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496|回复: 2

从北方到南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8-20 22:5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B >从北方到南方</B><B ><o:p></o:p></B></P>
< ><B >——与杨克对话<o:p></o:p></B></P>
<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首先祝贺杨克兄《中国新诗年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5</FONT>年度卷》出版,这本年鉴无论从编排、体例还是版式上与以往的年鉴都有很大区别,请从形式和内容上谈谈具体的变化?</P>
< ><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B >从</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8</FONT></B><B >年至今</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每一年的《年鉴》封面上都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永恒的民间立场。我想这最能代表《年鉴》的理念:向着鲜活的、有生殖力的</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民间</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这当然是一以贯之的。在内容上,新的年鉴也许没有上一个年度那样锋芒毕露,这与近两年诗的发展比较平稳有关系,也跟执行主编小引、阿斐的个人艺术理念密切相关,他们也许更期待好诗而不仅仅是盲目的或者故作姿态的“试验”。当然根本的还是出版环境使然,把两年度合在一起出版并非编委会的本意,而是先前的一家出版社有一两首诗没能通过把时间耽误了。而那两首诗其后在报刊或别的选本发表了证明并没有任何问题。年鉴的编选一直是非常严肃的。新的版式无非是图书装帧审美的趋向所至,必须承认,书籍的包装是有时代特性的。年鉴增加了大量图片,因为它们也是中国诗歌现场的一个部分,二十多年来,带有现代后现代色彩的新诗不仅是写作,也是从朦胧诗人到</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B><B >后诗人置身其间的行动或运动。</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年度桂冠诗人</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年度潜力诗人</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年度诗歌事件</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年度推荐</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等栏目的增加,以及诗歌网络论坛介绍和诗集梳理,只是编排和分类上的一些具体操作的变化,而非常细致的网络和纸面诗学观点摘要和大事记等,都是原先旧有的栏目。</B><B ><o:p></o:p></B></P>
<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既然《年鉴》一直是以关注当年引人瞩目的诗人、诗歌现象为主,那么,《年鉴》的现实性、当下性无疑是不容置疑的,因此,请谈谈当下刊物偏爱的以“地域诗歌”面目出现的诗人创作,而对于流行的底层写作、“草根性”以及晚近的诗歌道德伦理问题,不知你有什么看法?</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 >年鉴</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B><B >年来第一卷都是推荐当年度的新人。例如《</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9</FONT></B><B >中国新诗年鉴》首卷就推出吕约、沈浩波、李红旗、朵渔、巫昂、盛兴、颜俊等,而“</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B><B >后诗人”的概念却是新世纪后才出现的。该卷除了宋晓贤是</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B><B >年代中期的,其余哑石、安琪、世宾跟“</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0</FONT></B><B >后”也就差一两岁。而今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B><B >后</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或</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FONT></B><B >世代</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 >诗人的大规模出场了,他们的写作</B><B >不再像前几年只是“冒头”,</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B >许多人的个人风格已经渐趋明朗,当下诗写作实力上已不存在代际差距,相互的区别只是个体的。近年诗歌的地域性面目得以障显,自有其通过群体来呈现诗歌强势,变相取而代之过去以“流派团体”方式出场的企图,但本质上这是体制介入的结果。诗歌受地域影响是诗人与生俱来打上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性的烙印,它们导致诗歌气味的不同应着眼于更大的氛围,例如热带与寒带、海洋与内陆造成的差异。但以省或市这种行政区划来分类则仅仅是文化管理上的需要。这是一种比生理年龄来区分诗人更拙劣的非艺术的方法。试想如果当年把《今天》看作北京诗歌的崛起,把《非非》视为成都诗歌以《他们》标志江苏诗歌的新现象,是多么可笑。</B><B ><o:p></o:p></B></P>
< ><B >底层写作、“草根性”看似新词,其实</B><B >感时忧国本来就是屈原伊始的中国诗歌的精神传统,在小资和中产阶级趣味大行其道的当下,我也是身体力行主张来点“无产阶级”文学的,例如我写的《人民》系列。但把有否忧患意识和是否关注弱势群体上升到诗歌道德高度,我则是质疑至少态度上是迟疑保留的。我对文学的判断忠于常识,作为参照系,古今中外</B><B > </B><B >“贵族”的“资产阶级”的写作好东西实在太多了。杜甫三吏三别和白居易的《卖炭瓮》是唐诗里振聋发聩的力作,但谁也无法否定《春江花月夜》是精品,而岭南节度使写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无疑是大将军抒发小文人趣味。这就是我最终选择回避晚近这场写作伦理辩驳的原因。</B><B ><o:p></o:p></B></P>
<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很多评论都涉及到你是较早进行当代城市诗创作的诗人之一,而像《天河城广场》等诗篇更是留给读者很大的思考空间,不知你在充分结合自己创作的基础上,对城市诗有何看法?</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B > </B></FONT><B >把我较早进行的写作命名为“城市诗”,在我看来也是一种图省事的偷懒的批评。我不是为了城市而写城市,我的写作基于一个诗人对强行进入自己生命的新语境“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感。当有幸遭遇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没有胡适、鲁迅们对大时代来临的敏锐是悲哀的;当有幸遭遇文革结束新的现代主义写作向度成为可能时,没有北岛等“朦胧诗人”的历史意识也是悲哀的。同样,我有幸遭遇了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的断裂,商业消费社会形态闯入我的生存之中,我有责任留存我在大变革中的经历,把它们呈现为艺术经验。这就是我诗篇中对城市符码的解读跟那些唱挽歌哀叹世风日下的</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B >“过去式”的所谓“城市诗”的本质区别。我</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2</FONT></B><B >年的组诗《在商品中散步》和其后《杨克的当下状态》等等就是这种有意识的写作,早在</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4</FONT></B><B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我个人诗集《陌生的十字路口》,我第一辑的标题就对我涉及中国城市化进程、告知当下存在本相的诗歌作了概括,那就是“一个人的时代”!</B><B ><o:p></o:p></B></P>
<P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你曾在自己的诗歌随笔中,提到“在南方写作”这一带有观念性的词语,现在已经事隔多年,不知你对“在南方写作”有何新的体会?</P><PRE ><B ><FONT face=宋体>《在南方写作》是我1995年的一篇札记,后来为第8届亚洲诗人节我还专门写过阐释性的发言《我所理解的中国南方诗歌》:</FONT></B><B >“</B><FONT face=宋体><B >南方诗歌不完全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指向现代汉诗的一种品质,与市井生活有关,与个人有关,与具体的事物有关,与肉体、感官有关,与人性的细节有关,与正在发生变化的大地有关。”“它象征着一种新切换的背景,它是当代中国的精神写照,是生存现场和心灵现场的双重呈现。”</B><B ><o:p></o:p></B></FONT></PRE><PRE ><B ><FONT face=宋体>从地域上来讲,中国南方的自然生态和民间生活形态跟北方当然有不同,但我所强调的“南方”,更多特指最近20多年来中国的市场意识形态,其变化首先是在南方发生的,我以为我的文学更多的体现为对这一存在的私人化理解。在这个意义上,一个身在北方的诗人其实也可能“在南方写作”,而一个现居广州的诗人,则也许非“南方写作”。<o:p></o:p></FONT></B></PRE>
<P ><B ><o: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由于长期“在南方写作”,《中国诗人》和东北诗人、读者当然也期待你谈谈对东北诗歌的看法与建议?</P>
<P ><B >仅是巧合,我差不多走遍了中国的各个省市,却几乎没到过东北,大连是个例外。曾因为大雪,飞机转道在沈阳机场换另一航班,有</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B><B >个多小时,打的到市里匆匆兜了一圈。吉林和黑龙江至今尚未踏足。但东北诗歌却给我很深的印象,也有许多诗人朋友。〈中国诗人〉是个艺术质量稳定的不矫饰做作的刊物。最近</B><B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B><B >年,东北为中国诗歌贡献了许多好诗人和优秀文本。如果要给点建议,似乎尝试突破新的写作边界的探索相对其他地方有些沉寂,哪怕失败的摸索,其价值并不一定就低于好的文本。诗歌是写作,也是生活方式。</B><B ><o:p></o:p></B></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 >                                            </B><st1:chsdate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9" Month="8" Year="2006"><B >2006-8-19</B></st1:chsdate></FONT><B ><o:p></o:p></B></P>
发表于 2006-8-21 11:3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杨克兄,他对人很和蔼啊.
发表于 2006-9-19 16: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立群兄安好/回东北环境还适应吗?</P>
<>多保重!!!</P>
<>有机会回去时和你喝酒聊/</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8:10 , Processed in 0.0280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