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700|回复: 1

在文化碰撞中寻找文学的定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1 22: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br/>在文化碰撞中寻找文学的定位</p><p>高松年</p><p><br/>这次年会的论题是《"全球化语境"与民族精神》。按我的理解,是否要研究我们的民族文学发展到当下,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去与世界文学相沟通和融合的问题?对于这个命题,在过去我们已多有讨论,然也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共识。因此,今天再来研讨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br/>所谓民族文学,所指的就是在民族文化的母体中所孕育出来的一种文学。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学来说,确实存在着一个从内容到形式在时代意义上的与世界大文化的相与沟通和形成共识的问题,存在着我们的民族文学能否被世界(比如被瑞典文学院)所接受和得到承认的问题。当然,这种所谓与世界的沟通和被世界所接纳的问题,并不等于简单化地以世界(比如西方)的观念和方法而去加之于民族文学的创作之中,更不是要人为地去模糊民族性的特征,放弃对于民族品性的开发和传达,而一厢情愿地去走一条所谓"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道路。当然,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相与沟通的问题是存在的,关键是在于我们如何去沟通?我以为,这应该是在突出民族品性前提之下的对于世界大文化的一种兼收并蓄和双向认同。只有这样,在强调本民族个性的前提之下而去求取与世界的沟通和融会,才能不仅不致于丧失本身,还可在发展自身的基础上,同时也能对世界文学的大格局起到充实、丰富和发展、推动的作用。因此,所谓要让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或"汇入"世界文学大格局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民族文学从封闭的单一的传统模式,而走向一个开放的多元的时代新境界的问题。实际上,也可以说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去探索一条民族文学如何走向现代化道路的问题。<br/>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里,只能说一些原则性的看法。我觉得,民族文学要走向世界,既不能把民族的形式和内容僵死化、固定化,也不可抛开民族性而去寻求所谓"超越"民族性的世界性道路。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纵向的继承传统,和横向的借鉴外来经验的坐标关系之中,去进一步求得与世界文学的融通和共识,要在文化的碰撞之中去寻找我们自己的文学定位。我们的民族文学只有在现代意识观照下的民族化道路上不断地探索、更新、吸收、扬弃、创化,才有可能以一种新的民族姿态,特征鲜明地融入到世界文学的时代大潮之中,用现下时氅的说法,就是融入到"全球化"的语境之中。<br/>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对于作为创作主体的中国作家来说,似乎还应当作好创作内质上的一些准备。就是说应当在自己的写作气质、修养、阅历、心态和追求等方面,作好充分的准备。否则,要想融入到"全球化"的语境之中,只能是一句空话。具体来说,首先,要对本民族文学的民族品性、文学传统、历史演化等,应有较为深刻的的体验和认识;其次,对已形成共识的文学现代性,要具备有深厚的素养。只有真正地掌握现代叙事的观念和手段,方能发现和了解传统中的某些限制、缺和弱点;第三,要善于在反复的探索之中去寻找沟通民族性和现代性的内容和形式。因为这种沟通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就要发挥写作人的聪明和才智;第四,在这种探索中,写作人必须要有开放的心灵和广阔的胸襟,要有批判的意识和兼容的精神;否则的话,偏执己见、自以为是,或者毫无主见、一味盲从,都是不利于民族文学的现代化建设的。<br/>我们在寻求文学的融合的时候,我以为,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应该要努力去找到一个真正适合于中国的文学生长点,要对我们自己的文学有一种恰如其分的艺术定位。既不可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尊。<br/>在寻找我们自身的文学生长点的时候,有几点值得引起我们注意:一、所谓"走向世界"不等于走向西方。西方文学也仅仅是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化不等于世界化。他国的经验不必照搬。任何民族和国家的文学要取得世界性的认同,不能靠模仿。只有立足本土,以富于民族特色的艺术创造而参与与世界的对话,才能对丰富充实世界文化作出贡献。二、中华文化不必妄自菲薄。中国东方式的审美思维是一种更接近于艺术本质的思维。中华文化不仅具有一般传统文化所有的超常的稳定性,而且还具有超越一般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的巨大活力。三、世界文学不能缺少中国文学这一个方阵。中国的文学和文化已越来越引起世界的重视和关注,这已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四、传统文化不能固步自封。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要站在人类文化的最新高度上,广迎八面来风,博采四方精华,更新观念,创化传统,以富于个性特色的新的有活力的民族文学,去参与与世界文学的对话。<br/>因此,我以为,要真正找到通向未来、通向世界的文学生长点,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创作素质,要切实认真地去拥抱现实,要在观念的不断更新之中积极去创化传统。只有在这个三足鼎立之中,才能在与世界对话的双向文化交流和认同之中,在世界文坛上,屹立起我们民族文学的世界性形象。</p><p>                 (2007年12月1日于南京)</p><p></p><p></p>
发表于 2008-7-14 11: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p>这已经是我10年前的老题目了!</p><p>怎么又搬这儿来了?这10年中国的文艺理论一直没有发展吗?</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3 05:58 , Processed in 0.03426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