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
< >作为网络文学的一个分支,网络诗歌无疑是随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而兴起的。对于这样一个自公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0</FONT>年以来逐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现象,网络诗歌的概念目前大致可以归纳为:在网络上创作并通过网络发表的、可以获得广泛迅速阅读与交流的网络原创性诗歌作品。然而,这种身份的界定是值得商榷的。尽管网络诗歌强调的是网络的原创性诗歌作品,但在实际上,许多所谓的网络诗歌作品是先在纸面上写好后粘贴到网上的。同时,尽管目前的网络诗歌在总体上表现出活跃乃至繁荣的态势,但网络诗歌写作者们的创作思维仍然是传统的纸面式思维,这就使得网络诗歌与传统意义上的“纸面诗歌”并未在美学形态上构成实质上的独立与差异,它只是在诗歌写作方式和发表载体上进行了一次技术意义上的转换。而事实上,网络诗歌要想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它就必须要区别其他媒体的诗歌写作,从而体现鲜明的网络<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FONT>媒体(或曰“第四媒体”)写作的艺术特色。理想的网络诗歌应当充分凭借网络占有的技术空间,将读、写、声、画甚至是味等多种艺术手段结合起来的一种“超文本”写作样式。但理想毕竟与现实不同,目前网络诗歌创作的客观实际决定了网络诗歌只能处于一种“初级阶段”,而这恰恰为分析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特征提供了广阔的视野。<o:p></o:p></P>
< >大众文化是指由大众生产并由大众消费的多种文化样式的总称,它深刻地体现大众的文化心理与兴趣爱好。目前网络诗歌乃至整个网络文学是极具大众文化色彩的。中国最大的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的主编曾经说过:“我觉得网络文学就是新时期的大众文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nternet</FONT>的无限延伸创造了肥沃的土壤,大众化的自由创作空间使天地更为广阔。没有了印刷、纸张的繁琐,跳过了出版社、书商的层层限制,无数人执起了笔,一篇源自于平凡人手下的文章可以瞬间走进千家万户。”<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SUP>当然,肯定目前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色彩并不仅仅因为从事网络写作的人数众多、点击率高,网络诗歌的兴起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同时,对目前的网络诗歌进行大众文化分析也不是对网络诗歌的否定。大众文化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它有向更高文化层次转变的趋势,它在不同时代拥有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事实上,将网络诗歌进行大众文化分析或直接将其定位于大众文化的本身就是对网络诗歌的一种肯定,至于目前的网络诗歌是如何呈现大众文化特色的,则需要细致分析后才能说清。<o:p></o:p></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一、 自由的飞翔:目前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心理<o:p></o:p></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网络诗歌的兴起是多种复杂因素的共同结果。就发表媒介而言,网络诗歌是利用电子版面“创作”并“粘贴”出来的,因此,没有网络新媒体就没有所谓的网络诗歌;同时,就诗歌本身而言,网络诗歌出现之后,传统意义上的诗歌已变得不再是少数人的艺术,写“诗”的队伍得到了空前壮大。无论写作者的艺术成就如何,无论这种诗歌创作源于何种心理,只要掌握网络技术,只要认为自己写的是诗,那么就可以进行“发表”。于是,传统文学意义上的诗歌就逐渐演变成一种可以由普通大众进行操作的文化现象。因此,在研讨网络诗歌的时候,我们使用的视角在更多情况下应当是注重大众文化特别是大众传媒文化的文化研究,而不是只重视精英文化的传统文学研究。当然,如果只就作者的创作心理而言,网络诗歌的出现还与如下的原因有关:首先,网络诗歌的出现对于许多写作者来说是为了获得一种自我满足。目前诗歌总体的不景气状态已经是人人皆知了。诗坛种种复杂的原因对于许多依靠传统方式发表作品的“无名诗人”来说无疑是很艰难的一件事,许多无名作者的投稿到最后都只是一场等待的“悲剧”。而以电子屏幕作版面的网络却为他们带来了希望,网络不但空间无限广大,而且其速度也无比迅捷。它既不会像纸面刊物那样空间拥挤,也不会过分计较作品质量的优劣,即使是一些自恋的、低俗的作品也一样可以“发表”出去。对于长期在正式刊物没有得到发表机会的无名诗人而言,网上自由飞翔的感觉的确不错,至少它可以让许多写作者得到自我的心理满足,更何况目前还有许多诗歌网站已经开始公开发表“无名诗人”的诗作,而且发表速度以及发表后的交流互动与纸面刊物相比是那样地迅捷!其次,网络诗歌的出现与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基于一种大众性的消遣心理。网络诗歌尽管前途广阔,但仅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妄图通过网络发表而得到大家认可仍然是很难实现的。网络诗歌的发展现状在更多情况下决定了其作者需要有一种无功利的心态,而许多写作者的目的也正是要在交流中得到消遣。大量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网络诗歌作品证明了网络写作者更多的是通过使用新科技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并进而在此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意义。网络诗歌的“无厘头”风格以及当下新兴的手机诗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倾向;第三,网络诗歌的“作者隐秘”现象也与符合大众文化心理。从大众文化的审美角度上讲,网络是继影视传媒之后最具大众性的文化媒体。它消弭了文化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明显界限,让大众文化狂欢充分共享当下的时空平台。只要认为自己写的是诗歌作品,那么就可以迅速粘贴到电子屏幕上去。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写作者可以用匿名和虚拟的“无我”方式,表现最具生命底色的自我,从而使民间话语的旗帜高扬于大众审美的电子屏幕。网络诗歌的作者不但可以“不计后果”的多次隐藏自己的身份,也可以用多个笔名发表水平参差不齐的作品并且使阅读的人无从知晓。总之,网络让文学的话语权回归了大众,自然,它的外部大众文化倾向也就深刻反映出它的内部文化心理。<o:p></o:p></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二、 后现代知识逻辑:目前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学理<o:p></o:p></P>
<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 >目前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色彩还与后现代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网络技术似乎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后现代结下了不解之缘。网络技术是随着西方社会日趋“后现代化”而发生、发展并逐步成长壮大起来的。由“网络文学——网络——后现代”的知识逻辑可以清楚地看到网络文学以及网络本身都不可避免地带上种种鲜明的后现代特征,自然,作为网络文学的一个分支网络诗歌也深深地被打上后现代文化的烙印。与以往文化艺术不同的是,后现代时期的大众文化是充分反映商品消费社会特征的大众文化,它一反过去艺术贵族化倾向和学院派作风,打破了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明显界限,呈现出明确的代自我立言、表现日常生活凡夫俗子式的文化倾向。正如著名学者杰姆逊概括的那样,“后现代文化宣布自己已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展出来,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文化彻底置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成为众多消费品中的一类。”<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SUP>至于后现代文化美学的特征则可以总体表征为“深度模式削平、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性丧失、距离感消失等几个方面。”<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o:p></o:p></FONT></SUP></P>
<P >网络技术是后现代工业时代的技术,而网络文学则是后现代时期的大众文学。就我国目前的网络文学特别是网络诗歌而言,它虽然与西方后现代语境下的网络创作有一定的不同之处,但“全球化”的趋势和科技手段的相同本质却使得目前的网络诗歌可以被定位于大众文化之列。汉语新诗在<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世纪最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年相继经历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0</FONT>年代的辉煌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0</FONT>年代初期短暂的“春天”之后,在内部价值观念蜕变和外部“快餐文化”与“俗文化”等多种力量的夹击下,已经日益沦为一种边缘化的尴尬境地。作为往日的纯文学、精英文学诗歌“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同时,绝大多数的新一代诗歌创作者也缺乏对文学固有的执着信仰,他们往往不堪历史使命感和崇高感的重负,希望能够在拆除传统文学话语和传统发表媒体的双重权威下进行“众语喧嚣”,从而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民主”。于是,一种“无中心”和“不确定”的诗歌写作方式就随着网络空间的自由无限延伸而宣告诞生。而网络无论在使用和功用上的“无所不能”又呼应了这种需求。网络诗歌创作的自由、开放、互动不但可以通过内容上的“众语喧嚣”消解了“文以载道”的功能和沉重的历史记忆,而且还在传播方式上颠覆了旧有媒体的权利垄断,它打开了诗歌作品“发表”的自主通道,使诗歌创作成为真正大众的甚至是世俗的“民主行为”,进而赋予了每一个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爱好表现其内心深处的真实欲望和潜意识中的发表需求。<o:p></o:p></P>
<P >此外,网络可以“不计后果”的匿名写作以及网络本身特有的虚拟空间也是网络诗歌成为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传统刊物作者身份必须真实明确不同,网络写作可以通过身份的虚拟、不断复制造成创作主体和距离感的消失。在网络面前,任何一个诗歌写作者都可以用多个名字进行无限制的发表。网络的后现代虚拟匿名机制使得每一个写作者都拥有自由选择自己“身份”的绝对权利,他们通过这种行为在网络上尽情地表现自我的心灵,保持自我和文学的独立品格。同时,网络的隐匿行为又可以写作得到充分的互动。由于真实的表情焦虑可以虚拟,所有的写作者和阅读者都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无所顾忌的交流。在网络创作的环境下,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最迅捷的速度对刚刚发表的作品进行改编、续写以及评价,甚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配上精美的画面与优美的音乐。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3</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1</FONT>日“榕树下”网站发表的诗歌作品为例,这一天“诗路花雨”栏目共发表作品<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余件(推荐诗歌作品和发表于“唐宋遗风”栏目的作品未计算在内),其中一篇作品被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FONT>次,点击阅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4</FONT>次。这种速度是传统刊物根本无法比拟的。当然,网络在“主体性消失”之后也存在着庸俗替代崇高、边缘解构中心的问题,不过,这倒更显示出网络的大众文化色彩。<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三、现状与批评:目前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特征<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无论就作品质量还是“网络原创性”而言,目前的网络诗歌都处于一种幼年状态,它不成熟的地方是十分明显的。首先,无序的随意性。如果说点击多、发表快是网络诗歌主要优势的话,那么在秩序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这也成了它的主要问题。以电脑网络发表的诗歌一直具有随意发表、随意点击和随意选择乃至选择后可看或不可看的特性。在很多网站上,一个作者一天发表数篇作品是很常见的。而在这种发表速度的驱使之下,作品发表成为乱七八糟的随意搁放也就在所难免。于是,创作、发表、点击和阅读本身也就近乎成了一种悲哀,自然地,一些所谓的网上诗歌批评也就让人产生了怀疑;其次,质量不高。网络写作虽然从传统精英文学手中夺回了公共空间,但却没有“继承”精英文学的价值观念和意义深度。相反地,还常常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无情的解构与颠覆。自从人文价值精神和往日的诗性体验被拆解之后,随心所欲的描写、情绪化的宣泄、粗俗的谩骂甚至是晦淫作品也经常堂而皇之地进入到网络诗歌乃至各式网络写作之中。网络诗歌的质量平庸不但影响了它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也成为了众多批评者诟病的口实;第三,“原创性”差。本来,将文字读写与感官视听结合起来的“超文本”是网络诗歌乃至网络文学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网络区别传统文学的重要标志。然而,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许多所谓的“网络作者”把纸面文字以抄写的方式复制到网络之上,而后再进行新的复制。这种带有明显“文献整理”和“资料分类”的创作其实和将优秀的纸面诗歌复制到网上进行普及没有什么实质区别,它自然不能算作是真正的网络诗歌。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只能说明目前的网络诗歌无论在观念、习惯还是在技术使用上都还处于一种落后状态。<o:p></o:p></P>
<P >目前网络诗歌的总体不成熟与“俗者”居多,遭到了许多精英批评家的批评和传统诗人的不屑一顾,这一切似乎都表明网络诗歌可以被化到真正的“大众文化”范畴之列。然而,问题又没有那么简单。从客观实际的角度上说,网络诗歌的出现其实从未与纸面时代的“诗歌是少数人艺术”相抵牾。任何文学艺术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要拥有为数众多的“从事群体”,否则这种文学必将最终灭亡。纸面诗歌发表由于编辑的过滤,所以造就了“诗歌是少数人艺术”的局面,但真正从事诗歌创作的人却并非少数;网络的兴起使诗歌写作越过了编辑的目光审视,于是,在纸面发表占绝对统治时代无法成为现实的客观存在就一下子全面“暴露”出来,成为了所谓的“众矢之的”。再者,就大众文化本身而言,网络诗歌写作是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学,它与以往时代大众文学具有的内涵是不同的。众多网络作者在同一平台上尽情挥写并保持个性的相对差异正预示着这种创作可以向上一层面发展的趋势。事实上,真正的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从来就不是两种事物,它们只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层次。没有任何一种高雅文化不是经过大众层面而凭空出现的,同样地,任何一位优秀的作家也都需要经历大众文化的洗礼才最终走向成熟的。目前的网络诗歌需要的是逐步规范与不断发展,甚至需要的是类似当年看待“朦胧诗”的眼光。当然,目前网络诗歌的不良倾向是应该予以抵制与批判的。不过,正如西蒙·弗里斯所说的那样:“使得学者对大众文化报以冷淡的不仅仅是我们的铁石心肠,而且还有我们的制度地位。”<SU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SUP>精英批评家和传统诗人由于立场观念和所处层面的不同,所以他们在看待网络诗歌的时候虽然能够注意到它的缺欠,却往往无法看到它整体的趋势与价值。<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前网络诗歌是具有鲜明的大众文化特征的。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特征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又有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广阔空间。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诗歌如何处理艺术、人文精神和科技之间的关系,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同样地,承认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色彩也绝不是贬低网络诗歌,网络诗歌的现状决定它必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它甚至还与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尽管目前网络诗歌存有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不过,它的存在时间毕竟还很短暂,它的前景还是十分乐观的。可以相信,在不断规范、扶植和正确批评的引导之下,网络诗歌会越来越好。而且,我们已经看到有人在为此努力:不断在纸面上发表网络诗作、一年一度的年度网络作品选、类似像《界限》诗刊拥有众多诗人进行编辑等等都是令人感到欣慰的事情。还是把希望寄予未来吧!相信在时间的淘洗下,曾经是大众文化的网络诗歌会逐步走进真正的艺术殿堂,而对此,我们将拭目以待。<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参考文献:<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见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FONT>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3年版</FONT>。<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3]</FONT>见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32</FONT>页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36</FONT>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92年版</FONT>。<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见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第<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65</FONT>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0年版</FONT>。<o:p></o:p></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o:p></o:p></FONT></P>
<P></STRONG> </P>