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艺术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76|回复: 2

诗意的行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9 10: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普光泉/文  冯中云/图
《诗意的行走》
<br>&nbsp;
<br>&nbsp;
<br>一.“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攀枝花
<br>&nbsp;&nbsp;&nbsp;&nbsp; 4月的攀枝花诗意洋溢。我们迎来了一次诗意的行走。
<br>&nbsp;&nbsp;&nbsp; 25日、26日,“中国诗歌万里行”采风团走进攀枝花进行文化采风。本次活动是由中国诗歌学会与攀枝花市外宣办联合主办的,旨在通过具体的实际行动,繁荣诗歌创作,弘扬民族文化,增进诗与民众的沟通和联系、对外宣传攀枝花。
<br>&nbsp;&nbsp;&nbsp; 采风团以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祁人为团长,有洪烛、周占林、李犁、刘福君等在全国诗坛有着广泛影响的的诗人以及四川音响出版中心主任席玮、编辑陈成参加。4月25日,采风团到达攀枝花后,参观了金色攀枝花展览,与当地诗人、作家李平、冯中云、周强、普光泉、曾蒙、宋晓达、黄仲金、王政、杨荞宁、黄薇等进行了交流座谈,参加了“2009中国 “攀枝花格萨拉索玛花节”开幕式,然后到二滩、乡村彝寨风开展了采风活动。
<br>&nbsp;
<br>二. “中国诗歌万里行”活动开展背景
<br>&nbsp;&nbsp;&nbsp; 2004年7月1日,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歌运动工程——中国诗歌万里行活动在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湖北秭归正式启动。中国作协、中国诗歌学会及湖北省委领导和活跃在各条战线的近50多名诗人参加了启动仪式。&nbsp;&nbsp; &nbsp;在中国,人们熟知的有个“中国质量万里行”,这是针对企业及其产品质量的大型活动,另外,还有一个“中国诗歌万里行”,这是为了响应、贯彻中央关于文化“三下乡”号召,以弘扬民族文化、向广大群众传递诗歌精神为主题,以丰富和提高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为目的,增进诗人与人民的联系,树立诗人的良好形象,促进诗歌事业发展的活动。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祁人介绍说,“中国诗歌万里行”计划在4年至8年时间内,逐步实现完成活动预设的“壹拾百千万”工程。其中“壹”,就是打造“中国诗歌万里行”这个文化品牌,让它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拾”,是要在全国不同地区创建10个诗歌创作基地,使其成为区域性的诗歌培训和创作中心;“百”,将由中国诗歌学会分批组织各地知名诗人走进100个城市,通过吟诵诗歌、签名赠诗集、聚会座谈等不同形式与当地民众“亲密接触”,让诗歌走进大众,感染大众。并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命名城市“诗歌广场”,使之成为当地居民文化生活的新亮点;“千”,在目前现有600余个民间诗歌组织基础上,扶植县级城乡建立1000个诗歌社团,积极鼓励、指导他们开展诗歌活动;而最后的“万”,是希望伴随这一系列基础工作,吸引更多的人热爱诗歌,逐步发现、培养1万名青年诗歌作者,为中国诗坛的复兴和繁荣打下基础。
<br>&nbsp;&nbsp;&nbsp; 为纪念该活动启动,组织方在秭归建立了“中国诗歌万里行纪念石碑”,碑上镌刻了全国100位当代著名诗人的亲笔签名。并将该县的农民诗社命名为“楚辞农民诗社”,还吸收其为中国诗歌协会团体会员。中国诗歌万里行活动启动后,从秭归出发,将途经全国各城市、乡村,并经过诗仙李白的故乡四川江油,最后抵达北京。
<br>&nbsp;
<br>三.一条诗歌繁荣和复兴之路
<br>&nbsp;&nbsp;&nbsp; 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现在正处于“农耕”向现代化大工业过度的时期。这一过程中,人们得到了许多,但失去的也似乎无法弥补。无数人在现代工业文明面前深感从未有过的迷茫。这其中,最为致命的是失去了我们所固有的精神家园。
<br>&nbsp;&nbsp;&nbsp; 诗人、评论家李犁说:“写诗是一条回家的路。”走了很多路,忽然间发觉,这方向需要调整,行走的方向应该是家的方向。对于一个农耕民族来说,这里提到的“家”就是人们苦苦寻找的精神家园。
<br>在诗歌越来越“边缘化”的今天,其繁荣和复兴之路究竟在哪里?从乡村到城市是一条艰辛的路,这条路我们走了很长时间。“阳光下,穿过民生巷/我感觉到了喧嚣中的和谐……”从城市到乡村的路更难。“我们却沐浴到了山风/触摸到了/来自我们生命底色的气息。”“回家!”有志于此的诗人和热爱诗歌并且想为诗歌做实事的人们以及一却热衷于诗歌创作,把诗歌视为生命的诗人们坐不住了。他们把一种朴素而现实的想法变成了具体可履的策划并付诸实践。这就使得一项以“行动”让诗歌回归民众的大型文化工程——“中国诗歌万里行”得以开展。
<br>&nbsp;&nbsp;&nbsp; 这是一个大动作,不但需要雄心与魄力,还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
<br>诗歌万里行活动的开展,为中国诗歌事业的繁荣和振兴,探索出一条健康发展的新路。这是中国诗坛一个绝好的行动计划。建立和谐社会,“赞美生活·热爱诗歌”,为此欢欣鼓舞的不仅仅是诗人。
<br>四.众多诗人参与
<br>&nbsp;&nbsp; “中国诗歌万里行”活动自2004年5月启动至今,不到5年时间,走了近50个市、县,社会反响良好。
<br>&nbsp;&nbsp;&nbsp;&nbsp; 参与该活动的诗人众多,可圈可点的就上百位:韩作荣、吉狄马加、舒婷、王久辛、陈仲义、芒克、雷抒雁、李小雨、张同吾、晓雪、周所同、叶延滨、梁平、傅天琳、杨牧、张新泉、祁人、洪烛、石英、王剑冰、桑恒昌、刘祖慈、丘树宏、商震、李自国、杨远宏、唐力、周占林、李犁、曹纪祖、靳晓静、雨田、况璃、凸凹、周庆荣、北塔、杨志学、赵智、谷禾、大卫、胡弦、大解、李寒、王明韵、黄礼孩、李秀珊、关雎、潘虹莉、常莉、三色堇、张蔚、金铃子、于连胜、海田、王明韵、陆&nbsp;健、杨四平、许辉、梁小斌、唐先田、沈天鸿、吴昭元、徐而缓、楚天舒、谢建平、花语、金海涛、白梦、祝凤鸣、何冰凌、赵宏兴、黄玲君、金肽频、吴先耀、北魏、余琳芳、谭五昌等等。
<br>&nbsp;
<br>五. 攀枝花是一块充满诗意的土地
<br>&nbsp;&nbsp;&nbsp; 4月25日、26日,“中国诗歌万里行”采风团来攀枝花,与这里的诗人们进行亲密接触、交流座谈,使采风团的诗人们对攀枝花的文化、攀枝花的诗歌创作状态有了新的认识。也使攀枝花的诗人们首益非浅。
<br>在许多人的认识里,攀枝花没有文化。这其实是一个错误。在我们看来,攀枝花是一块充满诗意的土地,从古代到1965年攀枝花建市以前,有无数的诗人抒写过这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现任攀枝花市作家协会主席刘成东编有一部书,叫《若泸诗词百首》,其中收入了数十位古人写攀枝花的旧体诗。从攀枝花建市以来的44年里,攀枝花涌现出了众多的诗人:刘成东、姜华令、周朴亨、习鸣、李舸、吕文秀、典子、山杉、李平、沙马、普光泉、曾蒙、马飙、北斗、宋晓达、甲子、黄仲金、黄元祥、周越、杨荞宁、桃子、杨星坪、李秀、黄薇、王政、甘文良、孙其安、谢安超、黎庆、谭明发、冯中云、宋连德、姜丰、谢文锋、刘成渝、冯江、徐海涛、徐良、其余、幸子、周小云、刘兴明、邱时华、陈启垠、河霞、朱志成、徐兆峰、蒋荣、蒋秀梅、肖思强、麦子、李应磊、刘占国、张光明、唐洪光、刘余嘉、李锡庆、朱惠铭、谭卫东等,一大批诗人活跃在诗坛,可谓群星璀灿。就其定位来说,在四川诗坛的地市州里比较,整体实力首屈一指。其大量的诗篇挖掘攀枝花的历史文化、抒写攀枝花的建设史,营造出了攀枝花的诗意。为攀枝花的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br>&nbsp;&nbsp;&nbsp; 在4月25日下午采的座谈交流中,祁人着重谈了中国诗歌万里行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让诗歌走向民间;诗人洪烛主要谈了中国当前诗歌的状态、对诗歌的理解、对攀枝花诗歌的看法;诗人、评论家李犁以及诗人刘福君重点谈了攀枝花诗人杨荞宁的诗。他们对攀枝花诗歌创作已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赞扬,对攀枝花诗人的成长作了充分肯定。他们说,攀枝花毫无疑问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城市”。夜宿渔门岛,诗人洪烛朗诵了自己的诗作《阿依达》,诗人刘福君创作出了歌词《攀枝花》;26日,诗人们到了格萨拉,参加第三届中国索码花节,沉浸在花的海洋,雾的世界。
<br>&nbsp;&nbsp;&nbsp; 诗人门在攀枝花两天的采风活动,给攀枝花的诗人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也将创作出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这对提升攀枝花市的文化软实力,推动全市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说明:1.文中一些地方采用了中国诗歌网、祁人博客、洪烛博客的内容,在此作说明并致谢。2.所列诗人名字没有先后顺序之分。) &nbsp;
欢迎进入笮人小说第一季《阿依阿月》http://vip.book.sina.com.cn/book/index_79142.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30 12:02:12编辑过]
发表于 2009-4-29 16: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br>4月25日,采风团到达攀枝花后,参观了金色攀枝花展览,与当地诗人、作家李平、冯中云、周强、普光泉、曾蒙、宋晓达、黄仲金、王政、杨荞宁、黄薇等进行了交流座谈 <br>我再次重声:我是拒绝参加这种鸟会的。 <br>二,关于攀枝花诗人的座位,是你老普排的吧?是按照名气大小还是岁数大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29 16:58:28编辑过]
发表于 2009-4-30 11: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BR]蒙哥又认真了,既是鸟事就不要太较真了。
[BR]谁玩儿不是玩儿呢?自己玩自己的吧。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南方艺术 ( 蜀ICP备06009411号-2 )

GMT+8, 2025-7-24 04:41 , Processed in 0.0350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ZGNFYS

© 2005-2025 zgnfys.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