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311|回复: 8

[原创]打开夏娃的门——浅谈《同心爱者不能分手》的启发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0 14: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同心爱者不能分手》以其大胆的女性身体体验和心理隐秘,独特的叙述方式,一发表就引起了文坛的关注。作为林白的处女作,这部中篇小说,为她后来的一系列作品树立了一个渐渐清晰的叙述风格,一种语言的惯性。《同心爱者不能分手》是女作家林白的第一部作品。作者有意无意中赋予了这部篇幅不长的小说以开启其写作生命的重大意义,无论是作品表层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还是隐藏在文本之中的象征义与价值审美,乃至语言风格、修辞手段,它无疑为林白后来的一系列女性题材的作品提供了创作的基本理念和素材蓝本。</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首先,作者精心搭建了一个女人的国度。林白作品中,女性是绝对的主角,她们美艳绝尘,却又神秘高贵,常常自己将自己囚禁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这个环境不仅仅是指物质的,现实中的,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封闭。她们享受自己给自己营造出的温柔的洁净的气氛,拒绝外部世界的浸染与袭击,尤其是来自男性的侵犯。比如《同心爱着》当中穿白色绸衣的女人,“成天龟缩在她那半砖半木的小楼里,很少有人看见她”,她的房间也是“常年垂着窗帘”。“房间”的意象自此出现以后,便成了林白的一种习惯,自然而然的成了这座女人城堡的外在形式。它们大都幽暗宁静,少人来往,却不是彻底的黑暗无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月光往往是被故意从窗帘缝隙中安排进的入侵者,它照亮主人公某个不为人知的隐私,或是某种难以言明的痛楚。在林白之后的许多作品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房间”的出现。《随风闪烁》中那个狭小却悬挂着巨幅照片的房间,《回廊之椅》里古老宅院的三楼小木屋,直至《说吧,房间》,作者则直接将“房间”作为标题,叙述了一南一北两个房间中发生的故事。自二十世纪初英国女作家伍尔芙提出“自己的房间”的概念,属于女性的专有的“房间”就成为女性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外在表征。在这个封闭的空间中,女性将许多不为人知的身体及心理体验展现在自己的面前,形成一种自我欣赏,自我爱怜的姿态。</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不能忽视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道具——镜子。它们总是反射着室内唯一的诡异的光亮,倒映着女主人姣好的面容,是她们自我陶醉,自我欣赏的最明确的表征。“这个女人经常把门窗关上,然后站在镜子前,把衣服一件件脱去,她的身体一起一伏,柔软的内衣在椅子上充满动感,就像有看不见的生命藏在其中。她在镜子里看自己,既充满自恋的爱意,又怀有隐隐的自虐之心。”这一段,可以作为“镜子”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最好的诠释。她们迷恋镜子中的自己,这是一种对自我的关照与体认,一种从现实的男权世界的自我抽离,退回到属于自己的狭小的空间中,通过“照镜子”这一行为,体验自由与认同。</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在这个女人的国度中,男性的角色发生了从未有过的变化。他们不再高大强势,不再睿智冷静,不再拥有对世界和女性的权威统治,反而被放逐到女性世界的边缘,若有若无的出现,甚至没有名字,没有形象,没有语言,常常成为被嘲弄,揶揄的对象。在《同心爱者不能分手》中,年轻的男教师便处在这样一个观察者的地位上,与白衣女人的关系若即若离,始终不曾真正踏足。即使走进了房间,也是孱弱怯懦,无所适从的,他出现了,打开了那扇一直紧闭的门,也似乎有可能打开白衣女人的神秘,但什么都没改变,他只是静静的来,又静静地走了。白衣女人“对着镜子用几乎是耳语的声音说:‘你爱我吗?’”,“可我是观众”。一句话便点出了男性在林白小说中的地位。他们不过是女人这座城外久久不去的徘徊者,丧失了主动的话语权,也丧失了强势的思想和行动能力。而另一种解构男人中心地位的方式便是粉碎了异性间爱情的美好,尽管在《同心爱者不能分手》中这一点表现得并不突出,但已初露端倪。小说中的叙述者“我”对男友天秤爱的热烈,为他怀上孩子,并且愿意独自承担一切责任与生活的重负,但男人却逃跑了。等到他重新出现时,对“我”来说已经是个陌生人了,无论如何也想不起的人了,戏剧性的一幕,恰恰表达出女性对男人自发的抗拒,对异性之爱的绝望。另一个更为年轻的女孩都噜则彻底地将爱情当作前途的筹码,对这一代人来说,更多的时候只有性,没有爱。</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相比之下,林白更愿意把纯净,满足的爱安排在女人与女人之间,甚至人畜之间。比如《同心爱者不能分手》当中白衣女人与那只叫做吉的狗。之后这一形式在林白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回廊之椅》中朱凉和七叶,《瓶中之水》里意萍和二帕,《说吧,房间》中的“我”与南红。她们之间很多时候称不上是爱情,但却是实实在在的爱,因为没有比女人更了解女人的了,她们惺惺相惜,分享彼此心灵的苦痛与身体的焦灼,而不再像男女之间感情总是掺杂了世俗的,功利的色彩。处在同样的受伤害的弱势的地位,使她们更能体会对方,进而更了解自己,同性之间的交流变得更能抚慰她们饱受摧残的成长历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照镜子”的形式的延伸,在另一个同类身上找自己,爱对方即是爱自己,欣赏对方也就是欣赏自己。</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相应的,在林白的小说中,对于性的要求,展示身体的渴望,也成为女性对自己的爱恋的方式之一。从《同心爱者不能分手》开始,林白总是在小说中建构出男女之间难以和谐的</P>
<P >性关系,女人从男人们那里感受到的只有屈辱,难堪,压抑和痛苦,他们伤害着女性的身体,同时摧毁了她们的心理,让性变成一种对女性最大的压迫,成为男权支配和统治的工具。取而代之的是,同性之爱,甚至自慰。</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她的床单被子像一朵被摘下来随便放置的大百合花,她在被子上随意翻滚,冰凉的绸缎触摸着灼热的皮肤,就像一个不可名状的硕大器官在她的全身往返。她觉得自己在水里游动,她的手在波浪形的身体上起伏,她感到自己湿漉漉的,身体深处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溅流,乳白色的液汁渗透了她自己,她拼命挣扎,嘴唇半开着,发出致命的呻吟声,她的手寻找着,犹豫而固执地推进,终于到达那湿漉漉蓬乱的地方,她的中指触着了这杂乱中心的潮湿柔软进口,她触电般地惊叫了一声,她自己把自己吞没了。她觉得自己变成了水,她的手变成了鱼。”</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这段著名的文字,像个独特的商标,只属于作家林白。她大胆的打开了女性始终紧闭的身体,坦白的展现女性如火焰般炽烈的欲望,女人的性意识与她们的自我意识同时成长,变得独立且自信,狂野而幽秘。生命的奥秘被作者用生动而诗意的笔触描绘出来,其独一无二,是任何一个男作家都无法真切的真诚的表现的。</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其次,在叙述方式上,“私人化”写作从个人内心隐秘的体验着手,跟随意识的流动和经验的成长,呈现一种“琐碎”的片断式的切换。作品中往往存在多个叙事角度,几条线索并行,穿插,形成不规则的排列组合。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多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而叙述主体大多是第一人称“我”,这也就凸现了“私人化”小说最大的特点,远离公共叙事,远离宏大的社会、道德责任,从人本身的欲求,生命体验切入,展现人性隐秘,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自叙性”。当然,难免会存在缺乏逻辑性,文本凌乱,散漫的弱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受心理支配的跳跃性的叙述方式,是构成林白作品诗性的一大特征。</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第三,林白作品中一直有某种神秘的联系,这也是《同心爱者不能分手》对其以后作品影响的最明显的表征。许多反复出现的主人公,性格相近,甚至连名字都相同,我们可以一一细数,南红,多米,北诺,她们活跃在不同的城市中,上演着相似的故事。另外一些细节和道具的继承,它们的重复出现与作者内心回忆应该有着某种特殊的关联,是作者神经中最敏感的触动。比如《同》中那只黑色的石英钟,在《一个人的战争》中依然闪着光芒,它作为女主人公与男性的关联,具有某种神秘的象征意义。而值得一提的是,《同》中的一整段关于女性自慰的描述被原封不动的搬到了《一个人的战争》这部为作者奠定文学史地位的作品中,它被安排在最明显的地方,成为极具挑战性的宣言。</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巴掌自己拍自己,一面墙自己挡住自己,一朵花自己毁灭自己。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女人自己嫁给自己。”</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同心爱者不能分手》作为作家林白的第一部作品,在很多方面还是存在粗糙的地方,但已经可以从中窥出作者写作的基本特征,它对作者未来的创作的具有的启发意义值得肯定。</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发表于 2006-1-10 15: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林白的作品.批评的不错.
发表于 2006-1-11 10:05:5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白的小说研究,可以从男权的角度切入.也可能是一种视野.</P>
<>在叙述方式上,“私人化”写作从个人内心隐秘的体验着手,跟随意识的流动和经验的成长,呈现一种“琐碎”的片断式的切换。作品中往往存在多个叙事角度,几条线索并行,穿插,形成不规则的排列组合。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多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而叙述主体大多是第一人称“我”,这也就凸现了“私人化”小说最大的特点</P>
发表于 2006-1-11 19:58:23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小你</I>在2006-1-11 10:05:59的发言:</B><br>
<>林白的小说研究,可以从男权的角度切入.也可能是一种视野.</P>
<>在叙述方式上,“私人化”写作从个人内心隐秘的体验着手,跟随意识的流动和经验的成长,呈现一种“琐碎”的片断式的切换。作品中往往存在多个叙事角度,几条线索并行,穿插,形成不规则的排列组合。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多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而叙述主体大多是第一人称“我”,这也就凸现了“私人化”小说最大的特点</P></DIV>
<>     比较认同小你的看法。在对林白的小说研究上,可以将思路拓宽一点,相对同时期的小说家而言,林白与陈染,应该算是比较突出的两位。她们在某种程度上有点相似。</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1 20:33:3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 00: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紫陌红尘)以下是引用小你在2006-1-11 10:05:...

拜托,她(他)好像引的我的话吧?!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 00: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中国当代小说研究的选修课的期末作业,还不知道老师打多少分呢?[em06]
发表于 2006-1-12 10: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徹夜抽煙</I>在2006-1-12 0:49:40的发言:</B><BR>拜托,她(他)好像引的我的话吧?!</DIV>
<p>是啊,我是应用的你的话啊,只是没有打引号。以后要注意了,不然有盗版的嫌疑。
发表于 2006-1-12 18: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好帖,李润霞先生给的分一定很高的,你是先生带的研究生吗?
发表于 2006-1-13 19: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     其次,在叙述方式上,“私人化”写作从个人内心隐秘的体验着手,跟随意识的流动和经验的成长,呈现一种“琐碎”的片断式的切换。作品中往往存在多个叙事角度,几条线索并行,穿插,形成不规则的排列组合。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多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而叙述主体大多是第一人称“我”,这也就凸现了“私人化”小说最大的特点,远离公共叙事,远离宏大的社会、道德责任,从人本身的欲求,生命体验切入,展现人性隐秘,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自叙性”。当然,难免会存在缺乏逻辑性,文本凌乱,散漫的弱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受心理支配的跳跃性的叙述方式,是构成林白作品诗性的一大特征。</P>
<>------------------------</P>
<>    对不起,那天因办公室要关门了,读得匆忙。今天才仔细的看了,她/他确实是引用你的话。  </P>
<>    你的这篇文章对林白的小说分析得比较透彻,尤其第一点与第三点,更是引人入胜,相信你的老师会给你一个高分的。 </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2 07:15 , Processed in 0.0549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