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65|回复: 3

悟空者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6 15:36: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悟空者说/文:彭一田




我至今未读到真正的禅诗。今天看的这些也大多不是禅诗,只是一种偈子而已。我甚至觉得凡是能写出来的,就不可能是禅了,因为语言所能表达的只能是经验的,而禅是超验的。须知,意会和言传向来分属于两种不同的境界,乃至不同的世界。

举个例子:神秀的偈子是以有、和肯定的方式说禅,而慧能的偈子,是以否定的方式说禅。而且,惠能的偈子是依了神秀的韵的。也就是说,慧能偈中的否定,是对神秀偈中肯定的否定。神秀作的是立论,慧能作的是驳论。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如果没有了神秀的有,与肯定,那慧能的无,和否定怕是无从谈起的。就偈子本身而言,慧能的感觉和思维方式都是有问题的,又遑论禅意,和禅本身?禅本空无,但慧能却是通过对某种现存物(神秀偈子)的否定,去显示自身,进而去表明他自己的偈子才是真的禅佛。

否定之否定:既否定现有的,和现存的,对现有否定后的状态,又进行一次否定。慧能对现有的存在(神秀)以反诘的语式作出否定,他这一否定的目的是对自己的否定给予肯定,而不是为了再次进行否定。以禅的思维方式,前一次否定是过程,后一次否定才是禅意之目的所在。可见,慧能对神秀的驳论是手段,目的是建立他自己的立论。从思维模式的角度看,先破后立,通常是一种革命的方式。




禅是汉文化的传统内容,并不是由汉传佛教所独创的。所谓禅宗是汉传佛教之内的流派之一,根本不能将它理解为中华民族文化源头意义上的禅之宗。

禅宗教派以禅喻筏,认为禅本身就是一种工具,是问心修佛的一个过程而已。有人进一步认为,佛教本土八大宗派中的任何一宗,都只是工具、方式,和过程而已,唯有《金刚经》是佛教之根本所在。

《坛经》不是禅宗六祖所写的,慧能自认不识字。《坛经》是靠他人的记录和编写,通过皇上加持,以及众多文人的推广才得以闻名于世的。须知,说话和文字是两个不同的表达维度,而记录是一种文体创造,其指向远远深广于言说的层面。《坛经》的记录者是神会,他14岁(一说17岁),依神秀的指示参谒慧能。慧能过世时,神会30岁。神会48岁时,在滑台无遮大会上,不顾生命安危宣传南宗教义,申明慧能乃系禅宗正源之六祖。

古人曰:有经处无史,有史处无经。

师徒是要互担因果的,无论是西游记里的师徒五人(白龙马也算),还是慧能的弟子神会或其它人等,师徒各自的表现和结局都是因果所致。史称:风幡之争惹慧能现身,印宗禅师先为慧能剃度,即拜慧能为师,真所谓菩萨畏因矣。从徒弟跪拜师父的那一刻起,因与果就同时发生不可回避的联系,此后师与徒将互担双方的因果。在今天,世间面临的问题是:在师(穿僧服的)与徒(俗家人)之间,拜的兀自跪拜,受的悠然领受,似乎这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呜呼,众生已不畏果,菩萨又如何畏因?!




一般而言,修心者只有先经“有相”层面,才有可能到达“无相”层次,只有经过“无相”阶段,才能最终抵达“空相”境界。“有相”另一方面的表现是:众生在日常中每每以外在“有相”来求取内心之“无相”。佛经、佛像、佛寺皆为外在“有相”,人们陷入其中而不悟,那就是执着。工具一种是“有相”,执着也是一种“有相”,抱功利目的礼佛念经是当然的“有相”。所以,礼佛只有不断地问心才是正道,借助外在的“有相”去寻求内心的“无相”境界,还不如借筏过河。

愚见:佛经中最经得读的是《金刚经》,再就是《心经》。大凡“经”者,更多的意蕴是在文字之外,所谓“王顾左右而言它”。就叙述发生学的维度来说,《金刚经》行文所生成的六度空间,与其所涉及的内容是相适配的。《心经》因浓缩得非同寻常,比《金刚经》要难通透多了。换句话说,《金刚经》是一篇记叙文,《心经》是一篇总结陈词。近期,看到有人将《心经》翻译成当代诗歌体,颇有点意味;还有人将《心经》译成坊间碎嘴风格的,这和《西游记》中唐僧的唠叨形象并不相同。唐僧的唠叨嘴是像法时代的风格,今人的碎嘴风格正契合末法时代的日常氛围。

所谓“慧能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换个说法,便是佛教由像法时代进入到末法时代了。因“人人皆有佛性”,佛法宣教由原先的达官士人阶层之生活理想化追求,普及到贩夫走卒的日常行为化。又因“下下人有上上智”,人人面临成佛之可能,使得人们阐释佛理的空间维度大为增强:以佛,和佛法的名义,在自性范围内反复循环论证和自我阐发,这点从《坛经》仿《金刚经》体例的行文演绎中,便可见一斑。




当禅修成为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其境界是辽阔和深远的,非其中者不能体会。

近期,因为梳理绘画的写意与抽象关系,和试图以文字解答意境之说,便找了这部《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麻天祥著)》来看。禅是构成意境的一个重要元素。该书虽然冠名为“禅宗~史”,实际上研究的是:作为中华文化基因的禅意是如何被佛教在汉传过程中比附、吸收,和顶替的过程。学者的见识,显然能够超越宗教派别的门户之见,并且麻先生的这部著作,有可能比当年胡适在这方面的研究要来得全面和深刻。

20世纪是探求真理的年代,而今是知者不言,或者“看透而不说破”的时日了。其实只要一细想,就当然能够发现20世纪的很多真理是虚饰的。于当今来说,不认真或无须认真,也是一种真理。

以“后现代”的语言方式写诗,得与现实有多大间离才想得出,写得来。用“口语诗”给意象和喻象祛魅,所呈现的效果可能要归纳到泛政治学方面去了。通常,人们以社会学意义上的“多数”和“少数”去表明自己的写作立场,而不是审美取向,殊不知真正的诗歌从来不是什么“多数”与“少数”的概念,它压根儿是件个体的事儿。诗歌即个体,“后现代”的语言模式、意象方式都只能是个体的。




上午读书时,不经意想起陈超,他在1995年给我的一封信中说:诗中要尽量取消对世俗生活的表述。在他来信之前,我给他寄去了我的诗集《边走边唱》。陈教授是我1993年获柔刚诗歌奖主奖的终审评委之一,这之后我和他有了联系,我觉得应该给他寄一本我的诗集。由这封信,他在我心里被看成是“高蹈”诗意的存在,且不可多得。

我正在读《现代诗歌的结构》中的“去人性化”一节,书是胡戈.弗里德里希写的。作者是语言学家,不是诗人。我认为作者的文笔是本分的,他全书所讨论的内容是对现代语言结构的分析,关注的重点是诗歌语言。在这部书中,作者呈现了作为一名语言学家的慧眼。

从根本上说,诗歌,是对某些个体命运的馈赠。但有不少人搭错了车。搭错车,还要强出头,便难以避免地早夭了。这样的人事我听闻不少,我的家乡就有。天见可怜。




布罗茨基认为,人类对于存在有三种认知方式:直觉的方式、分析的方式,和天启的方式,诗歌和其它文学形式的区别在于,它能同时利用这三种方式,借助于一个词语,诗人就能出现在他之前没能到达的地方,因此诗比诗人本人会走得更远。

正如印度板块的漂移,产生了喜马拉雅山脉,布罗茨基也是历史年代的产物。我感觉这样骄傲到孤绝的人未来是不会再出现了,因为人类已走进了颓废。很难想象在可以见到的未来,世界会有比喜马拉雅更高的山峰出现。布罗茨基在世时,抽去身上的岁月痕迹,将自己变成一帧纯粹抽象画,干净到如此程度,便是隐去了线条,只有色彩和色彩构成的形状,在无声地言说。色彩因溢出了图画而一再颠覆构图;或许原本就没有理性意义上的构图,因为布罗茨基已放弃了线条的作用。在溢出画面的意境里,人们领略到了诗歌高蹈的灵魂。我曾经说过,布罗茨基对他的国度而言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对人类整体而言是一道酷热的曙光。




对散文的批评,和对散文与诗的差异与转换的分析,不是专家和学者的专利,作者自己首先是最有发言权的。我向来说一个不会写诗,和不会写散文的人,你怎么去评价诗和散文呢?对那些既是作者,又同时能够进行批评,和分析作品形式、题材、内容的,我都会高看一眼。

诗人格特鲁德·斯泰因说:“诗歌是名词,散文是动词。换句话说,诗歌的特殊天赋是命名,散文则显示运动、过程、时间。”这话是很有道理的。不会写散文的诗人,不大可能是真正的诗人。试想,如果一个诗人只会干一些“命名”的事儿,而不会为他的“命名”展示其之所以“命名”的内在的运动过程、时间维度,和缘起契机,那么从根本上说,其“命名”的才能是值得质疑的。诗是最容易被仿冒的文体。既然你自命为诗人,你得用整个的运动过程去证明你自己“命名”的能力,这是现代诗歌语言模式的基本要求。

品评作品是体悟式、个体化的。但现今品评文字已被取消,代之以谀评。人们常见的评论文章大多是以讲代品,以解代评,以职业的方式作公共化讲解。易言之,讲解是岸上的行为,品评是河里翻腾的浪涛,而作品是整条河流。这表扬与自我表扬的时代,谀评与自我谀评的时代,堤岸人头攒动,河水独自流淌。

2024.12月,岭南
发表于 2025-1-6 15:4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有了哥伦布发现?
发表于 2025-1-7 11:0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至今未读到真正的禅诗。“禅诗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就像工业诗,农业诗,田园诗。。。。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1 22:17 , Processed in 0.03503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