,表达了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在端午这个民族节日、诗人的节日里,全国人民都在弄龙舟、吃粽子,这是大范围;而在这个诗人的节日里,诗人们也都在歌吟盛世,舞之蹈之,颂歌遍地,这是小范围;而除了汨罗江里的鬼魂,还有谁唱的是离骚那样的忧国忧民之音呢?实质上,这是一种危机意识,是一种浊世独醒的情怀,也是对当代中国的暴发户心态、特别是所谓诗人们的“歌德”、丧失诗家使命的一种忧虑和谴责”可谓和我不谋而合。
       最后在回头说说这个“鬼”字。正写这首诗的时候,我想起了当代诗词名家王亚平先生的《水调歌头秋过汨罗江》“雨歇数峰紫,有鬼唱离骚”的句子,因此就直接拿过来用了。要说“鬼”唱《离骚》,还不是出自于笔者之口。我只不过直接化用而已。鲁迅先生有句“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此“鬼”能用,我想彼“鬼”也能用。
        一“鬼”帖出,百家争鸣。这也许就是此“鬼”此诗的意义所在吧!


此诗获纪念屈原诞辰2350周年全球华人诗联大赛优秀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3 06:02 , Processed in 0.0352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