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马克思曾经提出:在一定历史时期内,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发展具有不平衡的理论,一是:艺术领域内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不平衡;二是:艺术发展同社会的一般发展不平衡.物质基础是文化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但不是直接的唯一的因素,不能把艺术与物质看成同步的,也就是说精神与物质具有不平衡性,不同步性.<br/>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人的意识不是片段的而是像河流一样连绵不断,就把它叫做意识流,.这里的意识流不但只是艺术手法,而是说意识是在运动的 ,就像水流动一样.<br/> 我个人对世界(宇宙)的理解是:存在之运动着的力量形成的一个场.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说的道就是规律,道生一的一,我个人认为是存在(包括物质和精神)一生二,就是存在产生的 矛盾,二指是矛盾双方(异和同)二生三,就是说存在的矛盾产生一个场,就是所谓大宇宙循环,即存在既有力量,力量支持运动,运动对应存在,存在体现为运动,运动转化力量,力量改变存在,这个大宇宙循环就是道,天道存在(自然)人道为爱(情感),万事万物都需要肯定和保护自己的存在,相互区别,相互认同,相互作用,相生相克.人当然也不例外,而且人类的一切思想行为都是 处于肯定和保护自身的存在,所以肯定了和保护了存在就该称之为真善美,三者是事物的不同境界,文艺当然也是为了肯定和保护存在而产生的.<br/> 综上所述,物质和精神的不平衡,是产生意识流的最终决定因素,故我将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引起的意识之流动,就叫做差感,差感是运动着的存在的力量,它给人带来一种胁迫,因为人要肯定和保护其存在要的是认同,差感则反之.这样差感就成了艺术乃至人类存在发展的强大动力.<br/> 差感解释了人类为什么要进行艺术生产?怎样进行艺术生产?解释了人类艺术生产是什么?也就是说因为要肯定保护自身存在就必须调衡差感,差感是需要用差感来调衡的,也就是说艺术生产过程就是调衡差感的过程.<br/> 司马迁曾说:"<<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的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大概就是说心中有愤郁积结,不能肯定和保护其存在,才有了诗,也就是差感所造成的.<br/> 以<<诗经>>第一篇<<关雎>>为例<br/>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br/> 这里写的差感的原因<br/>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br/> 求之不得,寐寤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br/> 写出产生差感后的表现.<br/>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br/>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br/> 写调衡差感的方法.<br/> 所有的艺术追其内核,都是差感,都大揭露其原因,展示其表现,找到调衡其的方法.享受调衡后的快乐.<br/> 刘勰<<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言志 ,莫非自然.人本是有感情的动物,对外界事物有感觉,外界事物能引起人内心的感情波动,用诗(艺术)来说出自己的感觉和感情上的变化 ,是很自然的.这里无疑也支持差感的说法.<br/> <br/> 1819年秋天,英国曼彻斯特工人为争取选举权举行集会,遭到英政府开枪镇压,死伤多人,当时流亡意大利的英国诗人雪莱,听到这一消息万分悲愤,热血沸腾.有一天他在弗罗伦萨郊区一处森林里遇到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风雨夹着冰雹,这气势宏伟的自然力量的发作触发了他蓄积已久的激情,于是就有了名诗<<西风颂>>,明显<<西风颂>>的产生过程说明差感的存在和其强大的力量.<br/> 黑格尔<<美学>>中说:"文字本身既然只是观念的符号诗的语言真正的根源不在于个别词汇组成的词组和语句的安排,也不在于和谐节奏压韵之类,而在于观念本身和性质,所以精练的表现要从精练的观念去找根源或出发点."这里就强调差感本身和性质才是最根本的美学实质诗歌的元素.<br/> “炼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炼意”中国古代文人最注意炼意,注意语言的意合,不著技巧,也就是用精练的差感引导精练的语言。<br/>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我决不费唇舌,我决不在写作中使用典雅、效果或新奇成了隔开我和别人的帘幕。我决不容许任何障碍,哪怕是最华丽的帘幕。我想说什么,就照它的本来面目说出来。”这就是自然语流,也就是对差感的不控制,使其真实自由的流淌。<br/> 苏-坡林<<怎样欣赏英美诗歌>>说:"诗中的思想只是诗所传达的总体经验的一部分,诗的价值决定于总体经验,而非思想的真实和高尚"诗的价值既然决定于总体经验.这总体经验就是差感的总体经验,诗人需要用语言特别是差感的语言来展示差感的总体经验,苏所说:就是诗不在于它的思想性,而在于差感.<br/> 生命个体往往因为差感感到无能为力或;力量不足,就借助艺术调衡之.屈原上天,但丁入地,都是差感所至,诗人是用语言行为改造世界的.<br/> 每个人都有差感,美国诗人吉姆斯-狄克易说:"每个人心中都埋藏着诗人(或近乎诗人)的质料.......所谓诗人者不过是一些有需要且有方法将此精神或精灵从牢笼解放出来的人."差感也需要一个有需要且有有方法的人去解放他.孔子说:"情欲信,辞欲巧."<br/> 不同环境有不同的差感,不同个体有不同的差感,这些差感很可能相互调衡,所谓不同环境就是不同宇宙不同的场,不同的存在运动着的力量,形成的场,特别注意他包括固定思维模式和集体无意识,即非理性.艺术是自觉对自发,理性对非理性主观对客观的关照,我把固定思维模式和集体无意识即非理性叫做历史情感或第一情感或原始的力量,共同的语言和原始的力量是文艺的基石.<br/> 诗歌的创作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br/> 一:受到刺激产生差 二:由差产生意识流 三:付诸笔端成诗<br/> 世界给我们的是直接的形象,文字对应形象,形象对应诗歌心象,主观情感与客观形象的融合诗人需要一种本领就是撒谎.艺术就是一种错觉或自我欺骗诗人用这种方法调衡差感,这是一种更高的真实内心的真实.<br/> 艺术是科学和宗教的私生子,艺术需要科学的真,宗教的善和虔诚,才能达到艺术的美/<br/> 正因为事物的同调衡差感事物之差,产生差感(当然不是绝对的)诗人无法控制诗给读者的感受,只能控制自己怎样写 ,写什么,甚至这有时也是很难自己的,差感之所以解决了诗歌的一些问题,是说明诗人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这三个关键,在差感变成诗歌过程中无疑诗人是出力最多的"殉道者"我个人认为在差感上胆量就是智慧,就是灵光,就是创造.但差感毕竟只是种子,而不是植株本身/<br/> 差感伴随诗歌整个过程,它不是理论,它产生于诗歌产生之前,和人类同来,那么它能否评定一首诗歌的好坏呢?试想很好的呈现差感也达到调衡的目的了,那应该就是好诗了/<br/> 现代诗歌背负的太多了,诗歌是诗人的自由,诗人必须做自己诗歌的主人,一个诗人达到专业水平的标准,应该是他能否自觉运用差感去创造,业余诗人是在自发的跟随差感,这个差感概念的提出会促进诗歌及文艺的发展的.<br/> 差感也不独属于诗歌,但我相信这个概念必将是诗歌的一大发现并引导我们全面展示21世纪的诗歌,并使我因看到差感之光芒,而感到无光荣,差感的观念还在探索例如:<br/> 他的修辞手段,艺术辨证上,像通感是联想的节缩,联想是想象的开始,想象是联想的升级,错因,比喻......跳跃性,炼意形象,话画感觉无理有趣,抽象情感形象化的表达......太多了,我力尚不足,只是一些感性认识,自由想象,自由意识流,自然语流.<br/> 道肯定存在,保护存在,道法自然.(2004年散记,2006年6月3日整理)<br/> 注:意识(精神存在)只有作用于主体或与物质结合才能展示出来.</p><p>文章作者:女贞子 来源:<a href="http://www.xueshu99.com">中国学术批评论坛</a></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