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face="黑体" color="#000000" size="6"><p> <font style="FONT-SIZE: 24px;"><font style="FONT-SIZE: 32px;"><font color="#cc3333" style="FONT-FAMILY: 黑体;">自觉的透孔主义</font></font></font></p><p><font face="黑体" size="5"> 或名:自觉的漏洞主义</font></p><p> <font style="FONT-SIZE: 22px; FONT-FAMILY: 隶书;">沙 克</font></p><p><font style="FONT-FAMILY: 幼圆;"><font style="FONT-SIZE: 22px;"><font style="FONT-SIZE: 18px;"><font style="FONT-FAMILY: 幼圆;"><font style="FONT-FAMILY: ;"> </font></font></font></font></font><a href="http://album.sina.com.cn/pic/4e2fadaf43f3e4995b192" target="_blank"><img alt="" src="http://album.sina.com.cn/pic_3/4e2fadaf43f3e4995b192" border="0"/><img alt=""/></a></p><p> <font face="宋体" size="5"> <font face="幼圆" size="6"> [要义或提示]:我说的是最简单的常识,表象的混杂、形式的区别和内容的构造。减少、遗漏、拒绝、独行,继续减少、遗漏、拒绝、独行。这才是我心目中要做的文化和艺术,文学自不在话下。</font></font></p><font face="宋体" size="5"><p><br/> 不说古代。根据我清晰的阅读史和对文化史的小结,主义这个词语,是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渐多后,由一些懂得西方语言的文化人士翻译过来的。主义,最早频繁出现的时代是五四时期,政治经济社会范畴有民族主义、封建主义、国粹主义、民主主义、科学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文化艺术历史范畴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到了共产党中国建立后,硬是把主义这个词语用活用绝了:一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老农老妇,可以不识几个字,但不可以不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可以不会说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你说咱中国的国民素质差了吗,有主义思想啊! <br/> 20年代七十年代之前的中国,主义很发达,但整个社会相对西方文明世界,只能说是半封建主义、半原始主义、半现代主义的状态。疯狂政治的文革时代结束后,中国进入美国之音广播所称的“邓小平时代”,20年代八十年代开始中国注重物质建设了,不特别强调主义了,而强调改革开放、学习西方、促进交流、经济强国,用满世界盛传的邓小平名言来形容,中国进入了“不管白猫黑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的时代。<br/> 然而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割舍不了主义的,他们不像西方国家的文化艺术人士在充分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后,极其自由自在地创造文艺或摆弄文艺。我们的知识分子是局促穷酸的,中了主义的毒很深,普遍没有条件到文明发达国家去治疗,只能在别扭的两难处境中与命运抗争,用刻意的、另类的、极端的文化符号“主义”来宣泄自身的价值。在文化艺术界出现了从西方移植过来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他们把这两个主义分解成几百个主义,仅艺术急先锋的诗歌就分化出了不止二百个主义。说起八十年代中国诗歌的“他们主义”、“非非主义”、“莽汉主义”、“撒娇主义,年龄在35岁以上的爱好文学者多少都知道一些。<br/>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全中国文化艺术范畴的各种主义突然都蒸发了,如果说还有什么主义的话,那就只有一个实用主义,其中包含了市侩主义、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等等。哪个作家、艺术家再谈主义,别说打出主义的旗号了,那肯定会被全国同行批评死、讥讽死的。<br/> 2000年开始的新世纪以来,不过七八年时间,出现了完全不同于旧世纪的新新生代,所有七0后、八0后的青少年作家、艺术家,不跟你谈什么主义,也不想了解仅仅发生在十几年前的各种主义,相对自由的环境让他们适逢其时,肆意发挥智慧、才情,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根本不用考虑会像十几年前受到组织上或公安方面的干涉。如果非要用主义来概括新世纪新一代的文化和艺术,似乎能用上网络主义这个词语。网络主义所包含的一切细分主义,大家都熟悉,不用罗列。<br/> 那些六0后的作家、艺术家们也活在网络时代,其中因为顺时代、反时代而所谓功成名就的一大撮人,许多已马放南山,稳坐文化、文学、艺术界的副官了,或者做吃喝不尽的寓公。尴尬的是,剩下来的六0后的许多实力、非实力作家、艺术家们,怎么和网络时代相处呢?还愿意谈你们在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初的主义吗?这就是一个严峻的现实,貌似所有知识分子都平等了,其实不平等。六0后的实力作家、艺术家积淀深厚,无法不慢慢地释放、减轻自己再说,然后再去与时俱进。排除没有文化艺术积累和精神创造的所谓作家、艺术家(这种现象极普遍),实力作家、艺术家的思想观念,不会过了20年就落后淘汰了的。他们是文化艺术精神的最后一批承前启后者,七0后、八0后网络主义的青少年作家、艺术家,倒可以从他们身上吸收许多的养料。<br/> 还有那些五0后、六0后的后学者,与退休后的老年大学学生类似,他们从九十年代或新世纪开始学习写作、画画,十年八年下来跑场子似地赶制了不少的文本、画本,然后向六0后、七0后的作家、艺术家靠齐。有些还仗着年长,摆出得道的样子,岂不知自己是文学艺术的小后生 ,虽好学热情可嘉,但功底、才智、原创力、货色明摆不足,实属跟风追云的文艺活动者。所谓诗歌中间代和第三极都是一些八十年代的未大露脸者,在新世纪这些年“归纳补充”出来的派别,目的是提醒世人不要遗忘、赶快注意他们这一群。其中有真的有假的,真的,在八十年代即使未大露脸,其作品数量尤其质量是可观的;假的,八十年代还没有写作或没有进入自觉写作,新世纪里想凭目前的作品和思想来修改过去的历史,活像官场上修改履历年龄、匆匆补充学历的一大群人。是真的最好,不加入什么派别还是真的。<br/> 1986年我在苏州读工科时,在理论力学课堂上,把“N维透空”四个字符写在笔记本上,不久我在自己主编的民刊《火帆》上也提到了“N维透孔小屋”。这就是我当年心中酝酿的“N维透空主义”,它运用了积分和哲学的基本原理,意即文化的多维多元,艺术的空隙空灵。尽管我当年有意识地没打这个旗号,但20年以来我并没有忘却过它,而且我现在觉得它比过去更显示出正确性来。试想,当今文化或文艺范畴的主义、流派、圈子多如牛毛,完全达到了多维多元的“N维”,还有许多的后进者和后来者要往主义、流派、圈子里钻,可就是没有人想着怎么为文化或文艺透一些孔,做一些有致的漏洞,起到空隙空灵的作用。文化艺术的透孔,是被世人完全忽略的存在。如同艺术上的心脏,我们都认为它是丰富的、完整的,却一概用“我的心、你的心、他的心,痛苦的心、快乐的心、XX的心”就表述完了,无人注意心脏的血管、肌肉、左右心室和血液的透孔秘密。我此时此分公布这个观点,是不想看着文化艺术的诸多形式被胀死,表明自己愿意为人民服务的认识和方法。<br/> 我说的是最简单的常识,表象的混杂、形式的区别和内容的构造。我做了20年的“N维透孔”, N维对于我来说在25岁前已经初步形成,那就是自然和人文知识的基础。关键是这透孔,这漏洞,我可能还要做下去,把它做得更有生命些,更自由些,更艺术些,更可爱些。减少、遗漏、拒绝、独行,继续减少、遗漏、拒绝、独行。我已经用20年独立行走,今后还有可能要独立行走,去自觉地继续着我的透孔主义或者叫漏洞主义。这才是我心目中要做的文化和艺术,文学自不在话下。</p><p> 2007、11、18于江苏洪泽湖畔</p></font></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26 13:19:3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