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11|回复: 6

●网络诗人的精神缺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 22: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14px; LINE-HEIGHT: 160%?><FONT size=3><B><FONT size=5>《网络诗人的精神缺陷》 </FONT></B><BR><BR><BR>      <FONT size=4>文/寒山石<BR>  <BR>●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精神的失落<BR>●物质与道德的失衡导致精神的滑坡<BR>●群体与个体的摩擦导致精神的孤寞<BR>●竞争与公正的错位导致精神的萎缩<BR>●意识与行为的悖离导致精神的脆弱<BR>●激情与理性的脱节导致精神的自虐<BR>●进取与受挫的并立导致精神的世俗<BR>●自立与依附的胶揉导致精神的迷惘<BR>  <BR>诗人精神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而不是在象牙塔中的自得其乐。所以我们研究和评价网络诗歌,就不能不深切地关注和探讨网络诗人的精神境况。我以为,所谓网络诗人,这是一个由70、80诗人为主体,同时又不乏60诗人的群体。这一群体生活和成长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转轨的时代。但一个时期以来,传统与现代这两极力量的对峙已构成抗衡的态势,犹如两大板块在剧烈的冲撞中演示着一场革故鼎新的造山运动。当代中国人特别是这个以青年为主体的网络诗群正处在两大板块的夹缝之中,处于超越与禁锢、自强与孱弱、革新与保守的两难境地,成功与失败俱在、因境与希望并存、汗水与辛酸同流,这就使他们不得不驮负着心灵的重压、承受着人格上痛苦的撕裂和再塑艰难地跋涉,使他们那漂泊的心灵在执着与困惑、追求与失落的交错中,苦苦寻觅着停泊的港湾,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相当一批网络诗人的精神缺陷,也导致诗歌精神的奇缺和震撼力的极度匮乏。毫无疑问,这是当下诗歌创作最致命的症结,也是大众对诗歌最大的异议,是诗歌远离大众的最直接原因。网络诗人的精神缺陷主要表现为:<BR>  <BR>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精神的失落。当改革巨浪跌宕在中国大地的时候,当市场经济的洪峰猛烈冲击传统观念的时候,当新的文化思潮崛起汹涌的时侯,当代青年思想的天空中,喷薄升起一轮理想的太阳。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设计出当代最美好的蓝图作为我们社会的未来导向,同时设计和实现他们自身的最高价值。他们把改革作为解决中国社会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把改革理想化、神圣化,产生了高期望的心理倾向。虽然这片文明而古老的黄土地,背负着五千年历史传统的重负,肩挑着芸芸13亿众生的温饱和经济、科技、文化还很落后的沉重包袱,但激进的青年一代是那样迫不及待,恨不能一夜之间“安得广厦千万间”。他们对未来是那样的自信,但对历史与现实却是异乎寻常的陌生。每当他们那灼热的思念欲做巨大腾飞的时候,现实却极易使他们走进青春的迷惆与彷徨、走进又一个凄冷的雨季,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碰壁、失望、甚至绝望,表现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则呈现出逐渐向下的态势。从北岛、舒婷、顾城的朦胧诗――韩东、于坚、李亚伟、杨黎的第三代――伊沙的民间写作——沈浩波、尹丽川的下半身——徐乡愁、皮旦的垃圾派,青年诗人的理想越来越匍匐于这世俗的土地,而折断了飞翔的雄风。作家张炜在1988年7月16日的一次谈话中说:“其实,理想主义和自由心态结合的最紧密,理想主义是最纯洁最自由的”。但网络诗人的理想坍塌了。诗的崇高似乎已经成为凋零一地的昨日黄花,诗的语言也脱去了精致精美的外衣而斯文扫地。我们的诗人缺乏伟大的心灵,缺乏悲天悯人的博大的胸怀,缺乏吞吐日月、包孕宇宙的气概,缺乏独特的人格魅力。 诗,不再是时代精神的号角,不再是导引灵魂的火炬,不再是内心深处激荡的音乐,而蜕化为诠释宗教、印证哲学、发泄情绪、宣泄自我的工具,蜕化为媚俗的语言、缺乏风骨的诗句以及雕虫小技般的表达技巧。以致在诗歌文本里,政治玩笑、社会娱乐、历史调侃、文化非礼、色情刻画……形形色色的语词与乌烟瘴气的色调充满了网络诗歌的字里行间,甚或难以启齿、不堪入目。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也使读者不再相信诗人勾勒的美好梦境,从而对诗歌渐渐冷漠。<BR>  <BR>物质与道德的失衡导致精神的滑坡。市场经济的发展,飓风般扫荡了“君子耻言利”的传统观念,人们不再谈经济而生畏、言利益而色变。但是,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把当代青年推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们为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成就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却为精神的颓废与道德的滑坡而忧心忡忡。他们也力图摆脱狭隘的功利主义,却逃避不了社会实惠风的侵袭和个人生活环境的困扰。物质与精神的逆向发展,变革中的阴暗面和利益负差,使他们既慕往现代文明又留恋古朴遗风,既渴望物质殷富又喟叹“世风日下”。所以,随着喧嚣的物质时代以风挟雷电的势态快速前行,随着以广告为运作基础、以提供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大众文化传媒日益取代了以诗为代表的高雅文化的影响力,随着人文知识分子的日益边缘化,诗的神圣性和对诗人的美好称呼早就成了遥远的回忆或隔世的妙语。在诗界以外的范畴,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到诗歌了,诗的声音在当代中国已喑哑难辨,诗人头上的光环也显得暗淡无光。是啊,如今有多少人会对一个诗人肃然起敬呢?还有多少诗人敢于挺身而出,宣扬“我是一个诗人”?诗人似乎已经成为贫寒的代名词,成为迂腐不化或者玩弄文字的象征。尽管管党生在《我死了以后》中写道:“我死了以后/你们可以说我/一辈子没有你们钱多/一辈子没有你们会混/一辈子没有你们会玩/我都承认/可是/你们谁也不敢和我比诗”,但“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饿死诗人”,这些曾经的戏虐之词俨然成了当今诗坛最大的现实。诗人被急遽而来的商业大潮所淹没,诗歌在权力和金钱构建的社会中已失去了光彩夺目的绚烂而显得苍白无力。特别是以“垃圾派”、“下半身”和“废话写作”为典型的网络诗歌,奉献给当代读者和后人的,就是一堆没有经过彻底消化的排泄物。诗人糟蹋了诗歌,也便糟蹋了自身的形象。这实在是当代诗坛的悲哀,更是诗人的耻辱。<BR>  <BR>群体与个体的摩擦导致精神的孤寞。我们常说中国传统道德中相当部分具有惰性和腐朽性,它极力推崇一种抽象的、架空了的、摸不着边际的群体利益,扼杀个体生命的活力,严重禁锢人的自由发展,塑就了人的奴性、惰性和依附性,同时也钳制了人的灵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当代青年力图摆脱这种束缚,高扬个体生命的人格独立意识。人们已经从改革开放以来青春热浪的滚涌中感受到了这种个性崛起的勃勃生机,同时也承受着它的灼灼逼射与迅猛冲击。但是,当代青年因现实的羁绊仍自觉或不自觉地随波逐流,承受着各种束缚、重压及精神隔阂的折磨,摆脱不了四面八方扑来的掣肘。他们的灵魂既因高翔于个体生命的宇宙而舒畅,又因不能自由地振翅而沮丧;既因追求潇洒人生而振奋、又因倍感活的太累而悲伤。《摇滚青年》中主人公慕往的“绳索都解开,怎么开心怎么来”只是疯狂地喧泄青春能量时获得的倏然一瞬。他们甚至跳出一个旋涡却掉进了另一个旋涡,在摆脱“虚幻”集体的同时,却滑向了另一极端──个人主义。在这样的精神境况下,在社会重压的外力逼迫之下,网络诗人坚守的精神领地退却了,个人写作作为人的自觉意识和快乐原则得到尽情释放。网络诗歌到处贩卖的是玩世不恭的“愤青”,是自作聪明的智性消费,是喋喋不休的小情小调,是粗疏下流泛滥成灾的身体写作。诗,已经不再是时代变革的标本,不再是历史河床上最激荡的浪花,不再是民族最强劲的足印。诗歌似乎成了退回自己内心幽暗处的、蜷缩在个体精神巢穴的“自娱自乐”乃至“灵魂自慰”, 成为不少诗人孤独无依的喃喃自语。诗人的生命意识消失殆尽,诗人向读者演示的只是一种精巧的制造过程和索然无味的精神独白。<BR>  <BR>竞争与公正的错位导致精神的萎缩。社会变革的全方位跃动,打破了平均主义状态下那种田园式的悠闲平静,使当代青年的内在潜能岩浆般奔突冲涌。他们在竞争中进取、比翼齐飞;在进取中竞争、争先恐后。他们要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以各具特色的“演技”赢得生活的奖誉,也成为引人注目的角色。然而,一方面,当代青年顺应市场经济的大潮而跃跃欲试,群雄争魁;另一方面,仍对“枪打出头鸟”这种根深蒂固的流言蜚语心有余悸。一方面,希望在众多的竞争机会中赢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更对竞争机会不均、前提不等,结果缺乏合理性深表担忧,使得他们既积极进取、又满腹踌躇、既想一展抱负又“混字当头”、“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豪气和服膺于传统、屈从于现状的庸人气息同生共存,“敢为天下先”的进取意识和“不为人先,不为人后”的中庸处世相附相依。在对社会生活的存在境况彻底失望后,诗人只有想象一个内心的家园。他们要承受着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他们要忍受生存的焦虑和空虚感,他们要时时为生存下去寻找勇气和毅力,精神的萎缩由此而生。所以充斥在网络诗坛的,有一大批似乎是“阳痿患者“的肆意叫春,或者“入则独善其身”的郁郁寡欢。有的作品疯狂、色情、**,粗鄙不堪;有的作品形式古怪,如无字天书,无人能解。尽管网络诗人大都各执一词,自以为是,以所谓的“探索”为荣,以诗歌“大师”自居,在炒作上的精明就像个商人一样,但丝毫不能掩饰其精神的缺钙,诗人的精神风骨已香消玉毁。<BR>  <BR>意识与行为的悖离导致精神的脆弱。国门洞开、西风渐入,使当代青年惊奇地发现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沉重的人口负担、庞大的财政赤字、走不出的物价怪圈、甩不脱的经济忽然膨胀忽然疲软,止不住的道德滑坡与精神污染,紧裹在身上的文化桎梏和传统羁绊,各个领域的官商、官本位与官僚主义若隐若显甚至肆无忌惮……,给这一代年轻而稚嫩的面庞上,刻下了深深的忧思、焦虑。于是,他们纷纷点燃“冬天里的一把火”,用青春的激情实现他们内心的畅想与渴望。他们以极大的信心、饱满的激情、焦灼的行动,撷取七彩阳光,编织着灿烂的前景。同时,不少青年憎恨别人的贪婪,却宽容自己的纵欲;指责社会的不公,却回避自己的道义;痛恨大锅饭的危害,但当自己手中的铁饭碗岌岌可危时,立即加入咒骂的行列。他们总是呼吁大刀阔斧的改革,但为了“大我”需要牺牲“小我”的时候,立即斤斤计较,与改革悖离。因此,他们的思想属于一个时代,而自身行为的滞后,表明他们心理承受力的脆弱、身体力行的牺牲精神残缺。于是,在网络诗歌文本中,这种惨烈的心灵体验俯拾皆是:物质的、血缘的、精神的,血、心、生命,敏感、激情、求索以及饥寒、冷眼、压抑、恐惧、梦想、渴望、等待、孤寂、虚无、绝望、挣扎、极端等等一切都进入了网络诗歌文本,无不表明年轻的网络诗人情感和精神的脆弱。正如诗人南鸥在《倾斜的屋宇——后现代与当代诗歌》一文中写道的,他们只能“表现出一种内质的高危缺钙、精神的阳萎和肾虚;表现出一种集体无意识、大面积失语;表现出一种想象力的严重缺失,他们的全部才华和智慧,都挥霍在大规模的制造浅薄和时尚之中。” <BR><BR>激情与理性的脱节导致精神的自虐。当封闭时代的理性原则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崩瓦解,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构建确立时,一种与开放社会既相吻合又相悖离的沸腾感便得到尽情喧泄。这种突破旧有范式而缺乏新的理性框范的情感畅流,在当代青年的参与行为中明显地表现为激情的膨胀与理性的匮之。对社会现状的关注,革故的渴望、鼎新的躁动、前景的构勒、激情高昂急不可耐的推动,这种倾注青春流火的热情,是改革不可缺少的动力,是与时代大潮相吻合的积极一面。但是,理性匮乏,却使当代青年那种强烈的社会参与在非理性因素的制约、诱发下“跟着感觉”东游西荡,产生了严重的偏激心理和盲从行为,削弱了他们对他人和社会应负的责任感,使他们那膨胀的激情动辄表现为无视社会效果的群体涌动,而走向初衷的反面。所以,任性、自在、狂荡、放纵成为网络诗人汹汹而来的表现形态。他们以各种粗俗、肮脏、下流、嚣张的骂语,激情四射、近似疯狂地投入各个网络论坛的熊熊篝火中,用粗俗的语气、粗流的语调、粗糙的语法、粗鄙的语词等等抒写着发自内心的快感,徐乡愁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才懒得去寻找光明/不如把自己的眼睛戳瞎/我越瞎/世界就越光明”。他们中不少人就是这样作践自己,嘲弄自己,甚至使大众感到恶心。他们的行为和上个世纪60年代英国的新青年文化运动有点相似,用过激的言行和胡闹来张扬个性,来表达自由。这种无意义的胡闹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也使得网络坛在乱花迷眼中活力飞扬,又在硝烟弥漫中乌烟瘴气。网络诗坛,似乎成了群丑的狂欢。<BR>  <BR>进取与受挫的并立导致精神的世俗。他们在改革的望远镜中,看到了民族振兴的绚烂图景,因而昂扬亢奋,激动不已;他们更从开放的坐标系中,看到了我们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因而急切地要求变革现状,充满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开拓创造的虎虎生气。然而,他们想振翅于飞彩流丹的冥空,啼唱现代文明的风景,却难以啄破世俗铸成的硬壳;他们迸发出盘古开天辟地般的力度,以巨人强健的膂力拥抱充满诱惑的未来,传统的链索却可能以有形或无形的魔力把他们捆缚;他们想剥离出现实底层的扑朔迷离,却可能因此招致乱花迷眼的扑袭;他们瞄准惰性拉开了强劲的弓弦,却可能因此钝化了青春的锐剑;他们想把陈腐高高地举起摔碎,却可能被千钧重负压的气喘吁吁;他们更想扬鞭跃马纵横驰聘,却不得不在山峰般堆积而成的窄涧侧身慎行。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用电视系统哗众取宠的声音,用报刊杂志铺天盖地日常无味的语言及权力语言,用歌星的嚎叫、小商贩的尖鸣、嫖客的淫笑、*妓的低吟、职业政客和职业骗子那虚伪的假笑以及广告词那毒药般的花言巧语来制约和消解着诗人的良心和声音。所以,生存在这个时代的诗人是不幸的,他们一方面要承受生存的考验,另一方面要承受心灵的重负。但在他们的作品中,只是让人感到了一种虚空、一种焦躁、一种无聊,难以找到一种真正的苦难意识、一种对于深层精神的探入、一种对在外部世界所影响下的人本身存在状态的揭示。即使有,那也是一种精英化了的苦难,与世俗的艰难无关。的确,面对生之艰难的挫折,他们难以在不幸中静下心来,站在整个人类意识及历史与文化的精神高度上进行思考、创造,把自己体悟到的内心风度、骨头硬度、血液浓度、精神厚度、文化深度、思维高度、语言亮度明澈温暖地表现出来,用诗人的声音走向世界!就像威廉&#8226;福克纲接受诺贝尔奖时的演说:“人类不朽不是因为在万物中唯有他能永远发言、而是因为他有灵魂,有同情心、有牺牲和忍耐精神。诗人和作家的责任就是把这些写出来。诗人和作家的特权就是去鼓舞人的斗志、使人记住过去曾经有过的光荣---人类曾有过的勇气、荣誉、希望、自尊、同情、怜悯与牺牲精神--以达到永恒。诗人的声音不应只是人类的记录,而应是使人类永存并得到胜利的支柱和栋梁。”<BR>  <BR>自立与依附的胶揉导致精神的迷惘。全面的改革开放,为当代青年提供了展示自我价值的历史动力和广阔舞台,使得他们渴望根据自身的素质、潜能和兴趣谋求独立、自强的生活方式,发展智慧和意志力量,按照自己的个性寻找自己的人生,掌握生命的“自决权”,“走自己的路”,而不盲目膜拜,依附依赖,昭然 现着活泼的生命力和强烈的现代个性气息。但是,当代青年虽然森林般高举着自立的旗帜远征,却仍向父辈伸出索取的手,尤其表现为愈演愈烈的婚姻攀比;他们痛恨世俗错综复杂地交织缠绕,却不由地攀援着这些枝杈摘取所需之果;他们标谤“我就是自己的主宰”,却总免不了盲听、盲信、盲从、盲动,导致了独立思考精神的失落;他们一面批判历史、反叛传统、摧毁英雄、捣碎偶像,却又渴望找到一句至理名言、一根精神支柱、一种人生模式、一副救世良方……或许,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塑造起独立完整的自我。那苦苦追索的“自立”中掺杂着“依附”;那甩不脱的“依附”中,“自立”的嫩芽坚韧地拱破冻结的泥土。杨春光说:“写诗就是运用我们掌握的话语权力进行自由表达。这种表达既是天赋人权,也是人赋人权。这种话语书写方式是独立不羁的,也是自由自主的。诗人以此与不义腐朽的权力话语相抗衡。”诗人是文人中最敏感的一族。诗人的社会责任感要求诗人走进生活与时代融合,同时也不断地吸取新鲜的血液注入到中国诗歌之中。但当有人问管党生:“作为个性鲜明,富有战斗力的实力诗人,促使你冲锋陷阵敢与下半身诗人以及传统意识的抵制,谩骂,戕害斗争到底的原动力是什么?”管党生回答说:“我所谓斗争的原动力有3点:1是无聊,2是为了出头,3是我生来就不喜欢被压制。”他甚至这样回答《我为什么加入垃圾派》:“因为/----我高兴/你管的着吗 !” 在高度社会化的环境里,诗人已很难固守自己的行为和意识,生命行为的被动常使一些诗人被一种自毁意识折磨着。生活的重荷和对自主人格的渴求互为观照,造成了当代网络诗人玩世的风格的宿命的阴影。在人生虚无主义的熏染下,诗人一面疲惫地应付来自生活的沉沉压力,一面又表现出超凡出世的潇洒,对生活产生一种消极情绪。在创作上,则把混乱和痛苦无节制地渲染,创作出大量反映生命空虚、寂寞、痛苦的诗歌;而在诗歌题旨的表达上却显得迟钝,博大积极的诗歌精神被空泛、悲观的诗歌精神所取代。由于作为诗人生命支点的人格精神的丧失,主宰主体心灵的“超我”退居一旁,生命中最阴暗的一面被打开,使诗人深陷悲剧的泥诏之中不能自拔。他们不知道从那里来,也不知道到那里去,激进的先锋、激情的探索、激烈的宣言和五花八门、看似自成体系的派别,丝毫不能掩饰自身的精神迷惘,从而妨碍了他们对诗歌艺术的求索。<BR>  <BR>诗歌是最具精神性的一种表现,而诗人是精神家园的守望者。网络诗人的景况,只是当代人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一个缩影。诗歌的发展与时代的精神、与诗人的精神如影随形。我们有理由相信:唯有走出精神的缺陷,才有诗歌的真正振兴!所以,想创作出无愧于时代、震撼人心的诗作,收获一个诗意浓浓的金秋,诗人就得先磨亮精神的犁铧。舍此,别无出路!<BR>  <BR>2006-10-12 <BR><BR>文章出处:</FONT><a href="http://www.oklink.net/online/tougao/79702/253839.htm" target="_blank" ><FONT size=4><a href="http://www.oklink.net/online/tougao/79702/253839.ht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oklink.net/online/tougao/79702/253839.htm</FONT></A></FONT></A></FONT></P><BR>
发表于 2007-7-2 21: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诗人也有很棒的哟。
发表于 2008-3-25 21: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p>扯蛋蛋,“网络诗人”???谁给的定义?有没有杂志诗人、报纸诗人、书籍诗人?网络只是个媒体罢了。</p><p>赶明儿说不好又会出什么手机诗人、短信诗人呢?</p>
发表于 2008-3-29 00: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诗人其实与非网络诗人无多大区别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0: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t_msgfont" id="message5880961"><b><font face="仿宋_GB2312 "><font size="6"><font color="#ff0033">论诗歌的式微与困顿</font></font></font></b><br/><b><font face="仿宋_GB2312 "><font size="6"><font color="#ff0033"></font></font></font></b><br/><b><font face="仿宋_GB2312 "><font size="6"><font color="#ff0033"></font></font></font></b><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font size="4"><font size="5">&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font color="#000000"> 作者:陈丽伟</font></font></font></font><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font size="5"><font color="#000000"></font></font></font><br/><font face="楷体_GB2312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font></font><br/><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 face="宋体 ">&nbsp; &nbsp; 进入20世纪90年代,诗歌渐渐地从人们的视线淡出,一步一步地离开了人们的生活。当赵丽华的“梨花诗”突然被人们在网络上发现时,人们惊讶地发现诗歌已经是面目全非了,再也不是人们心目中的诗歌了。那种优美的、富有诗意的、富有节奏感、能震撼人们心灵的诗歌不见了,代之而来的却是把一句话分成几行写的、语言直白、充满废话的所谓的诗歌。而且这些诗歌,还是拥有许多头衔的国家级的诗人所写的。面对这样的诗歌,人们有一种被人愚弄、被人欺骗的感觉。于是,人们震惊了!人们愤怒了!这样的废话、这样简单地分行怎能算是诗歌?如果这些能算是诗歌,那就随便是谁都能写诗,随便是谁都能成为诗人。</font></font></font><br/><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 face="宋体 "><br/>  人们感觉到诗歌和大众的关系在已经疏远,诗歌已经了远离大众;大家觉得诗歌在式微!<br/>  不关心人民痛痒,不触及现实生活,更难听到时代脉搏的跳动,这就是很长一个时期以来诗坛的现状。只注重了信马由缰的尽兴发挥,而忽视了对自己、对读者一份应有的责任,这是目前在诗人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如何把握诗歌的语言,对词语性质进行鉴别和分析,是困扰诗人的一大难题。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诗人心灵的冲击;诗歌传统观念被屏弃,但新的优秀诗歌标准尚未建立;诗歌的审美观念存在巨大差异,这些都在阻碍着诗歌的发展。<br/><br/>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贵山对此感慨万端,“诗歌的审美已经很难达成共识,诗评家对文本的审美评价变得日益艰难,焦虑、浮躁、娱乐浸透了今天的诗歌创作与阅读,中国诗歌传统中那种追求宁静、澹泊、旷达的终极诉求被焦灼感和游戏的快感取代,优秀的诗歌篇章被偷梁换柱,我们浩荡的诗歌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br/><br/>  路弦对于目前的诗歌现状也有非常确切地评价:“但目前诗人当中好象也有明显的不良倾向:浮躁、起哄,标榜多于思想,模仿多于创造,性欲多于个性,吹捧多于冷静,帮派多于流派……还愣把小儿麻痹说成是天才特点!嗬!耳朵都被他们磨出了茧。”<br/><br/>  有人说是大众在堕落,是说现在的人们只知道赚钱,而不再喜欢读诗歌了。但为什么《唐诗三百首》有那么多的人购买,以至于要一而再地出版,而新诗却很少有人问津?也有诗人抱怨大众的阅读水平太差,读不懂诗歌。新诗都已经是大白话了,相对于古诗来说要直白得多,古诗能读懂,新诗却读不懂?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诗人赵丽华和沈浩波都归罪与现在的教育。赵丽华说:“现在这种情况的发生,和诗歌传播方面的问题有关系,和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篇目陈旧有关系,和诗歌传播方面的不接轨有很大关系。”沈浩波说:“从朦胧诗那时候起,中国就没有诗歌教育,大众对诗歌的理解还停留在古诗上。”但是,就是在现阶段,从小学到大学,人们从教科书上学到的新诗何止百首,为什么有的诗歌会经久传吟,而有的诗歌却不久即忘呢?要知道能入选教科书的诗歌都是些经典之作。经典之作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泛泛之作。个中的缘由,诗人们思考过吗?研究过吗?诗人们遇事总是抱怨别人,为什么不去想一想诗歌自身的原因呢?如果一首诗歌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还怕没有读者?还怕大众读不懂?<br/><br/>  还是看一看目前诗歌的现状吧。<br/>  自朦胧诗以来,中国诗歌就呈现向下的取向,且每下愈况。朦胧诗时,北岛只想做一个人, 姿态比起英雄已经下降了很多;在以韩东为代表的日常主义这里,诗歌再次遭到贬低,开始变得平凡琐屑起来。自于坚以后,加剧了下滑趋势,更日常化了,也更琐碎、更平庸了,更婆婆妈妈了。到了伊沙,更是用一把尿,将黄河的神圣意义“解构”得荡然无存。而到了沈浩波,就更往下了,一直到了“下半身”,到了“鸡巴”。如果说“下半身”还只是跨到了裆部或者肚脐眼附近就不走了的话,到了徐乡愁的“垃圾派”,中国诗歌终于彻底地掉到了地上,变成了垃圾,变成了尿,变成了屎。<br/><br/>  刘歌在他的长篇诗论:《后现代主义神话的终结——2004’中国诗界神性写作构想》一文中写道:“——日常主义借口诗要说人话,不肯再代神立言了。他们津津乐道的,不过一些鸡零狗碎、婆婆妈妈的小情感小趣味,并把这些当成了生活的全部。——你们要记住,这就是中国诗歌式微的开始!” “除了向下,还是向下。谁向下谁先锋;一人向下,全派光荣。谁向下最坚决,谁就是真先锋;谁能将向下进行到底,谁就先锋到死。诗人们一个比一个更起劲地自虐自渎,可是一个个又无一例外地把这个当做英雄,以为是在中国诗歌里完成了什么英雄的壮举。这是一个群魔乱舞的艺术世界,是一个“过把瘾就死”的世界,没有任何前途和亮光。这个世界里,除了对生活的怀疑、否定,再没有其他东西。艺术作为一种严肃的事业已经成为过去,生活得以存在的理由和支撑生活前进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被完全抽空,谁也别想再在这个世界里充任法官,大家彼此彼此。可是也不要以为他们真的是“为艺术而艺术”,谁要这样看肯定大错特错,这些东西有明显的社会作用,就是使人更加厌倦和绝望。”<br/><br/>  诗歌就是在这些自称是“先锋”诗人的手里,从鸡零狗碎、婆婆妈妈的日常生活,到街头俗语、粗话脏话入诗,一步一步地走向式微,式微成色情诗、垃圾诗,最后式微成诗歌的垃圾。在这些所谓的“先锋”诗派中 ,“橡皮写作”强调废话(口水),“下半身”强调性(鸡巴),而“垃圾派”强调崇低(屎)。如果说“橡皮写作”是一场诗歌语言的式微,“下半身”是一场诗歌题材的式微,那么“垃圾派”就是一场诗歌精神的式微。而这样的诗歌,怎能不被人们唾弃?又怎能会被大众接受?<br/><br/>  中国是诗歌大国,翻开中国文学史,我们就能发现,诗歌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诗歌在人们的心目中,从来都是神圣的、美好的。每当人们遇到一件美好的事物时,都会发出一声感叹:如诗如画!每当人们看到一副美丽的景色时,都会想到,像一首诗,像一副画。因为,在那些给我们带来巨大震撼、滋养我们心灵成长的诗篇里,那壮丽优美的山水、热烈饱满的情愫、美妙绝伦的意境,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与一切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了。所以,当人们看到美丽的事物时,就自然而然地会联想到那些美好的诗篇来。如果诗歌里充斥着生殖器,“鸡巴”,满眼都是屎尿,垃圾,怎么让人与美好的事物产生联想!当人们在欣赏美丽的风景时,如果旁边有人在拉屎撒尿、倒垃圾,或者拿出自己的生殖器来自慰,只会让人呕吐反胃,大煞风景。<br/><br/>  当诗歌里充斥着生殖器,“鸡巴”,满眼都是屎尿,垃圾的时候,诗人于坚却还在大言不惭地说:“诗歌实际上一直在一个正常的层面上发展。”我不知道于坚的大脑发育是不是正常,他的思维是不是正常,所以他才觉得诗歌里应该满篇都是废话、应该充斥着生殖器,“鸡巴”,应该都是屎尿,垃圾; 所以他才认为“不是诗歌在疏远大众,而是大众在堕落。”而诗人赵丽华和沈浩波还想把这些废话诗、鸡巴诗、垃圾诗塞入教科书中。我怀疑,他们是否想把自己的女儿也培养成象娼妓、荡妇一样,淫声荡叫:再紧一点、再舒服一些;他们是否想把自己的儿子也培养成象色情狂、强奸犯一样,奇声怪叫:一把好奶、又一个平胸。或者向孩子们灌输:“你黑我比你还要黑/你坏我比你还要坏” (见徐乡愁《崇高真累》),抑或向孩子们宣扬:“活着就是人类的帮凶” (见 徐乡愁《中国出了个垃圾派》)。我庆幸,赵丽华终究只是一个不知用什么手段弄来的国家级头衔的诗人,沈浩波只是偶尔写几首诗歌的出版商人;我更庆幸,教育部的那些官员还保持着清醒的头脑。<br/><br/>  我认为,诗歌的式微,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诗人观念的式微,社会责任感的式微,说得严重一点,也是诗人道德的式微,人格的式微。由于诗人的狂妄自大,以为诗人都是些天才,所以,诗人伊沙才会说:“诗人,他不简单的是写诗的人,他是人群中特殊的人。他身上有天生的诗意。上帝创造了一部分人,他们更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诗意,他们在语言上能驾驭诗,在行为上也能驾驭诗……诗人有与生俱来的诗意。”“人类只有少数人遗传了这种基因”。诗人卢哲峰也说:“诗歌是天才的事业。”要么是他们有眼无珠,看不见诗坛里“混”的人,鱼龙混杂,“诗人也不是个可以评定的职称,这就导致诗人这个圈子水平良莠不齐,免不了鱼龙混杂。”(沈浩波语)要么是他们信口雌黄,不顾事实,随便乱说。 “现在那种口水诗,就像公共厕所的入口,谁都可以进去。”(于坚语)诗人们不知道每一个公民,对社会都应有一种责任和义务,只注重了信马由缰的尽兴发挥,所以沈浩波才会说:“诗人从来都是并且只能是内心孤独的吟唱者。诗人是自己内心的贵族。”而忘了“诗人比任何人都应该是自己时代的产儿”,这一经典论断。一些平庸的诗人,明知道自己的诗歌没有读者,出于一种“酸葡萄”的心理,所以伊沙才狂叫:“诗人应该有一种决绝,不要老想着读者,不要想着大众的趣味,平庸的诗人才把大众挂在嘴边。”甚至高喊要更狠地抛弃大众!还说:“如果由着读者做现时代的挑选,那最伟大的作家是琼瑶,是金庸。”他不知道,琼瑶和金庸的作品正因为拥有一些读者,才被认为是二、三流的作家;而巴金、茅盾正是被大众认可,拥有广大读者,才被称之为一流作家;那些没有读者、不被大众认可的作家,只是一些不入流的作家。更有一些是人出于“一种迅速引起关注的策略”( 李少君语)为了早日出名,“我们硬是刻意选了些很狠的诗来,选了一些可能会引起别人争议的诗来,在网上先搞了出来,我们心里肯定有一个炒作的潜意识。那些诗在网上出来之后,那网上简直是铺天盖地在吵啊,当时还没有形成杂志,然后我们再把网上的那些辱骂、攻击一并放到了杂志里,《下半身》创刊号就是这么出笼的,从操作上来说,应当说很成功”。(沈浩波语)解读这段文字,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所谓的诗人,为了出名,刻意写一些能引起人们反感的,“很狠的”色情诗,来刺激人们的神经,招引人们去骂,以达到出名的目的,人们骂得越狠,他们就越高兴,因为他们的出名也就越快。平心而论,他们的操作确实可以说很成功,他们也确实从此出了名,但是他们也从此被钉在了文学史的耻辱柱上。面对这样的所谓的诗人,你怎么能希望他们对“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贾岛汗颜?又怎么能希望他们对“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的卢廷让赧颜?又怎么能希望他们会理解“诗歌不是用笔写的,要用心来创作”。这句名言?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写出像样的诗歌来呢? </font><br/><br/></font></font><font face="宋体 "><font face="楷体_GB2312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本文发表于《海河文化》2007年第4期</font></font></font></font><br/><br/><font face="宋体 "><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地址:</font></font><a href="http://www.tjqyg.com/news_view.asp?newsid=1217" target="_blank"><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http://www.tjqyg.com/news_view.asp?newsid=1217</font></font></a></font></div><br style="CLEAR: both;"/>
 楼主| 发表于 2008-3-29 10:54:34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t_msgfont"><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font color="#ff0000"><font size="6"><strong>《愤怒的种子</strong><font color="#ff0033">——</font><strong>抨击当下诗歌现象》</strong><br/></font></font><br/><br/>&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font face="仿宋_GB2312 "><font size="5">作者:王雨烟</font></font></font></font><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font size="5"></font></font><br/><font size="4"><br/><br/><font color="#000000">山顶<br/>住着一位<br/>名叫诗歌的长者<br/>顶着时代的飞霜<br/>一路下滑<br/><br/>路旁有一坨屎<br/>嘻笑诗歌的落魄<br/>“老弟,投靠我吧,<br/>你知道吗?<br/>屎是米的尸体/尿是水的尸体/<br/>屁是屎和尿的气体/我们每年都要制造出<br/>你看我丰富的文化底蕴,<br/>当是一代宗师”<br/><br/>“我不是老弟,<br/>你也不是宗师,<br/>其实你只是口水垃圾,<br/>不知道自己污秽的臭”<br/>诗歌黯然走过<br/><br/>下坡有三角裤招摇飘舞<br/>花花绿绿充满诱惑<br/>“公子,来啊,<br/>投进我的怀抱,<br/>别看你的女儿 /现在一脸天真无邪<br/>长大之后 /肯定也是 /一把好乳<br/>摸摸我的一把好乳,<br/>让你见识老娘的温暖”<br/><br/>“我不是公子,<br/>你也不是好乳,<br/>因为你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爱<br/>你只是地道的婊子”<br/>诗歌愤然走过<br/><br/>山脚俨然如春<br/>千树万树梨花开<br/>教主扯着旗号<br/>“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br/>是全天下/最好吃的<br/>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br/>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br/>来吧,蚂蚁们”<br/><br/>“我不是蚂蚁,<br/>你也不是教主,<br/>因为你做的馅饼,<br/>禁不起时间的洪流”<br/>诗歌潸然走过<br/><br/>诗歌巨恸,诗歌大哭<br/>泪雨漫天挥落<br/>却被后人纷纷收藏<br/>据闻,那些晶莹剔透的<br/>都是极为珍贵的<br/>愤怒的种子</font></font><br/><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br/><br/><br/></font><font color="#000000"><font face="仿宋_GB2312 "><strong><font size="5">作者按:</font></strong>当下诗歌,流派繁多。诚然,文学不反对百花齐放,但诗歌,我觉得应是高贵的,它是一门高雅的艺术,它浓缩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萃,是不容任何人沾污的。而今诗坛,真的令人担忧和悲哀,有徐乡愁的“口水诗”,代表作《拉》、《屎的奉献》;有下半身写作诗人沈浩波,流氓代表作《一把好乳》;有梨花体诗人赵丽华,代表作《一只蚂蚁》《一个人来到田纳西》等。呜呼哀哉,这个时代,是谁强奸了诗歌?<br/></font><br/><br/><font size="5"><strong>附【徐乡愁作品】</strong></font><br/><br/><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strong><font size="5">《拉》</font></strong><br/></font><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键入一个拉字<br/>我们便开始拉家常<br/>拉关系<br/>拉后腿<br/>拉帮结派<br/>但是不能拉屎<br/><br/>这是汉字全拼输入法<br/>这儿的肛门早已关闭<br/>如果你胀了的话<br/>先在这儿拉开<br/>再另外去找屎<br/></font><br/><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font size="5"><strong>《屎的奉献》<br/></strong></font></font><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屎是米的尸体<br/>尿是水的尸体<br/>屁是屎和尿的气体<br/>我们每年都要制造出<br/><br/>屎90公斤<br/>尿2500泡<br/>屁半个立方<br/>另有眼屎鼻屎耳屎若干<br/><br/>庄稼一支花<br/>全靠粪当家<br/>别人都用鲜花献给祖国<br/>我奉献屎<br/></font><br/><br/><br/><strong><font size="5">【沈浩波作品】</font></strong></font><br/><font color="#000000"><font size="5"></font><br/><br/><strong><font face="仿宋_GB2312 "><font size="5">《一把好乳》</font></font></strong><br/> <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她一上车<br/>我就盯住她了<br/>胸脯高耸<br/>屁股隆起<br/>真是让人<br/>垂涎欲滴<br/>我盯住她的胸<br/>死死盯住<br/>那鼓胀的胸啊<br/>我要能把它看穿就好了<br/>她终于被我看得<br/>不自在了<br/>将身边的小女儿<br/>一把抱到胸前<br/>正好挡住我的视线<br/>嗨,我说<span class="t_tag" href="tag.php?name=%C5%AE%C8%CB">女人</span><br/>你别以为这样<br/>我就会收回目光<br/>我仍然死死盯着<br/>这回盯住的<br/>是她女儿<br/>那张俏俏的小脸<br/>嗨,我说女人<br/>别看你的女儿<br/>现在一脸天真无邪<br/>长大之后<br/>肯定也是<br/>一把好乳<br/></font><br/><br/><br/><strong><font size="5">【赵丽华作品】</font></strong></font></font></div><div class="t_msgfont"><font size="4"><font color="#000000"><strong><font size="5"></font></strong><br/><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br/>是全天下/最好吃的<br/></font>&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 <strong>——《一个人来到田纳西》<br/></strong><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br/>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br/></font>&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strong>——《我坚决不能容忍》<br/></strong><br/><font face="仿宋_GB2312 ">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br/>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br/></font>&nbsp; &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 &nbsp;<strong>——《一只蚂蚁》</strong><br/><br/><br/>原创首发于“烟雨红尘”2008-2-18 11:31:26&nbsp;&nbsp;<br/></font><a href="http://www.cc222.com/article/200802/449329.html"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0000"><a href="http://www.cc222.com/article/200802/449329.html" target="_blank">http://www.cc222.com/article/200802/449329.html</a></font></a><a href="http://www.cc222.com/article/200802/449329.html" target="_blank">http://www.cc222.com/article/200802/449329.html</a><a></a><font color="#000000">
                        </font></font></div>
发表于 2008-3-30 21: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读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12:25 , Processed in 0.03635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