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92|回复: 0

读诗说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1 12: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肖英杰 于 2011-11-11 12:28 编辑

诗即思。所谓思,拆字解可谓“心上有田”。故诗人不能脱离油盐酱醋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不能不接地气,不能像鬼魅一样过于飘忽不定,也不能像冤狱一样总是不白不明。否则,我们这些写诗的真就是一群名副其实的神经病,讨厌鬼。

诗人应当做到注重内心深度挖掘和重视现实批判体验的双重结合。做到这一点,“写什么”与“怎么写”根本就不会成为困扰诗人的写作难题。

妄谈中国诗歌复兴与空谈中华民族复兴一样荒谬。什么是复兴?复兴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算是复兴了?不得而知。故不如说,让国人在地球上得到与其国家实力相匹配的礼遇与尊重,让诗歌在中华文学圣殿里回到它应有的地位和高度。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此诗在目前的语境下解读如下:豪门大佬送来比牛睾丸还大的夜明珠,主人公拒绝了。这作风与时下宁做权贵老头N奶,也不愿嫁给挺拔拔后生男的和谐社会风气鲜明对立。因此,读者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此诗已是传统文化之糟粕,应当旗帜鲜明地予以摈弃。

某些时候,诗歌就是一泡尿,撒了就撒了,任何所谓深度解读都缺乏实在的意义。如果实在要说有意义,可能就是,李白某泡尿里酒精超量。但是,人家又不酒后驾车,这意义还有很大吗?

好的童话都是最美且不经意的梦与最深刻且易懂的想象。好的诗歌没这么复杂。好的诗歌应该是这样的:懂诗歌和不懂诗歌的人一读,都说——这首诗写的真好!

不懂植物学的人是读不出诗经之神粹的,不懂乡土的人是品不了诗经之至美的,不懂音乐的人是体验不到诗经之天籁的……但是,一个中国人,不管是否懂诗歌,只要一他听人朗读诗经,就会打心眼里感叹——真好!

其实所谓诗坛大抵就是一伙写诗和不写诗的人聚集在一起,你说我好,我也说你好,你说我不好,我也把你往死说。说到底,这其实跟诗歌并没有多大关系。真正诗歌在哪呢?在心里,在体验里。比如在一个长长的舒畅无比的屁里……有曰:离诗坛越远,离诗歌越近。

海子在《四姐妹》里写道: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当一个孩子把一切看得这么透彻,说得这么透彻,那么,他也只能用死来成就人生,别无它途。如果有,那就是——彻彻底底地疯掉。仔细阅读海子,最后发现高贵的空洞后面潜藏巨大的悲悯,尤其是对乡土深入骨髓的感受和眷恋。对与我这样一个出生农村的人来说,海子就是我的乡村兄弟。不管你们是什么人,也不管你们怎么捧高他,怎么贬低他,然我的兄弟海子,都是不朽的。

特朗斯特罗姆,出生在瑞典这样衣食无忧生死不愁的国家,作为一个诗人,他能做到一辈子与自己斗争,与语言斗争,已经足够了。其它苛求比如为民请愿为底层说话等等,对他来说都是奢侈的,枉然的。他只需要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好说精致就足够了。

相对与整个世界尤其是西方而言,不管是参照历史还是现实,中国都是另外一个世界,甚至是另外一个宇宙。对于诗歌来说更是如此。就诗歌而言,我们的诗人到目前为止还没能让诗歌真正属于自己。也就是说,我们的诗人从中国(或中文)出发却一直回不到中国。也许他们永远都回不来。

具有相同或相近气质的诗人,要么彼此惺惺相惜,要么彼此读起来感觉对方就那么回事,不过了了,浪得虚名。此两者原因都出在:彼此的诗歌手法技巧彼此熟悉,彼此也都用得娴熟,就连诗歌美学也可能趋近一致,会有知音之感,自然也会出现审美疲劳之嫌。

现在很多诗歌同仁在努力,致力于为中国新诗建立一套类似近体诗一样的诗歌标准。新诗到底要不要好比四声八病、平仄、律诗绝句、五言七言、四六等形式或审美上的标准呢?或许是需要的,但绝对吃力不讨好,反惹一身骚。我的观点是:标准是诗歌镀金的棺材。你可以尝试,但你不要指望大家会认同你,因为标准向来不是讨论出来的,而是由强者建立的。彼特拉克莎士比亚建立起十四行的标准,庄子屈原建立起骚体的标准,枚乘司马相如建立起汉大赋的标准。因此,你只有用诗歌文本把一套标准表现的无比强大,他人被你的诗歌征服后才会逐渐认同你的标准。切记:能建立起标准的一定是伟大的诗歌文本,绝对不会是推理严密无懈可击的诗歌理论。

现在到处能看到谩骂。或谩骂某种流派,或谩骂某个诗人,或谩骂整个中国诗歌。这是不正常的。要知道,批评绝不是谩骂。谩骂者里有诗人、有评论者,也有鸟屁不通瞎起哄的好事者。对于后者我无话可说,看热闹的无聊者向来热衷此道,那就由他去吧。但是对于前者,我要说的是,既然你也写诗,那就好好写诗,莫无端偏激,莫无端谩骂,沉下心来把诗写好,这比任何锐利的批评都要有说服力。

真正的批评只有两个前提:一是完全读懂了,然后就读懂提出批评;一是完全没读懂,然后就读不懂提出批评。但是现在绝大部分的批评都是立足在一丁点都没读和读得要懂不懂的基础上,这种批评往往害人害己,毫无用处,说不好听点简直就是垃圾,纯粹浪费社会资源。如果这种批评出现在诗歌上,那更是贻害无穷,简直是在夺诗歌的老命。

对于持过份批评诗歌倾向和态度(如盲目批评下半身体、口语体、废话体、垃圾体等)的偏激型批评者,我要说说公道话:百花还齐放,百鸟还争鸣,你所认定的美学在他人看来可能就是陈旧,非得要人跟你一条道走到黑?我们要药治病救人,更要打开诗歌视野。什么又是打开视野呢?是挖唐诗宋词的祖坟?还是偷西方诗学的魂?都不尽然。真正打开视野是探索,是创新,是融合,但绝不是偏激,谩骂,自闭和狭隘。

对于批评,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先学会欣赏,再学会创作,再学会批评,再学会找到自己批评的根据,然后才向大众发言。对于创作,我常常告诫自己:你是中国人,你一定要记住,首先,要用中国的语言来表达中国。否者,你将无从而破,无话可说。
                                                                    2011—11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6:12 , Processed in 0.03794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