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78|回复: 2

陈健强论“中国美术看广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 01: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l id="articleContainer" _extended="_extended"><li _extended="_extended"><div class="toggleLink" id="articleBar" _extended="_extended" toggle="articleContentArea"><div class="article_info" _extended="_extended"><div class="articleTitleW" _extended="_extended"><b _extended="_extended"><font _extended="_extended" style="FONT-SIZE: 22px;">陈健强论“中国美术看广东”</font></b></div></div></div><div id="articleContentArea" _extended="_extended"><div class="middleSize" id="articleContent" _extended="_extended"><div _extended="_extended"><p align="left" _extended="_extended"><p align="left" _extended="_extended"><font face="宋体" color="#660000" _extended="_extended"></font></p><b _extended="_extended"><font color="#006666" _extended="_extended">&nbsp;关键字:中国美术广东美术</font></b></p><p _extended="_extended">陈健强/文</p><p _extended="_extended">广东美术要整体大发展,如何发展呢?如何融合全国,凸出广东,走向国际,跟世界对接?以何种战略来实行?策略应该要有全球视野,并对广东文化进行掘地三尺来寻找发展战略,如此,定当不辜负广东这片黄天厚土。</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b _extended="_extended">广东美术盛极一时</b></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广东美术伴随着经济的突飞猛进从而高唱凯歌,成绩斐然,名家名作风云时代。典型代表是:上世纪80年代广东美术“四大天王”名满中国;1992年“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半壁参与; 1992年“广州美院油画系双年展”骤然轰动;1993年“第二届文献展”艺坛留名;等等几个大展使广东美术吸引世人眼光。还有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广东美术于全国性大展获得的奖牌数目是名列前茅的。</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但最应为世人称道的是:上世纪1993年首开的中国第一届艺术博览会设在广州,会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常,遍及海内外的艺术家来参展,是全国艺术界的一次盛会。此举开风气之先,此后才延开了全国各省办艺术博览会的风气。可谓是广东美术上世纪90年代的巅峰。也是广东美术盛极一时的标志。</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此外,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东美术作品取得了丰硕成果。譬如:廖冰兄的《自嘲》、潘鹤的《开荒牛》、潘鹤、段积余、段起来的《珠海渔女》、潘鹤、梁明诚《广州解放纪念像》、徐坚白的《两位老画家》、林墉的《南国不知冬》、汤小铭的《让智慧发光》、司徒绵的《六叟戏毽图》、许钦松《潮的失落》、郑爽的《黑牡丹白牡丹》、肖映川的《潮汕农家》、赖少其的《孤云与归鸟》、尚涛的《大器》、黄中羊的《儿时的歌》、吴海鹰的《红花岗的怀念》、俞畅的《挑战》、赖少其的《孤云与归鸟》、何克敌的《特区正午》、王玉珏的《卖花姑娘》《冉冉》、黄中羊的《九月的黄麻》、黎明的《崛起》、郭润文的《缝纫机》《沉浮》、林永康的《自梳女》、黄一瀚的《中国新人类·卡通一代》、邓箭今的《夕阳为什么让我们如此美丽》、方向《丰年》、林宏基的《步步高》、黄增炎的《同心协力》、陈海宁的《和谐的记忆》[1].............等,都在全国具有影响力。</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回眸上世纪80、90年代如此辉煌,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初,广东美术也取得了全国巩固的地位,并且新世纪才刚刚撕开,如果战略布局得当,资源整合的好,未来广东美术龙骧虎视,雄霸天下,包括四海,震荡宇内的能力谁又能觑视呢!</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b _extended="_extended">二、&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
                                                        <b _extended="_extended">广东美术未足</b></p><p _extended="_extended"><b _extended="_extended">&nbsp;</b></p><p _extended="_extended">但,由于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提高,艺术家出路选择多元,使到一些艺术家在投入上松懈,造成美术界存在一些停滞。首先浏览一下,以一些事例来说明,活跃在广东广州的艺术团体Loft345和PARK19,离北京798的距离差的太远,离上海的苏河区也差的远。我论断,按目前发展模式,广州即便再过十年也不会出现北京798的气氛及规模。而十年那可是整整一代人的热盼。</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但即便有798的成就,又如何呢?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另外,从画廊的发展也可以看出广东美术的未足,广州的画廊远远少于北京、上海。据资料统计,广东大型的艺术品拍卖会在2005年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而且在体制的思维下,主流美术家太排斥群众性美术家,美院艺术家太排斥非美院艺术家,事实证明,世人包括我也太过关注美院这一亩三分地了,这是造成全省美术裹足不前其根源于此有关。</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以上广东美术的未足只是一个侧面,其本质原因分析是人心问题。一天晚上,我拜访了广东一位著名艺术家。跟他交谈,他对身处广东美术界感到非常悲哀,前路渺茫,不知出路何在?不敢否定会北上发展。当时我振振有词地反驳他,从天下大势到广东美术界,从历史、现在、未来以及天文地理来反驳他,均未足以说服。由此个案调查得知,发现最重要的还不是客观原因,是广东一些艺术家的心态问题,所以一定要从根源上切入人心,唤起工农千百万,来使广东美术走向更繁荣。</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一句话,广东再不迎头赶上,别人就会大块吃肉,海碗喝酒,我们只得捞肉末了。</p><p _extended="_extended"><i _extended="_extended">&nbsp;</i></p><p _extended="_extended"><b _extended="_extended">三</b><b _extended="_extended">、先探广东地域文化的魂魄</b></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探讨广东地域文化的魂魄,先要分析中国的天下大势。建国初期实行政治战略,改革开放实行经济战略,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为了经济的高深发展,实行文化战略。当今正处于文化战略时代,而广东美术正是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战略下,文化战略的发展就要整合一切文化资源,挖掘地域的文化内涵以及区域的文化资源。</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广东美术发展首先要从地域文化分析,我们来探讨广东的地域文化及文化的魂魄,欲探广东文化的魂魄,先究广东所处中国三大河流之珠江文化,再找五岭之南的岭南文化,再研究珠江文化及涵盖下的岭南文化的魂魄。</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align="left" _extended="_extended">其一、中国珠江文化的魄力即是吸引力。</p><p align="left"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align="left" _extended="_extended">珠江文化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形成三足鼎立,构成中华民族三大流域文化。流淌在五岭之南的珠江源远流长,直奔大海。所以广东美术不应局限于地域文化,应走向海洋文化。</p><p align="left"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align="left" _extended="_extended">岭南文化不仅仅是指广东文化,涵义上应是五岭以南一直到新加坡南洋乃至整个东南亚的华人文化,甚至包括欧美华人文化,都是岭南文化。而且站在近代100年的历史角度看,岭南文化的积极影响超越以北京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并深受海洋文化冲击一直处于“生猛鲜活”状态。以历史的眼光看,上海的文化发展才几十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文化对比两千多年的广州为中心的岭南文化底蕴来说未够。</p><p align="left"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align="left" _extended="_extended">而身处珠江流域的核心广州,已成风起云涌之势。“弄潮儿勇向潮头立”,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地域合作多元化,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出现了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五年一大变,变化是有目共睹的。而这些即是岭南人的魄力,更因为文化的载体是人,由此,也是中国珠江文化的魄力。</p><p align="left"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align="left" _extended="_extended">&nbsp; 具体体现在艺术流派上有岭南画派,岭南画派在纲领上早就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等求新口号,尽显珠江文化的骨髓。</p><p align="left"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align="left" _extended="_extended">其二、广东领南文化的灵魂</p><p align="left"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广东岭南文化的灵魂在哪?这需要环视天下,囊括古今来看广东人。</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遥想秦皇汉武年代,及公瑾江东娶二乔当年,广东还到处有瘴化之地,烟雾弥漫,那想今天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发展速度超越中原,俨然一个泱泱大国之经济首都,毫不为过。发展的背后,乃浓浓的岭南文化在推动。正如老子云“天之道,后起者胜”。</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远在秦汉年代,广东已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据专家考察研究,雷州半岛的徐闻就是西汉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唐朝时,广东西部新兴县出了个“中国禅宗第一人”六祖惠能,惠能把广东的务实精神融入到佛教里,成为“东方三大圣人之一”;这些都是岭南文化的开拓创新精神。</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从南越国开始到两晋南北朝,再到后来的两宋,中原的大规模移民带来了文化的杂交;明朝末年至清朝,中原又把广东南雄的珠矶巷作为中转站,大规模地向岭南移民。因此,中原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再加上海外文化几种文化交织在一起,各种文化的撞击刷新又使广东文化的创新力特别强。</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nbsp;&nbsp;&nbsp;&nbsp; 清朝时期,广东广州的十三行是全国最早的商馆区,体现了广东受海洋文化的影响,领全国风气之先;海洋文化对全省的冲击是很大的,先人们漂洋过海谋生,在海外艰难拼搏,开拓了盘根错节的关系,体现一种发射状的领风气的岭南文化。如美国的一个华人州长就是广东台山人。而广东美术的发展就要有战略地整体地发展海外关系,如今国力也有了,是要开拓海外美术了,不要等南风窗了。相对,广东人已有开拓精神,已有务实并敏于行的优势,关键是下一步实施这种岭南文化。</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另外,广东素有“思想摇篮”的美称。在明代出了个大儒陈白沙,近代出了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而且这些思想家不是革命者也是革新者。他们领导中国之潮流,并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这是岭南文化的创新思想。相对今天的广东美术界,我们就需要这种创新思想。<i _extended="_extended">&nbsp;</i></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人文科技发展也有开明之先,领全国风气之为。如 “中国飞行之父”的冯如; “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等等!今天广东美术界就等待这种“先为”之人。</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接着看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是从广东开始的,从此全国都有广东音,全国都有广东字,全国都听广东歌,全国都有穿广东衣,这些都拜广东的经济,可以说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广东对全国影响之大之时期,可谓风头一时无二。并且全中国的个体户都发源于广东,辐射于全国。广东还是最早招商引资;最早办三来一补加工厂;最早高唱“招智引商”;最早树立自己的品牌;最早股票房地产蓬勃发展;最早有“中国地产看广东,广东地产看广州”;最备受新的技术、新的信息。这是源头地,这是广东引领天下潮流。实质上是岭南文化领风气之先。</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由此得出,岭南文化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是风风火火闯九州,是先出手为强,是深入民髓的喝汤要喝头啖汤,就要那个“先”;吃菜要吃田头菜,就要那个“新”;喝肉粥要喝明火生滚粥,就要那个“鲜”;吃炒菜要吃刚炒熟有锅气,就要那个“快”。&nbsp;这也还是广东岭南文化领风气之先。</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由于地域魂魄的领风气之先,体现在美术界的是中国的第一张油画诞生于16世纪的岭南人;并且广东出了个 “中国油画第一人”李铁夫。</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勇做先行者,敢为天下先,领风气之先是岭南文化的灵魂。</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b _extended="_extended">四、&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
                                                        <b _extended="_extended">广东美术独具发展优势</b></p><p _extended="_extended"><b _extended="_extended">&nbsp;</b></p><p _extended="_extended">地域文化的灵魂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最大的优势资源,也是广东的软实力,而且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软实力的比拼,所以广东美术的发展惟有依靠广东最大的软实力,也即是依靠广东地域的魂魄——勇做先行者,敢为天下先,领风气之先。</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但广东人相对务实,是敏于行而拙于言,最缺务虚,最缺理论思想这个虚。举艺术界例子来说,中国美院油画系近二十年来引进系统的现象学理论很成功,而广州美院油画系在理论方面未见动作。但缺点往往是优点,我们就从务虚层面找优势,从敏于行层面找方法。</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方法是力量一定要整合。正如《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说的就是一种合心力,合心力就是要整合天下之力,整合有形空间、无形空间、虚的空间,这是策略。广东美术的发展就看这种合心力了,这种合心力的操作就是使用平台和趋势来以虚运实。</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纵观高层次的发展,莫不是做平台和做趋势。如何整合平台,利用平台,发展特色趋势。方法是先找优势资源。广东艺术家有不扎堆,不抱团的缺点,但以另一种眼光看,这就是优点。不扎堆,不抱团的离散状态正好有一个合心力的空间,没有各种堆团的门户之见,整合起来更容易,关键是整合平台。</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那如何整合呢?</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这就要放眼天下,纵览古今,梳理区域文化,来找发展广东美术的资源个性,有个性才有独特生命力。广东相对全国来说具有她独特的,权威的、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由我一次采风知道。</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07年初,我随广州市美术家协会深入广东东莞市茶山镇南山古社,发现当地保存着浓郁的岭南文化,其中最明显的标志是宗祠林立,小小古村里竟然有二十五座宗祠。而且广东每一条自然村都有一座宗祠,宗祠多是中西结合,显现出爱国爱乡,带海外文化。广东的宗祠文化如此发达,说明血源宗亲历史深厚,海外关系源远流长,这是特色精华,这就挖掘出广东珠三角区域相对北京环渤海区域和上海长三角区域所具有的地域优点,也即是相对北京、上海两大美术极,我们广东所具两极无可竞争的优势——海外华侨宗亲特别发达。</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具体说,广东有8000万人口,而海外广东人就有5000多万,其中的侨乡开平市人口60万,而海外的开平人竞然有70多万,比当地人口还多,更遑论潮汕、客家、五邑其他四邑海外人口了,这种特点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应把这种独特资源张扬出去。而且广东自古以来是最长期的通商口岸,海派文化历史悠久,海外关系宽广,海外华侨已经打拼出各种渠道,形成宏大的独特资源。</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而且广东籍的艺术家密布海外,以时间为纵向来说,典型的是“中国油画第一人”李铁夫从海外归来,接着有冯钢百、胡根天、林风眠、余本......等等;海外现代艺术家有关良、司徒乔、赵少昻、司徒奇、司徒兆光、谭雪生......等等均有很大影响力;当代的海外艺术家陈衍宁、司徒绵、黄中羊、关则驹、陈建中、司徒立、陈立人、涂志伟、钟耕略......[2]等等正在海外发挥影响力。当然,尚未列名的就不计其数了,而且70后新生代走出国门,及80后90后新人类即将登上舞台。所以广东海外潜在的美术力量及美术市场很宏大,优势等待发挥,这是历史老人馈赠给广东发展的绝佳优势资源。</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除却海外优势,历史老人还馈赠给广东另一个绝佳优势资源。在世人无可置疑地关心奖牌、关心大型美术院校,却忽略了广东真正的实力是在民间的群众基础。广东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大部分地方已经进入小康水平,在民间已产生了很多富有的人,整体富裕强于其它省,这在全国来说也是独特。兼且在民间素有“艺术是吃饱饭撑着”的人玩的,相对其它省来说,广东太多吃饱饭撑着从而玩艺术的人,画点画,写点书法什么的。虽则全国也有昆山、温州等等富裕地方,但安得有广东的区域这么广阔并且集中呢?所以广东民间的美术力量在全国来说是第一的。先不说往昔顺德容奇、中山小览的美术在全国有名份。今天,因富裕从而有闲钱、闲心、闲情的艺术家爱好者已遍布全省各县、镇、乡里,他们实质上是组成了广东美术力量的宏大。而且美术是没国界的,本身是不应该分团团块块的,是全省人人有份的,这些力量切切实实使广东美术实质第一,并且是拉动广东美术发展的资源。</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我们要用海内、海外两种美术优势汇总成美术界之方向,进而拉动广东美术走向发展。</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b _extended="_extended">五、</b><b _extended="_extended">放眼向洋看世界</b><b _extended="_extended">--</b><b _extended="_extended">为广东美术献策</b></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站在全球的高度纵览广东,广东本身拥有一个宏大的美术界,海外也存在一个历史悠久力量宏大的美术界。关键是整合海外广东美术界,挖掘梳理海外美术力量,进而两个美术界整合,从而产生的暴发力将是惊人的,也是顺应中国对接世界,艺术接轨国际这个天下大势,广东思想家说的好,“天下大势,顺之则昌”。如此,广东美术不仅融合北京,上海,而且凭借自身优势开拓国际空间,走向世界成为时代的排头兵。如此,广东美术将体现广东文化的魂魄——勇做先行者,敢为天下先,领风气之先。这样就是广东美术的发展战略之一。</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align="left" _extended="_extended">广东美术界借势广东海外美术界,扬自己的长处,走自己的路,那么广东和北京、上海呈三极发展,如三驾马车拉动中国美术整体发展,并且是由广东做桥头堡,做急先锋,切入世界艺术。</p><p align="left" _extended="_extended"><i _extended="_extended">&nbsp;</i></p><p _extended="_extended">先决条件是整合海外美术界,搭建两个美术界的平台,用高端拉动中低端,用外需拉动内需,墙内开花墙外香。方法落到实际是如何搭建广东两个美术界的交叉点,是应以政府的力量,或者艺术基金,或者大企业的操作力度,先巩固港澳台等亚洲四小龙,星马泰等东南亚,再辐射欧美。</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在此一战略下,广东美术界势必呈现“青蛙过河,各有各蹬”,状似万箭齐发,冲向海外。如此,体制有体制的发展,团体有团体的进步,个体有个体的做(很多个体已有海外条件),旨在推动广东美术全民化进步,这才是关键。战略明确,战术层面具体以那些项目切入,那将是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项目,也将是借势造势的问题。</p><p _extended="_extended">&nbsp;</p><p _extended="_extended">在如此战略下,广东拥抱北京、上海的资源,搭建全世界跟中国的交叉平台,做全世界跟中国的中间人,做两大块的高端平台,并取得高端控制权,从而掌握最高端资源,发布最高端信息,制定最高动向,再结合广东的群众基础,使艺术普及群众百姓,进而百花争鸣,惟我广东更艳。并且可以激活广东美术盛况,超越往昔荣光,这就是做中国美术的一大趋势。纵观百多年特别近三十年,中国跟世界通过广东人对接,那么未来中国的美术界跟世界对接也将通过广东人,广东又“喝头啖汤”啦!那么广东人又将给中国做贡献了,而其中的核心团体也为国家的进步出一份力。这样就能“中国美术看广东”。</p></div></div></div></li></ul>
发表于 2008-7-14 12: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广东是个好地方。祝愿广东的美术事业蒸蒸日上!
发表于 2008-10-31 18: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向被视为中国艺术市场风向标的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已落下帷幕,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相关专场来看,成交情况似乎并不理想。尤其在有关老油画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上,推出了拍品112件,而成交的作品数量仅为39件,成交率仅占总上拍量的35%,成交金额则为3068.098万元。&nbsp; <br/><br/>  从成交状况来看,与春季相比实有太大落差。在春季香港苏富比的“当代中国艺术Ⅰ”专场,主推在拍卖市场较为成熟的现代油画大师之作,作品上拍量虽不多,仅为57件,但成交率达到81%,总成交额为9550.109万元。与之相比,秋季的作品上拍量增多至春季的近2倍之多,但在成交数量上却并不及春季的46件,在总的成交金额上更是仅占春季的三分之一。从作品均价来看,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中&nbsp;“20世纪中国艺术”专场的平均作品价格为78.6692万元,未过百万元,而春季的数字则达207.611万元,是秋季的近3倍。在成交高价上,秋拍的情况也远远不及春季,在春季拍卖中,有2件作品突破千万元大关,最高价为郭柏川的《北京故宫》<a href="http://www.goldappleart.com/" target="_blank">oil painting</a>,<a href="http://www.oil-painting-china.com/" target="_blank">oil painting</a>创下的2584.7125万元所得,而百万元以上的拍品则有18件,占整场拍卖的32%之多。 <br/><br/><br/>  相反,在秋季拍卖中,不仅最高成交价仅为国际艺术大师赵无极的《二000年八月七日》(2000年作)创出的371.36万元,且在这一专场中成交价格超过百万元的作品也仅有7件。而一些如林风眠、庞薰琹等早期油画家,以及写实画家罗中立、陈逸飞等市场一贯走好的艺术家作品却只处于几十万元的成交价位区间,这与上拍作品的质量有相当大的关系。而有更多估价颇高的作品则遭遇了流拍的命运,如陈澄波的《猫鼻头(涛声)》(1939年作)估价1800万-2500万港元、廖继春的《观音山》(1961年作)估价为180万-250万港元、陈逸飞的《高原藏人》(1999年作)等等。可见老油画在香港苏富比的秋季拍卖中表现出了异常的市场趋势。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4 03:06 , Processed in 0.05098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