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18|回复: 4

缺乏思想的当代文学(80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3 15: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lang="EN-US"><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bsp;</font></p></span></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bsp;</font></p><p></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bsp;</font></p><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德国汉学家顾彬近日在世界汉学大会上把中国当代文学比作廉价的“二锅头”,并指出中国作家的诸多缺陷,诸如不懂外语等等。一些现场记者调侃的把顾彬的话总结为,“顾彬站在‘世界’的前面,他已取消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户籍。”</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一些中国学者激烈反对这种“外来和尚念经”的方式,认为顾彬的的发言太大而化之,不是针对具体的作品和作家。这种发言方式是媒体惯于采用的,太娱乐化。在诸多中国学者作家中,只有少数人有所保留的赞同顾彬的意见。北村说:“我同意顾彬的某些判断,中国当代文学确实不如中国现代文学,其致命伤在于中国文学有思想动机,但没有思想能力,不能像优秀的外国文学那样形成一个思想过程。”</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北村说这样的话是认真的,他本身就是一个偏爱思想、灵魂的写作者。但是回过头来仔细想想,其实中国当代文学的致命伤比北村所说的还要严重。中国当下诸多写作者的致命伤并不是缺乏思想能力,而是根本没有思想动机,很多写作者好像是歇斯底里的患者,因为外界一点点的刺激而产生神经质的内分泌反应,在纸上不停的把自己的情绪泼洒,把恶毒、迷茫、人的卑劣面无限制的泼洒。他们缺乏深挚的情感、清澈的理性、开阔的胸襟。</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我们以余华作为例子。当《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出版之后,外界对余华一片赞誉之声。一些人预言余华是中国最有前途的青年作家,若是他再接再励,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两部小说的故事实在是太动人了,尤其是《活着》,很多人都是流着眼泪读完的。这本小小的书,运用巧妙的艺术手段,把一个小人物的起伏而又无奈的命运穿插在中国最动荡的一个时期。简洁、克制的笔法,同时又蕴含着幽默和深情。当年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把它推荐给很多人,并且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小说。</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可是两年之后,我的看法却改变了。那时候我第二次读《活着》,却发现第一次的震动丝毫也没有了。我看到的都是余华的“句子”,</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r/>&nbsp;&nbsp;</font><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一种涉及情绪、感觉(触觉、味觉的层次)而不是涉及灵魂的美感,一种艺术的手法。这种艺术手法在《许三观卖血记》表现的更为充分。《许三观卖血记》的句子好像诗一样,充满节奏、韵味、美感,并且有一种力透纸背的余味。但同时,这种句子却有一种执拗劲,整部作品都有一种执拗劲,执拗的要导向一个故事,执拗的要表达一种夸张、幽默、滑稽、苦涩的气氛。在古典小说中,语言大都是散文化的、不带有强烈效果的,古典作家用一种相对客观的语言描画人物,让人物自己说话,让人物自己行动。相对而言,当代许多作家的语言却非常执拗。这种执拗劲的可怕在那时的余华身上还表现不出来,要到近十年后的《兄弟》才显现出来。</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第二次读《活着》的另一个重要体会是,余华显然缺乏一种精神。《活着》的主题最终归结为“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除此之外什么也不为。余华显然缺乏对于正义、良善、知识、品性、爱的执著追求,他不是赤子之心的艺术家。他对于爱情也没有什么深刻感受,他自己就曾说过一句话,大意是“爱情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一个人今天还在为爱情痛不欲生,但是说不准明天一觉睡醒也就过去了”。</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第二次读《活着》的结论便是,余华不是可以放在床头时时拿起来翻阅的书,不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有了这样的对于余华的认识,等到几年后在书店看见《兄弟》时,我丝毫也不感到吃惊。《兄弟》中充斥着一种执拗的语言,执拗的要展示人的卑劣。阅读这样的作品,一个健全的人也会不自觉地感到自己像一个</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肮脏龌龊愚蠢的小丑,被黑暗所蒙蔽。</span><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 10.5pt;"><p></p></span></p><p></p><p></p><p></p><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反观作者,我猜想余华在那个年代一定受过无数刺激,即使他自己未曾直接受过伤害,他敏感的心也一定被当年的愚蠢、专横、残酷所刺伤。而现在,在这个自由的年代,他要把自己当时未能表达的东西宣泄出来,他要把对于当年的诅咒从心中宣泄出来。小说中卑劣的人性、混乱的时代便是他的诅咒,他把他们写得越卑劣,他自己便诅咒的越厉害。这种从幼年养成的思维方式和感受方式一直延续到现时代,他对于现时代混乱的价值观、道德观同样诅咒。</span><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 10.5pt;"><p></p></span></p><p></p><p></p><p></p><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这种宣泄和诅咒的写作方式的确是很多文革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的特点。文革破坏了他们内心的平衡,他们缺乏对于美好的感受能力,缺乏对于人性中善的信心,缺乏伟大的精神,缺乏稳固的应对现实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自己首先信心不足,更没有办法对读者传达深挚的情感和伟大的精神。</span><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 10.5pt;"><p></p></span></p><p></p><p></p><p></p><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虽然也曾遭遇悲惨的境遇,但是这些人却没有这样诅咒现实、在作品中无节制的宣泄人性卑劣面的例子。他们在建国之前已经具备一种健全的价值观。他们仍旧保持一种理性和客观对待现实的态度。和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比较,现时代的很多作家都是心灵残缺的人。他们被文革毁掉了。</span><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 10.5pt;"><p></p></span></p><p></p><p></p><p></p><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可以说,这类作家的写作对于社会是有害的。他们所集中展示的是人性的卑劣和迷茫,就像福克纳所说的,“</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他们所写的不是爱情而是情欲,他们所写的不是人的灵魂而是人的内分泌!</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他们本来是要诅咒这些东西,可是客观效果上却是在打压读者的信心和热情,妨碍人们去追求人性的善和美。</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当然,有人会说,“但是他们所写的也是现实啊,有些地方的现实比小说还要黑暗”。</span><span style="mso-bidi-font-size: 10.5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r/>&nbsp;&nbsp;&nbsp;</font></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可是,难道在黑暗的欧洲中世纪、在内忧外患的旧中国、在极权专政的前苏联就没有黑暗的事情?难道他们的时代是一片光明?为什么他们的时代留下了那么多经典之作,为什么他们的作品总是触动着我们的心弦,开阔着我们的心胸,让我们平静、安慰?为什么中国没有《大师与玛格丽特》、《日瓦戈医生》?</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回过头来仔细看,这个问题归结到根源,其实也还是一个老问题,小说写的究竟是“客观现实”还是作者的“心灵世界”?若是说《兄弟》是客观现实,那么特蕾莎修女、<personname productid="史怀哲" wst="on"></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史怀哲<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personname>博士、日瓦戈医生、巴金、三毛、林徽音、可可西里志愿者、天真的小孩子、朴实的老太太、心思简单过着小日子的邻家小两口也都是客观现实,为什么当代作家不去写这些人的故事?</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可以说,所有的小说写的都是作家的心灵世界。作家只能写自己最关注的事物。他本能的选择自己的人物,这些人物能够直接、间接体现他的思想和感情,能够体现他对现实的态度。巴金绝不会选择《兄弟》的人物,巴金本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主人公或多或少都有点理想主义。沈从文也不会选择《兄弟》的人物,沈从文是一个田园诗般的美的追寻者,湘西才是他最好的题材。钱钟书也不会选择《兄弟》的人物,钱钟书虽然在《围城》里也写过一些卑鄙的人物,但是当他写这些人物时却始终隐含着对于人物的评判,隐含着一种揶揄的态度。而在在很多当代作家的作品中,人物已经不仅仅是卑鄙,而是肮脏龌龊,当作者写到放荡时,背后已经不是对于放荡的隐含的道德评判,而是与放荡混为一体的淫欲。当一个读者直接面对这样的恶和诱惑时,不可能不受伤害。</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一个作家必须把自己心中最重要的东西表达出来。若是他的心中具备深挚美好的情感,那么这种情感便会逼着他将美好写出来;若是他的心中具备伟大的精神,那么这种精神便会逼着他将伟大写出来;若是他的心中具备坚定的信念,那么即使他遭遇过无数迷茫、痛苦、社会动荡,他也要</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穿过这一片迷雾,向人们指出一颗金子般的心。一颗或许蒙上了阴翳,或许彷徨,或许迷惘,却依旧干净的让人为之动容的心。</span><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 10.5pt;"><p></p></span></p><p></p><p></p><p></p><p></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1pt; mso-char-indent-count: 2.0;"><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bidi-font-size: 10.5p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只有这样的作品,才称得上好的作品。只有这样的作家,才值得人们爱和尊敬。</span><span lang="EN-US" style="mso-bidi-font-size: 10.5pt;"><p></p></span></p><p></p><p></p><p></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3-23 15:12:48编辑过]
发表于 2008-3-28 23: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并关注
发表于 2008-4-2 13: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p>其实中国当代文学的致命伤比北村所说的还要严重。中国当下诸多写作者的致命伤并不是缺乏思想能力,而是根本没有思想动机。</p><p>我支持这样的观点,在当代社会成长起来的作家灵魂式的思考机能在日益萎缩。</p>
发表于 2008-9-15 09: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p></p><h2>书法的灵魂——革新</h2><p></p><p>时人无偶像 羲之字有瑕 <br/>人人皆有不足 缺陷 短处 范错 局限 未知 所以反对偶像崇拜 以时人的审美观看王羲之的书作也有诸多瑕疵&nbsp; &nbsp;其字稍显纤秀 造型闭合 精熟略过 书法语言未自觉 整体感不强 远观更觉字间孤立 少有原创 风格求稳 ……<br/><br/>风格的“四统一” <br/>民族性与世界性 地域性与广域性 时代性与越时性 共性与个性四组关系的辩证统一 其差异影响着作品风格的差异<br/><br/>谈“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br/>笔心 笔毫中心的一小撮 既包括笔尖 也包括笔根 “常”不是说“只” 既包括“在” 也“包括“不在”点画中行<br/><br/>晋人用“单勾斜执”执笔法 <br/>单勾斜执就是今人一般的硬笔执笔法 主要由拇 食 中三指着力 笔杆斜靠在虎口内 这从古画上可以得到证实 再就是通过实践经验及对晋人书作的研究 敏感<br/><br/>书者欲影响别人得先改造自己 <br/>书者主要通过书法语言(线条 造型 构图 笔 墨 纸 形制等)表达自己的思想 感情 尤其线条乃作者心迹的直接表露 道德败坏 品格低下 邪恶无耻之徒无论怎样“聪明”地掩饰 试图把字写得光 正 雅但字的气韵 节奏始终会让其露出尾巴 敏感的欣赏者一看即知 此正所谓“风格即人” 所以期望作品产生正的社会效益 必得不断超越自我 完善人格 追求“让我今天活得尽善尽美”&nbsp; &nbsp;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br/><br/>艺道震撼 <br/>古今中外凡不朽的艺术杰作 无不以内容和形式共同作用感官 震撼人心<br/><br/>“ 米字形”造型法 <br/>米字形(八个角都是45度)不同于所有的格 圈 形 线 点的是它能够协调地处理聚散 正斜 方圆 宽窄 疏密 大小 自由与规范等的辩证统一<br/><br/>"用笔千古不易"——变 <br/>线条的中侧 藏露 快慢 重轻 粗细&nbsp; &nbsp;方圆 曲直 正斜 颤滑 顺拗 大小……皆因时 人 字千变万化<br/><br/>书法的复兴需要您的“提问” <br/>提问往往比答问更需创见 思路更要开阔 对学术研究更显重要 尤其是重点 疑难 坚深 前沿 大家感兴趣 人们关注的问题其价值更是突出 让我们勤于思考 积极提问&nbsp; &nbsp;我现在就有几个 为什么宋体字是秦桧创造 受书法影响最深的日本为什么对中国侵害最大&nbsp; &nbsp;书坛为什么创新者寡<br/><br/>解放和发展书法生产力 <br/>一手政府宏观调控(主要是宏观指导 依法治文 赏功罚过 “排障除污 ”) 一手构建公平文化市场竞争环境(所有相关的企业 单位 院校 协会 团体 个人之间都应一律平等&nbsp; &nbsp;彼此公平竞争) 至于具体怎样改革创新 望大家不吝建言<br/><br/>高效地练字 临帖 <br/>指划 在腿 掌 肚 床 桌 地等皆可用指练字 <br/>虚临 执硬笔对帖字凌空虚写 <br/>其上的优点是便捷 环保 可与实写 实临结合练习<br/><br/>书法的发展趋势 <br/>1 简体书法居多 <br/>2 自由体(笔墨形式随内容)盛行 <br/>3 所有文字皆可是书法 <br/>4 书法表演与电子 信息技术的结合 <br/>5 镜框形制为主 <br/>6 短句 少字数内容占主流 <br/>7 面向市场 价位与绘画相当 <br/>8 各国书法互相交流 学习 借鉴 <br/>9 天才 杰作灿若星辰 <br/>10 创新 多元 <br/>……<br/><br/>简体书法——时代的呼唤 <br/>1 繁体字的使用和认知者全球大约四千万 而简体字却约十一亿 在未来几十年可能增到十四亿&nbsp; &nbsp;其间前者减至极少 <br/>2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 <br/>3 利于扫盲 <br/>4 时代审美趋于简约 <br/>5 拓展创新的领域 <br/>6 继续扮演汉字演化的角色 <br/>7 看得懂 寓教于乐 <br/>8 减少先辈遗产的束缚 <br/>9 与时俱进<br/>10 多元&nbsp; &nbsp;<br/>……<br/><br/>创新的层次 <br/>最高为原创 次为改造 再次为组合 <br/>一流的艺术品定是原创之作<br/><br/>书法不只是装饰艺术 <br/>书法不应过多停留在“装饰”层面 而应侧重创作反映生活&nbsp; &nbsp;与时代人文精神和环境相协调 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作品<br/><br/>钻研——灵感——杰作 <br/>唯有拼命钻研 关注社会 体察自然 感悟生活才是获得豁然开朗的灵感的不竭源泉 由此产生的超凡的思维 想像力才是可能的创出杰作的根本保证<br/><br/>物质、精神文明凭什么发达? <br/>各方面的体制 机制 制度的构建是否科学 健全 合理 是否适合本国国情 对物质 精神文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书法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 发展得健康与否与之有着直接关联 尤其在文化方面<br/><br/>书法的构图与时空的关系 <br/>书法的构图每每是在理性与非理性 有序与无序 偶然性与必然性之间对线条时空进行组合 排布 跳跃 流转 穿越的结果<br/><br/><br/>通感于书法的启示 <br/>由于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 视 听 嗅 味 触等感觉会发生交流 转移 联系的现象 这就为书法的创作和欣赏带来一些启示 如创作书法时可自我朗诵 置于相关的书写环境 相关的音乐 视听放听 不用易渗化的纸张创作更彰显笔触 尝试多人或多笔创作一幅作品 用拇 食指蘸墨书写能表现无可比拟的人性触感美 墨汁里可搀和些相关的物质 对于作品的欣赏环境也可作联觉性布置……<br/><br/>书写姿势要领<br/>无论是站 坐 蹲的写姿 右手执笔则左脚跟抬起 反之亦然<br/><br/>眼光变化于书法创作的影响<br/>书者在进行书法创作时 眼光于笔端会有三种状态 一是专注 二是游移 似看非看 三是无视或闭眼&nbsp;&nbsp;其因创作字体 文字 内容 用品 风格等的不同而有别 眼光变化越是靠前者书作越多理性与必然性&nbsp;&nbsp;越靠后者则相反 当然这一切都要自然而为<br/><br/><br/><br/>听音乐感受书法创作<br/>我素来喜在各种艺术中获取灵感 借鉴经验 寻找启发——虽然我别的艺术素养不济 但这并不影响我的上述冲动(尤其是感觉江南才尽 疑无前路时) 现在要谈的是音乐 我常坐电脑前戴上耳麦 点击不同风格 形式 题材 主题的音乐视听 把音量调到老大 这时 (或是自己 或是别人 或是男女合作 或是多人)创作书法的虚拟情境即在脑海浮现:由器乐 人声的音质 音色想到笔毫的特性和运笔特色:长锋 短锋 狼毫 羊毫 兼毫 粗锋 细毫 中侧 藏露等 由旋律 和声想到线条的起伏 重轻 方圆 走停 急缓 浓淡 交叉 重叠 离合等 由音调想到线条的大小 提按 抑扬等 由节奏变化想到书写的点 线 面 顿 挫交替等等 上述对应不一定准 只是感觉随着乐音的流动 仿佛自己或设身处境感受其书写正酣——情感 姿势 状态 环境 行笔(点 推 抵 挑 滚 转 翻 畅 滞 拖 滴 摆 划 刷 晃 抖 颤 砸 留 回 扫 擦 跳……)等“历历在目” 此妙难以道清 唯亲身体验方得其趣<br/><br/>书法创作的最佳状态——自然<br/>书者真正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时是完全自然 天人合一 心手双畅的境界 作品恰似天成 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无病呻吟的痕迹 无论是反映客观世界还是表达思想与情感都是其自然流露 可谓已臻化境 这需要一定的天赋 不错的才艺 相当的生活积累作为支撑 它的出现并非随时招之即来 这是创作环境 艺术用品 书者心境等诸多内外因的巧妙结合所致<br/><br/>谈“一笔书”<br/>自张芝创“一笔书”以来 其多用于狂草创作 其实“一笔书 ”并非指真的一笔到头 它是指线条的行气 神采 笔势的连贯与呼应 既有行也有停 既有断也有连 其不仅适用于草书 同样适用于其它字体的创作<br/><br/>艺术创作离不开“意象”<br/>“意”指心灵 思维活动 “象”指客观形象 “意象”则为二者的结合 是人的精神 行动积累的总和在头脑中的自然生成 艺术创作者的脑海中总会自觉或不自觉闪现 或清晰或模糊 然后运用创作技巧和手段使之转化为艺术形象 作品是否具有感染力 与“意象”的质量有重要关系<br/><br/><br/>公正而全面地评论 <br/>对文艺作品的社会价值(知识价值 道德价值&nbsp; &nbsp;娱乐价值 历史价值) 艺术价值( 创新价值 审美价值)应公正而全面地评论&nbsp; &nbsp;但因评论者的偏好 学识 修养 目的 时代 民族 阶层 性别 年龄 意识形态等可能出现误评&nbsp; &nbsp;错评或偏差&nbsp; &nbsp;不过 时间终会还以公正<br/><br/></p>
发表于 2008-11-12 22: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p>说的太好了</p>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4 03:02 , Processed in 0.0364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