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454|回复: 1

中国诗歌报告(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5 10: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续)
四.
90年代后期开始,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纸质媒介的垄断地位,同时,全世界范围的即时通讯与即时阅读模式激发了大量本来即将要放弃(有些人在此前已经放弃或者停顿了)的诗人的创作热情。2000年以来,众多的诗歌论坛与诗歌版块在网络上陆续出现,大批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诗人们创作和提交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其中,顺应了时代需求而获得广泛争议的有下半身、口水和垃圾派的创作。它们是针对虚伪和虚无的伟大、光荣、正确而产生的,它们是矫枉过正的产物,它们要求无意义,无目的,无用处,要求让诗歌摆脱所有的使命,要求庸俗,要求恶俗,要求自我践踏甚至自我伤害和自我毁灭,要求性——没有例外地,当一个时代充分具备了自由思想的条件,但却没有自由表现的条件的时候,那些思想都会转向以性以及自我践踏为突破口,象明朝的色情文学,象二战后的垮掉派与嬉皮士运动,这些行为是有生物学基础的,它们象婴儿啼哭或趴在地上打滚一样,试图引起这个时代的重视,而事实证明,它们成功了。这些诗歌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但是,其热烈的程度对开辟诗歌的新时代而言,还远远不够,它们只是被当作一个文化现象,简单地嘲笑了一下,就成为历史了,很显然,无需争议,下半身、口水和垃圾创作在中国这样隐忍和恪守虚伪的道德礼仪规范的文化中,是没有市场与前途的。而接下来的另一个行为艺术事件,则彻底为下半身、口水及垃圾创作以至于诗歌自互联网出现以来的这一波创作热潮写上了“游戏结束”。

大约从2006年6月开始,有人在几个中文的门户网站上编辑提交了一些赵丽华的诗歌旧作,然后给这些帖子加进了这样的关键字——“国家级诗人”的诗歌“作品”,这些帖子很快被传遍了整个网络,赵丽华,一个之前没有人知道的典型的70后女性的通俗的名字,到9月份的时候,按照《时代周刊》的标准,已经是当月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人物了,桥头上的装卸工们在等活儿的时间里会从手机里翻出来“大便后不冲涮便池的人”,小学3年级的孩子们在摘抄本上会记下“他们两个出去玩了”,而中国的网民们,更是熟知了“全天下最好吃的馅儿饼”。“梨花体”诗歌就象“浣溪沙”、“江城子”、“山坡羊”等词牌曲牌一样被大家填写和模仿,甚至有好事者为此开发了电脑程序,称为“自动写诗机”,按要求输入关键字,之后回车,一首诗歌就产生了。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特殊性质,自新诗诞生之后,从来没有任何写诗的人,或者与诗歌有关的人能在中国折腾出这么大动静。这一事件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具有本质联系的事件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之后的一个必然结果。很显然,有很多的诗歌创作者曾经为实现成为赵丽华一样的公众人物的目标而进行过很多辛苦的,甚至是疯狂的努力,这其中不乏比赵丽华更口水,更无意义的创作者,但是,只有赵丽华,这个自称事发时已经离开诗歌界两年的默默无闻的女人,无意中被推到了大众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网上搜索到的赵丽华的个人简介中,包含以下关键信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诗选刊》编辑部主任”,毫无疑问,无论赵丽华本人在“国家级诗人”这个名头下享受过什么,她在这一事件中都被当作了制订诗歌价值体系的体制与群体的代表、无法承载任何读者审美愿望的诗歌作品的创作者,以及深度思考和自由表现的最大障碍。她在这一事件中所要承受的,是读者自1949年以来对令他们由别无选择的承受到厌倦到无法忍受的诗歌创作的全部积怨。

五.
由于存在着以下一些限制因素,注定了当代诗歌所有的努力都将失败的命运。

首先是在铁幕封锁下的出版发行制度,限制甚至屏蔽了包含新思想新主题新语言的文学作品的公开普及。美国著名的民权律师克莱伦斯•丹诺曾经说过,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总结我一生的经历,那我只能说——权力是最可怕的东西。而极端的权力尤其可怕,它们都曾经导致过大规模的人类灾难,在这些灾难当中,个人的生命价值是微不足道的,只有足够多的生命数量才会引起重视。所以,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生命来进行这种因为胜算机率极低从而有可能毫无意义的冒险,虽然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很多在极端高压环境下诞生的对后来的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作品,但那在一个愿意为了真理付出任何代价的人的后面,还需要一个愿意为真理付出代价的民族和时代的支持,而我们的社会则多年以来一直在培养漠视公民权利的顺民方面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和全方位的努力,并且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

然后是在极权政治环境下的诗歌价值体系。从1949年起,这一体系的建立与修正的权力一直都掌握在一个类似于乐府的专门为政治活动生产文学作品的叫作作家协会的机构手里,这个机构遵守着100年前传下来的“文艺是政治的喉舌”的圣旨,它在选择会员的时候,首要考查政治能力而不是文学能力,所以,由这些人制订的诗歌价值体系将会必然地反文学、反自由、反人类。然后,这种价值体系渗透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地方小报,到数学应用题,到药品使用说明书,当然,最关键的一点——它们首先是学校里教科书的绝对的永恒的指导。

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在诗歌审美方面的所受的训练,从一开始就是畸形的,被事先置入的,读者对现代诗歌没有任何标准,大多数的读者,仍然在以格律的标准来要求现代诗歌——虽然,这些读者对格律诗中复杂到足以令人崩溃的规则了解很少,但是,仍然不影响他们把这些一知半解的标准强加在现代诗歌之上,要知道,他们从小在教科书上看到的就是陶渊明、李白、杜甫、李清照、马致远,而实际上真正的当代诗歌美学体系还从未建立起来。不只如此,在这种教化以及50年来不断败坏胃口的诗歌创作情况下成长起来的读者对当代诗歌还采用双重的悖谬标准——一方面,他们不再认可官方的诗歌标准,另一方面,他们又在潜意识里以官方标准来贬低实力派的诗歌创作者——既然你写得好,那你为什么不出名呢?他们拒绝去思考和认识在专制体制下,所有的诗人的名气,无一例外地,全部都是在政府指示或者默许的情况下炒作出来的。最后是这种洗脑活动产生的巨大影响,当一个人规规矩矩地接受完长达16年的学校教育之后,所谓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将会在他/她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地存在下来,以至于那些在思想上具有高度自觉的人,也无法摆脱它的很可能是终生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人是可以被说服的,他们终其一生都会坚持——朦胧诗就是好的,因为它们在我年轻的时候曾经打动过我。

第四点,无论我们的政府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进行了怎样的命名,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时期,正如冷战后期西方的社会学家提出来的——我们正处于“和平演变”的时期,处于资本全面上升的时期。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在这样的时期,人文学科都会受到漠视,人们关心技术革新,关心能够迅速地积累大量物质财富的手段,在这一时期,由于存在着普遍的严重的生存焦虑,社会生活节奏被一再加快,人们全部都被还原到生存的层面上忙碌着以争取更多的物质利益,人的目的被扭曲了,人不再是最终的和唯一的目的了,人成了实现其它目的的工具(物化)。这种时期,同时伴随着的,必然是灵魂的丧失,而诗歌作为一种高级的艺术形式,一种依靠音乐性与空间感来触动人类灵魂的艺术形式,它需要一定的审美训练,即文化素养,以及需要相对悠闲的时间,通过想象才能体验到诗歌所具有的美感,但这些条件在当下都是不具备的。

第五点,在顺民式的教化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当代诗人,缺乏反叛与独立精神,绝大多数诗人都畏服于体制的强大,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始终都在参照体制所制订的标准,并且梦想着,当他们以足够温顺的姿态达到某个创作高度的时候,能够进入体制,从垄断的文化领域里分享一点个人的荣誉与财富。由于独立与反叛精神的缺乏,由于生存的巨大压力,以及强大的体制引起的绝望,诗人们多数都没有在人格及文学修养方面持续努力,大多数诗人,在获得体制认可方面未能如愿之后,都放弃了,剩下的,一部分转向了诗歌创作的反面,即上面所说的下半身、口水与垃圾流派,另一部分,受朦胧诗的影响(毒害),用特殊的语法结构把一些简单的意象复杂化,甚至抽象化,最终把作品弄得完全不可解读。最后一部分,转入了纯粹个人的自语式创作,并且由于受不到激励而很快停滞和结束。所有这些因素都在限制着当代诗歌作品的力度与深度,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当代诗歌作品,语言粗浅,题材雷同,内容单调,思想浅薄,从而完全滞后于5000年来,中华民族整体智慧增长最快的互联网时代。

第六点,这是一个审丑的时代,所有的规则都面临着被揪到台上批判、否定并最终被摧毁的命运。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在寻找一切可以被直接否定的东西,可以直接在否定之后被摧毁的东西,这一点,将会成为100年后回顾我们这段历史的时候,人们首先发现的,我们的共同印记。当所有人都专注于恶俗、丑陋、低劣、变态、疯狂、原始、低级、虚无、虚伪的时候,真正的经典正在被漠视,被忽略,而当这种在物质财富与精神荣誉之外的一点基本的喝彩与认可都没有的时候,真正的经典作品的创作,除了灭绝不会有任何其它的可能。所以,当我们指责没有人为世界级水平的华语经典文学作品的创作负责的时候,其实,很有可能,我们本身的行为,就在这一时刻制约着这种经典的产生,我们的行为使经典诗歌的创作身处体制的压制和读者的淡漠的双重绝境。

第七点,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习惯,特别是新中国以来的政治斗争活动的影响,很多诗人把精力与热情投入到了知名度的争取上——因为一直以来,在我们的国家里,经典的文学作品不是由时间和人性检验出来的,而是由权力指定的,所以,无论是已经权力在握的人,还是有可能掌握与接近权力的人都自然地把精力转到了这一方面。他们拉帮派,组圈子,造概念,搞排行,想要联合一帮人把另外一帮人和另另一帮人搞臭,搞死,搞到从地球上消失。幻想以此来保住他们在这个领域里的绝对地位,他们为此党同伐异,无所不用其极,但正是因为这样,他们的诗歌政治成就淹没了他们的诗歌艺术成就,使他们本来有一点可读性的作品最后也因为他们的人格因素而被读者在感情上直接拒绝了。

最后,在所这些因素之外,赵丽华事件象最后的晚宴一样,在一场价值标准混乱的狂欢之后,把诗歌一脚踢出了读者的选择范围——中国的诗歌,只是如此,大概也只能如此了。

六.
事实上,在21世纪的最初十年里,在下半身、口水和垃圾风格之外,中国存在过很多好的诗歌作品,并且,如果条件具备,它们还可以不断地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直到使它们配得上这个诗歌国度的荣誉,从而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这些作品具备了诗歌的基本要素——它们在形式上具有音乐性与空间感(诗歌的两个基本要素,分行是为了营造空间感);在内容上探索了人类永恒存在的问题(经典文学作品的标准之一);在语言上,具有时代性,并且足以引领这个时代的语言,同时这种语言在结构上层次清晰、逻辑严密、语法规范,与主题保持了高度的对应。但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它们没有被注意过,所以,今天,它们再一次沉寂了,这一次,短时间内不会再有任何事件可以激发当代诗歌的创作热情,当整个创作体系被完全摧毁之后,这个重建的周期将会经历相当长的时间。

虽然,在人类历史上,始终不乏有一些人,把自己选择的事业作为生命价值的唯一体现方式,他们克服着持续不断的冷遇和挫折,在自己选择的领域里不止地探索、发现和创新,他们因此最终在死后被认定为所属领域里划时代的卓越贡献者,但是,相比起这个时代巨大的、可见的当下物质利益,这种死后的荣誉的刺激是完全可以被忽略的,同样,正是唯其艰难,那些坚持下来的——为此他们或多或少都需要有些不正常——的人才会被授予至高无上的荣誉。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在中国当代诗歌领域里努力过的诗人们
            看林人
            2010.08.20-21(一稿)
            2010.09.04 (第一修订版)
            2010.09.29 (第二修订版)
 楼主| 发表于 2011-7-16 08: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注1:乐府
乐府最初是秦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经汉武帝扩充和改编,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魏晋及南北朝时期,乐府逐渐转变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唐朝的乐府是相对于近体诗与一般五七言诗而言的另一种比较活泼质朴的诗体,“感于衰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宋元之后,凡是合的文字,如词、散曲等都可以称为“乐府”。

注2:诗词格律实例
仄起首句押韵的五言律诗格律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浪滔沙 格一(双调小令)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注3: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文言文的最初出现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主要记录在竹简上,竹简的容量非常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刻上更多的文字,就需要把不重要的字去掉,逐渐地形成了一种特殊格式的书面语,当纸质载体出现之后,这种格式已经定型。之后因为文化垄断的需要,一直被保持了下来。

注4:国家社会主义
德语政治名词,原文Nationaler Sozialismus,与纳粹主义(National sozialismus)仅一个后缀的差别。国家社会主义的涵义要比纳粹主义广泛,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国家社会主义不包含纳粹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族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结合体,它强调国家至上,个人与群体必须绝对服从国家;它反对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强调生产资料公有,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意志,对生产资料进行控制、使用和分配,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国家意志集中在少数官僚和独裁者手里。国家社会主义在本质上只是把“皇帝”这个可见的实体换成了“国家”这个抽象的概念,把国家的统治权,社会财富的控制权由王族转到了政府首脑手里。

注5:麦田时期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1951年出版。故事讲述了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离开学校到曼哈顿游荡的三天,采用了意识流的创作方法,探索了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主题是愤怒与焦虑。《纽约时报》对其作了这样的评论: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1992年,同名乐队在中国组建。

注6:嬉皮士
英文Hippie,有三个方面的含义,起初用来指西方国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习俗和当时政治的年轻人。他们蓄长发,留胡子,穿戴不同寻常的服饰,听迷幻摇滚,蓝调,朋克及死亡重金属,自由恋爱,吸毒,以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来表现他们
与现实的冲突。嬉皮士的贬义含义指吸毒,特别是抽大麻的人,以及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缺乏社会义务感和卫生感的人。最后,在朋克摇滚亚文化中,嬉皮士被用来指谓陈腐的、无聊的或讨厌的人。

注7:垮掉派
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Generation)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挑战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代表作家有金斯堡及其作品《嚎叫》。

注8:铁幕
这个词出自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敦城的威斯敏斯特学院所发表的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中,原意指冷战时期将欧洲分为两个受不同政治影响区域的界线,这里引申为压制与隔离自由思想的政治手段。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3 05:55 , Processed in 0.0377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