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64|回复: 2

平平淡淡才是真(诗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 12: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99><STRONG>                      平平淡淡才是真<BR></STRONG>                    ——读余远鉴诗词集《海陆风骚》有感</FONT></FONT><BR>
<><FONT color=#000099 size=4>                               <FONT color=#ff0000>☆冷梅</FONT></FONT><BR></P>
<><FONT color=#000099 size=4>    余远鉴先生是我一向敬重的诗人、作家。他为人随和,崇尚平淡的生活,尤甚谦虚,写了不少诗文,尚能平淡地说:“余喜爱格律诗词,但不大懂格律诗词;余喜作格律诗词,但作不好格律诗词。”他的这种谦虚的态度,倒让我不知怎样来评价他的诗词作品?由此,我想到某些自认为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家,他们不是认真地去研究文学艺术的规律和价值,而且把文学艺术当作可以任意糟蹋的婊子。这种现象在诗坛尤为突出。当下的新诗创作已明显陷入混乱无序状态,许多有才华的诗人及其作品被淹没于日益泛滥的文字垃圾和艺术泡沫之中,而一些低俗的“诗人”却被吹捧为诗坛明星,其低品位的诗作也被一些著名媒体热炒为精神圭臬。网络文学爆发户韩寒说:“诗人和新诗为什么还存在?”韩寒的观点虽然很偏激,但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新诗已处于尴尬境地。有趣的是,在新诗跌跌撞撞的步伐中,旧体诗词创作却悄然兴起,在许多地方,喜爱阅读和创作旧体诗词的人甚至超过了新诗爱好者和创作者。诗坛这种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现象,是时代的一大幸事。</FONT><BR><FONT color=#000099 size=4>    远鉴先生对旧体诗词的研究是较深入的。他严格遵循旧体诗词的规律,力求追求诗词的音韵美,在语言的对仗工整之中寻求意境的突破。知名诗人作家丁继松在评价他的作品时说:“远鉴先生的诗韵押得极准,读之琅琅上口,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春天的诗缘》)。”关于旧体诗词的平仄和音韵问题,在此不谈。阅读远鉴先生的诗词,最易悟到的特色,就是平淡。这里所指的“平淡”,实指其语言特色。他不太喜欢用典,尽量避用拗口或难懂的语言,却把大量的民间语言、俗语融入诗词之中,化俗为雅,雅俗共生,且阅《春满农村》:<FONT color=#cc6600>“对对红联贴上门,洋洋喜气满农村。/条条大道飘金带,座座高楼绕白云/曲曲卡拉歌盛世,家家电视看新闻。/年年发展年年好,处处繁荣处处春。”</FONT>这首诗非常自然地把“春满农村”的主题凸现出来,整首诗没有生字、僻字,读起来也很顺畅,套用新诗的一句术语,即是“口语化写作”。诗中还巧妙地钳进了“卡拉”、“电视”等词语,不但不会破坏诗的审美价值和意境,而且让我们领悟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即诗人不仅仅是在简单地描摹农村的春景,而更暗示了卡拉、电视是物质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农村所带来的结果,与诗中的“大道”、“高楼”等相呼应,衬托出一幅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图景。该诗于平淡中见新奇,于平静中蕴激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容易扩大阅读面。</FONT><BR><FONT color=#000099 size=4>    旧体诗词的创作,有人认为很容易,因为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套;也有人说很难,因为条条框框太多,受到太多的限制和束缚。窃以为,任何艺术都很难,尤其要在某种艺术形式中取得新的突破。旧体诗词最能体现汉语言的特点,从而使语言艺术达到美的境界的一种艺术形式,虽然古人已摸清了诗词创作的规律,并留下难以计数的佳作精品,但当代人还是难以借助古人的经验,在寻求音韵和意境的平衡或突破方面有更伟大的建树。从另一个角度理解,旧体诗词的这种特点才会吸引一代又一代人去探索研究,更有可能让人们在孜孜以求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乐趣和快慰。据说,远鉴先生在年青时代就对旧体诗词怀有浓厚的兴趣,几十年来笔耕不辍,硕果累累,虽没有惊世之作,但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对精神家园的坚守,是值得赞许的。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旧体诗词表面上一片繁荣,实则暗流涌动。有人借此窃居文化团体的“领导”地位,以诗坛“老大”自居,对他人颐指气使;也有人借此附庸风雅,试图“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品位;更有人想借此谋名捞利;凡此种种,不言而喻。这虽然是极少数人的作派,但其加剧暗流涌动的结果不得不引起深思。真正的诗人是甘于寂寞的,是崇尚平淡的。远鉴先生是甘于寂寞和崇尚平淡的人,其在工作之余,主编《海丰文学》,压力不轻,但他从没有放弃诗词创作,其创作的热情甚至让许多年轻人望其颈背。可以想象,一位年近花甲的人,没有一种献身艺术的精神,是不可能在寂寞和平淡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创出骄人成绩的。</FONT><BR><FONT color=#000099 size=4>    任何艺术形式都承载着人们的理想追求。诗词是一种文学品牌,说浅些,是一种语言艺术,说深些,就是思想修养的艺术。没有思想或理想追求的“艺术”不是艺术,要么是文化垃圾,要么是无厘头文化的躯壳。著名诗人作家谢冕在《理想的召唤》一文中有一段话很精彩:“文学创作有一切的理由享用自以为是的自由,但文学显然不应抽去作为文学最具本质的属性,文学的建设最终作用于人的精神。作为物质世界不可缺少的补充,文学营造超越现实的理想的世界。……文学应当有用,小而言之,是用于世道人心;大而言之,是用于匡正时谬、重铸民魂。”诗词亦是如此,古人云,诗以言志,诗以抒情。道理如此简单,然而,尚有几人记取和坚持?诗词(其他艺术亦然)要永葆青春,应多关心民众,若不再关心民众,就理所当然地失去民众的关心。鲁迅的诗词为什么具有那么强的生命力?重要原因是鲁迅把自己同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关心底层民众的疾苦,表现了大情大义大爱的思想。反观当今一些诗词人的作品,除去某些艺术技巧纯熟运用的因素,绝大多数的诗词作品苍白无力,不关心民众,已严重堕落为个人情绪渲泄和心灵自我安慰的工具。远鉴先生的一些诗词作品也存在某些缺憾,可喜的是,整本诗集贯穿其思想的是祖国情、家乡情、亲情、爱情和友情。这几种感情在诗人心中不断交织,编织成灵魂的桂冠。他在抒发这些感情时,依然保持着平淡的风格。例如,有一年中秋,他登上天安门城楼,仰望皓月当空,不禁思绪万千,诗情荡心激胸,这就有了《中秋登天安门城楼》一诗:</FONT><BR><FONT color=#000099 size=4>    <FONT color=#cc6600>天安门上庆中秋,皓月一轮照九州。</FONT></FONT><BR><FONT color=#cc6600 size=4>    思绪随风通海峡,何时两岸共宏猷?</FONT><BR><FONT color=#000099 size=4>    诗人对祖国的挚爱,已不再局限予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他的笔触已深入到民族的伤痕。台湾暂时游离于祖国的边缘,海峡两岸尚不能完全共宏猷,这是诗人的心之痛,也是中华民族的魂之伤。祖国的统一事业,必须依靠炎黄子孙的共同努力,任何指染台海问题的反华势力和分裂祖国的“台独”分子,迟早会受到历史的公正审判。远鉴先生充溢爱国主义情绪的作品不少,如《庆香港回归(二首)》、《喜迎澳门回归》、《欢庆十五大胜利召开》、《贺党八秩华诞(二首)》、《国庆感赋》、《欢庆北京申奥成功》、《贺中国足球进军世界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感赋》、《登长城》、《海峡情(四首)》、《游井冈山》等等。对祖国的爱,是每个文学艺术家必须面对的话题,在中国漫漫的文学史中,可以说,时时闪烁着爱国之情。虽然,古代人对国家、祖国的概念不甚明确,甚至模糊不清,但对其生活生存的土地(或家园)是深怀眷恋之情的。广义的家园就是祖国,狭义的祖国就是家园,唯一不能混淆和否认的就是对本民族的血缘认同和精神皈依。中华民族是华夏大地各民族经历了风风雨雨而互相融合,并冲破重重障碍走在一起的大民族,早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然会依靠内在的凝聚力完成大统一事业。近现代以来,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事业奔走呼号的仁人志士不计其数,渴求统一的诗文也不计其数,这完全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对“台独”分子及其帮凶的有力驳斥。</FONT><BR><FONT color=#000099 size=4>    远鉴先生洋溢故乡情、亲情和友情的作品也不少,就不一一列举详谈。其中,他怀念父亲、母亲的诗,情真意切,值得一读。且看:</FONT><BR><STRONG><FONT color=#000099 size=4>   <FONT color=#cc6600>《悼父亲》</FONT></FONT></STRONG><STRONG><BR></STRONG><FONT color=#cc6600 size=4>    忘餐废寝苦经营,创业维艰业来成。</FONT><BR><FONT color=#cc6600 size=4>    耄耋农夫心不老,荒唐岁月气难平。</FONT><BR><FONT color=#cc6600 size=4>    治家俭朴和为贵,训子严明志必争。</FONT><BR><FONT color=#cc6600 size=4>    泉下有知当笑慰,儿孙代代日蒸蒸。</FONT><BR><STRONG><FONT color=#cc6600 size=4>   《悼母亲》</FONT></STRONG><STRONG><BR></STRONG><FONT color=#cc6600 size=4>    克勤克俭度春秋,淡泊一生无所求。</FONT><BR><FONT color=#cc6600 size=4>    八秩艰辛难享福,三年饥馑更担忧。</FONT><BR><FONT color=#cc6600 size=4>    冰清玉洁留风采,身教言传树范畴。</FONT><BR><FONT color=#cc6600 size=4>    寸草春晖何以报,音容长在泪长流。</FONT><BR><FONT color=#000099 size=4>    以上悼念父母亲的诗,既写出了父母的苦难人生,又描述了父母为人处世的可贵之处,为子女成长树立了榜样。我们可以想到那个荒唐的时代里,生而为人的艰难,就是在那种环境中,中国无数的父母亲保持了做人的原则,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善良正直是他们的本质。正是无数这样的父母亲,在岁月的洪流激浪中奋勇拼搏,才撑住风雨飘摇中的情感世界,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次大规模的集中体现。我们有何理由不歌颂呢?有何理由不深深怀念呢?远鉴先生的诗往往能在平淡无奇的文字中,营造深刻的意涵,紧紧揪住读者的心。他在悼念一些故乡名流如彭湃、陈炯明、丘东平、马思聪、钟敬文、杨永等,处处显出其驾驭文字的功底,让人们在平淡的文字中读出血与泪,品出淡淡的哀愁和酽酽的乡情。</FONT><BR><FONT color=#000099 size=4>    远鉴先生在诗词园地里耕耘多年,可以说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黄牛。他尚在默默的劳作,披风沥雨地荷犁前行,展现在他前方的是广阔的原野和金黄的季节。同时他以《海丰文学》为责任田,不分寒暑,在故乡文学新人的心田中,不断播下文学的种子。我们相信,他播下的是真诚,收获的是希望;他播下的是种子,拥抱的是春天。行文至此,突然想起他的《石榴诗》,这是我许多年前拜读过的诗,似乎符合远鉴先生的人生经历,特录于此,暂作本拙文之结语:</FONT><BR><FONT color=#000099 size=4>    <FONT color=#cc6600>几多风雨几多愁,怒放人间数石榴。</FONT></FONT><BR><FONT color=#000099 size=4><FONT color=#cc6600>    何以斯花登大雅,只缘硕果满枝头。</FONT>              </FONT><FONT color=#000099 size=4>(07.05.21)</FONT></P> atdtwp5n.jpg <BR>
发表于 2007-7-1 18: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cc6600 size=4>几多风雨几多愁,怒放人间数石榴。</FONT>
发表于 2007-7-2 21: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face=Verdana color=#000000>冷梅真是多面手啊。</FONT>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7:13 , Processed in 0.04042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